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对策

2016-03-18 19:10张颜梅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职业大学生

张颜梅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对策

张颜梅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原因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背景下,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人才质量,实现人尽其才,本文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切入点,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初步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对策,以期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对策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能否实现充分就业的关键因素,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它影响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评价,也影响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评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出口”问题。大学生走进社会是检验大学生整个教育阶段教育效果的根本途径,如果不能实现“人尽其才”,甚至“错位匹配”,不仅是人才的浪费,也会引起社会对教育的诟病。因此,引导大学生从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更好地探索自我,了解工作世界,通过科学的指导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我国人力资源竞争力,增强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本领,将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大学生的“就业梦”“创业梦”,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就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普通本科高校而言,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高校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实现大学生个体、高等院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首先提出,他认为就业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2005年,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在此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又增加了“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1]”。也就是就业能力不仅包括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保持工作的能力和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就业能力是一个广泛的概念,高校中专业设置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也不一样,对就业能力的要求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对艺术类学生而言,与普通的文理科学生相比,他们有独特的专业优势,专业能力比较突出,创新思维、艺术表达能力要求方面更高更强。大学生毕业后要想立足于社会,尤其是创新创业,不能仅靠某一方面的能力,需要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多种能力要求,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甚至毕业后能把专业知识和创业创新教育以及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创新意识,积极参加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就业创业能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本领,这也是当前普通高等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低

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旨在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无论怎样创新发展,基点都要落到学生身上,必须把学生的即期增值感、长期发展力、短期就业能力作为出发点和监测点[2]。但近三年来,笔者通过对校园招聘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普遍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感到差强人意,评价普遍不高。一些人力资源专家指出,大学毕业生在职业规划意识、求职方法、求职技巧等方面与以前的毕业生有明显的进步,但企业看重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和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学生的能力要求与岗位匹配还存在较大差距。为适应需要,企业招聘到这些学生后,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后续培训,加大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二)大学生自身认识的偏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念有很大的改观,但仍然受传统精英教育理念的束缚。整个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评价并不高,这固然与创业成功周期漫长有关,同时也受到创业环境不好、付出辛劳太多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仍然停留在“一等就业进机关,二等就业搞科研”传统认识水平,把进入国家机关当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当教师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不认同,而自主创业也成为一些学生就业困难的无奈之举。当前,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政府、高校、社会和家庭也正在逐步转变认识,据麦克思公司《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4届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比例从2013届的2.3%上升到了2.9%。但作为大学生创业群体,这个比例与西方发达国家20%~30%的比例还有很大差距。

(三)大学生面试能力相对欠缺

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最难就业季”固然与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人才结构不合理有关,也与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选聘人才的标准与要求不吻合密不可分。笔者作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通过对学生和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了大学生面试能力和用人胜任力的不同,大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和入职后期发展中,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都是企业最看重的学生可迁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这也是大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但目前高校部分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理论知识学习有余,与企业和社会打交道的能力则很匮乏。由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不足,仅仅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求职技巧的“临阵磨枪”、与用人单位“牵线搭桥”等,缺乏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全程性指导、职业性指导,学生毕业后择业时被动性和盲目性较大。在准备踏入社会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人才竞争,由于准备不足,缺乏自信,因此面对就业面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就不能很好的应对,不能更好地展示和推销自己。

