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湘慧,滕兰花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民族院校历史学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能力培养
蒋湘慧,滕兰花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当前教师资格证统考制度逐步推行,对师范院校和其他开设师范专业的综合性院校都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受学科性质以及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民族院校的历史专业的毕业生多在民族地区的教育界以及事业单位就业。为此,民族院校的历史学专业应改革教学理念,调整的课程设置,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育人活动,以培养出符合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教师资格证;民族院校;历史学;教师专业能力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新型的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从以往的师范院校一枝独秀发展成各类高校共同参与,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紧密结合。历史学是一门长线的基础学科,与专业对口的职业相对需求较少,受种种因素影响,不少民族院校的历史学专业多务实地将人才培养定位在为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培养合格的师范生人才上。但是,2015年全国推行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师范类毕业生要想取得教师资格证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就要通过全国统考。这对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要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承担培养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高校如何跟上改革步伐,是必须不断探索的。学术界已经有一些研究,关注的是统考制度下高校课程如何调适的问题,多为针对某一专业或是某一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进行专门的研究。本文则着重以笔者所在的一所民族院校历史学师范类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的对策,探索一条能契合民族地区教师资格证统考以及教师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改革之路。
先进的教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理念是搞好本科教学的重要保证。它们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也关系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管理方式的选择和改进。随着时代的变化,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也相应发生新变化,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专业标准秉承着以下四个理念,一是“师德为先”;二是“学生为本”;三是“能力为重”;四是“终身学习”。它的基本内容则围绕着三个维度展开。一是专业理念与师德,要求教师对职业本身要有正确的认识,并对学生负责、对教育教学活动负责,同时要有良好的个人素质。二是专业知识维度,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育学、本学科、本学科教学以及通识性知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三是专业能力要求,涉及教学与班级管理等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具体标准设定也非常细致。
这个专业标准对于承担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校来说,也有极重要指导意义。教育部明确提出:“开展中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中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中学教师职业特点,加强中学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中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加强从事中学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①
笔者所在的单位是一所民族院校,历史学专业定位为师范类专业,主要目的是为民族地区培养民族基础教育的骨干教师,这一责任相当重大。怎样合理开设课程是课程教育改革最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根据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总体要求,以及史学专门人才的专业特点,我们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重创新、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专业主干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更新及教学资源建设为载体,大力推动专业改革和建设。
具体而言,首先是每年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注意对每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追踪,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相应调整开设的课程,强化教师教育类课程,以便能更精准定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特别注意在专业选修课上吸收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跨专业选修的模块,多层次的专业选修课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拓宽其知识面,从而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现行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非常重视考察考生所具备的教师专业能力,规定师范生在大学三年级才可以参加考试。也就是说师范生在校期间也就只有第三、第四学年可以参加考试,每学年有两次考试机会,共计在校期间有四次考试机会。传统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多数是在大学三年级才开设,教育实习也多在第七学期才进行。学生在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时,很难对教学设计类的考题提出自己的方案,更不用说在面试时极易陷入照本宣科的困境。
从2013年起,我们即紧跟改革的步伐,结合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压缩与整合课程,并增设教师教育类课程,在保持了原有的《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外,增加了多门学科教学技能课程,如《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54学时)、《中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Ⅰ》(50学时)、《中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Ⅱ》(50学时)、《班主任工作》(36学时)、《历史课程与教育技术应用》(36学时)、《历史教学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36学时)等课程,极大提升了实践教学课时的比重,比原先仅有的教学法类课程总学分翻一番。
此外,强化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以历史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基础,渗透民族学、人类学的相关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民族学、人类学的核心课程包括中国民族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语言学导论、民俗学概论、历史人类学、民族历史文献选读等。这些课程可以增强学生们对民族地区历史文化的认识,以便日后在基础教育领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历史文化的教研活动,也有助发挥历史学专业教师在中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专业优势。
只要不断根据形势的发展与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体系,才能使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更加全面合理,学生技能训练的连贯性更强,让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更加熟练的运用基本技能,提升学生综合技能,使之在应对教师资格证考试时,更加具有优势。
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头戏。教师要学会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并据此设计教学计划,要恰当地运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来设计教学过程,还要能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与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制定符合个性与能力的学习计划,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各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应用到教学中,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这些均是师范生应具备的重要专业能力。因种种因素制约,师范生的实践教学绝大部分是以课程学习和毕业实习为主。多数师范生在毕业教育实习时常有这样的感慨,书到用时方恨少,站到讲台方恨练得少。问题的症结在于平时的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为此,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教学。②笔者认为,要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应以基础理论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培养为中心,积极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在推行探究式学习之上,重点开展问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见习和研习、践习活动,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专业能力,形成节奏明快、张弛有度、突出能力的教学模式。
以笔者所在的单位为例,我们践行实践育人理念,紧紧围绕着师范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开展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求真、务实、创新”的精神积极开展各类教学活动,践行“三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三习”实践教学模式,是指“见习—研习—践习”三个实践环节。
教育见习是本科教师教育专业观摩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观摩学习中学教师的说课、备课、教学过程及其教学的评价,使学生了解中学教学的基础流程。我们将教育见习单独列出,当作一门实践课,贯穿大学四年各个学期的相关教育类课程当中,内化为学生日常的专业能力学习过程。师范生入校后,即根据相关学科基础课和教育技能课,先安排相应的见习活动,进入中学课堂听课,体验教学过程。见习可以让师范生站在教师的角度,重新了解教师工作的内容、性质与作用,切身体会基础教育工作的目的所在,还能亲身观察现阶段中学教育课改的最新进展,了解中学生学习特点。见习能让学生切实地锻炼自己,提升在教师教育方面的思想水平,强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些都将为学生毕业前的教育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每次见习结束后,即根据学生们的反馈,以微格教学实训的方式开展相应研习活动,或是专业教师指导专业理论学习,或是聘请中学优秀教师对其进行师范技能的指导和研习,以此来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知识与技能。研习活动还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法中,如将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以小组研究性课题的方式让学生自讲,让学生感悟教学规律;组织各类师范生技能比赛等,以赛促教促学。
践习是指毕业教育实习,它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把知识、技能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一直秉承集中实习,配备专业老师担任导师、全程参与指导的做法,通过为期两个月的教育实习实践,使实习生基本掌握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能力和方法,提升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要应对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统考,民族院校师范类专业应该紧紧围绕着教师资格考试的各项具体要求,以全新的历史教育理念开展相应的课程设置改革,不断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增设了许多教师教育类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育人活动,以培养适应时代、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能经验的师范人才。
注释:
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s6127/201112/127830.html
②《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s6870/201209/142870.html
责任编辑:谢雪莲
Cultivation of History Majors’Teaching Ability in National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IANG Xiang-hui,TENG Lan-hua
(College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Guangxi Nanning,530006)
With the implement of the current exam system of Teacher Certification,this system has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personnel training in normal universities.Subject to disciplinary nature and social needs and other factors,history majors mostly work in nation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For this reason,teaching philosophy should be reformed,curriculum setting should be adjusted, and various forms of prac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in order to develop a national basic educa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fied personnel.
Teacher Certification,national institution,history,teacher capability
G642
A
1674-8891(2015)06-0086-02
2016-01-16
本文系2015年度国家民委教改项目“实践育人理念下的民族院校历史学专业师范生实践教学机制研究——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项目编号15047)、广西民大2014年度教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4XJZZ10)的研究成果。
蒋湘慧(1993—),女,广西桂林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5级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学科教学。
指导教师:滕兰花(1976—),女,广西南宁人,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从事西南边疆历史地理和历史学科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