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静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茂名525000)
地方工科院校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培养探讨
陈剑静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茂名525000)
文章针对地方工科院校学生英语口语交际中普遍存在的“哑巴英语”和“中式英语”现象,首先分析了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并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解决问题的教改对策加以了思考。
地方工科院校;英语口语;能力培养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语言学习者的最终目标是进行无障碍的口头或书面交际。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在社会文化和经济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早在2007年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1]。历经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国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从整体来看,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特别是口语力能还比较弱,“哑巴英语”或“中国式英语”的现象较为普遍,尤其那些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地方工科院校学生更是如此。以下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体悟,围绕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其解决对策等,加以细致探讨。
(一)学生英语口语偏弱且常受母语思维的影响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并不令人乐观:“如按照每次200万四、六级考试考生来算,其百分比极小,可见大学生英语口头交际能力很差”[2]。众说周知,地方院校工科大学生的口语能力更是普遍偏弱。尽管早在中小学阶段,口语技能就已经被纳入“英语新课标”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3],但事实上,由于中小学英语师资力量所限,学生从小就一直缺乏专门的口语学习和训练。许多学生的英语语音和语调在中小学阶段并没有得到正确的启蒙,甚至一些同学连英语国际音标都没有学习过。雪上加霜的是,一些同学的英语发音还常带有地方口音或方言口音,显得比较“怪异”。进入大学后,他们为了避免被嘲笑,更加不敢开口讲英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言语特质与表达习惯。英语是一种分析性的“形合”语言;而受“天人合一”传统文化影响,汉语是一种笼统的“意合”语言。即便也有少部分学生的英语语音语调基础较好,但是由于对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缺乏了解,容易受到汉语母语的思维方式影响,经常采用诸如“There are many stu原dents study in the classroom”等“中式英语”表达,虽看似流畅,却失之正确。
(二)学生英语交流意愿不强且兴趣不大
所谓交流或交际意愿,可指:“在某个特定时刻用第二语言与某个(些)具体的人交谈的愿望”[4]。学生能否开口讲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其交流意愿的强弱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交流意愿受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和已有基础等多种因素影响。
对地方院校的工科大学生来说,除了极少部分同学有打算出国留学或到外企工作之外,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仅仅是为了应付课程的日常考试。而大英课程的日常考试到目前为止,仍主要涉及的是英语笔试能力。因此,同学们明显缺乏英语口语的习得动机,转而将精力花在了词汇、语法、阅读和写作等英语知识的学习上。更重要的是,这种英语学习习惯也很符合他们从小以来的英语学习模式。这样一来,长期被忽略的英语口语能力培养在大学中继续被忽略,势必造成恶性循环以及差者更差的“马太效应”。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一到提问或口头练习环节,教室里总是一片静默,大部分学生习惯低头躲避老师的目光,生怕被提问到。即便那些被提问到的同学也往往仅是匆匆回应一句“sorry”就完事,让教师和学生都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这种静默,固然有学生不知道答案的原因,但关键还在于学生没有养成英语交流的意愿和习惯,不愿开口讲英语。
(一)英语教学模式传统,口语实践训练缺位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倾向于把英语当作一门理论知识课程,习惯采用“语法-翻译”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多侧重讲解语言知识点,学生则被动听讲和做笔记。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机械地积累大量有关英语的知识,并在相关知识点的考试中获得不错的分数。但是,语言终究属于交际工具,学习者不仅需懂得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将知识升华为具体的实践应用能力。显然,传统的大英课堂难以顾及这种必须的英语口语实践训练,造成了许多学生虽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却仍没能力用英语有效交流。
(二)大学英语课时有限,口语教学条件不足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大学里的班级人数通常比较多,而大学英语往往又采用的是合班教学,一个教室里七八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此外,大学英语课时也相当有限,最多每周四课时,其中大学英语精读和视听说两门课程各占两个课时,而视听说课程主要又是以听力为主。即便教师有心想采用情景教学和合作学习等更利于口语训练的模式,但由于班级人数太多,课时太少,口语教学条件跟不上等客观限制而不了了之。有限的课时和教学条件下,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自然也就难以得到提高。
(三)现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方式亟待改革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都充当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指挥棒”,但现行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所侧重的是对学生听、读、写和译等能力的笔头测试,而涉及到“说”方面的英语口语测试模块,并未引起学生、教师以及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足够重视。这种应试模式下,许多同学会错误地认为英语口语学习“没用”,带不来好的考试分数或工作,即便老师反复强调口语的重要性,也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口语学习热情。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应该针对口语能力测试进行改革,把英语口语纳入四、六级的必考模块,逐渐引导学校与社会对英语口语实践能力的重视。
(一)积极推行大英课堂教学系列改革
课堂是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阵地,将口语能力培养与日常大英课程教学相融合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彻底改变把英语视作知识理论课并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观念。在教授读写课文时,尽量创设口语交际环境,比如,结合课文主题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分组讨论、口头陈述等,而且还要将学生在课堂中的口语表现,直接纳入平时成绩考核。同时,在视听说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借助现代语言实验室和自主学习平台,将听力与口语训练有机整合,打通语言输入与输出环节。
其次,应重新分配有限的英语课时,增加英语口语课时并采用专门的口语教材,对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进行系统训练。而且,针对学生语音语调不准确、口语实训缺乏且必修课课时严重不足的现状,可以大力开发诸如语音、演讲技巧、英语电影赏析等与英语口语密切相关的选修、公选类课程,以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借助先进的网络教育技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同时做口语训练,并及时得到成绩反馈,而教师只需做好学习引导、管理以及解惑答疑。
最后,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意愿,除了口语训练内容的难度安排要循序渐进外,师生之间应尽量建立轻松平等的关系,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焦虑感,提高其交流意愿和信心。
(二)积极拓展课堂外的口语训练渠道
要真正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单靠课堂内极其有限的时间远远不够,还必须拓展课外口语训练渠道,作为课内学习的有益延伸和补充,特别是对于那些在课堂上显得很拘束的性格内向学生,课外口语训练尤其重要。学校可以组建英语口语爱好者团队或协会,把有志于提高英语口语的学生组织起来,互相鼓励和监督;也可以寓教于乐,定期举办英语演讲、英语小话剧和口语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使开口讲英语成为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外,学生自己也可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上的相关资源,自主练习英语口语。
当然,最能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方法就是与外国人直接交流:“与本族语说话者互动对话无疑是学好外语的最佳途径”[5]因此,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外教或留学生资源,通过口语角等多种方式,创设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口语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开口讲正确和地道的英语有很大促进作用。
长期以来,地方工科院校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培养中,口语能力的培养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许多学生尽管已学了多年英语,却仍难以进行口语交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尤其,工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及地方院校的转型发展,对大学生英语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英语口语应用能力培养带来了新的契机。只有立足于校本实际,秉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推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兼顾课内和课外双重渠道,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逐步走出“哑巴英语”的尴尬困境。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
[2]蔡基刚.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压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228-230.
[3]教育部制订.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4]吴旭东.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环境下的口头交际能力自评与交际意愿[J].现代外语,2008(3):280-290.
[5]王初明.互动协同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97-299.
this paper,aiming at phenomena of"Dumb English"and"Chinese English"among stud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of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first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students'oral English teaching,and sums up the reasons leading to such problems,and meanwhile proposes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local universities of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oral English;ability cultivation
G642
A
2096-000X(2016)21-0227-02
陈剑静(1969-),女,汉族,广东化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