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内蒙古经济发展新常态

2016-03-18 23:10:20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0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新常态内蒙古

李 鹏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内蒙古经济发展新常态

李鹏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今后宏观调控新思路,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消化房地产库存、防范地方债务风险、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补齐发展短板是推动内蒙古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引领内蒙古“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内蒙古;新常态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会对消费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会对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发展预期产生深刻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就是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激发个人参与市场经济活力,减轻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形成良好的“双创”社会环境并推动经济社会的提质增效发展。简单地以刺激手段为主的需求侧宏观调控方式造成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经营成本过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形成良性循环内生发展动力、释放市场活力、激发创新动力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实现“十三五”时期全面如期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

二、内蒙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1.传统发展方式释放红利不足

“十三五”以来,内蒙古紧紧抓住国家依托能源发展重化工产业的发展机遇,利用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区位优势、政策支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特别是人口红利减少、要素成本上升、创新力不强,内蒙古依靠能源要素驱动的方式难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一方面从要素驱动来看,过去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资源驱动实现,特别是煤、电、稀土等。内蒙古是典型的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较多地依靠资源开发,另一方面就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低、资源约束趋紧、节能减排和生态压力较大,简单的“挖煤卖煤、挖土卖土”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

从产业结构来看,过去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靠能源工业带动来实现。2013年能源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5.5%,2014年三大产业占GDP的比值为:9.2:51.3:39.5,服务业对经济贡献率低于全国水平、新兴产业发育不足。

2.需求侧“三驾马车”动力不足

用支出法核算GDP,即GDP等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之和。从投资率、消费率和净流出率来看,2010年投资率由2001年的39.7%增加到77.3%,年均投资率为63.9%;2010年消费率由2001年的56.9%下降为39.3%,年均消费率为46.6%;2010年净流出率由2001年的3.4%下降为-16.6%,自2002年起净流出率均为负值。2011-2014年投资率均在70%以上,年均77.48%,2012年最高为84.6%;2011-2014年消费率均在42%以下,年均40%,2013年最高为41.8%;2011-2014年净流出率均低于-13%,年均-17.48%,2013年最高为-13%。2001年以来,内蒙古经济依靠投资拉动大,消费和净出口拉动小甚至为负拉动,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投资需求,同时也表明“三驾马车”对内蒙古经济拉动的不协调性较为突出。

消费方面,各类公共产品一直处于短缺状态,特别是社会保障等制度类公共产品与服务有效供给明显不足。自治区特色产业领域,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收益和国有企业利润可以由企业支配,从而形成企业积累资金过多职工可分配利润减少现象,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可持续消费的增长。投资方面,受制于供给端因素,消费需求与出口需求疲弱,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预期直接影响其行为选择,投资品的有效供给能力不足、投资领域开发不足也是投资需求疲弱的重要原因。净出口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虽然内蒙古对外开放取得一定成效,但存在对外经贸合作规模小、层次低、结构不合理、进口资源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等问题,形成净流出率对经济的负拉动。

现阶段内蒙古经济需求侧拉动“疲软”的表面下隐含着巨大的潜在需求无法实现的痼疾,实际上反映的是经济供需结构不匹配的深层次矛盾,其背后的实质是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和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的问题。目前我区一些重要原材料没有形成有效供给能力,低技术水平基础上形成的投资只会造成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因此,鼓励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经济中高速发展、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三、内蒙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供给侧结构改革,既要强调供给又要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形成引领内蒙古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动力。

1.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

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准确把握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与化解过剩产能的关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培育发展独具我区特色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将发展和投资锁定在新兴产业和创新领域,严格控制在产能过剩领域的新投资,加快产业升级改造。保障过剩产业领域失业人员再就业。针对自治区存在的“僵尸企业”,要重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通过有实力的上市公司增发股票、借壳上市对其兼并重组实现优胜劣汰,从而避免采取激进方式直接破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保障产能过剩行业人员再就业。完善改革对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制度,加大在化解过剩产能、减轻地方债务、处置僵尸企业等方面的权重。

2.扎实有序地消化房地产库存

坚持协调发展,多措并举消化商品房并建立健全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落实户籍改革制度改革方案,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同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建设用地同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①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宅基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鼓励金融机构向进城农牧民发放购房贷款。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政策,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鼓励个人和机构购买库存商品房,并积极探索适合我区的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引导房地产企业转型发展,有序、有力地消化房地产库存。

3.全方位防范金融风险

着力防控金融风险,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合理引导金融资源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云计算、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现代煤化工、稀土新材料等科技创业领域,小微企业和农畜产品加工、养老服务等为代表的“三农”和民生领域倾斜。推动由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向直接投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转变,通过直接投融资去杠杆化,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做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妥善处理风险案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4.打好降低企业成本“组合拳”

继续推进简政放权,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企业发展减轻税负,通过金融扶持,减少企业融资成本和经营成本,深化流通体制改革,降低物流成本和电价市场化改革,打好企业减负松绑“组合拳”。实施人力资本战略,释放人口红利,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规范中介服务市场,推行收费清单。坚持创新发展,实行“互联网+”行动计划,借助网络平台帮助企业降低生产运营成本、扩宽发展渠道、增强品牌影响力。

5.精准发力补齐短板

坚持共享发展,强化供给保障。优先保障交通、能源通道、城市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脱贫攻坚、“十个全覆盖”等重大民生工程以及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云计算、稀土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为主,同时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整合使用专项资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向传统产业改造集中、向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补齐服务业短板,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和产品供给。优化发展我区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保障农畜产品供给,加大资金支持,保护和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畜产品质量效益。

引文注释

①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10.016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新常态内蒙古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9年2期)2020-01-06 03:11:12
可爱的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8年2期)2018-12-03 08:14:06
爱在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7年3期)2017-04-23 05:13:44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3:44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环球时报(2016-07-26)2016-07-26 09:25:40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环球时报(2016-03-09)2016-03-09 08: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