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青翠 (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陕西西安710048)
西安城市湿地恢复建设·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探讨
——以浐灞生态区为例
牛青翠(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陕西西安710048)
摘要以浐灞生态区为例,介绍了该生态区的湿地资源现状,分析了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的原因。从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恢复重建湿地生境、建设湿地水循环系统等几方面,阐述了湿地生境恢复建设策略。从建立保护管理体系、共管体制、扩充融资渠道等方面,探讨了湿地公园生态资源有效管理的保障措施。综述了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案,包括合理利用示范湿地,为公众提供休闲场所,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关键词城市湿地;恢复建设;后期管理;可持续利用;浐灞生态区;西安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及水域地带[1],其在蓄洪防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净化水质及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还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多重效益,尤其是在对环境的净化功能与水文和元素循环功能方面有着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2]。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湿地认知的不断深入和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如何保护城市周边湿地的问题逐步被提上日程。城市湿地具备其他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众多生态服务功能,是城市的生态屏障,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城市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城市湿地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研究的重点问题。自2003年以来,我国已有100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其中,包括37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各湿地公园在建园初期对如何处理湿地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已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笔者以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为例,研究了城市湿地恢复的建设、管理与可持续利用,以期为更好地协调城市湿地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1研究区概况
浐灞生态区位于西安市城东,即渭河、泾河、灞河、浐河四河积聚地带,南起绕城高速南段,北至渭河南岸,东界大致以灞河的蓝田、灞桥为界,西界大致以浐河流域西岸为界,占地129.10 km2。
浐灞生态区湿地是西安市绿心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南起绕城高速南段,北至渭河南岸,涉及未央、灞桥2个行政区。湿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浐灞河河道、浐灞三角洲地带、灞渭交汇处的河漫滩地带及在建的广运潭湿地景区地带,南北横穿西安市,是西安市城区面积最大的一块湿地,蕴涵着相对较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水资源。西安浐灞生态区内湿地面积共约993 hm2,其中,河流水域湿地和河漫滩湿地806 hm2,人工湖泊湿地187 hm2,占整个生态区面积的7.7%,现存湿地主要类型为河流湿地及人工湖泊湿地两类。
2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的原因
2.1河道开采严重,微地形复杂湿地公园建设前由于灞河非规范化采砂现象严重,超量开采造成河床破坏严重,河道及河岸植被遭到破坏,河床普遍下切1~2 m,局部下切6~7 m,河道中形成了沙坑、深潭和鸡心滩密布的复杂地形,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并严重影响水流平稳下泄。
2.2浐灞河水体污染浐灞河主要接纳西安市城区东部的工业和城市污水,浐灞生态区的点源污染包括浐河的23个排污口及灞河的6个排污口,两河共接纳污水量为12.58万m3/d,主要的面源污染包括农业和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源,农业污染源主要为农田和养殖业产生的污水。
2.3固体废弃物随意堆放浐灞区域内的固体废弃物,尤其是农村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对周围水体造成污染,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危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乃至生命安全。
3湿地生境恢复策略
3.1建立城市湿地公园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于2008年11月被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位于西北地区的国际化大都市——西安市的建成区和在建区,园区总面积3.02 km2。在制订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园区进行合理建设,统一管理。在建设过程中,防止人为破坏,注重生态自然景观的保护,严格控制区内的各类建筑,管理规范化。后期运营中,建立适宜的补偿费管理体系,运营期间获得的经济收入部分用于资助湿地公园内的湿地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及湿地公园管护费用支出。
3.2针对退化严重的湿地,采取湿地恢复主动模式[3]
3.2.1人工湿地与天然湿地巧妙结合,恢复重建湿地生境。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人工湿地水处理工程为潜流式人工合成湿地[4],将天然湿地与人工湿地巧妙结合,既可治理水污染,又可增加景观效果。通过模拟自然湿地,将人工建设与自然恢复相结合。人为设计与建造的湿地生态系统是由饱和基质、挺水植物与沉水植物、动物和水体组成的复合体,通过采取人为控制措施,使系统得到优化。目前,园区内的湿地生态系统已得到了阶段性恢复,湿地生态体系基本形成,区域内水生植物群落已有增加,杂草类群丛急剧减少,且一些外来有害物种也得到一定控制。
3.2.2以生态水工学为指导,恢复建设湿地水循环系统[5]。湿地公园水源取自灞河,通过取水口、沉砂池,随高差自流进入快速渗滤湿地,出水收集于配水渠内,均匀分配至 Ⅰ、Ⅱ 级人工湿地,层层净化后通过退水口回到灞河(图1)。
3.2.3恢复生态植被。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种植途径,恢复区域内的草地植被。在植物配置方面,一方面要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尽量采用本地植物[6]。人工湿地植物选择芦苇、香蒲、鸢尾、千屈菜、红蓼、荷花等10种本土水生植物,在区域内或边缘地带营建防护林、经济林、用材林等,选择当地树种,依据地形营造条块林、廊道、节点,多树种搭配,乔、灌、草结合。
4湿地公园生态资源有效管理的保障措施
4.1建立保护管理体系湿地公园运营期间应重视后期管理,建立健全园区保护管理体系,在探索管理实践中,推行“以法治园”指导方针[7],定期检查执行情况,依法保护和管理湿地公园,保障城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同时依法保障湿地公园经营者的经营权和收益权。
4.2建立共管体制湿地公园建设与生态旅游开发应与当地社区、社团发展结合,建立共管体制,遵循社区参与、社团监督的原则,积极争取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吸引社区群众参与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旅游服务等事务,同时吸引民间社团组织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将公园建设和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社区的建设发展和利益需求联系起来,最终实现公园建设与社区发展的“双赢”[8]。
