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谦 吴晓燕 张南华*
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刘 谦 吴晓燕 张南华*
学习动力不足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中不可小觑的现象,主要有闷头不响型、社会交往型、消极应付型、完美主义型、力不从心型等五种类型。这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倦学习、逃避学习,在学业上无成就感、无求知欲,他们甚至无法顺利毕业,给自己、家人都带来很大的困扰。面对这部分学生,辅导员需要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辅导员;学习动力不足;策略
学习动力是以学习动机为核心,由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动力系统,对学习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的作用[1]。学习动力对于大学生的学业发展至关重要,而目前高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具体表现为学生厌倦学习、逃避学习;在学业方面,无成就感、无抱负和理想;无求知欲和上进心。部分同学完全投身于社会活动,部分同学无所事事,沉迷网络游戏,整日昏睡,不参加学校班级活动、缺课、旷课。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的学生还将无法顺利毕业,给自己、家人都带来很大的困扰。那么,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如何在日常的谈心谈话中,有效应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便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收集了辅导员应对学习动力不足学生的有效经验,并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明确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了应对策略。
笔者根据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典型特点,将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分为闷头不响型、社会交往型、消极应付型、完美主义型、力不从心型等五种类型,并对每一类型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闷头不响类型的学生从不主动找老师交流,被老师约谈时,仅限一问一答,绝不多说。他们经常独处,不善言语,不喜欢和别人交流,人际交流比较被动。
(一)原因分析
一是人际关系疏离。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也只有在不断的人际互动中,才能让身体和心理能量处于流动的状态而不至于枯竭。该类型的学生多数比较自卑,人际关系比较被动,但是内心又渴望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所以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因为人际关系引发的内心纠结中,从而无暇顾及学习。
二是习得性无助。人际关系被动型学生遇到问题不愿寻求帮助,逐步形成了一种习得性无助。我们会发现该部分学生只要能跟其他同学有交流,并愿意努力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出一些改变,进步是会非常大的。但大部分学生就是想要靠自己的努力进步,结果往往是一个人闷着,生活习惯也没有任何变化,效果很不理想。
(二)应对策略
一是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这类学生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辅导员不能摆出权威的姿态,需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向他们表达一种信息“我愿意听你讲,你所说的都是很有价值的,值得讨论的”。如此,学生会感觉到被老师尊重,也会乐意交流。另外,在和学生交流中一定要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要尝试着站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看待问题,理解现在的处境也并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相信这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协助他们认识问题,并逐步作出改变。
二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交流方式。这些学生人际互动一直都比较被动,他们也已经习惯了这种被动的人际互动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他们感觉是安全的,所以工作开展要结合他们目前的心理需求,除了面谈之外,也要辅助定期邮件或者网络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在安全环境下进行自我表达。
三是挖掘学生的优势。从他们的优势和兴趣爱好入手,鼓励学生坚持某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经济学中强调“涓滴效应”,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予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2]。这同样适应于学生的成长问题,兴趣爱好是每个人生活的力量、激情以及正能量所在,通过这些优势的提高,让学生自信心不断累积,学业问题也会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得到改善。
四是定期接触和反馈。任何行动的改变都依赖于定期的反馈。美国教育家奇克林和盖姆森于1987年提出了优秀本科教育实践的七大原则。其中一条就是“给学生及时的反馈”,该条原则被认为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因为只有定期的反馈才能促进长期的坚持和改变[3]。
五是关心学生的生活状态。对于闷头不响型学生,他们现在学习动力不足,或正是因为大学之前周围人对学习过于重视而让他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关心的是他这个人本身,而不仅是学习”。约谈学生时,辅导员自己首先要放松,不要把成绩这个弦崩得太紧,好像总希望抓住一切机会,了解他的学习状况,督促他学习进步。我们需要从温暖地问候开始,了解他的生活状态,真正地走进学生,了解学生。
该类型的学生过于热衷社会工作,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却很少把时间用在学习上。
(一)原因分析
一是渴望融入社群。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上大学之前,很多学生只是忙于应付考试。对于还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学生来说,寻找同伴、渴望和同学们建立亲密关系是很重要的心理需求,社团活动正好给他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和机会。加上学生对大学错误的幻想,“上了大学就会轻松”,使部分学生心安理得地沉浸于各类社团活动中,将学习完全抛于脑后。
