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根虎
(1.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2.安康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
王玉树行年考之一
叶根虎1,2
(1.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2.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陕西安康725000)
王玉树是安康历史文化名人,但直到如今,其生平事迹依然蒙昧不明,影响了王玉树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本文在对《芗林草堂诗钞》 《芗林草堂文钞》细致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多种地方志,对王玉树的生平进行考论。经论证,我们认为,王玉树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生于安康新城,是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1789)拔贡生,但朝考落选;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经议叙,以白蜡明经分发广州候补州判,从此开始了其官宦生涯。
王玉树;出生年;拔贡
王玉树,安康历史文化名人,生活于乾隆至道光年间,一生著述丰富,其中《退思易话》 《经史杂记》被收入《续修四库全书》。但直到如今,王玉树的生平事迹,依然模糊不明,影响了王玉树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本文试图在对《芗林草堂诗钞》及《芗林草堂文钞》点校的基础上,结合其传记,对王玉树的生平进行考论,以期为王玉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作一些铺垫工作,并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方家。
民国三十三年鲁论《重续兴安府志》记载为:
王玉树,字廷桢,一字芗林,号松亭,安康人。乾隆己酉科拔贡,分发广东候补州判,以讲学为事。相国张之洞,玉树门下高弟子也,文章经济,博雅宏道,则渊源所自出矣。嘉庆二年,惠州贼匪陈烂屐四不靖之乱,吉制军委玉树招安永安余党,全活无算。随署湖通判。因菴埠频遭水患,玉树但议捐廉,别开梅溪口河,以泄水势,从此安澜永奠,海澄同安,胥建祠祀之。十八年,署南海县丞,办理赈灾,民沾实惠。二十年代理阳江县事,拿获积盗,旋补广粮厅道判,代前任李光湖,弥补亏项六十余金,又为其宝蔡宜人殉节,破例请旌,其平生好义多类此。尤湛深经孝著有“存心浅说”“志学录”,“追思易话”,“经史杂记”,“说文拈字”,“诗数余谈”,词“花余谈”,“芗林草堂诗文集”,等书行世。殁后,乡人感其德,私谥为惠安先生。子元升,多有获报,成李科举猷应生。纂《耒庆堂文集》。[1]卷十一:14-16
1989年版的《安康县志》中的传记为:
王玉澍,字廷桢,一字芗林,号松亭,安康人。乾隆三十年(1765) 拔贡,分发广东候补州判,专事讲学,文章经济,博雅宏通,长于经学,自成一家。嘉庆二年(1797),在安康招安义军余部有功,随署湖州通判。因庵埠频遭水患,王玉澍倡议开梅溪河以泄水势,百姓建祠颂其政绩。嘉庆十八年(1813)任南海县丞,督办赈灾,民得实惠。嘉庆二十年(1815) 代理阳江县事,拿获积盗,吏治严明。旋补广粮厅道判,代前任李光湖弥补亏空款项六千余金。著有《存心浅说》、《志学录》、《退思易话》、《经史杂记》4卷、《说文拈字》7卷、《诗薮余谈》4卷、《词苑余谈》2卷、《芗林诗抄》8卷、《芗林文抄》4卷。乡人称惠安先生。[2]870
