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的思考
——基于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双示范”建设视角

2016-03-18 18:48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办学学院院校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王 磊

一、前言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步伐的不断推进,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准确地定位,寻找具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困扰高职院校发展的时代性和战略性问题。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苏省首批大学生创业示范院校和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双示范”单位,在创新创业和实践教育方面走出了高职院校独有的特色之路,因此创建创新创业型大学,并将之落到实处,发挥效应,不仅是理论的反思,也是实践探索的结果。

(一)高职院校转型变革的动因分析

1.社会运行方式的转型和升级客观要求高职院校的变革。高职院校作为地方经济社会系统中的一员,具有区域性和行业性的突出特点,其职能和角色必须与时代性的社会运行方式相一致,特别是在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下,在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和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下,高职院校需重新审视自身的功能和定位,承担起社会赋予的新角色,为社会发展培养和储备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扩充和提升人力资源,推动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职院校如果不能创新发展、转变职能,加快与社会运行的整体系统相适应,就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也就会被社会或行业所淘汰。从当前高职院校现有的发展水平来看,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比较弱,基本上还停留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不能有效、精准地跟上社会运行方式的变革,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尽快探寻一条符合自身定位的转型之路来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政府、社会和高校的互动发展助推高职院校的变革。为全面增强高职院校办学活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中国制造2025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教职成〔2015〕9号)中指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1]。社会运行方式的转型变革在迫使政府、社会和高校的职能发生转变,市场逐步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由市场选择优质资源配置的方式也将对传统的政府、社会和高校三者之间的关系产生冲击,而政府单一主导的办学方式将成为历史的记忆。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无论在科研实力、技术转化能力,还是在人才培育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面对新一轮的改革和转型,高职院校应该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抓住发展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才能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在后续发展中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很有可能逐渐被社会所淘汰。

3.高职院校自身内涵发展要求驱动高职院校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中国高等教育也逐步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其中高职院校1327所,数量可观。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的转型发展,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示范、国家骨干与普通高职院校客观上形成的“贫富不均”和资源失衡,使优质资源和发展机会越来越多地被处于领头位置和排列靠前的高职院校所垄断;第二,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推进,促使一批定于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本科院校开始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压缩着高职院校的生存空间;第三,高职院校管理体系、管理理念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达不到依法治教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约着学校科学发展,迫切需要提升教学改革与院校治理能力的结合;最后是高考生源的持续减少,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生存,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千校一面的发展模式既无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也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创建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的生成条件及优势

(一)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战略选择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国家公办省属高职院校,但是近几年由于纺织、服装行业的不景气和苏南示范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严重冲击着学校的办学活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然而随着“一带一路”和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国家战略的实施,给了我们新的历史机遇和新的改革契机,也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新的建设任务和新的建设要求,如何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和管理模式转型,主动适应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发展的新形势和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成为学院可持续发展路上的重大战略选择。学校根据自身的历史定位和诉求,做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提出了立足常州、面向社会、服务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办学定位,办学过程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推进创新创业型学校建设,彰显办学特色,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行业领先、充满活力的高职院校。

(二)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成果

学院于2008年3月被江苏省教育厅确立为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单位(全省13所,5所高职院),2011年11月通过省教育厅评估验收,2012年11月又被江苏省教育厅遴选为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全省15所,3所高职院),形成了基于“专业与创业”融合、院系联动、分层递进为总体思路,构建了“教学、培训、实践、孵化、研究”五位一体的创业生态教育链,形成了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为载体,以创新创业研究、教学、实践为支撑,以创业星街区、学子集贸城、企业实训营、创意梦工厂为平台的“一二三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根据创业教育的整体规划,建立了“立体式”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构建“生态化”创业教育实施体系,构建“全方位”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提出了支持学生创业梦想实现的“四驾马车”,暨“创业银行”“创业诊所”“创业导师”“创客联盟”护航学校创新创业教育。

三、建设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的路径选择

(一)凝练学院办学核心理念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8年,2001年6月由国家级重点中专独立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现在处于从“初创期”向“中兴期”的过渡阶段,也是开始从匝道进入高速路全速前进的转折口,需要在办学理念、办学战略上进一步明确,才能进一步提升办学实力和办学声誉,创建优质高职院。面对转型发展的机遇期,学院需要主动适应外界的变化,注重以创新手段促进创业,以创业来增强学校自主发展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创建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是一种新的发展范式,必然就需要树立新的办学理念,克服“等、靠、要”的传统办学旧观念,树立以市场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质量、以声誉求关注、以创新创业求发展的新理念,挖掘新资源、吸引优质资源、整合零碎资源,从核心文化、核心价值观、核心目标、大学使命和共同愿景五个方面全面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凝练核心办学理念,明确发展思路,指导学院的发展。

