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英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
文学·语言·艺术
《尚书》中文王形象的价值内蕴
李 英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
《尚书》中文王圣王形象的塑造既反映周人对文王的推崇,也揭示出了周人的政治观和价值观。文王之治不仅获得了民众对西周政权深厚的政治认同和心理认同,还深刻影响着周代社会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文王的形象成为后世士人和历代君王修身的典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模式有深远影响。
《尚书》;周文王;圣王之治;政治认同
在儒家政治伦理中,周文王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圣王明君,《尚书》中充分展现了文王贤德爱民的圣王形象,他敬天修德,既能够顺应天意知天命,又能够体察民意民情,制定并实施了许多以保民恤民为核心思想的政令,使得四方远人深慕德泽而纷纷归附。文王的圣王形象不仅深刻影响着周人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为周代及后世君主治国理政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而且他所开创的文王之治也成为中国人几千年来不断追慕称颂的理想社会。
周人在《尚书》中塑造的文王是敬德勤政、抚民柔远的圣王形象,文王的贤德和仁政为构建民众对西周政权的政治认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徽柔懿恭,天命依德
在商周之际,人们对天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天意不再是变幻莫测充满神秘性的,而是有规律和轨迹可循的。统治者负有天命不仅仅是血统和权力的承袭,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不再是永久性和固定性的,而是要求君主能够以德配天,即有德者才能承受天命,才能稳固天命所在。《君奭》:“亦惟纯佑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时昭文王迪见冒,闻于上帝。惟时受有殷命哉。”[1]文王纯正秉德,令德懿行见闻于上天,因此能够受殷命而兴周。《文侯之命》:“丕显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闻在下,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1]255文王明德谨行,上闻于天,下敷于民,集天命于其身。《召诰》:“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1]183修德既是君主自身道德的完善,也是永保天命的关键所在。周人将王朝的历年长短与君主的道德紧密联系是为了论证周代殷兴的正当性,并塑造民众对新兴政权的政治认同,这是周王朝论证自身承受天命不可缺少的理论依据。
2、嘉谋嘉猷,尚德轻刑
鉴于商纣王残暴无道,施虐于民,文王以贤德之心爱民护民,推行多项以保民为核心的治政措施,稳定人心,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使得百姓无不称道拥戴,也为灭殷兴周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第一,勤政恤民。周文王之所以被后世以圣王称道,主要在于他勤于国政,躬行农事,体察民生疾苦。鉴于商纣王沉迷声色犬马而导致的政荒民怨,文王对于国事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无逸》“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1]199文王亲服康功田功,爱护百姓,常因忙于国事而无暇进食,更不敢耽于逸游之乐,虽中身受命,仍能享国五十年之久。“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2]文王率领民众建筑城郭,开辟道路,使百姓安居乐业,四夷咸服。《康诰》“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1]165文王不仅体恤普通民众,也关心鳏寡孤弱者,使其有所居有所养。文王的安民政策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并因此赢得了民心,获取基层民众的支持和政治认同。
酗酒不仅有伤风化,扰乱社会秩序,甚至会像商纣王那样亡国丧命。文王尤其注重酗酒的危害,并教导官员及子民饮酒当有节制,《酒诰》“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越庶国:饮惟祀,德将无醉。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厥心臧。聪听祖考之彝训,越小大德,小子惟一。”[1]171文王以其他邦国酗酒丧命的事例警示众人,要求只有祭祀时才可饮酒并以德行控制,不至于沉醉,引导人们当爱惜粮食,听从父祖们的训导。“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2]854,可见周文王时已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来自对王命更替的清醒认识,也是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的萌芽。
第二, 用贤慎罚。周文王求贤尚能,贤德之名被于四夷,自然有忠臣良将甘愿为其效力,《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1]204文王能够修好有夏诸邦在于能够依靠虢叔等五人相辅佐。“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3]文王礼贤下士,为求贤而无暇进食,良士感其知遇之恩而甘愿归附。文王最著名的求贤事例莫过于渭水河边访姜尚,留下了一段圣主贤臣相遇合的千古佳话。“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4]孔子认为有盛德才可得贤才而治天下,如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文王有十人便可三分天下有其二。君主若德行完备,四海贤才必然愿意前来尽忠竭智。文王不忍纣王用酷刑施虐于无辜百姓,“西伯乃献洛西之地,以请纣去炮烙之刑。”[3]85文王反对君主滥用刑罚并以酷刑压制百姓,为维护和稳定当时邦国内的社会秩序,提出了“慎罚“的思想,《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1]164,体现出当时已有规范刑罚的意识和法律思想的萌芽。