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惠清
中职数控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翁惠清
目前,中职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的现状是:专业定位模糊,“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适应新技术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专业教材有待突破。本文以此四点进行论述,探讨数控专业课程建设的想法和改革措施。
数控专业;课程建设;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制造业技术不断革新,数控加工普及率的增加,制造业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对数控行业灰领、蓝领人才的素质与技能也相应地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工艺编制与CNC程序编写还需要有创新技能。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用工标准及要求,因此,数控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重构显得急迫而重要。
(一)专业定位模糊
目前,数控专业基本上按“既懂机床加工,又会计算机辅助设计”来定位,但加工工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两个学科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中职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前述的理想化定位,往往造成“加工不太精、电脑也不太通”的尴尬局面,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数控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仍很低,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现象还较普遍。
(三)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
现行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明显偏重于加工实训方面,学生对加工操作只是停留于依葫芦画瓢的水平。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应突出培养学生的加工工艺分析能力,不仅仅是学会操作。
(四)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有待突破
一些教材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数控加工在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陈旧、落后,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虑与高职教材的很好衔接。
(一)以市场为导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作为指挥棒,培养出的学生要以企业的认可和欢迎度作为办学的宗旨。
当前,企业将数控人才分为“蓝领、灰领、金领”三个层次,其中蓝领数控技术人才是指在一线生产岗位承担数控机床的操作和维护的技术工人,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在企业中蓝领数控技术工人所需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包括: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知识,数控机械加工与数控加工的工艺知识,具有各数控机床操作、维护和手工编程能力,并了解数控加工的自动编程。这也是职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标准。
(二)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1.专业带头人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同时聘请一批具有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学习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本专业师资实际情况,挑选具有良好业务水平的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国内(外)考察、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境内外专业进修、专业交流活动、参加课程建设和课题研究、参与生产第一线实践活动等进行骨干教师的培养,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根据数控建设实际需求,以激发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为出发点,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认定和考核办法,形成系统的骨干教师培养、认定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骨干教师梯队结构。
2.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建立 “双向培养”制度,派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把企业的一线操作能手、技术专家聘为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接受学校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共同培育人才。建设一支以骨干教师与企业一线操作能手、技术专家为核心的“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双师型教师占总数的80%以上。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为兼职教师,改善“双师”结构。在大中型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聘请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主要担任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顶岗实习指导,提高他们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三)构建模块化项目式专业课程体系
中职数控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核心,突出职业性。以此为基准,对现行课程学科体系作彻底改革,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及时在学科内容上做调整,突破口是通过工学结合的途径与职业实践紧密结合,利于学生以最短时间获得最新的知识与技能。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可分为两大部分:
1.综合化系列课程
机械制图:包含原机械制图内容,增加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内容,融入公差与配合部分,使学生将制图、尺寸标注和公差标注融为一体。
机械基础: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内容。本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机械工程方面的初步知识和能力。
机械制造基础:包含金属切削机床、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和机床夹具等内容,将加工工艺和工艺装备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本课程完成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初步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
计算机辅助设计:主要造型与编程的计算机软件应用,以完成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初步知识和能力培养。
2.职业技能专门化模块课程
职业技能模块课程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根据职业市场的需求,对应的职业技能是钳工技术、普通车、铣削加工技术、数控车、电加工技术、数控设备安装与维护技术、机械零件检测技术。该模块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完成就业上岗前的培训,为就业上岗做好充分准备,突出实践性与综合性。
要根据设立的职业技能专门化方向,条件具备的院校在校内完成该模块教学。操作时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专门化合作组,由学生自愿选择参与哪个合作组。每个合作组完成一个子课题,各子课题可以是同一大课题下的子课题,也可以是独立设置的子课题,合作组之间可以是互相协作的关系,也可以相对独立。子课题按性质不同分以下两类:制造加工型和设计制造综合型。制造加工型主要是根据已有的设计,完成零件的机加工、装配和调整工作;设计制造综合型则完成一个简单产品或其中一部分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为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应以设计较简单的制造综合型为主。
该模块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课程开发充分结合合作组的内容,以实例、设计制作指导书的方式进行。如梁球锯中学要求学生独立编程并在数控铣床上自行操作,最终完成一件精美的产品。由于强化了专门化方向,学生拥有社会急需的其他学校毕业生所没有的一技之长,深受企业欢迎。
师资、设备等条件尚不具备的院校可与企业合作,把专门化模块放到企业中实施,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根据企业情况一起完成模块课程开发与教学工作,这样可同时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四)开发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材
开发的实训项目教材,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学加工任务源于企业的真实产品的生产任务,并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项目内容的实用性、前沿性。通过项目任务的实施,教学组织与劳动生产组织对接,产品质量检验与企业质检管理规范相符,让学生体验完整工作过程,逐渐适应岗位工作的角色转变。
以此为基础进行项目学习教学是一种比较适合目前数控机加工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一个专题项目,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与交流学习,教师将相关专业技术知识整合到课堂学习中,整个项目学习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教师通过各种管理表格(如项目组织、项目沟通、时间管理、合作管理、资源管理等)、实施计划清单规范学生的项目学习,在项目组织中,学生以小组形式收集项目学习资料、制订项目学习时间、完成项目实施计划,在项目学习完成后开展项目学习反思总结活动,为下次项目学习改进提供有效的参考。教师对整个项目教学起一个组织管理和评价指导、解答疑难的作用,具体做的两项工作如下:
1.组织学生分好学习研究小组
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和能力差异,课堂和实习教学中进行分组教学,分组时,每个小组控制在六到八人为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一些教学问题用抢答、抽签回答、小组竞赛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思考,教师还可以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或小组进行抽牌奖励(给小组或个人奖励积分),充分调动课堂气氛。
2.积极引导学生,变单一的理论知识教学为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
教师平时上网或通过多种方式积累和教学相关的知识的视频,尽量避免在教学中进行“满堂灌”,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利用视频教学、数控加工仿真软件操作教学、其它多媒体教学等方式,与学生多进行互动。
总之,课程体系改革围绕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为学生在职业学习中具备一技多能多创造条件,拓宽思维,如此,我们的教育教学才会取得突破,不断前进。
[1]江献华.构建中职数控专业工学结合的模块化项目工式课程体系研究[J].科技视界,2012(06).
[2]石伟,刘莹昕.职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04).
责任编辑 陈春阳
2016-02-26
翁惠清(1974-),女,清远工贸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中学一级。研究方向:数控加工技术教学。(广东 清远/511500)
G712
A
1005-1422(2016)05-00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