(二)重构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跨学科专业建设。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科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强调单学科发展、脱离目标体系,而应围绕目标导向将不同学科专业进行有机组合,跨学科专业建设,构建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发展的新型专业课程体系。跨学科专业建设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也能够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面的成才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整体意识和从多学科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符合“技艺交融、价值引领、‘双创’导向、个性培养”的人才培养原则。其次,将“双创”教育深入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学分比例,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逐步形成具有柔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带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第三,科学设计知识、能力、素质规格,加大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大学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育人水平和层次。第四,加大创新创业项目化课程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项目化教学,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计划和创业实践模拟活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取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和社会服务体制机制

针对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学校的产学研合作和社会服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以发展新理念引领作为,突出改革创新,注重内涵发展,立足实际,改革创新,开辟出符合学院特色发展的绿色、生态、可持续的行动路线,加快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协同创新和转化应用,切实提高专业的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增强社会服务的辐射能力。首先,全面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立足高端引领,优化结构,坚持以用为本、急需优先,重点人才重点支持,特殊人才特殊培养,实施领军人物支持行动,鼓励教师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切实加强优秀科研创新团队的培育和建设,培育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学者,推动其实现群体性成长,加大对区域行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力度,积极探索纺织服装、艺术行业领域发展所面临的途径,破解难题,为企业、政府、行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报告。其次,优化专业设置。以强化服装、艺术专业为支撑,做强艺术应用类专业;以新兴专业为抓手,做亮交叉专业;以纺织、机电、语言类专业为基础,做优传统教育。积极培育特色,打造特色优势品牌专业。第三,支持科研技术平台建设,加强重大成果培育力度。按照“联合、开放、流动、竞争、择优”的原则,组织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创新基地和学科平台;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学紧密合作,积极参与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承担应用研究项目的能力,切实提高专业的技术技能积累能力。第四,强化校企合作提升工程,增强区域服务能力。引进行业企业战略合作伙伴,深化合作力度,完善校企共建共育的“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使校企合作不仅有形式,有内容,更有产出;大力开展“现代学徒制”,加大校企培养力度,让学生充分体验“学生+员工”“学生+老板”的双重身份,培养“大创业”意识和素质。

(四)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创业文化

大学“创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有着社会创业文化的共性,同时还有着高校特殊组织赋予他的独特内涵和个性,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包括创业物质文化、创业精神文化、创业制度文化和创业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其中创业精神文化是创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创业文化建设的基石。为加快推进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向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的战略转型,在构建创业文化过程中,要结合创业教育定位、契合学院办学传统、融合学院办学特色、符合学生实际需求,进一步凝练办学理念,以“立业”为核心,以“百草根”商贸集市“草根”创业文化为基点,营造敢于创新、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从建筑命名、制度的制定、活动的开展都努力传递奋斗、创新、拼搏、进取、奉献等主流的核心价值观,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教育定位,不断强化创业物质文化、提升创业精神文化、完善创业制度文化、弘扬创业行为文化,让其融入课堂中去,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去,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五)构建与创新创业型大学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伯顿·克拉克认为,构成创新创业型大学适应性特质的显著要素就是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作为公办省属高职院校而言,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就是建立符合创新创业型大学正常运转的组织结构,以学科为中心,采用院—系(院校)扁平式管理模式,构建“创业学院”,搭建跨学科研究中心,逐步实现“专业实体化”,形成创业型组织文化,使建设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成为组织发展的引领目标,成为大家的共同追求和共同认识,为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搭建更为灵活、广阔的舞台,实现知识技能转化。与此同时,要在完成传统大学的知识传授、科学研究等日常运作之外,还要直接参与创业活动和商务运作,除大力助推科研成果转化外,还要充分实现“专业实体化”,即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建一个中心、兴一份产业、创一个品牌,完全实现专业与创业的完美融合,不断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服务,传授新知识,创造新价值。另外,加大创业评价体系改革,完善奖励绩效。将创新创业工作纳入系(院)工作考核体系中,激发创新创业的激情,推动效能提升,让创新创业形成常规、形成长效,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转化。

四、结束语

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是学院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全面推进内涵建设,建设特色鲜明、行业领先、充满活力的高职院的战略选择,体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和全面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精神要求,是未来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方向,也体现了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发展、开拓创新的历史传承。只有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走寻常路,探寻符合本身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才能在区域经济转型、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潮流中脱颖而出,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办学学院院校
初等教育学院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