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亢敏
(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思政部,安徽合肥23004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研究
陈琳,亢敏
(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思政部,安徽合肥230041)
在注重意识形态教育的今天,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越来越多的高校纷纷引入实践教学,但效果都不甚理想。以"基础"课为例,从实践教学的功能入手,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改革完善其实践教学,从而构建一个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效性;改革研究
作为高校思政课的主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文简称为“基础”课)能够起到教育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当前中国高校在“基础”课建设方面起步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教学模式单一,师生互动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导致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一言堂”的情况十分普遍,难以达到“基础”课的教学目的。实践教学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状况,但是从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践教学的情况来看,由于经费、时间、场地、教师实践教学经验等的限制,“基础”课实践教学并未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已经成为提升“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瓶颈。所以,怎样突破这个瓶颈,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很多高校重点探索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的基本概念
实践教学具体是采取实践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参与,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从而一方面巩固这些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基础”课实践教学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托“基础”课理论知识,采取形式各样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养。目前各高校采用的实训项目主要有道德情景剧表演、爱国经典赏析、工作价值观拍卖、主题演讲、辩论、法庭旁听、参观爱国教育基地等形式。这些形式对学生的思想会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使其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升和优化。
(二)实践教学的主要作用
知识是从实践中获得,并被应用到实践中去。“基础”课实践教学的主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以及法律素质的养成,即通过“基础”课实践教学可以使他们运用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去认识和分析现实社会和生活中复杂多变的现象,并从这些现象中得到启示,从而改变自身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形成正确的“三观”,真正意识到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自觉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就“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升“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
“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就是从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出发,通过实践教学的途径,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道德法律现象,并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甄别,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和对人对事的态度,最终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这就是“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终极意义所在,即实效性。具体做法如让学生进行道德的情景剧表演,以事件当事人的身份融入角色之中,切身之感才有切身之悟,同时对观看者也是一次有温度的教育。
2.有助于推动“基础”课课程教学的改革与研究,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学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就是结果的有效性,但是影响结果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所以人们开始由直接关注结果的有效性,变成了对影响结果有效性的因素以及制约着这些因素的规律的关注,[1]研究这些相关的因素和规律就是提升教学效果必经的步骤。但研究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研究找出合适的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这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3.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础”课是每个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他们大学期间乃至整个人生的思想观念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自进行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价值定位,确定自身的价值目标,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主动担负起对国家、社会以及家庭的责任。具体做法如让学生参加环保主题的公益活动,通过环保知识的学习宣传,增强自己的环保理念,并以环保为己任,不断督促自己身体力行的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
(一)“基础”课实践教学取得的成效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实践教学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关系到高等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近些年,为了提高“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效能,许多高校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表现如下。
1.一些大学生在接受了一系列的基础课实践教学之后能够对社会产生客观、深入的认知,切实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我国社会取得了重大发展进步,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可以有针对性的做出改进。
2.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理论实践相结合,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充分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利用他们对实践教学的参与热情,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我要学习。而且每一次实践教学都考验着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参与能力,通过努力,很多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学习到很多课堂上无法获取的知识与能力。
3.提高了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随着“基础”课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从事教学的老师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授课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为搞好实践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目前高校“基础”课实践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成果,然而基于整体而言,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完善之处,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课实践教学缺乏充裕的经费支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实践,均需要相关经费支持。然而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高校领导对于“基础”课实践教学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足,片面认为只需讲授理论即可,因此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对立起来。经费不足、排课困难一直以来都是“基础”课实践教学所面临的首要难题,实践教学活动也因此很难有效地开展起来。
2.教学方法手段较为落后。目前大多数的院校思政教学面临的一个困境是任课教师匮乏,所以不得不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大班模式虽然降低了教学成本,尽可能地利用了教学资源,但是老师无法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也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被有效地激发出来。更重要的是,大班教学严重制约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导致部分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部分院校虽然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但仍感效果不明显,而且实践教学组织问题也始终是一大困扰。
3.实践教学的时间没有保证。由于“基础”课教学面向全校所有的学生,授课范围广,授课教师的工作任务较为繁重,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的全面铺开困难重重。部分高校在实施实践教学的时候,并未设置明确且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也不具备规范的长效机制,由此导致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不足。
4.“基础”课授课教师自身经验不足。“基础”课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全程组织、掌控和指导,所以教师的教学理念、实践经验和能力以及态度等都对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实践教学在很多学校也是刚刚开始尝试,缺乏成熟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加上“基础”课老师教学任务繁重,而很多学校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未能做到公平、公正、合理,使从事实践教学教师的工作量难以计算或计算不合理,付出与收入严重失衡,以至于积极性受挫,造成实践效果与期望值相差甚远。
如前文所述,“基础”课实践教学意在让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的基础上,改变学生对人对事的看点,将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实践教学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创新创造性地进行改革。
(一)紧密围绕“立德树人”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课实践教学
实训的针对性是达到“基础”课教学目的的需要,也只有具备针对性,实训才有意义和吸引力、说服力。所以在设置教学目标、建立内容体系过程当中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尤其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各种思想相互穿插,在课教学过程中如何适时开展针对性强的专题教育和实践活动甚为重要。如为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教育教学过程,让学生们分组进行“青春·理想”话剧大赛,使同学们在收获感动的同时,积极地将内化的精神外化为行动,学会珍爱生活、关爱他人,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真正作为自己精神的向导,言行的指南;再如为加强对学生的爱国理念、爱校情怀、爱班意识的培养,由学生分组设计班级班徽,并在课堂上进行创意解说,使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交流与协作,更增强了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改革创新“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关键内容,能够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使命感以及个人品格修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在组织开展“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时候,需要做到与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密切协调,实现对社会实践教学载体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比如在讲授“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一章的过程当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前往法院参与旁听,或者是到监狱以及教育基地等参观,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与规则意识,并在日常生活当中主动维护法律权威。
(三)提升“基础”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
“基础”课教师负责组织实践教学,对整个实践过程都要进行把握和指导,因此应该借助多种途径及方法针对“基础”课实践教学进行深化与完善,并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1.注重把握实践教学的规律性,参考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大学教育教学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指导学生的实践,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2.注重实践教学考评机制的合理性、科学性。考核的重点内容应该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具体成绩标准方面必须是明确可行的,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就告知所有学生,然后再执行下去。在考评过程当中需要做到过程和结果的密切结合,按照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当中的实际参与度、真实表现以及提交的实训任务书或实践报告、调研报告等给予客观公正透明的成绩,真正使学生心服口服;第三,教师应每次实训结束应及时总结实践教学的经验得失,有针对性地做出改进与完善,也或者是考虑换掉不适合的、实训效果差的实训项目,不断探索、不断磨合、不断进步,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其不但能够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同时还能够更好地把内化于心的理论外化为自身的行为,进而实现品行的培养,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同时,可以提升“基础”课的教学效果,进而为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动力支持。
[1]黄绍箕.中国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2]王滨有,贾少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责任编辑:谢雪莲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on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CHEN Lin,KANG Min
(Anhui Zhong-a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nhui Hefei,230041)
Today,with the focus o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more and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introduced the practical teaching,but the results are not that good.Taking" Basic"class as an example,this paper,starting from the fun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studies to improve their practical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experience,and then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system of practical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effectiveness,reform research
G642
A
1674-8891(2016)03-0104-03
2016-02-15
安徽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技能型人才培养导向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改革研究”(2014jyxm607)。
陈琳(1980-),女,安徽淮北人,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民商法;亢敏(1985-),女,安徽凤阳人,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教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生态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