(四)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目前很多毕业生缺乏实践锻炼能力,对社会认识不足,天真地以为在课堂上学到理论知识比实践能力更重要,却没有想到毕业后将面临的社会考验,入职后不能迅速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虽然学校也组织一批学生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但由于经济情况受限,参与范围有限,并不能保证人人参与,学生的能力也未能完全得到锻炼和提高。目前很多学校都设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园区、创新创业社团等,但受益学生有限,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校创业就业教育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创新创业就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五)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国家强调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强国无一例外都是创新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大学生群体是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分子,是提升人力资源开发能力的关键。目前,大学生在学校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对知识创新、实践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等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忽视。尽管我国整体人力资源竞争力在提高,根据《2015年人力资源强国评价报告》,中国人力资源竞争力提升速度居于首位,排名从第31位提升到14位,但创新开发能力不足,质量有待提升[3]。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是在学习、实践、反思、提升、再实践等过程中不断获得和提高增强的,从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出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前高校乃至整个社会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重大战略工程。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百年前黄炎培曾说,职业教育就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首要目的是解决“出口”问题,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就是使“无业者有业”;其次解决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也就是持续保持工作的能力和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使“有业者乐业”。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是正处在青春探索期的大学阶段,对以“应用为导向”的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就更应该注重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综合培养。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课程体系,系统培养,多样成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大学生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新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适应的契合度

为了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解决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培养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所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从32个方面对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出要求,并部署了65个任务和22个项目[2]。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关注项目和任务也无可厚非,但对应用型技术本科高校而言,则要创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提升学生的“所学”与社会的“所求”接轨的能力。

1.把握学生学情,因材施教

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重共性、轻个性,重理论、轻实践,厚基础、淡专业,定位不清,模式单一,千校一面,缺乏特色,造成人才培养与实践脱节,与市场脱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差,创新就业能力差,大学生就业难。当前,要以学校转型发展为契机,借力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从适应和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当前尤其要研究“互联网+”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影响,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个性化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方向和特点,适应社会需要。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职业种类在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亦非一成不变,也不是一个或几个能力培养的问题,更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行为,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与求职乃至职业发展相关的一系列整体能力的提升。同样提升过程也是缓慢的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提升就业能力时,拓宽能力提升范围,动态地、全面地审视持续变化的市场需求,持续努力,不断加深,反复实践以及不断澄清。

2.注重思想引领,正确导向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历史上有轻视职业教育、轻视技术人才的倾向。当前,对转型发展的普通本科而言,首先要解决的是纠正和扭转轻视职业教育和技术人才的错误的认识观问题。全校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文化氛围,积极倡导转型发展不是降低办学层次,而是为了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其次,完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通过发展式、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指导学生加强自我意识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认识到“我的生涯我做主”,明白自己就是就业的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做到校内外资源“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指导内容上,要分层指导,根据不同年级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意向,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而不单单是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宣传教育。再次,要用当下党的最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引领青年学生。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需要统一思想,汇聚共识,而“中国梦”就是汇聚、开启这一合力的容器和钥匙,四个全面、一路一带、亚投行的成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则是实现中国梦的方法和路径。党中央新的战略布局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对大学生提出了新要求,要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人才,所以,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把注意力放在新常态下党中央的战略布局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上,宣传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培养好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大学生的思想统一到祖国复兴大业上来,看清路,识方向,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成为伟大祖国复兴的正能量的传播者、践行者和建设者。

(二)优化就业能力培养结构,提升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

根据霍兰德的职业类型理论可以将职业划分为社会型、企业型、现实型、常规型、研究型、艺术型6种职业类型。根据胡永青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差异研究分析,不同的用人单位、不同的职业类型对于毕业生就业能力要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4]。比如,艺术性职业对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专业基础、计算机应用、团队合作能力比较重视,而对阅读能力、自制力、抗挫折力则不大看重;而社会型用人单位对执行力、抗挫折力、人际交往、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比较看重,对阅读、写作、专业基础、计算机应用则不大看重。应用型高校要优化就业能力培养结构,就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用人单位用得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校作为专门培养人才的输出地,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要促使其在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方面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了提高就业率,高校应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等等。高校方面采取的努力也无可厚非,也并无不妥,但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这个能动的就业创业主体。大学生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的主体,也是整个高校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教育的受益者。实际上,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获得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是要具有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精神、创业就业能力。在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技术高校转型背景下,尤其在目前创新创业环境下,大学生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需要,结合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道路,根据自己的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的进度,甚至可以休学进行创业,在学习时间的支配上和教育资源取得方式上都可以自己做主。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的政策引导、高校的就业指导、企业的示范引领和媒体的宣传引导等都是外因,只有大学生从主观上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积极内化各种思想的引领,主动发掘自身个体优势,明确未来职业目标,注重情商培养,积极参加实践,练就一身过硬本领,提升综合素质,成为自身行为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对其自身发挥作用,因为决定事物根本变化的是内因,是大学生本身。

