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小芳
(贵州财经大学国际学院,贵州 贵阳550004)
高校管理学教学范式的方法创新与路径建构
蒋小芳
(贵州财经大学国际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探讨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亟待厘清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课程教学方法创新问题,并从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科学的成绩考核体系等方面,建构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具体路径。
管理学;教学范式;改革;方法创新;路径建构
管理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导向性的课程,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为后续诸多专业课程的开设和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学科基础。作为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1]。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来看,突出学生基于管理学一般理论知识的掌握,重在培养综合管理素质与能力,并结合实际灵活应用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在开展各种管理实践活动中实现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融通契合。在管理学教学活动中,传统教学方式日益显现出与高校专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实际的不相适应,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极大影响和制约了教学目标的实现。面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常态的时代特征,着眼于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战略,管理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必须转向注重自身专业特色建设与加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层面上,“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科体系服务”[2]。
1、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材选择困境
管理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和其他学科一样,面对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策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共同问题。不得不说明的是,传统教学策略的工具性特征源于以教材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的采用,这一模式的直接后果是冲淡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教学范式改革目标的实现,深刻凸显出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被动性、阻滞性与“脱域”特征,并进一步凸显出管理学课程教材的选择困境。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可供选择的高校管理学教材十分繁杂,采取分类原则大概有以下几种层次:一是被视为经典的国外原版英文教材与翻译教材。如海因茨·韦里克、马克·V·坎尼斯、哈罗德·孔茨的《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哈罗德·孔茨的管理学:国际化与领导力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的《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文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英文版)。二是国内管理学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依据西方管理学理论体系编著的教材,如周三多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徐国华的《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焦叔斌的《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王凤彬、李东的《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邢以群的《管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凡此种种,此类编著大致有数十种之多。三是许多高校管理学科专业教师编写的适应学校特色和专业发展需要的自编教材与习题集,从实际情况看,此类教材种类和数量所占比例也是比较大的,此处就不再一一举例。客观分析与评价上述教材的各自优缺点总归不是一件易事,学界也多有争议,作为管理学这门学科历史发展的产物,教材建设也是衡量与体现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即便如此,我们也要清晰指出三种类型教材的自身局限性:国外原版或译版教材理论体系与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实际有一定差距,二者之间的契合性尤为值得重视;国内学者在消化借鉴国外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力图开创一条管理学教材“本土化”的路径,但此类教材不可避免仍存在较为明显的“西方理论化”倾向;数量繁多的高校自编教材更加注重结合中国实际与高校自身学科建设实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认受性,但是如何监控自编教材质量,审查教材内容设置和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还需各高校在制度化、规范化的路径中加以探索。
2、理论讲授比重过大与案例教学滞后双重视阈中的教学困境
管理学课程主要围绕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管理的发展历史、管理的主要职能等方面开展理论教学,但是教学大纲设置中基础理论讲授比重过大,往往要安排80%以上的的教学课时才能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同时,相当一部分管理学教材未能及时反映管理学的前沿理论研究成果,尤其是关于管理学理论新发展、新趋势的现代管理伦理理论、虚拟组织理学习型组织理论以及组织再造理论等内容甚至是缺失的,教材中呈现出新理论新方法的“空场”现象,这势必对管理学专业教师在学科知识储备、研究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学教学中尽管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更需要加强管理技能的训练与提升。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仍借助于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教学方法的单一性、理论教授的枯燥性无法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互动,学生极易产生认知的疲劳感和抵触情绪,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也自然在意料之中了。同时,教师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中还存在案例陈旧滞后的关键问题,无论是是直接借鉴国外经典案例资料,还是选取国内优秀企业案例,缺乏研究性的精神去挖掘最新案例资料多为综合性案例,所选案例实效性较差甚至明显的陈旧滞后特点,无法全面深入地与相应理论章节匹配,因此,很难达到预期的案例教学效果。
3、管理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凸显的实践困境
探讨管理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凸显的实践困境问题,主要基于两个层面来深入分析。一是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企业管理实践经验,从“学校到学校”的学习工作经历普遍成为管理学专业教师的“硬伤”,也是造成这一课程实践导向和实践特征缺失的关键因素。教师通过搜集企业管理案例资料进行知识化的分析研究,理性思考与感性体悟之间的鸿沟如何逾越,系统化的管理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有效的管理实践技能,这是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中必然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二是课程实践环节的设置还不尽合理,传统知识性讲授的教学目标遮蔽了实践环节的价值,一些教师仍存“怕麻烦”、“畏难情绪”等思想,在教学理念上排斥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与此同时。一些高校尝试进行的沙盘模拟实践教学尽管发挥了模拟实践的作用,但基于实践环节投入成本过高,现有的管理实践方式单一、内容简单、缺乏系统性等通病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了学生管理技能和素质的充分发挥。既有的实训性质的实践课与理论课之间存有信息交换不顺畅,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实践参与的突出问题,加之教师对实训课内容的理解不到位以及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足,这类实践课程反而被许多学生认为是徒增负担,甚至是疲于应付。