《安康历代名人录》中也有王玉树传记,全文录于下:
王玉树,字廷桢,一字芗林,号松亭,又号越綅堂主人,安康县新城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分发广州候补州判。以讲学为事,相国张之洞,玉树门下高弟子也。文章经济,博雅宏通,则渊源所自出矣。嘉庆二年(1797),惠州贼匪陈烂屐,四不靖之乱,吉制军委玉澍招安永安余党,全活无算。随署湖州通判。因庵埠频遭水患,玉树倡议捐廉,别开梅溪口河以泄水势,从此安澜永奠。海澄、同安,胥建生祠祀之。十八年(1813)署南海县丞,办理赈灾,民沾实惠。二十年,代理阳江县事,拿获积盗,旋补广粮厅道判,代前任李光湖弥补亏项六千余金,又为其室蔡宜人殉节,破例请旌,其平生好义多类此。尤湛深经学,著有《存心浅说》、《志学录》、《退思易话》、《经史杂记》、《说文拈字》、《诗数余谈》、《词苑余谈》、《芗林草堂诗文集》等书行世。殁后,乡人感其德,私谥为“惠安先生”。(纂伊秉绶《说文拈字序》、《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3]239-240
应该说,三种传记各有优长,但也均有不严谨之处。例如《重续兴安府志》因为其年代近古,容易搜得前代遗留材料,是其优长,但由于是钢笔抄写本,抄写中有明显的讹误,以及字句不严谨处,往往而见,如“随署湖通判”“玉树但议捐廉”“又为其宝蔡宜人殉节”“尤湛深经孝著有”“词‘花余谈’”,另“成李科举猷应生”也不好理解。《安康县志》中的传记,文字精审是其优长,但没有注意到,如果王玉树乾隆三十五年(1765)拔贡,嘉庆二年(1797),在安康招安义军余部有功,随署湖州通判,这中间三十年的时间空白,似乎于理不通。而《安康历代名人录》似乎是对《重续兴安府志》的整理,只是加进了“又号越綅堂主人”,改正了其明显的文字错谬,但“吉制军委玉澍招安永安余党”,此字也与前文名字不统一;而且括号里的内容“(纂伊秉绶《说文拈字序》、《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应该是照抄《重续兴安府志》的末尾,抄了一个字,又加了别的注释,变的扞格难通。所以,王玉树传,应该只有两个版本,即《重续兴安府志》版,以及《安康县志》所依据的版本。但这两个版本差别甚大,拔贡相差24年,而且招安余党的地点,一在惠州,一在安康,风马牛不相及。更重要的是,这两个版本都比较概略,没有生卒年及个人生平细节,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展开。所以,必须使用其他材料,对这两种传记作校正补充,才能较为准确地梳理出王玉树的生平。
《芗林草堂诗钞》 《芗林草堂文钞》是其诗文总汇,晚年交其友人渭南乔应庚于嘉庆乙未孟春(1835)参订编次,于道光丁酉(1837)嘉平王文炯于刊刻前进行再次校勘,后因战火散佚,其孙王大年于光绪乙亥年季春(1875)年重新刊刻,因此,可能存在改动或者散佚等情况。但恰如其在自序中所言:
今徂年既流,废学无成,良滋内愧,偶检书稿,残杂盈笥,将命毁之,儿辈皆以为有关阅历,因删其太半,留五百余首,并杂文四卷畀之,时癸巳仲冬,芳梫老人王玉树记①王玉树《芗林草堂诗钞》 《芗林草堂文钞》源自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本复印,文中所有相关引文均据此版本,原本每卷重新编页码,而且每卷页码均不多,为避繁复,不注页码。。
而《诗钞》乔应庚的序言曰:
松亭先生喜著述,尤躭吟咏,自家居以及仕宦,凡北走燕齐,南游吴越,兴往情来,率皆有诗,而岭南为多。
《文钞》王文炯的序言曰:
先生生平言行、交际、出处、语默,悉于是乎在。谓即为先生之语录也可。
《诗钞》王大年的序曰:
兹将《芗林草堂诗文钞》补出,盖为先祖松亭公出处行藏之所在也。
