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亚菲
(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安顺 561000)
论贵州农村妇女在脱贫中的作用
段亚菲
(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安顺 561000)
贵州脱贫首先要从农村入手,而近几年,男人外出打工,女人在家种植、养殖,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因此,农村脱贫又必须从农村妇女入手。更好地发挥妇女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需要加强对妇女的教育宣传,传授农村妇女一技之长,帮助妇女寻找致富门路,解决农村妇女的具体困难,加强基地建设、加快农村妇女脱贫致富步伐。
贵州;农村妇女;脱贫
十八届五中全会重点审议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脱贫成为当前乃至未来五年国家着重解决的核心问题。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比较典型,山地居多,没有平原,交通不便,产业结构不合理,致使贵州长期以来呈现出“欠发达、后发展”的落后态势,[1]其贫困覆盖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全国扶贫攻坚战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因此,在形势下贵州脱贫问题迫在眉睫。
贵州脱贫首先要从贵州的农村入手。而近几年,在贵州大部分贫困农村,普遍的家庭生活现状是男人出外打工,妇女在家种植、养殖、照顾孩子和老人。农村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留守妇女依靠种植农作物、养殖畜牧带来的微薄收入上。因此,从这种角度上来讲,妇女不仅是农村劳动的主力军,也是贵州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军,农村脱贫必须从农村妇女入手。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加快,贵州省和其他省份一样,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进城务工,妇女在家既要承担照顾老人孩子的家务劳动,又要承担种植、养殖的农业劳动。但由于农村妇女文化程度较低,在农业劳动方面,大多采取的传统的耕种方式,农业劳动收入微薄。因此,农业生产的低收入和农业劳动的女性化进一步加剧了贵州农村妇女的贫困程度。但总的来说,笔者认为,贵州农村妇女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条件的限制,有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也有社会制度的影响。
1、先天自然条件的限制
自然环境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科学技术不发达地区,人们一般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贵州省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之说,先天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而导致的物质资源短缺、交通闭塞是造成贵州贫困的首要因素。据有关资料报道:1986年和1994年,国家分两次确定了国家级贫困县,贵州地区贫困县高达50个,[2]几乎占了全国贫困地区的十分之一。贵州省的贫困县大都是边、远、山、穷地区,这些地方土地贫瘠、自然灾害多,而且交通极为不便。这些不利的自然条件及由此导致的信息闭塞,使得贵州贫困妇女听天由命,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上山下山,砍柴做饭”的日子。这种简单而原始的重复劳作方式,不仅加重了她们的劳动量,而且是付出多,但收益甚微,使她们长期无法摆脱贫困的命运。
2、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
贵州农村贫困地区一般比较封闭,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很深,加深了贫困女性化的程度。一是女性家务劳动繁琐而且是无酬的付出。在贵州贫困的农村,男人主要承担养家的责任,正所谓“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女人为了扮演好“贤妻良母”的角色,大多数是家务劳动的自觉承担者,整天“抱着孩子站”“围着锅台转”;男人从事的社会劳动是付酬劳动,可以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而女人从事的家务劳动和人口再生产劳动是家庭私事、是不付酬劳动,获得不到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她们所创造的价值往往被忽略不计。二是落后生育观念的制约。在贵州贫困的农村,妇女没有太多文化知识,“多子多福”的思想和“儿子养老“的情结比较严重,因此,往往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境界。三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的影响使得女性不但没有掌握脱贫致富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缺乏摆脱贫困的内在动力。总之,传统观念在贵州地区根深蒂固,越是落后,观念越严重,观念越陈旧,又越落后,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3、社会制度层面的影响
建国后,我国颁布实施的户籍制度使得土地成为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尤其是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上的收益几乎是一个农民家庭的整个收入。我国的婚嫁习俗是女儿出嫁,从夫居。由于户籍身份的限制和 “门当户对”的传统使得大多数贫困家庭的女性只能转移到另一个贫穷家庭。虽然我国的土地承包政策和相关的法律都赋予女性与男性平等拥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源的权利,但由于婚姻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不利处境,实际上农村妇女很难真正获得法律赋予的权利。有案例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正在失去土地权利。[3]农村女性出嫁后,她们在娘家分得的土地由其他家庭成员占有,到夫家后要么分不到土地,即使分到了,也是与婚姻关系维系在一起的。离婚后,她们不但没有了家,也没有了土地,从而陷入极度贫困中。所以,农村女性对土地的使用是通过丈夫而实现的,离婚妇女的生存出路就是尽快再婚。
农村妇女收入提高,走出贫困,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经济能力的改善,可以让农村妇女走出农村,也能够实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脱贫的总体目标。
第一,可以大幅度提升农村平均收入水平。农村妇女是致贫的重要因素,如果农村妇女能够提高经济收入,对于整个农村的经济总量是一个大的改变。
第二,可以极大改善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如果妇女经济有所依靠,不仅可以改变自身在家庭中的地位,对于整个农村家庭的吃穿住行都是一个极大的改善。尤其是在子女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提升上,都能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
第三,形成农村发展的良性循环。由于农村妇女经济收入的增加,势必改变其消费观念和家庭问题的处理方式,丈夫可以放心在外务工,子女可以认真在外生活和学习,对照顾老人也有极大的改善。因为妇女在农村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是衔接家庭的重要纽带,因而能够形成良性的促进作用。