二是在活动中更能找到满足感。他们在活动中更容易得到满足感和存在感。如访谈对象所说,“基本上还有一种学生,一开始参加了很多社团,后来慢慢跟不上了,他们在社团中能感受到更多的存在感。”大学学习相对自主,需要学生能够合理规划时间,然而这部分同学将多数时间投身于各类社会活动,等成绩开始亮红灯时,才觉知自己的时间分配不均,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涯中,陷入赶进度和学业压力的泥潭,有的学生甚至面临不能顺利毕业的困境。根据鲁宾逊的期待价量模式动机理论,如果预期是正向的,则会努力学习,反之则学习不努力[4]。当这部分学生一度追赶却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时,就会丧失信心,从而出现不努力,甚至排斥学习的现象,这使他愿意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各类活动中来缓解学业压力,以追求价值感。
(二)应对策略
二是加强时间管理的指导。教会学生时间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学会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和各项事情的优先级。
三是制定相关的约定。对于热衷于社会活动的学生,除了引导其进行自我反思之外,更需要通过和学生制定书面约定(协议)来督促他们进行时间管理分配,并定期检查约定实施的效果。如每天保证学习时间达多少小时,成绩必须达到某个标准,否则就要退出哪些活动等。
消极应付型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都不比其他同学差,甚至部分学生被认为非常聪明,但这类学生或没有目标,或对专业不感兴趣,或对老师不信任,每次和老师谈话,都积极回应,但回去之后依然我行我素,也不愿意参加各类活动。
(一)原因分析
一是自我认识和社会认识欠缺。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不断要面对的至关重要的课题。然而这类学生不了解自己,也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如访谈对象提到的,“他们不知道或者从来也没想过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想变成什么样的人,都是被父母安排或者社会推动的。他们对于自身的意义不明确,没有形成自我同一性。”另外就是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对工作的真实环境、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的结合、自己应该具备的工作能力和素质都不太清楚,虽然学校也有相关的就业讲座和实习,但这类学生往往也不主动去参加。
二是专业不感兴趣。在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下,部分学生只专注于取得优异的成绩,却不了解自己的兴趣。部分学生高考志愿都是由家长一手包办,当进入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专业并非自己喜欢的;还有部分学生由于来自中西部偏远地区,学习基础弱。有学生曾这样跟笔者描述自己的经历,她高一高二基本都在备赛,基础课上的特别少,竞赛一结束她就已经确定自己被保送了。她参加的是数学竞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物理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而她基本没有物理的基础,对这个学科又不是那么的感兴趣,所以一进来第一学期就开始不及格,到了大二就已经是要留级了。
(二)应对策略
一是建立信任关系。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根本所在,辅导员需要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内心真实的声音,并提供有效的帮助。那么,如何和这些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呢?首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了解他们的生长环境、童年经历、家庭关系等,挖掘他们学习动力不足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感受其处境和困难。辅导员是学生的陪伴者,应和学生站在同一条战线,辅导员是学生的引路人,要协助学生看到目前面临的问题,而不是责备学生或者带着“怒其不争”的情绪和学生交流。
二是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规划的相关测试、职业咨询等方式,协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尽快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还可以邀请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但同时必须提醒学生,在明确方向之前,要做好当下的事情。
维修一辆2017年购买的比亚迪纯电动T3异响故障。据车主介绍,该车行驶里程约9 000km时,在一次上坡急加速后,前轮处出现“沙沙”的轻微异响,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异响越来越明显。前不久该车恰遇刹车不及时造成追尾碰撞,前轮异响声变得更加严重了。经检查,该车两个前轮轴头的轴承良好,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各球节正常,悬架部分也没有故障点,轮胎动平衡亦无异常。怀疑异响是从驱动电机内部发出的,但我们对这款电动车的结构不熟悉,不敢贸然拆解电机及车轮驱动系统。请问这款车驱动系统的结构是怎么的?产生前轮处异响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三是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创新项目。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和动力,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从而尽快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同时,这种实践学习也会加强他们在团队协助中的相互沟通和了解,促进和同辈群体、老师之间的交流。交流是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思维碰撞的过程,更是促进认识和思考的过程。学生“个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个性意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的认知,使他们获得了思想上的飞跃”[5]。
这类学生对自己有一个不切实际的期待,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出类拔萃,成为佼佼者,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此时,他们便会启动一个想法,“如果我不做,就不能说明达不到要求”,当然这个想法或许学生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于是,他们开始拖延以让自己得到暂时的心理慰藉。
(一)原因分析
一是成就动机过于强烈。由于成就动机强烈导致回避,失败动机也随之强烈。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受其相应的学习动机驱使,学习动机的不同导致了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差异。从理论上讲,所有学生都有追求成功、回避失败的动机倾向,这部分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因为他们对失败的担心远大于对成功的渴望,回避挑战性任务,总想找到成功的捷径,否则宁可不学习以避免自我预期中的失败;尽管追求成功、回避失败是所有学生共同的愿望,但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有成功就有失败,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从根本上说,学生们回避失败是为了维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是出于被人认可的需要以及对成功与赞赏的期待。尽管学生本人未必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但他们为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而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和做法恰恰说明了这一点。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通过对努力程度的控制来达到目的。
