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视角

2016-03-18 15:29:58郑正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明生态

郑正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党政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视角

郑正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思想,为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本国国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指明了正确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基于此,文章对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梳理,总结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具体内容,对于在每个历史时期生态文明思想呈现出来的不同内容进行阐述,指明要发挥其思想的积极层面效用,扬弃其不足之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人与自然;演进;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生态环境危机问题俨然成为了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它时刻困扰着世界的进步与发展,迫切需要得到合理解决。换句话说,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多,我们党很清楚地意识到要急需解决好生态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提出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都对生态文明思想作过重要论述,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将我国的基本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相结合得出的生态文明思想。总体而言,我们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我国所处的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与时代和国情相符合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策略,体现了我们党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人民性、创新性和时代性,目的在于为人民创造出良好的生产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生态文明思想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生态问题的基本认识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合理解决好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状态,是自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马克思曾指出:“人作为自然发展的产物,是不断的随着环境而且同环境一起获得发展的。”[1]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央决定大力发展生产,实现我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从而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没能得到充分地重视。但是,毛泽东在早期就已经注意到生态环境保护迫切性和重要性,并提出相关措施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具体而言,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人口增长率呈现出快速上涨的趋势,毛泽东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具体内容,提出要加强我国人口控制的重要思想。他强调,我们国家资源丰富,但是会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有限的资源迟早是满足不了的,随之而来的是资源将会被彻底耗尽。基于此,毛泽东认为有效控制人口的增长,不仅利于眼前的发展,也利于后代子孙的发展。他提出了在我国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目的是为了提高当前国家人口的整体素质水平,进一步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多样化,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他加强人口控制的思想。人口控制思想是毛泽东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缓解了当时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局面,有利于促进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平衡。

其次,毛泽东提出要大力兴修水利工程,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现象发生的强度。一方面,由于我国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黄河、长江、淮河流域都是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方,不仅阻碍了农业发展,也极大损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面对这一现实情况,毛泽东提出:“在目前的条件下,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2]他认为水利建设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对当前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要做到及时进行综合治理,要求加强水利部门的技术研发,争取做到有效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效果。当然,兴修水利不仅利于农业的发展,也为我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

最后,毛泽东强调要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开发利用,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以此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度。一方面,为了实现区域的能源优势互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对此开发了多种可再生能源,例如对小水电、太阳灶、小型风力机和沼气灶等可再生能源进行了开发利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毛泽东还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他强调要对大自然进行合理的开荒利用,要采用因地制宜的策略,目的是为了保持好生态系统内部与外部的相互平衡。党中央对生态问题予以了高度重视,并在1973年8月在北京顺利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对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现象展开具体讨论研究并进行统一部署,确定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点问题来加以解决,这为日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具有时代性的历史借鉴。

二、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生态文明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总结我国之前生态实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他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重新反思,提出要实现我国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具体而言,邓小平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倡导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反对过度砍伐树木,目的是为了保持生态平衡。在他看来,时刻要以“人民利益”开展一切工作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四川省爆发了特大的洪涝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基于此,邓小平明确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3]接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他强调,政府的各项工作包括工业、农业、人口和环保等基本问题“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在邓小平的指示下,全国各地都在努力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减少对对大自然的开采力度,其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其次,主张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马克思指出科技的全面发展有效地提升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动人与自然关系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指出:“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4]邓小平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思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也利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的快速开展。他强调农业的进步和发展,一方面离不开国家的相关政策的扶持,同时也是离不开科学技术提供的帮助。实践证明,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这项科学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成就,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杂交水稻增产较为明显,有效解决了我国人口的吃饭问题。随后,该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被多个国家引种,有效解决了未来世界性饥饿的问题。

最后,邓小平强调,解决好生态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生态治理手段,而生态治理需要政府的相关政策来引导,还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体系和制度约束。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5]在他看来,加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相关法制建设,实现我国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共同发展,走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此外,还要用制度和法律保护生态环境,中央先后颁布了《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整个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邓小平意识到保护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他看来,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的道路还很漫长,这就要求我们要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进行综合考虑,努力为子孙后代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三、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阶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总结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位置,肯定了在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改革的不断加强,在发展进程中由于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江泽民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思想基础上,从统筹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思考,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为发展基点,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即在经济建设中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在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中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首先,强调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大自然一方面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只有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江泽民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就是开发自然要以当前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努力实现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生态理念。对此,江泽民提出“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6]的创新观点,并把环境建设和保护提到一定的战略高度上,突出地强调了开展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战略意义,努力为全国人民构建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策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力度不断增强,而自然资源的存在量却总是有限的,它有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之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具体而言,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谈:第一,积极培育并提升人民群众共同的环保意识;第二,坚持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实现共同发展的长远生态战略计划;第三,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控制两手抓的策略,有效控制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最后,他强调重视科技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7]基于此,江泽民提出可以通过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发展高新技术现代化产业,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营造良好的科技生态条件,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当然,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还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来加以保障。对此,他提出必须要将环境保护纳入法律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加强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的执法力度,严格按照法律的规章制度来办事,还可以严格国际间的合作,依靠科学进步,促使我国生态环境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上。