2.要注重构建合理的能力培养结构

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校内校外多种资源,搭建提高素质教育的实践平台,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就业能力。首先,围绕和服务学生的各部门要进行资源整合,统筹协调各个部门力量,正确处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素质教育的关系,重点抓好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就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应用性本科院校,高校课程设置要重视它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发展同步,培养锻炼专业能手,适应社会岗位需求。其次,要统筹协调好“三个课堂”的作用,进行教学改革,将就业能力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作为第一课堂,仍然发挥着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是主要模块。在第一课堂中,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探索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打破专业壁垒,使各个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第二课堂是围绕理论教学开展的各种活动,是次要模块,但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高品位的学术活动对学生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创新思维、人格情操等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目前强调素质教育所必需的环节。第三课堂是社会实践,是检验第一、第二课堂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体会到知识的力量,体会到自己的不足,这对正确认识自己,调整目标,寻求发展,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适应工作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作为以“应用”为导向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不可能完全在第一课堂上培养,所以必须把第二、第三课堂结合起来,精心组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3.发挥企业的就业能力信息反馈与平台作用

首先,企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训练基地,能给大学生就业实习最直观的感受,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最重要的场所,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和意识的转变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大学生在校学习课程往往是被动的,经常是“考什么学什么”,而在企业实践中,则是“用什么学什么”的主动应对模式,所学即所用,能有效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能促使学生及早地进行职业定位,寻找差距,继续学习,为职业目标锻炼各种匹配的能力,聚焦目标,提高了效率,从而避免了在各种职业目标之间的徘徊而带来的资源耗费,为成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高校可以聘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专业知识行家、成功企业家等组成的“智囊团”,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咨询,解答大学生就业创业中遇到的难题,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思路、方法和计划;对高校举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给予指导、点评和资金上的赞助;在高校开创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协助大学生探索职业认知,进行就业创业意识的培养,分享他们的创业经历和创业经验,用他们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欠缺的缺陷,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外援帮助。再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知识经济不断深化的时代,科技、经济、教育日益融合,行业企业成为技术改进和知识更新的重要一环,产学研之间往往需要紧密协作才能完成技术和管理等等方面的突破[5]。企业与高校应深度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合开展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国家倡导的创新驱动战略。

总之,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毕业生应对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毕业生入职后持续保持工作的能力和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单靠高校单方面的“孤军奋战”,高校需要将校内外资源进行系统整合,统一规划,多方联动,形成一个“集团作战”的合力。由此,高校必须有目标有重点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促成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世界的探索,主动寻求职业定位和方向并付出相应的努力,促进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发挥企业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方面的平台作用等措施,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1] 就业能力[EB/OL].http://baike.baidu.com/.

[2] 周建松.把创新发展的基点落到学生身上[N].中国教育报,2016-2-2(3).

[3]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正在跨越门槛[N].中国教育报,2016-1-28(3).

[4] 胡永青.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差异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2):84-88.

[5] 马庆栋.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内涵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职教论坛,2015(4):35-38.

(责任编辑:刘士义)

Training countermeasures o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ZHANG Yanmei

(ShangqiuNormalUniversity,ShangqiuHenan476000,China)

At present,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extremely serious.The essential reason of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lies in the shortage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In order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and quali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and discusses training countermeasur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rdinary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oriented colleges.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ability;training countermeasures

2016-04-26

2015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四位一体’教育体系构建研究”(16B880018)。

张颜梅(1978-),女,河南柘城人,商丘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生。

G647

A文章篇号1008-2441(2016)03-0099-05

猜你喜欢
应用型职业大学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