二是对成功的认知有偏差。完美主义者会认为成功是从A到B的直线,而不是由A到B的螺旋曲线,他们坚持“非黑即白”“非成功即失败”的线性思维方式,认为成功就是成功,失败就是失败,只关注结果,而不是过程。所以当面对困难时,他们会拖延,因为他们觉得还没有做好一步到位的准备,所以他们会一直处于准备的状态。而现实情况是我们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挑战,只有在尝试失败后才知道该如何更好地前进。因而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在困难面前会动力不足。当然这与老师经常奖励最终的结果、而不是过程的付出、更不是过程中的失败有一定的关联。
(二)应对策略
一是调整完美主义倾向。协助学生悦纳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让他看到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之所以存在不仅仅是我们的优势,也因为我们的劣势,所以我们应该欣赏自己的优势,接纳自己的不足;协助学生了解完美主义倾向背后的原因,比如完美主义导致的拖延其实是一种回避失败的表现,并帮助他调整内在不合理的信念。
二是纠正不恰当的认知。调整学生对成功的认知,要让学生看到成功的路是螺旋上升的,它是伴随着困难、失败、停滞,甚至后退的。但是,只要我们不断尝试和挑战,不断地点滴积累和用心前行,就一定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同时我们要感谢这其中的挫折和困难,不忘自己的目标,也不忘记成功途中的风景。这样我们就会保持不断前进的动力,而不是一味追求一步到位的成功。
三是鼓励自身纵向比较。完美主义倾向者制定的目标往往会过高或过于长远,因为他们坚持“要做就做到最好,要不然就不做”的想法。但同时他们眼里的“最好”不是自己尽力而为的“最好”,而是和其他人比较的“最好”。这样,目标就很难实现。所以要鼓励他们,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的目标,以便进行自身纵向比较。
力不从心型学生是指自身愿意改变,但是改变过程中却显得心余力绌的学生,该类学生每次跟老师约谈完,都会充满积极向上的能量,但能量的持续时间,往往很短。
(一)原因分析
一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模式固化。同高中相比,大学没有定期的月考和一轮轮的测验,也少了全面系统的复习。另外,大学的学习内容广泛,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把握重点的能力要求较高。然而,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了高中精细、深入、系统的教学方式,面对大学快节奏的学习往往显得无所适从。“以前看书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现在还是会这么看,但是也知道这样看效率很低,有时候看的也不考,但是习惯了,很难改变。”在访谈中学生如是说。
二是自我管理能力欠缺。大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自我学习和管理能力,然而有部分同学高中以前一直在家人陪读中度过,他们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到了大学成绩便一落千丈。“以前高中老师会一轮轮复习,现在没有,有的课程期中考试也没有,就只能靠学生自我管理和监督。”
三是逆境生长能力缺乏。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多数缺乏自制力,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和面临的困难,却无法克制自己,总是选择逃避。“过了这个难关之后,就好了。他们有这个逆境生长的能力,能够克服挫折,这种不及格对他们来说,挫折冲击蛮大的,他从小到大,没有经历过这种挫折,我觉得这些人心理素质还是可以的,但有些人就会一直逃避到毕业。”
(二)应对策略
一是科学指导学习策略。按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梅耶的理解,学习策略是“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6]。对于力不从心类型的学生来说,辅导员要引导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策略,并进行自我分析。也可邀请专业课老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或通过召开班会的形式,讨论学习方法,集思广益,相互借鉴。从而改变学习策略和方法,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是充分信任学生能力。信任的情感可以使人消除疑虑,给人一种“器重”的暗示,从而能增强人的自信心。不管学生目前是因为学习模式的固化、自主学习能力差,还是逆境生长能力欠缺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辅导员都要坚信,人的潜力是可以挖掘的,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要传递给学生“你一定可以的”这种信念。然而信任的同时也要协助学生找到合适的方法,否则这种信任最终只能带来失望。
三是引导设立分解的目标。引导他们选择一项既有一定挑战性又能实现的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大目标分解成可行性更强的小目标,从而降低难度,减少挫败,以增强信心。更为关键的是,要定期检查任务目标的达成情况并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另外,对于自制力差的同学,必要时候需要邀请家长陪读或者班干部、宿舍同学、班级党员的结对帮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要定期开展相关工作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面对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1]侯莞娇,石舒萌,张建波.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6):64-66.
[2]刘志国,边魏魏.负向涓滴效应: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恶化[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3,(4):1-7.
[3]程明明,常桐善,黄海涛.美国加州大学本科生就读经验调查项目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96-103.
[4]邓志建.成人学习动机研究现状及展望[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7):63-65.
[5]李宗刚.精神导师与五四文学的发生[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28-41.
[6]苏小菱.论高校学习困难生行为特点、成因及转化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35):178-179.
(责任编辑:神彦飞 孙文远)
G641
A
1674-9618(2016)06-0049-05
刘 谦,女,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助教;
吴晓燕,女,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助教;
张南华,女,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