四、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化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为解决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胡锦涛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得出了生态文明思想。在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胡锦涛首次将生态文明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构建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建设的发展布局,体现了我们党对当前新的发展形势做出了准确判断,始终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首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思想。长期以来,我们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层面的增长,极大忽视了发展本身的综合性。胡锦涛根据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创新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运用,又是在实践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创新与发展。胡锦涛指出:“必须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8],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深入学习并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确保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得以实施。

其次,快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胡锦涛指出要实现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必须要转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随着时代的进步更新,人类社会开始改变了传统的发展模式,开始寻求一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达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良好效应。胡锦涛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提出我们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他认为我们可以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变以往的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减轻生态环境方面的压力,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水平。当然,还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来确保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对于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追究相关的法律责任,努力实现资源的合理再利用的持续化发展。

最后,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明确了生态文明的科学概念。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我们党将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十一五”规划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目的是为了解决好当前资源与环境存在的问题,推动我国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节约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由此可见,我们党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作为重中之重,将它提高到一定发展战略地位,极大增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强烈意识,并为此提出多项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多项政策,促使人们对自然资源加以合理开发利用,建立起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实现了我国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化发展的健康绿色发展道路。

五、生态文明思想的成熟阶段: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认为生态文明是作为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党必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战略高度,从不同维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这对我国生态文明的保护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而言,他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体现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倡导开展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等。

首先,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9]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换句话说,人类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可以建立起与外部自然之间的现实联系,使得“自在的自然”开始向“人化的自然”加以转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多次谈到生态文明,认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站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增强人民福祉的战略目标上,围绕如何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新思想和新举措,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路开辟了新的境界。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创新,要求我们在社会生产的实践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培育和增强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环保意识,坚持按自然规律办事。

其次,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习近平结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揭示出生产力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关系,强调改善生态环境目的就在于发展生产力,并强调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层面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经济总量也跃居世界第二位,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尖锐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习近平指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0],我们要在优化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充分完善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运行机制,依靠法律手段,对造成生态污染的企业或单位予以追究法律责任,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的文明轨道。

最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在十八大五中全会中,习近平在会议上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注重时刻增进人民福祉,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实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与文明关乎于公平与民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是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融会了东方文明而形成的新的发展理念。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治理理念,积极把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好,进而为人民提供更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习近平还指出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要坚定不移落实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继续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六、结论

通过上述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阐述,可以得出他们的生态思想都是将我国的基本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相结合,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及制定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在此,对他们生态思想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作一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我们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发展脉络,这对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就其内在相同点来考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其理论的思想渊源而言,他们的生态思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著作中对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构建出生态文明观的基本框架,为后人的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其目的就是解决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第二,就其生态思想的价值取而言,都是具有人民性的,时刻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五位领导人的生态思想,始终是站在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目的,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发展,为人民创造出和谐稳定的生存环境;第三,就其文化内涵角度分析,他们的生态思想具有同源性。任何主体性的历史活动都必然会受到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五位领导人的生态思想,正是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探索出适合当下时期需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并逐渐形成各自的生态思想。

就其内在区别来考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们生态文明思想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五位领导人的生态思想,是结合当时的历史时期,针对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二,他们生态思想所取得的成效有所不同。由于五位领导人所提出来的生态思想都是结合当时所处的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并且对症下药进行了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因此所取得的成效是不一样的;第三,他们生态思想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由于五位领导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一致,但总体上来看所提出的生态思想也是循序渐进的,由浅至深。从最初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政权,发展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发展到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再到实现“五位一体”的总体建设,再到后来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五位领导人对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断探索与发展,是我们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不仅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当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当然,例如我国北方局部地区的雾霾现象呈现出日益严峻化趋势,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这就要求我们党对致使雾霾现象产生的主要源头进行严查到底,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予以追究其法律责任。对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工作要进行辩证眼光加以审视,从而为之提出更加有效的解决途径。因此,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强化当前的生态环境建设理论,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保如期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132.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0.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3.

[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4.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9.

[8]胡锦涛.胡锦涛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J].当代贵州,2005(15):13.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1.

[10]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环境经济,2013(6):6.

[责任编辑:姜玲玲]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In the Aspect of Marx's Theory of Ecology

ZHENG Zheng-zhen
(School of Philosophy,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gained a step-by-step development.Based on inheriting the Marx's theory of ecology and combined with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the correct wa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has been pointed out.The Marx's theory of ecology insiststhathumanisthe existence ofthenatureandthenaturalruleshouldbeobeyedtosol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efficiently.The essay makes a system card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based on the above opinion.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Mao Zedong,Deng Xiaoping,Jiang Zemin,Hu Jintao and Xi Jinping's ecological thought are concluded and different attributes in every historical period are elaborated.The active effect of the thoughts should be made full use of and the disadvantage should be discarded,which will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t is essential enlightenment func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ecological civilization;human and nature;evolution;Marx's Theory of Ecology

D616

A

1674-8638(2016)03-0014-06

10.13454/j.issn.1674-8638.2016.03.003

2016-01-13

郑正真(1987-),男,江西上饶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