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学校园暴力透视:现状、成因及治理

2016-03-18 20:39李春丽
广东青年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暴力子女中学生

保 虎,李春丽

(1.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1;2.广州市团校,广东广州510630)

我国中学校园暴力透视:现状、成因及治理

保虎1,李春丽2

(1.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1;2.广州市团校,广东广州510630)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暴力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秩序。因此,校园暴力治理工作不容忽视。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体自身,要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需要消除多重不利因素,多管齐下,构建校园暴力预防机制,保障青少年的成长成才。

中学校园;校园暴力;和谐;预防机制

2015年3月的某日,美国洛杉矶地区,10余名在美中国留学生将另一名中国女留学生的衣服扒光,用烟头烫伤其乳头,用打火机点燃其头发,强迫其吃沙子,剪掉她的头发并逼她吃掉等。同年6月,这桩“中国留学生施暴案”的细节一经公开披露,就震惊了中美华人。2016年2月17日,该案以“其中3名被告施虐学生分别被判刑13年、6年和10年,刑满后遣返中国,不得重新入境”结案[1]。虽然事件得以尘埃落定,但是它却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国内继续发酵。这件事情在国内教育界以及中小学家长舆论中引起了颇大的轰动。它让学界再次聚焦到国内频发的中学生校园暴力现象与问题上。本研究将对我国中学校园暴力的现状、成因与治理进行梳理,以供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与工作者参考。

一、我国中学校园暴力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新举措。构建校园安全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校园暴力频发已经成为了影响校园安全的重要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对48个国家的统计,校园暴力年发生率高达60%。其中,言语暴力、躯体暴力及性暴力比例最高,分别为48%、31%和20%,而抢劫为25%[2]。据教育部统计,全国普通高中人数约在2 400万左右,高中阶段在暴力案中占了很大比例。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中小学安全事故总体形式分析报告》显示,2006年全国各地各类的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中,25%发生在校内,主要是校园伤害及学生斗殴。其中校园伤害占56%,主要包括绑架、爆炸、持刀伤害、放火、性侵犯等安全事故[3]。校园暴力问题已不容忽视。

最近几年,多次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引起人们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的5、6月间,国内就有至少6起“校园霸凌事件”见诸报端。如当年5月6日,陕西省蓝田县一个初中女孩因被嫁祸“在其他宿舍偷钱”而被几名同学殴打、讹钱后,“失联”半个多月;5月20日,安徽一名小学生因无钱“上供”被逼喝尿。在仅有7人的班级里,班干部多次以检查作业和背书为名,向同班同学索要财物;6 月10日,南京陡岗中学初一陈同学因拒绝高年级学生索要钱物遭到殴打,后在厕所被迫吸食管子上的大便[1]。这一系列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给社会及人们带来严重的影响。

校园暴力已非单纯的打架斗殴,在个别地方已表现为恶性刑事案件(敲诈、勒索、抢劫、杀人等)。校园暴力的出现,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它不仅会造成显性的皮肉之苦,还会造成隐性的心灵伤害;它不单影响学生个人,还会妨碍校园的正常秩序,影响老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并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我国中学校园暴力的多重原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不正之风

社会不正之风是产生校园暴力行为的重要原因。学生尤其是高中生与社会联系紧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会对其带来无形的影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渗透校园,侵蚀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些受到社会不正之风影响的高中生,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网络不良暴力文化信息

网络不良暴力文化信息是诱发校园暴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青年浏览不设防的网络世界提供了便利。网络小说、电影、电子游戏等都存在一些暴力内容,无形中刺激着高中生的思想。在网络世界中,可以随意厮杀、抢劫等。暴力文化的泛滥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经常接触这些内容,会使他们的行为变得粗俗,心理变得漠然,丧失基本的同情心。高中生具有模仿能力,经常因一些小事或哥们义气大打出手,产生各种暴力行为。有些“中毒”较深者无事生非、殴打无辜,尝试体验暴力带来的“快感”。