《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是训用违;庶狱庶慎,文王罔敢知于兹。”[1]220有关刑狱诉讼的案件,一切按有司条例规定办理,文王不因自己身处高位而越俎代庖,表明当时已有较为规范的法律程序,这也为安定民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3、柔远来服,天下归心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周文王以仁德之名著称,不仅内行德政,怀保小民,而且推德教于外邦他国,使四方远人感慕其德泽,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康诰》“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1]165《君奭》“我咸成文王功于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1]206文王怀柔远方,与庶邦修好和睦,四夷皆拜服。《梓材》“今王惟曰:先王既勤用明德,怀为夹。庶邦享作,兄弟方来,亦既用明德。”[1]177庶邦兄弟为文王的明德所感召,皆纷纷前来献享。其中最为后世所称道的是《国语·周语》中记载的“虞芮争讼”之事,虞、芮有狱相争,欲求文王决平,入周境因感慕文王教化而羞愧自返,可见文王的美德及仁政获得了其他邦国的政治认同和文化心理认同,庶邦远人的归附也为西周政权的崛起奠定了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庶邦远人中既有与西周处于同一行政单元的诸侯方国,也有少数民族部落,文王以德和远人的方针中既包含有和平的邦交理念,又有处理夷夏关系的民族政策。这不仅为后世诸王确立了邦交及民族政策的政治标准,也为形成“天下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周人在《尚书》中塑造的周文王有着足以配天的美好德行,勤勉政事,与民共休戚,还礼贤下士,怀柔外邦,不仅建立了小邑周,而且承受天命灭殷兴周,奠定了周代长达八百年的基业。文王的圣王形象具有强大的“伟人效应”,“吾国自古政治,即已兼尽宗教教育之任。”[5]文王成为周人的政治信仰和精神信仰,并潜移默化地形成民众对周王朝稳定持久的文化认同。同时,从统治者到底层小民,从中央到地方,从华夏民族到四方蛮夷,文王的圣王之治从不同阶级、不同地域建构起四方万民朝向周王朝统一广泛的政治认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西周政权获得稳固的政治基础和文化心理认同。文王之治也深刻影响着周代统治者的治政思想,并成为古代士人百姓都心向往之的理想社会,是儒家最终所追求的理想的政治模式。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4]35文王凭借自己完备的品德施德行仁,无论扶弱济困,还是刑人施罚,都十分重视道德教化,主张行王道,施德政。文王的圣王形象增强了百姓对西周政权的政治认同,他开创的以“德”为本的贤人政治为周代统治者确立了治国的根本思想,武王、周公、成王等后继者也努力将文王的德政主张贯彻于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使文王的道德和教化传于四方,对整个周代社会的政治模式和道德观念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为政以德,终始惟一
在商周王朝更替的巨大历史变革中,周人意识到只有有德者才能有资格接受天命成为统治者。“对于这种不易把握得到的东西,不能仅靠巫、卜来给人们以行为的启示,而要通过文王具体之德来作行为的启示。因此,文王便成为天命的具体化,‘文王之德之纯’便成为上帝的真正内容。”[6]文王在周人的心目中不仅是圣德配天的王,更是他们虔诚膜拜的宗教和精神信仰。自文王始,在国家政治中王朝的历年长短与君主自身的道德紧密相关,这不仅是对天命转移所作的政治解释,也是对君主权力和行为的约束。这种新的政治舆论导向更容易获取民众的支持并塑造对统治者的政治认同,同时形成敬德尚德的良好社会风气。
敬德也体现出周人思想中忧患意识的萌生。统治者必须不断完善自身,敬德慎行,才能绵延国祚,永保王命在身。在西周初期的统治者身上,这种谨慎和忧患意识表现得极为明显,《君奭》“‘天不可信’,我道宁王惟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1]203周公从商纣王昏暴无道招致天怒人怨的历史事实中认识到天命不会永远只在一姓一国,只有继续弘大文王的美德,才能延续王命。《召诰》“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1]183,一篇之中周公多次告诫成王要修省谨行,躬身敬德,才能祈求天命永在,若稍有疏忽怠惰,就会倾国丧命。“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4]362君主若能够尚德崇贤,以自身的美德感化百姓,国家必定会不治而治。
2、道洽政治,泽润生民
西周初期,天下大乱初定,人心未稳,统治者既要安抚迁徙的周民,又要稳定殷商遗民,防止发生叛乱。“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4]270周公继承并发扬文王所施行的德政,颁布一系列安民、惠民的政令,并贯彻到刑罚、求贤、社会风气等各个方面。“修德、勤政、忠信、保民,这是周人特别注重的政德,在周人的政治文化中,始终强调武力并非先务,保民才是根本。”[7]
第一,惠鲜小民。周人从商周变革中不仅认识到了“天命不于常”,还清醒地看到了人民在王朝更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安民、保民、抚民、恤民、勤民、庇民、不妨民、不害民,始终是古代政治家的重要课题。”[7]223《无逸》“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1]198强调要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并施惠于民,不可欺侮孤寡老人。“儒家政治哲学重在政,而不在治”“政者,正也,讲的是君子风化教养百姓,以使其安居乐俗的学问。”[8]《康诰》“用康保民”、“用康乂民”、“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1]165,周公在诰令中多次强调统治者当抚恤小民,扶弱济困,以爱护孩童之心保民之康乐,民必当安治。实行安民措施既是继承文王的美德,也是巩固国家统治、获得政治认同的必要措施。《无逸》“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1]201若百姓对君主有怨言,君主不仅不当迁怒于人,而且应将民怨归于己过而反省自身,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并从百姓的意见中观政令的得失,《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1]174,重视民情民意也有利于进一步夯实社会基础,减少政治分裂隐患,维护国家的稳定统一。