4.3扩充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府等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引导和鼓励企业、民众、民间组织投资赞助,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在资金投入和经营管理方面,采取“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建设机制,实施政府政策导向,采取合资、合作和股份经营等运作模式建设湿地公园。
5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1在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示范湿地湿地生态系统是比较丰富和活跃的生态系统,在处理污水的同时,可带来丰富水产品,如芦苇、香蒲、鱼、虾及水禽等,为公园开展多种经营创造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充分考虑了公园的长远发展和自我维护机制,通过培育湿地苗圃的园林苗木、花卉等湿地植物,通过发展生态农渔体验区中蔬菜种植业和鱼类养殖业,为公园和社区居民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创造了条件。
5.2为公众提供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休闲场所湿地公园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湿地景观资源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集湿地景观欣赏、艺术文化展示、餐饮休闲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此外,园区通过与周边社区(贾家滩等)联合开展生态旅游业、湿地生态种殖业和多种旅游经营活动,不仅为湿地公园发展注入活力,还将促进周边社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为社区群众提供就业机会,改善提高社区群众生活水平。
5.3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湿地公园中心区湿地科普馆及其他丰富的科普教育类产品,包括生物净水工程、湿地动植物赏识认知等项目,对游客和当地居民了解湿地生态环境和科普知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可激发人们自觉爱护自然及保护湿地的意识。
6结语
首先,城市湿地作为城市的稀缺资源和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湿地的恢复可采取广义的湿地恢复,即不必苛求原来自然特征的复原,而是着眼于通过湿地恢复及合理的湿地景观规划所带来的生态与社会经济综合效益[9-10]。
其次,城市湿地公园作为一种全新的湿地保护模式已进入人们的视野,政府、公众及当地社区之间的合作是湿地公园有效管理的重要条件。今后在湿地公园的资源利用及生态旅游等方面,应建立社区参与机制,增加社区福利。参与式的社区自然资源管理和利用的规划与实施是寻求社区公众利益、社区经济发展和湿地公园生态恢复与保护相协调的有效途径。
以上两点是城市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建设和管理缺一不可。应实施优先保护、适当恢复、加强管理、持
续利用的方针,一方面,对于人为破坏的湿地,要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对于保存较为完好的湿地,应首先考虑保护,在充分了解湿地生态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适当的利用。
参考文献
[1] 拉姆萨尔.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A].公约常委会,1971.
[2] 赵魁义.地球之肾:湿地[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 夏婕.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恢复过程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4]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A].2008.
[5] 李晓文,李梦迪,梁晨,等.湿地恢复若干问题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7):1257-1269.
[6] 王凌,罗述金.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J].中国园林,2004(1):39-41.
[7] 高士武,邵妍,张曼胤,等.北京市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研究[J].湿地科学,2014(4):389-394.
[8] 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长沙办事处. 洞庭湖湿地的恢复[N/OL].中国青年报,(2005-08)[2016-01-05].http://www.shidi.org/sf_C57BE5E171B,74243936507225CA819CA_151_xdthzrbhqqlj.html.
[9] BARON J S,POFF N L,ANGERMEIER P L, et al. Meeting ecological and societal needs for freshwater[J].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2, 12(5):1247-1260.
[10] DALE P E R, CONNELLY R. Wetlands and human health: An overview[J]. Wetlands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12, 20(3): 165-171.
Restor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Urban Wetland in Xi’an City—A Case of Chanba Ecological Zone
NIU Qing-cui
(Design Institute of Northwest Forestry Investigation and Planning of the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Xi’an, Shaanxi 710048)
Key wordsUrban wetland; Restoration construction; Post management;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Chanba Ecological Zone; Xi’an City
AbstractWith Chanba Ecological Zone as a case, we introduc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wetland resources and analyzed the cause of degradation of the wetl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tructing urban wetland park, restoring wetland habitat, establishing wetland water cycle system and so on.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wetland habitat restoration was elaborated. Supporting measures for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in wetland park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establishing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expanding the financing channel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etland resources was reviewed, including the rationally utilizing the demonstration wetland. This research aimed to providing leisure facility for the public, developing science propaganda education, and enhancing the protection awareness of publ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作者简介牛青翠(1979- ),女,山西侯马人,工程师,硕士,从事农业水土工程及水资源规划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26
中图分类号S 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7-1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