3.社区不良环境

不良社区环境是造成校园暴力行为的原因之一。城市社区人口密度大,人员复杂,以单元而居,客观上导致居民相互联系少、交流少。这样的环境对于违法犯罪活动的监督制约相对较弱。如果社区出现不良因素,譬如聚众赌博、打架斗殴等现象,就很容易滋生不良的社区环境。还有,社区附近的娱乐场所往往藏污纳垢,中学生容易被感染,诱发犯罪行为。对于农村社区来说,主要以村落为基础,多具有家族特点,邻里关系密切,人口密度小,人员组成单一。尽管农村社区中的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相对微弱,但是随着大量农村人员进城务工,许多城市的不良风气、不良信息被带入农村,使农村的社区环境发生了变化。赌博、打架斗殴等现象在一些农村屡屡出现,对于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青少年具有很大的负面作用。

(二)学校因素

1.片面追求升学率

目前许多学校只注重追求升学率,升学率成为了衡量学校办学成败的标准。学校为追求升学率而人为的划出快慢班。快班学生具有优越感,慢班学生则被歧视、冷落。在这种状况下,学习好的学生受宠,学习不好的学生就要承受异样的目光,从而失去归属感。这些没有归属感的学生极易被不良人群吸引,进而诱发学校暴力甚至社会暴力的发生。

2.不合理的处分方式

学校处分是挽救、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运用好处分手段对学生可以起到警告、震慑作用,使其知错就改,不再犯错,积极向上。但如果处分手段运用得不好,就会激化矛盾,使学生悲观消沉,失去学习的动力,不良行为就会愈多愈重。一些学校对违纪学生放任自流,轻者记过,重者开除,把他们推向社会,推卸学校的教育责任。

3.教师异化的教育态度

学生的身心发展会受到教师态度的影响。老师对学习好的学生热眼相看,对学习差的学生冷眼相待,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班里的学生无形中分成了两个层次。在这样一分为二的不良班级环境下,原本学习差但品德不坏的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放任自流,就会从“一差生”变成学习差、品德差的“双差生”。这样的烙印一旦被打上,原本还对自己抱有希望的学生也开始无望了,最后彻底的绝望。教师的这种教学态度,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而且也极大地伤害、扭曲了学生的心灵。这些对自己升学无望,甚至绝望的学生,再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就很容易让自己走向极端的另一面——暴力。

(三)家庭因素

1.家庭自身结构及经济状况

对于子女而言,完整、温馨的家庭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父母的离异会打破其平衡的心态,引发一些消极的影响,孕育出潜在的心理问题。譬如,大多数人会变得情绪消沉、沮丧,对家庭的解体不知所措;一部人会焦躁不安,容易诱发冲动,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有少数人自卑、自闭,在社会行为上表现为回避。如果长期得不到调节,任其行为发展,超出自身的控制能力,就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形成变态人格。

一般型家庭是社会主流,能满足子女正常的物质需要和正常的教育需要。如果没有不良因素的影响,子女一般都会健康的成长。富裕型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这样的家庭大多具有追求金钱和享乐的倾向。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子女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很容易沾染不良的恶习。他们往往花钱没有计划,不计后果,一旦没有了金钱的支撑,满足不了自己愿望,很可能采取非法的手段去获取金钱,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就极易诱发校园暴力。贫困型家庭往往无力治家,无力教子。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子女容易沾染不良习惯,或受到社会不良人员的影响。

2.家长的职业和文化素质

家长的职业会对子女产生影响。比如农民、工人等从事体力劳动的家长,他们的文化水平有限,教育子女的方法比较单一,对于不听话的子女只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不善于因材施教,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家庭教育。相反,从事脑力活动的家长,如教师、科研人员等,文化水平高,相对而言,善于用好的教育方法和方式教育子女,也善于教育子女,形成不良教育的几率就较低。而且从事脑力活动的家庭,父母的读书习惯也会成为子女示范的对象,有利于子女的健康发展。此外,由于职业原因,一些家长过于忙碌,无暇关注子女的成长成才问题,使子女容易沾染不良的生活习惯,这时再受到社会不良人员的影响,就容易诱发校园暴力的发生。