作者自著的《诗钞》和《文钞》,是研究其生平的重要材料。虽因作者删削及著述散佚的缘故,其中已无明确的生卒记载,但我们尚可根据诗文所记、所述,理出一个大概的线索。
(一)王玉树出生年
根据《诗钞》,在其解组归里后的诗曰:
丙申元日
献岁倐惊节序迁,新春七六又增年。
流光冉冉看花候,淑气阴阴酿雪天。
逐队儿童矜蠟凤,繙经内子礼金仙。
老夫自信无除忏,趺坐独参阿閦禅。
这首诗中的“新春七六又增年”中的“七六”究竟是什么意思?如果七六是指76岁,那么,在丙申年即1836年,他已经77岁了,则其生年应该是1836-77=1759,即他生于1759年。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需要我们去辨析,即其生年,当为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如其《癸巳人日》诗曰:
去年人日在官衙,有花有酒独无家。
今年人日在旅舍,一家欢聚堂中哗。
其《北归留别寅好,兼怀里中诸友》诗曰:
行年七十古来稀,老耄于焉始息机。
路鬼揶揄思往日,楚猴沐浴笑今非。
才疎久愧真名士,身退依然大布衣。
输与诸公风翮健,遥从海外望鹏飞。
其《去羊城日作》诗曰:
临江酹酒兴遄飞,老去北山学采薇。
涉世賸怜皮骨在,到家多恐友朋非。
册①“册”,笔者疑为“卅”。年不遇于今有,七十还乡似我稀。
但得重瞻城郭旧,任人笑说令威归。
而且其《文钞》王文炯的序言曰:
至癸巳岁,先生年己七十矣,倦游解组,荣归梓里。烱走送河干,执襼话别。
以清廷惯例,一般干部70岁退休,能不能满70岁退休,甚至关系到拿半薪还是全薪[4],我们能不能据此推定在嘉庆癸巳年,即1833年,王玉树70岁。因此其生年,当为1833-70=1763,即王玉树生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不行。因为这与作者的其他诗文对不上。例如其《出门叹》一诗曰:
腐儒迫饥寒,壮年志未遂。
登堂辞老母,述我出门意。
母起送我行,强颜屏别泪。
非不怆中情,恐于行不利。
……
小儿甫襁褓,大儿十三四。
顽钝懒诗书,瞢董不解事。
牵衣欲同住,欷歔乱人意。
如刀屠中肠,惄焉心欲醉。
一般三十岁才称“壮年”,如果其1789年拔贡,那么,以拔贡身份赴京,1789-1759=30,刚好三十岁;而且诗中明确的说“小儿甫襁褓,大儿十三四”,如果作者1763年生,到1789年以拔贡上京,年龄才26岁,此时“大儿十三四”,取十三岁,则作者的儿子十三岁就出生,作者12岁就要结婚,这显然不符合常理。另外,根据笔者阅读推断,《诗钞》 《文钞》大致编年,虽然不是十分精细,但大概轮廓具备。作者在《诗钞》卷一《雨中留梁履菴饮》一诗曰:
我家新城南,君家旧城陌。
柳堤三二里,仆仆烦蜡屐。
况当风雨时,远来慰荒僻。
此时并未提到桂花,而《草堂杂赋六首》其三曰:“庭前两桂树,花时香满屋”,在《桂花盛开,邀李会虞际隆,赵玉书祥两茂才,梁履菴应泰,上舍姚戫斋宗文征士,草堂小集二首》曰:
庭前双桂报初开,况又金风习习催。
而且,作者还有《邀李会虞、赵玉书、管韵芬、梁履菴诸友赏桂,口占代简四首》 《月下赏桂同赵二玉书三首》 《桂花迭前韵二首》 《桂花联句》等诗,都直接描写了桂花,可见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在《诗钞》卷二,作者有一首《别庭中桂花》:
庭植双桂分云汉,几经栽培留霜干。成阴著花二十秋,芬芳却在中秋半。
除却为客与病中,十秋五见花灿烂。
是花从来能招隐,移置一自小山畔。
前年因有帝都行,屡被荣名相羁绊。
今年又复往东粤,应使芳花起长叹。
我辈本是蓬蒿人,无端远游作汗漫。
嘱尔今秋作意开,且为行人备一饯。
从此定隔十余年,中间消息凭云雁。
归来解带量旧围,此树应识当年面。
尔时自称芗林老,玉犀花下甘闲散。