1、打破单一式的教学方法,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方法即是单一的理论讲授方法。所谓“理论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规范化的学术规范语言,重在解释说明基本概念,分析论证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深入把握理论发展规律的一种常规化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不仅仅是管理学教师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也是其他诸多理论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教学策略。教师通过理论讲授,可以采用形象化、生动化、艺术化的教学策略,深入浅出地把管理学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与此同时,要把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理解为一种包容性、吸纳性的系统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突破传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技术手段、媒介资源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服务于管理学课程教学。“由传统的只重视按照教材的序列、章节和内容进行的传授模式,转化成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科研教学并重的四者有机结合,形成高度统一的四位一体的整体和系统的教学模式。”[3]我们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并非颠覆放弃理论讲授方法,相反如果离开了理论讲授这一基础,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2、摒弃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自主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实现传统教学“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转向现代教学“教师-学生双向互动”的变革。这实际上需要来自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的目标认定和互动参与。从教师一方来看,要依托课堂紧密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积极开展管理原理与方法的相关实验,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参与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互动过程,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从学生的主体层面来看,无论是在理论讲授过程中,还是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都应提前充分准备,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程学习实践中,充分体会到参与式互动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管理学教学还应当遵循教学相长的规律,学生是教学的目标对象,专业教师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注意倾听学生诉求与建议,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思路,切实有效推挤管理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发展。
3、避免纯粹理论讲授,倡导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
纯粹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如理论枯燥、学生兴趣低和教学效果差等问题,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无疑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按照教学目标精心研究挑选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提高学生互助协作实践能力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严格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案例教学目的,科学审慎选取案例;二是精心组织案例讨论,设置团队任务目标,完成既定案例教学要求;三是实施案例教学反馈,依据课堂发言讨论,综合测评学生成绩。管理学课程教师要客观点评总结分组讨论情况,实施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互动性。与此同时,还要注重管理学实践教学内容的学习,突出和体现管理学的学科实践特征。在理论讲授和课堂学习之外,通过学校、院系等渠道积极联络相关企业,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和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实训等,藉以获致实际的管理经验与管理技能。
1、进一步加强管理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在推进管理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如前所述,目前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着诸多困境,面对创新教学方法的挑战,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的关键就是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聚焦于管理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应普遍开展管理学教师的专业轮训与专题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访学或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多措并举大幅度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与此同时,学校和相关院系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者兼职企业服务管理工作,促使教师真正参与管理实践工作,切实提升教师的管理技能,在企业管理的具体工作岗位中不断累积管理经验。通过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和企业管理技能,并将上述能力转化为管理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源动力,教学效果的改善和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 建立完善的管理学课程实践体系
众所周知,管理理论必然产生于具体的管理实践,管理实践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特征又直接反馈到管理理论层面,导引着管理理论的与时俱进与不断发展。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亟待建立完备的课外实践环节和实践体系,促使学生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不断变化发展的的管理实践中,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相关理论与方法。建立管理学课程实践体系主要涵括:一是高校要加大经费、场地等方面的投入,积极邀请政府机关管理人员、企业管理者以及创业导师等进学校、进课堂,并形成常态化的机制。二是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实习机会与岗位,这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模式和基本途径。鼓励学生利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安排以及寒暑假等时间进行管理实践的体验,在具体的管理岗位中丰富管理经验、提升管理能力。三是实践体系的建立必须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制度体系中,例如建立校内、校外两个层面的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工程(实训)中心等,还要科学制定规范实践教学的制度文件,确保课程实践的制度化运行。
3、建构适应教学范式改革要求的成绩考核体系
教学范式改革的目标、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学效果的反馈以及成绩考核体系共同构成了管理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主体内容。建构科学的成绩考核方式,实施全过程监控的成绩评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充分发挥考评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确保教学范式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考核体系可大致可作如下设定:一是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总成绩评价中的权重,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实践环节成绩占比在10%~30%,教学范式改革后的所占比例可逐步提升至50%左右;二是建立量化评价标准体系,可以从理论环节教学的互动参与、实践环节的具体表现等多侧面衡量测评,包含完成任务数量、完成知识点数量、完成任务质量、团队合作情况、每个个体的创新点、自我评价等,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设定权重与评价指标;三是测评体系要坚持团体测评与个人测评相结合的原则,在突出个人自主学习与能力提升的同时,注重引导小组作用的发挥,不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也可以由各小组进行互评,每位同学的最终考核结果应当由小组考核结果与成员个人综合评价结果两部分共同构成。
[1]罗珉·管理学范式理论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4.
[2]鲍勇·我国高校管理学教学范式改革与发展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3]赵立波,刘晓华·管理学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思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5).
(责任编辑:李昌礼)
The Method Innovation and Path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Paradigm Reform in University Management Courses
Jiang Xiaofang
(School of Intemational,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iyang 550004,Guizhou,China)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paradigm reform in university management,urgent need to clarify the many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teaching reform.On this basis, further study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Construction of a specific path in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paradigm reform management,from several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faculty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practice of science curriculum system, establish a scientif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etc.
management, teaching paradigm, reform, method Innovation, path construction
2016-07-15
蒋小芳(1982~),女,湖南永州人,贵州财经大学国际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企业社会责任。
G642.0
A
1673-9507(2016)05-00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