3.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结构、家长素质以及职业对子女的积极或消极影响,是通过家庭教育来完成的。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最重要动因之一。“4-2-1”家庭模式下的子女容易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子女受到过分宠爱,家长对子女的过错采取放纵态度,缺少批评教育,缺乏正确的管教,进而贻害子女。在这种家庭,一旦父母满足不了子女的需要,子女便会从家庭小环境走向社会大环境,受到形形色色的诱惑,进而诱发校园暴力等严重行为。

(三)自身因素

1.中学生身心发展和现实需要之间的磨合

首先是身心发展水平与其认识能力、控制能力不协调之间的矛盾。先是身体上的突变,后是心理上的变化。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强烈要求自我做主。他们对于家长、老师、学校的干涉强烈反感和不满。其实,中学生的认识能力较差,经验和知识都很匮乏,独立思维能力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和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都较差。其次,客观现实和个人需要之间的矛盾。随着身心的发展,他们开始有自尊、独立、自我表现等自我实现的需要。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开始追求享受、追逐名牌、不甘落后等。但他们的许多需求在现实中并不是都能一一实现。

2.超负荷的学习心理双重压力

孩子的成绩成为家长、教师共同关注的对象。一旦学习成绩不理想,家长的棍棒教育、打骂教育会给子女增加沉重的压力。这样会极大的刺激子女的自尊,造成潜在的伤害。学生面对的课堂教学,往往形式单一,缺乏活力、趣味性和互动性,他们自然对学校生活产生枯燥厌烦甚至厌学情绪。他们会把这些厌学的情绪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上,如上游戏厅、看色情网站等。有的厌学学生会被社会不良人员拉拢,参与违法的事情。

3.缺乏监管的不良“同龄人”交往

随着同龄人交往的增多,朋友、伙伴的影响大于老师、家长的影响。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积极与同伴们融汇在一起,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而让自己属于某个同一群体。同龄人交往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早恋。早恋会妨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龄人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几个同龄人拉帮结派:为了满足自我安全的需要,尝试冒险行为,寻求刺激,以及满足自己的私欲,使他们走到一起。对此要进行疏导,毕竟他们还不成熟,是非分辨能力较弱,一旦择友不当,轻则越轨,重则违法犯罪。

4.法律意识的淡薄与道德修养的缺乏

实施校园暴力的学生大多道德水平较低,是非美丑不分,法制观念淡薄。他们在实施校园暴力时缺乏法律知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他们错误的认为法律不会追究他们的责任,自己就算实施了暴力,法律也不会有太重的制裁等等。

三、我国中学校园暴力的多元治理路径

(一)校内外健康环境的建构

1.维护良好的治安环境

社会环境是宏观的大环境,是我们工作、生活的基本环境,是我们人身安全的根本保证。社会治安局面的稳定有利于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校园不是孤立的,学生也不是孤立的,都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学校对学生的工作做得再好,家长对子女的工作做得再好,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良同龄人的拉拢诱惑时,就都有可能前功尽弃,引发校园暴力事件。强烈的正面冲击,会促使他们不顾现实的警告,产生冲动的行为,导致悲剧的出现。外部宏观环境即社会环境虽不是构成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但外界对学生暴力行为的产生会起到推动、促进、加剧的作用。良好社会环境的构筑,需要全社会人员的共同努力。社会的各个部分要肩负起各自的责任,细化工作责任,稳定社会的大好局面。在实际工作中,要建立长效机制,以“人”为中心,坚持不懈地把保护和预防工作放在首位,这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2.加强和谐社区建设