就是说,这株桂花是移植来的,作者可以写诗的时候还没有,到作者别离的时候,已经二十年了,如果按照作者自序“迨乙卯需次羊城”,1795年赴广州,作者36岁,往前推二十年,十六岁以前开始写诗,也符合常理。如果生于1763年,1795年赴广州,作者32岁,往前推20年,则作者为12岁,那么,在此时尚未有桂花,《雨中留梁履菴饮》中的诗句“况当风雨时,远来慰荒僻。剪我园中蔬,酌我隔城客。酒薄意良厚,情长话转窄……饮罢雨亦晴,雨晴日已夕。珍重送君归,出门风欹帻”,这些诗句就显得太成熟了些,尤其是“酒薄意良厚”,一般十二岁的人是不饮酒的;“珍重送君归”,似乎也不像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和他的朋友道别的语气。如果诗人十二岁就会作诗,在诗文中不应该没有表现,而且也不应该会有那么多自叹愚鲁的言辞,也不会在诗中感叹“理容参槖籥,论每落蹄筌”,即缺乏创新性了。而且其诗文中屡有应试不利的感慨,《自兴安赴长安由终南道中作》:“屡试屡报罢,不裹长安足……十年凿混沌,兼旬斗蛮触。望我同门子,携手登仙箓。肯学阮子愚,辄向穷途哭。”此时尚未拔贡,已经苦学十年,年龄应该不小,才会有“屡试屡报罢”的慨叹。如《杨仙传》:“以余之不肖,屡踬闱屋”,如果26岁即拔贡,算不得“屡踬闱屋”。总之,结合其诗文,作者生于1759年,是最符合逻辑的。
但作者诗句中的“七十岁”,以及《文钞》序言的“年已七十矣”,该如何解释呢?根据前引唐博文,官员迟于70岁退休,是有破例的,不一定一刀切而没有例外。并且作者有诗《秋怀十一首用昌黎韵》,其六为:
虎儿不好学,蹉跎失光景。
问渠将何成,双目瞠冏冏。
不见兵家子,犹胜闲浮梗。
隶名飞骑籍,或堪肆驰骋。
箕裘苟不坠①此句原文有注文,内容为“先昭武都尉由行伍出仕”。,黑衣吾当请。
另有《闲局遣怀十首·又二首》,而且是在致仕以后写的。作者壬辰(1832)年底应该已经办完辞官程序了,但癸巳(1833)新春,诗人还没有离开广州,应该是牵挂其子女。诗中写到:
城市容吾隐,萧然兴味真。
痴儿初学贾,病妇正忧贫。
此外,在《重续兴安府志》中有其长子王允升的传记,因为有关王玉树生平,也全文录于下:
王允升,字敦甫,安康县人。广东粮捕通判,玉树长子。道光丁酉,冒广东籍,中武举人,联捷成进士,签分户部福建司主事。经言官参揭,父子异籍落职,宣宗怜其才,赏还学人,准其一体会试,复中咸丰壬子进士,殿试二甲一名,授庶吉士,改编修,历充广西、江西、福建等省学政,士林荣之。独是兵燹后,著作不传,为可惜耳!(纂《金州英灵集》[1]卷十一:24)
在清朝,科场还是很严格的,科场舞弊罪有时会被斩首,因此“冒广东籍,中武举人”,这是要担很大风险的。那么,其准备与运作的时间应该不会短。虽然其长子王允升在道光丁酉(1837)冒籍参考,此时王玉树已经归里三年多了,但事情的谋划与运作,应在其退休前已完成。
因此,诗人应该是为了其子女而特意推迟卸官归里的。生于1759年,应该是符合逻辑的。对于诗文中的语句,我们要仔细分析:“行年七十古来稀,老耄于焉始息机”,《礼记·曲礼上》曰“八十九十曰耄”[5]1232,此时诗人已经74岁了,所以说“老耄”。如果作者按时退休,则不存在“七十还乡似我稀”,所以,诗人退休是特例,此“七十”应为概数。至于《文钞》序言,应该是为长者隐讳之辞。
(二)王玉树“拔贡”探讨
主要探讨诗人是否以拔贡身份赴外任,以及赴外任的具体年月。1989年版《安康县志》认为是乾隆三十年(1765)拔贡,《重续兴安府志》认为是乾隆己酉科拔贡,即1789年拔贡。如果推定作者的出生年为1759年,则1765年拔贡很显然不可能。当然,还有别的证据,如其有诗《丁未八月西庄收稻泛溪返舍》,说明丁未年,1787年仍然在安康西庄收租,如果拔贡,当在外地任职,因此不可能1765年拔贡。那么,是不是1789年拔贡呢?查李国麒《兴安府志·学校志》:“[学册]兴安府学廪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增生四十名”[6]卷十六:4-5,生员中并无王玉树的名字。嘉庆十七年兴安知府叶世倬的《续兴安府志》,在《选举志·拔贡》一栏下,有“王玉树,安康人。乾隆己酉,由议叙分发广东,署惠州府通判”[7]卷四:7。清郑谦、王森文纂修《安康县志》,在《选举志》的列表中明确记载了王玉树为“乾隆五十四年己酉,拔贡生,分发广东候补州判”[8]卷七:17。因此,王玉树为乾隆己酉科拔贡,应该是可信的。