长期以来,贵州广大农村妇女由于种种原因,生活仍处在极度贫困的状态。所以,实现农村妇女脱贫致富,是贵州脱贫工作中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
1、加强对贵州农村妇女的教育宣传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帮助贵州农村妇女脱贫致富,首先要解决内在的原动力。笔者通过访贫问苦、调查摸底,了解到农村妇女贫困的状况及贫困的原因,除了物质(如劳力、资金、信息)的原因外,还有思想方面原因,如有的妇女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安贫乐道,满足于现状;有的想富却又怕艰苦;有的直接把致富的愿望寄托在丈夫、儿子身上等。因此,贵州农村妇女要脱贫致富,首先需要各地相关部门针对妇女的思想现状,做好宣传教育和思想发动工作,特别是对存在的一些落后愚昧的思想要进行教育和革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妇女进行理想、人生观和“四自”教育,提高妇女对自身价值的认识;需要把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即第一步解决温饱,第二步实现小康,第三步达到富裕)和本乡本村治穷致富的目标和步骤向妇女进行宣传,激励当地妇女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摘掉贫困帽子,创建幸福生活。
2、传授农村妇女一技之长
挖掘致富潜力,光靠苦干是不行的,只有把勤劳和科学结合起来,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各地政府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妇女学习使用生产技术。如根据当地的生产内容和需要,与有关部门配合,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开设技术广播讲座,设立农技咨询站,编印分发技术资料等。总之,应该提倡妇女做什么就学什么,干什么就专什么,搞什么就精什么。各地政府部门要千方百计地为妇女学习创造条件,激发她们在脱贫过程中的潜力与动力。
3、帮助妇女寻找致富门路
致富门路要因地制宜,要紧密结合本地资源和妇女的技艺优势。如有的地方妇女有传统手艺,可以组织她们搞编织、刺绣等工艺品,出口创汇;有的地方水面辽阔、草原茂盛,可发展养殖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村可以发展乡村旅游业,山区资源丰富可搞多种经营等等。
在帮助妇女选择致富门路时,还应考虑到产品的销路。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提供产品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农村基层妇女干部要与有关部门以及妇女专业户建立联系机制,一方面把自己掌握的市场信息提供给专业户,同时又利用专业户见识多、市场行情看得比较准的特点,把她们的信息提供给农村妇女。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组织“勤劳致富报告会”、“访富问计、上门取经”以及发动贫困户与专业户结对子等多种办法向妇女介绍致富门路和提供致富信息。
4、解决农村妇女的具体困难
农村妇女们选择了致富门路,开始往往会遇到缺资金、少设备、无原料等实际问题。农村妇女组织应该积极为她们穿针引线、铺路搭桥,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利用好各项扶贫政策。如争取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优先给贫困户和积极开辟生产门路的妇女贷款;与物资部门联系,帮助解决材料、设备、种苗、农药、肥料等等的困难。也可通过重点扶持妇女专业户,再通过妇女专业户去帮助贫困户的办法,使更多的妇女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
5、建立基地,加快妇女脱贫致富步伐
为了有效地组织妇女投入商品生产,基层妇女组织必须注意基地建设,抓好龙头生产,以增强幅射能力。例如,可根据本地资源条件和妇女传统手工艺,建立刺绣、编织工艺品生产基地、养猪基地、长毛免基地、食用菌栽培基地、“三八”林基地等。以这些基地为中心,一边培训技术骨干,一边进行生产或加工,逐步使技术力量和生产样品向周围生产点普及。同时,还可以以技术力量强、管理经验丰富的乡村企业或女能人专业户为龙头,组织、带动周围乡村妇女为其生产或加工,形成产销网络。这样,就能以这些基地和“龙头”为依托,进行上批量、上规模的生产,形成区域生产优势,从而加快妇女脱贫致富的步伐。
在帮助妇女脱贫致富的工作中,农村基层妇女干部要带头勤劳致富,以自己的行动影响、教育广大妇女,同时带动和帮助她们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总的来说,农村妇女要实现脱贫,无非是通过提升观念、加大扶持、传授经验、实现自主、打破恶性循环、搞好子女教育。此外,脱贫经验是可以借鉴的,积极向已经脱贫的人和地区学习,是非常有价值的。
结语
农村妇女的贫淤积日久,不是几天几年就能改变的,必须常抓不懈,循序渐进,打破恶性贫困的循环。贵州农村妇女脱贫更是任重道远,在解决贫困时,必须依靠贵州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大对农村妇女的帮扶力度,最终实现贵州的全面脱贫。
[1]杨军昌,常岚著· 西南山地人口与资源环境研究[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4:188.
[2]王兴骥· 贵州社会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50.
[3]谈农村妇女土地权·失去土地又得不到补偿的农民,生活极为困难[EB/OL]. http://lady.163.com/10/1102/15/6KGBC591002626I3_3.html.
(责任编辑:郑朝彬)
On the Key Role of Rural Women i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Guizhou
Duan Yafei
(College of Maxizm Anshun University ,Anshun 561000,Guizhou,China)
Poverty in Guizhou must first starting from the rural areas, in recent years, men go out to work, women in planting, breeding, the main force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erefore, the rural poverty and must start from the rural women.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women in the battle of deficient assault fortified positions,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of education for women, teaching skills of rural women and help women looking for opportunities to get rich, to solve concrete problems in rural women, strengthening the base construction, and speed up the pace of poverty in rural women.
Guizhou,rural women,poverty alleviation
2016-09-10
2016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项目(项目编号:2016ZC004)研究成果。
段亚菲(1986~),女,河南许昌人,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法理学。
F127
A
1673-9507(2016)06-01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