和谐文明小区建设会给生活在这个社区的居民和孩子带来和谐、文明、温暖的阳光,促使社区的学生健康的成长成才,远离不良的社会诱惑。在小区设立“社区培训中心”和“社区学校”,通过开展活动和讲授知识的形式,提倡五讲四爱,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文化方面的熏陶,从而有效保护他们的健康成长,免受社会不良事物的诱惑和消极影响。积极开展社区送温暖活动,解决贫困家庭的生活问题,使家长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教育孩子。大力开展社区帮教、社区矫正,聘请思想品德优秀、作风正派、热爱教育的退休人员成立“帮教小组”,对调皮捣蛋、爱滋事闹事的学生予以教育、挽救,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

3.净化校园内外环境

加强社会安定环境的维护工作,不单单只是一个部门在行动,而是需要各级各部门之间的通力配合。譬如公安部门在整治社会治安或秩序时,加强对校园周边地区的检查力度,还给学生一片安静的乐土。卫生部门要抽出部分力量加强校园内部卫生和校外周边流动食品摊位的检查力度,给学生们带来一个卫生、美丽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建立社区学习、活动基地,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学生增强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能力。公安、工商、新闻出版等部门应严格对校园附近的网吧、游戏厅等带有娱乐性质的商户进行整顿,劝其离开学校附近,还校园周边一片安静的乐土。

(二)建立健全校园责任机制

1.构建“德治”与“法治”的学校教育长效机制

研究表明,以学校为基础的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校园暴力的发生率。当干预项目与包括多重纪律和整个学校在内的各种方法相结合,这一干预成功的可能性会达到最高[4]。学校要贯彻落实《教育法》等法规,保障老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使老师能安下心来教书育人,学生能静下心来学习。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改变部分学校只是重视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的现象。避免部分学校划分快慢班、实验班和普通班。落实德育工程,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2.强化“以生为本”,关注、关怀学生成长、成才

关爱学生是每位老师的职责。老师不仅要关注表现好的学生,更多的应该关注表现不好的学生,不应偏爱好学生,冷漠后进学生。对于违反学校守则和规章制度的学生,学校和老师始终应当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学校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室和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解决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适度地帮助学生减轻压力和解除压力,让他们轻轻松松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三)提高家长素质,强化家庭教育“家长第一责任主体”的意识

1.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做晚辈的楷模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身边的父母。父母的言行,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都会无形地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比如有的家长在家里孝敬长辈,就成为晚辈们学习的楷模。而有的家长在家里不善待自家老人,给下一代树立起不好的榜样,这对于子女的成长是不负责任的。因此,家长要严于律己,修养自身,言传身教,以自己良好的待人处事方式为子女树立起榜样。

2.家长要承担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

家长要教会子女拒绝和放弃,提高子女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他们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及时的清除外界消极因素的干预,自觉抵制不良行为。譬如与陌生人到陌生的地方玩耍,孩子要断然拒绝。对已有不良行为的子女,家长的教育方式要慎重。不应采取简单、粗暴的暴力方式,而应通过正常、理智的渠道来解决子女的问题。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及时解决子女的不良行为问题。加强与子女的沟通,解除子女的心理障碍。通过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促进双方的思想交流和情感升华。家长可以帮助处于低沉消极状态的孩子转化到积极能动的状态,拉近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沟通和交流可以帮助子女认识和改正自身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子女实现社会化的要求。

3.建立温馨和睦好家庭

我们倡导建立民主型家庭,即充满民主、温馨、和睦、相亲相爱的家庭。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子女,民主意识强,懂得理解别人,会设身处地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对其自身的成长很有利。相反,在过分干涉型家庭,父母过分干涉子女的衣食住行,大包大揽,强迫子女服从,容易导致逆反心理和人格异常;在过分保护型家庭,父母对子女过度溺爱,千依百顺,过分的溺爱使子女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在严厉惩罚型家庭,棍棒教育是主要的教育方式,家长以为靠棍棒就可以打出子女的好成绩和好的生活习惯。一旦对子女的棍棒惩罚无效,就会放任不管,容易使子女失去生活的信心,开始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