但也有问题。如果作者拔贡以后立即赴外任,这与作者《诗钞》的自序是不对应的。《诗钞》自序曰:
仆少解声病,喜作韵语。庭前双桂婆娑,绿阴满榻,日惟吟哦其间,人以为非关举子业,不顾也。自辛亥出都返舍,考订许氏《说文》,朝研夕摩,此事稍辍。迨乙卯需次羊城,凡莅官行役,感时赋事,兴往情来,辄复有诗。
而且,在《重续兴安府志》的《学校志·乡贤祠》中有王玉树以及其师董诏[1]卷四:46,但在拔贡名单中并无王玉树。应该说鲁论是知道王玉树这个人的,在其《重续兴安府志》中的《续人物志》中提到“王芗林”[1]卷十一:2,《人物志》中有王玉树的传,《经籍志》中收录了王玉树的“《说文拈字》七卷,清王玉树撰”[1]卷十八:17-21,并附录了自序和“伊秉缓(绶)”①笔者认为此处的“缓”字应该为“绶”,是《重续兴安府志》抄写错误的又一例。据刘溎年清光绪7年(1881) 《惠州府志》卷十九《职官表上》 (四十六页)记载:伊秉绶,福建宁化人,进士,(嘉庆)四年任(惠州知县)。据此,“缓”应为“绶”。的序;《经史杂记》四卷[1]卷十八:24;《志学录》四卷,并附自序和许联阶的序[1]卷十八:27-31;《芗林诗钞》八卷,《芗林文钞》四卷,《诗薮余谈》四卷,《词苑余谈》二卷[1]卷十九:34;《存心浅说》一卷,并附自序及倪向奎跋文[1]卷十九:1;《退思易话》一卷,并附简单介绍:“玉树,字松亭,号芗林,乾隆己酉拔贡,历官广东广粮通判”[1]卷十八:3,如此大篇幅的王玉树介绍,但在其拔贡名单,有“张廷秀,石泉人,乾隆己酉科”[1]卷四:116,就是说乾隆己酉科的拔贡是张廷秀,为什么鲁论会犯这样自相矛盾的错误呢?只能推测为拔贡一事,有其他隐情。作者的诗文自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杨仙传》写到:
以余之不肖,屡踬闱屋,仅以白蜡明经,厕身于抱关击柝之列,其落拓不偶,为何如耶?
王玉树自己都不承认自己的拔贡身份,而仅以白蜡明经而得以防守关塞,而且其诗,多叙述闲官的贫寒,如《东粤游兼述怀一百韵》:
十年听夜雨,三载滞幽燕。
名堕孙山外,策饶贾谊先。
功名羞落度,文字厌雕镌。
巧宦知何益,私怀敢望全。
学惭荒二酉,名愧异三铨。
自笑逢迎拙,空将岁月捐。
穷愁悲坎坷,徙倚绝因缘。
隐几同嵇懒,隋人笑米颠。
理容参槖籥,论每落蹄筌。
薄饍从奴点,新诗任我联。
官衔嘲画饼,身世属风鸢。
闷坐茶间醉,思家梦里圆。
周妻甘寂寞,何肉断腥膻。
味欠无肠蠏,盘空缩项鳊。
诗中说自己“名堕孙山外,策饶贾谊先”,即自己策论不如别人,因而落榜。因此,被推为拔贡生的1789年并未被委以外任,而且“‘拔贡’(被选拔赴考的资深监生)和‘优贡’(被举荐赴考的资深监生)通过朝考后可以得到县官或比县官品秩低的地方官职,或者教职的任用”[9]32注28,诗人慨叹“闲官”,自然暴露了出身。据《肇庆府志》载:
顺治元年定州府县学廪生,隨科试后,赴提学道考,选府学二名,州县学一名,曰“拔贡”,照岁贡例,试以经书策论。雍正七年定六年考选一次,乾隆七年定以十二年考选一次,于次年廷试,分别等第录用,高等者以七品小京官及知县用,其次亦得县佐教职。[10]卷十五:2
诗人应该是在贡生朝考的时候落第,因此他说“学惭荒二酉,名愧异三铨”,即经过多次铨选。而且,在《祭文林郎阳江明府吴兰园文》中说:
已酉科以明经入贡天府。初,是科大臣奏议,拔贡生多由大家子姓,不无托付,请严加扃考,勿得浮取。而君卒以俊才朝考一等,授县学教谕。
如果不是当事人,对己酉科的事情何至于叙述的如此详明,这就更进一步证实了作者在朝考时落第的可能。而且《续兴安府志》曰“乾隆己酉,由议叙分发广东”,显然是“议叙”,不是“朝考”,这说明作者乾隆己酉拔贡,朝考落选是事实。
那么,作者究竟是何时、以何种身份赴外任的?