第二,严恭寅畏,不敢荒宁。周公从商灭周兴的转变中认识到勤政的重要性,并在诰令中多次告诫后嗣诸王当继承并发扬文王勤政无怠的忧患精神,不可沉迷于逸游之乐。《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1]197,君主当与民共甘苦,方能体察小民之所依。周公为使成王切实明白勤政与荒怠所造成的不同结果,历数殷王中宗、高宗、祖甲、文王等先王勤政为民、得以享国永年与商纣王等耽乐愈甚、享年愈促之实,以此勉励成王“王伻殷乃承叙万年,其永观朕子怀德”[1]190。此外,周公特地发布禁酒令,这既是遵循文王遗训,也是惩于殷商酗酒亡国的悲剧,《酒诰》“我西土棐徂邦君御事小子,尚克用文王教,不腆于酒,故我至于今,克受殷之命。”[1]173《酒诰》中还列举了针对酗酒的不同情况所制定的各种具体措施,如群聚饮酒者当“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殷商旧臣湎酒未能遽革者则“勿庸杀之,姑惟教之”。禁酒令的颁布也为净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道德伦理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并能够深化民众对国家政权的文化心理认同。
第三,敬明乃罚,克用常人。“儒家思想中的法律主要由法律化的‘礼’和‘刑’两大部分构成”[9],法律是针对有罪者而制定的惩罚措施,仅作为德治的辅助工具,“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1]23,其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净化心灵、完善道德。而且,合于天道的刑罚是“义刑义杀”,若一味滥用刑罚,则不合仁义之道,会有损君主的道德。同时,刑罚也是社会公平和法则的象征,若一旦遭到破坏则会扰乱民心,带来社会动荡,削弱民众对政权和君主的心理认同。因此文王在位时提出“慎罚”的基本思想,至周公时得到进一步发展,《康诰》“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1]169,强调要按常典用刑,以纠正商纣王滥刑之偏。另外,量刑时要注意犯罪者的态度,“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1]166虽是小罪却仍屡犯不改,也不可不杀;虽有大罪,并非恶意为之且能悔过自新,乃可不杀。处理案件当谨慎从缓,“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丕蔽要囚”[1]167,以免匆忙判刑出现冤假错案。刑罚当以德为本,重在使有过者悔悟并使民心诚服,“出刑入礼,以礼显仁”,重在究极于人心而探其本心,“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未尝闻也”[10],礼与刑都不能消弭祸乱,“只有君子才能真正完善法令,落实法令,使人心向善。这就是儒家倡导‘圣人为王’的人治理念的原因。”[9]101
中国古代社会崇尚人治,有治人然后有治法,因此选用治政者得当与否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盛衰兴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4]304能够选用贤才,不仅是统治者英明圣德的体现,更能使天下万民咸服。周公辅政期间多次劝诫成王要用贤者吉士为政,《立政》“古之人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竞,吁俊尊上帝,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1]217,君主在位当寻贤访能,收揽贤士俊才及品行端正之人。“亦越文王、武王,克知三有宅心,灼见三有俊心,以敬事上帝,立民长伯。”[1]218文王、武王能够体察先王选用贤德之士的用心,敬奉上帝,为民建立正长侯伯,周公希望成王能够继承文王、武王的贤明,也能为国选任吉士。“继自今我其立政。立事、准人、牧夫,我其克灼知厥若,丕乃俾乱;相我受民,和我庶狱庶慎,时则勿有间之。”[1]220同时也规劝成王要均齐狱慎之事,使有司之间协调运行。周代统治者继承文王的人治理念,选用道德完备的君子担任国家的治理者,依靠君子的善德来潜移默化地润泽民众,使社会上自觉形成崇德尚礼的文化认同和古朴淳厚的道德风气,从而达到垂拱而天下治的政治模式。
3、修德睦邻,咸和万民
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战争是有伤圣人仁德的不祥之举。“四邻教化有不能尽同者,中国人亦常愿被以惠泽,感以德意,常务相安并处,以渐达悦化之境。”[5]108周代自文王始一直奉行“以德和远人”的政策,尚德不尚武,崇尚以德止兵。《文侯之命》“柔远能迩,惠康小民,无荒宁,简恤尔都,用成尔显德。”[1]256平王要求文侯以文德怀柔远人,做到近者悦远者来,造福惠泽百姓,不可荒忽贪图逸乐。“‘德’是当时处理诸侯国及民族关系的重要规范原则之一,无德不可以伐人,无德不可以和戎,无德不可以主盟。”[7]218人治社会崇尚布施仁政文教以行王道,使四方百姓感慕君主德教而自愿前来归附,尽力避免兵戎相争。“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夷夏观、中国观,显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观念已基本萌芽”[11],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源远流长。
周文王不仅是周代的政治领袖,更是周代臣民的精神信仰。他制定和实施的诸多政令国策在周代都被继承并发扬光大,以保民、无逸、慎罚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都成为周代后世诸王观政得失的政治标准。文王的圣德泽及国家政治的内政外交诸多方面,深刻影响着周人的政治观和时代精神,并延及后世千秋,源远流长。
周文王是儒家思想中理想的圣人,是完美人格的化身和象征,文王成为儒家士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榜样,备受千百年来读书人的顶礼膜拜。孟子常祖述文武之道,谓“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4]345三圣即禹、周公、孔子。孟子力图承续圣人之道,开始建构道统谱系,将文王、孔子列入道统,并以传道者自居,云:“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4]474这既是文化意识的觉醒,也是对道的担负之自觉。其后韩愈大倡道统,提出习儒者“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12],认为儒家士子当以圣人之道为安身立命之准则,建立起了清晰的传道谱系,“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12]102韩愈将文王列入道统谱系,成为继尧、舜、禹之后的传道者,使文王之德承载千古而泽被后世。此后如程颐、朱熹、王阳明等思想家皆以传道为己任,使圣人之德薪火不已。这也成为儒家学者的人生终极目的和至高境界。文王之德经过历代文化人的阐释浸润着国家和民族思想数千年,圣人完美的道德品行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道德、伦理价值及理想人格,深刻铸就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性格特征。