(四)从自身出发,培养中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提高自我控制力

自制力差的学生,处事容易急躁,不仔细思考问题,往往会犯下一些不可悔改的错误。自制力强的人,处事冷静、理智,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中学生要学会自我控制。一方面,中学生可以从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理想、交际等方面入手,列出表格认真填写,从而更加清晰的认识、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随时提醒自己,随时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学会控制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任由自己的思想所支配。为减少冲动,理性地看待问题,中学生首先必须主动积极地对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或控制,并发出正确的指令。

2.增强挫折容忍力

挫折教育能够激发中学生的潜能,能够打击他们的骄傲情绪,能使他们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能使中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要有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在逆境中能够顺利的走出来。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要承受巨大的压力,他们的容忍能力也在挫折中不断的得到提高。中学生要学会摆正自己的位置,善待自己的得失,正确地处理和看待自己的人生价值。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要能够冷静、理智地进行审视,用理性的思维驾驭个人情感。比如在遇到尴尬的情形时,通过幽默的语言,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愿说出来,以解决存在的分歧,消除不和谐因素。

3.培养自身情感

从人的情感状态来区分,有安全感、孤独感、认同感、同情感等不同的情感状态。同情感的培养离不开一颗同情的心。要积极参与学校、社会组织的敬老院志愿活动,与老人们一起回味他们经历过的酸甜苦辣,分享他们的心理路程,感受他们那个时代的生活,会使中学生倍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观看一些感人的故事,会使中学生受益匪浅。通过感受身边的人和事,不知不觉地就会为他人着想,急他人所急,就会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做好事。内疚感是对自己做出不合常理的行为所带来的负罪感,是防止校园暴力的重要情感。在不合常理的行为发生之前,人们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内疚,从而可以主动纠正自己的行为,以免给内心带来不悦感。我们就是要利用这个心理体验,去“预感”即将到来的内疚,从而引发自身的约束力,达到避免暴力的目的。

4.增强法制意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中学生要自觉增强法制意识,加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当中学生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要通过法律之剑,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通过学校开设的法律讲堂,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当中学生的权益受到侵害,能够合理地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于学校管理人员对中学生的侵害,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对于老师不合理的体罚和侮辱,要向老师说出这种做法的不对,避免师生之间用拳脚相加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当外来人员在学校内外对他们滋生事端,要及时向自己的父母和老师汇报情况。对于严重的侵犯,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或法院提出起诉,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

[1]姚建龙,在美留学生凌虐案:中国究竟应当借鉴什么?[N].文汇报,2016-01-29(010).

[2]季成林.预防校园暴力:一项值得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课题[J].中国学校卫生,2007(3):193-196.

[3]刘群.教育部2006年全国中小学安全事故总体形势分析报告[N].中国教育报,2007-03-22(理论版).

[4]周华珍,约瑟.关于全球部分国家未成年人欺负和伤害问题的研究[J].青年探索,2013(1):43.

[责任编辑:谢 华]

On M idd le School Cam pus Violence in China:The Status Quo,Causes and Governance

BAO Hu1,LIChun-li2
(1.School of Marxism,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41;2.Communist Youth League School of Guangzhou,Guangzhou,Guangdong,510635)

School is themajor place for students’learning and living.Campus violence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order.Therefore,the governance of campus violence cannot be ignored.The causes for campus violence are rooted from society,schools,familie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The causes for campus violence are rooted from society,schools,familie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To avoid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campus violence,multiple 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 to eliminate negative factors,and establish campus violence preventionmechanisms,so as to achieve a safe campus,and promote the growth of adolescents.

middle school campus;campus violence;harmony;prevention mechanism

D631

A

1009-5446(2016)03-0038-06

2016-05-28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重大课题(13BSH002)

保 虎(1982-),男,云南富源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全国十佳大学生村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青年、少数民族等问题研究。

李春丽(1973-),女,湖北随州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专业2014级博士研究生,广州市团校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暴力子女中学生
反性别暴力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暴力”女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暴力云与送子鹳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