在《芗林草堂诗钞》卷二,叙述了两次赴京之行。其中第一次出门,应该就是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以拔贡身份赴京。这次赴京,诗文中的线索非常清晰,先后有《出门叹》 《华阴道中》 《潼关》 《新丰旅夜》 《宿丰乐驿》 《汴京怀古》 《过张桓侯故里》 《都中同温冠夫、卫允斋夜雨小集》 《雨霁偕温冠夫、张绳直集陶然亭》诗,这些诗非常细致地描绘了作者的行踪。其中《游子》曰:
乡国经年别,驰驱乃为贫。
《寄内》曰:
分襟犹忆早春前,屈指于今恰判年。
一别如为河汉隔,何时共听雨风连。
落花满地行人远,明月当窗玉镜圆。
京国近来居破寺,僧床常借病身眠。
因为要廷试,作者在京师住了接近两年,后因贫病返家,有《送屈西山归里二首》 《出都返舍道中口号四首》叙其归程,为求详实,全部征引如下:
送屈西山归里二首
与君朝夕共京华,燕市风尘满帽纱。
昨蹋月明犹握手,今看花落独归家。
同人渐觉辰星少,别话还凭杯酒赊。
独立斜阳频怅望,卢沟桥畔即天涯。
家山南望路悠悠,枫叶黄花近晚秋。
风笛数声初判袂,江天何日更登楼。
仓皇避迹如张俭,欵段临岐似少游。
君去我亦归旧隐,年年鸿雁暮云稠。
出都返舍道中口号四首
残秋风景别京华,蓦地红尘打帽纱。
漫向离亭增惆怅,黄金台畔日将斜。
终南人坐小牛车,莫怅关山云树赊。
屈指到家冬尽后,解装犹及看梅花。
去时灞岸正春晖,今我来时景物非。
惟有数株桥上柳,断蝉斜日迎人归。
蓬庐今日见归人,休讶征衫缁满身。
笑问门前车马客,谁能赢得帝京尘。
作者原打算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年冬天返家,但路途迁延,以至于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才返家,这与《诗钞》自序“自辛亥出都返舍”相应。这是第一次赴京。
第二次赴京应该在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作于1795年的《别庭中桂花》诗曰:“前年因有帝都行,屡被荣名相羁绊。今年又复往东粤,应使芳花起长叹”;作者于秋天启程,再次赴京赶考,有《闻蓝田李五同年入都赴选失约赋寄》曰:“一封书报仲秋天,云逐征鸿向日边”;另有《二月十五日赵州道中作》 《都中遇温冠夫同年》 《渡河》《邯郸旅舍喜遇镇安张四同年》 《过叶县口号》《别庭中桂花》叙其详细行程。另外,我们还有旁证,如《跋董朴园师说<文测议>后》一文曰:“玉树自乾隆甲辰,卽从游朴园先生之门”,乾隆甲辰年为1784年,而《东粤游兼述怀一百韵》:“十年听夜雨,三载滞幽燕”,而其《诗钞》自序曰:“自辛亥出都返舍,考订许氏《说文》,朝研夕摩,此事稍辍。迨乙卯需次羊城”,从1784年到第二次进京的1793年,刚好十年,这也与诗人自序的“迨乙卯(1795)需次羊城”时间上刚好吻合。其《二月十五日赵州道中作》曰:
太息一年常道路,浑忘今日是花朝。
说明诗人是第三年春天,1795年2月15日到达京师的。路途之所以这么耗时,可能是作者沿途访友,从安康经西安,然后去北京有关。而《都中遇温冠夫同年》因为有关生平,特录全诗如下:
几年足不履神京,今来故友如辰星。
凌晨隘巷闻嘶马,有客停鞭挝入扃。
出门相见一握手,昔日翩翩今老丑。
怪我胡为到此来,我亦询君别何久。
忆昔紫陌看花回,春明门外车如雷。
丰台芍药红于火,倚槛题诗开春醅。
连镳未几忽云散,南北差池不相见。
君因家累滞山东,我亦迍邅卧江汉。
各述湖海叹飘零,聚散无端水上萍。
多年久别吟还梦,人海重逢我共卿。
君今去作东河宰,我亦需次赴南海。
舆君开宴酌春宵,叹息光阴不相待。
且复置此共追欢,功名熏灼等闲看。
新曲明镫度箫管,春韭夜雨杂盘餐。
乍会仍别殊草草,我行更比君行早。
迟君日日过行斋,月明饮到春山晓。
诗中有关时间的诗句,如“几年”,自1791年返家,至1795年到达京师,刚好“几年”;“昔日翩翩今老丑”,1795年,作者已经36岁了,所以可以当得“老丑”。“君因家累滞山东,我亦迍邅卧江汉”,说明作者并不是第一次拔贡的时候就选官赴外任的。
作者自序中说是1795年赴广州的,《杨仙传》中明确指明,作者是以白蜡明经身份赴外任的,那么当的什么官呢?在前文考证拔贡身份的时候,我们已经明确,他是“闲官”,因此传记中的“候补州判”是正确的。因为作者到达广州,首先赴罗境官斋,作者有《罗境官斋咏怀》 《每食无肉戏占二首》叙其生活,录如下:
罗境官斋咏怀
而我迂疎辈,讵堪寄鞅掌。
有如驽下驹,鞭策服轮鞅。
此行谁使之,应为饥所强。
自顾七尺躯,素餐空怅惘。
念此五情热,中宵发慷慨。
每食无肉戏占二首
经卷药囊午梦通,风炉茶臼火初红。
年来颇觉尘根断,不在周妻何肉中。
雨凄冷署帽纱寒,日午犹然废早餐。
民舍似闻开社瓮,可分风味到闲官。
根据“素餐空怅惘”一句,推测“候补州判”是正确的。另《东粤游兼述怀一百韵》中有“官衔嘲画饼”一句,可以参证。因为工资不高,在《肇庆府志·经政禄饷》中记载了各种官衔的工资,例如:“德庆州知州额俸银八十两,除匀摊外,实支银七十七两四钱一分五厘,养廉银八百两。高要县知县额俸银四十五两(各县同此),养廉银一千二百两……高要县县丞、阳江县县丞每员额俸银四十两养廉银各八十两……教授额俸银四十五两……德庆州吏目额俸银三十一两五钱二分养廉银六十两……巡检典史每员额俸银三十一两五钱二分养廉银各六十两(按:各养廉俱据司策)……守兵每名岁支饷银十二两,米三石六升”[10]卷九:1-2,守兵的收入,应该是保障基本生活的收入,即每月一两银子,三升米,可以基本维持生活,而王玉树“日午犹然废早餐”,收入似乎与守兵都不相上下,可能因为是候补官员,缺乏养廉银收入,甚至可能没有编制内的俸银,因此生活清淡贫寒。至此,作者的前半生有了大致轮廓。