文王作为圣王形象是中国古代君主的楷模,文王之治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理想政治模式,同时也成为君主观政得失和臣僚借以劝讽君主的准则。唐太宗修德治国以文王为典式,尝云:“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13]周初得天下以善德为务,故而能够稳固基业,太宗深以此为鉴。又云:“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13]102太宗以文王等圣王求学于师傅为鉴,认识到“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太宗“亲格猛兽,复晨出夜还”[13]253,魏征以“《书》美文王不敢盘于游田”谏太宗不可耽于游畋。文王治政凝聚为仁政安民、德主刑辅为核心的“圣王之治”,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理想,并为后世王朝稳定和国家政权巩固、民族政治文化认同建构以及国家长治久安保障提供了成功的范式。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14]周文王是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他的美德被后世仰望、推崇并效仿,是几千年来儒家学者高山仰止不断追求的“内圣外王”的典范。“圣王之治”是中国古代儒家追求憧憬的理想政治模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基因,是中国古代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赖以形成的思想源泉”[11]112,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政治思维和价值观念。
[1] (宋)蔡沈·书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205.
[2]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941.
[3] (汉)司马迁·史记[M].(宋)裴骃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9:84.
[4]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金良年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38.
[5] 钱穆·政学私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103.
[6]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25.
[7]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M].北京:三联书店,2002:223.
[8] 龚鹏程·龚鹏程讲儒[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24.
[9] 任强·知识、信仰与超越——儒家礼法思想解读[M].增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5.
[10] 安小兰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74.
[11] 彭丰文·先秦两汉时期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10.
[12](唐)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M].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52.
[13] 骈宇骞,骈骅·贞观政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68.
[14] 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65.
(责任编辑:颜建华)
The Internal Value of King Wen’s Image in “Shangshu”
Li Y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1331,China)
The shape of king wen’s saint image in Shangshu is zhou expressed their esteem, also reveals the political view and values.King Wen’s governance not only obtain profound political identity and psychological identity for Zhou dynasty,also deeply affect the Zhou dynasty political ideas and values of society. King Wen's image as an example of the later scholars and emperors cultivate one’s morality,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al pattern of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Shangshu,Zhou Wenwang,Sage governing,political approval
2016-09-15
李英(1990~),女,河南邓州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I206
A
1673-9507(2016)06-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