[1]鲁论.重续兴安府志[M].抄写本.刘寅初,张维新,点校. 1944.
[2]安康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安康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李厚之,张会鉴,郑继猛.安康历代名人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
[4]唐博.清代官员的退休制度[EB/OL].(2015-06-26)[2016-05-01].http://www.ennweekly.com/2015/0626/1582 3.html.
[5]十三经注疏[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6]李国麒.兴安府志[M].影印本.1788(清乾隆五十三年).
[7]叶世倬.续兴安府志[M].影印本.1812(清嘉庆十七年).
[8]郑谦,王森文.安康县志[M].影印本.1853(清咸丰三年).
[9]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M].修订译本.范忠信,何鹏,晏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10]屠英.肇庆府志[M].刻本.广州:广州富文斋,1876(清光绪二年).
【责任编校杨明贵】
Abstrct:Wang Yushu was a historic and cultral celebrities,but up to today,his experience and his life story was obscuration,which impeded tomore forward a single step for study of Wang Yushu.In this article,we atempted to check and discrim inate the experience of Wang Yushu that based on read and analysised the xianglin humble cottage poem collection and xianglin humble cottage essay collection as well as multiple of chorography.We demonstrated that Wang Yushu was born in the new city of Ankang at the year of Qianlong twenty-four Jimao(1759) .was Qianlong fifty-four Jiyou(1789) selected tribute student,but he failed pass the examine of imperial court.He was assigned to act as a candidate of the judiciary in one state of Guangzhou at Qianlong sixty years Yimao(1795)via ministers discussed and praised for mang times as he attended eximination repeatedly which cause him maybe clearly undersand the confucian classics,since then,he started hisgovernmentofficial career.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Biography of W ang Yushu(I)
YE Genhu
(1.Collegeof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Sichuan,China;2.School ofLiterature& Communication,Ankang University,Southern Shaanxi Folk CulturesResearch Centre,Ankang725000,Shaanxi,China)
WangYushu;birth;selected student
I209.9
A
1674-0092(2016)03-0006-07
10.16858/j.issn.1674-0092.2016.05.002
2016-07-01
叶根虎,男,陕西华县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古代文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