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产业创新路径选择

2016-03-18 15:18周子楠卫路兵
甘肃科技 2016年11期
关键词:甘肃发展

周子楠,卫路兵

(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产业创新路径选择

周子楠,卫路兵△

(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都有赖于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科学界定了区域创新能力、产业创新理论的内涵,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力图探索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产业创新之路,为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打牢创新基础。

市场需求;产业创新;产业结构调整

1 创新与产业创新能力

创新是发展的推动器,惟有加快自主创新才能谋求全面发展。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4个特征:创新投入高,国家的R&D投入即R&D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目前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

人们往往用相关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指标从一个侧面来衡量国家的创新程度。国际上通常采用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R&D投入即R&D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建国以来,甘肃省围绕资源开发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经济结构。这一经济结构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不仅对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甘肃省的工业化奠定了比较雄厚的基础。但这种资源型的产业结构,导致经济增长粗放,也日益显现出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等一系列突出矛盾,成为甘肃省经济缺乏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低的主要症结所在。

2010年5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等产业基地,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和物流业,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从意见中我们不难看出,甘肃特色现代产业紧紧依托科技成长与发展,增加科技经费投入是提高科技进步水平、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综合实力、实施这一重大科技战略的重要保障和可靠来源。

甘肃省的创新能力还是较弱,从2008年的数据来看,甘肃省R&D经费支出32.5亿元,虽然比上年增长了27.0%,但是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却为0.98%,比上年降低了0.10%。甘肃省的财政科技投入远远不足。2008年,甘肃省R&D经费占GDP的比例为1.02%,但是发达国家的这个比例都到了2.8%,日本超过了3.0%,我们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建设创新型甘肃势在必行,创新型甘肃建设如何推进,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战略挑战和决策问题。

2 甘肃省产业创新能力现状

2.1第一产业创新实力有较大增强

在“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强大力度支撑了甘肃农业发展,各种政策倾斜力量的注入使得甘肃第一产业增加值高速增长,根据甘肃农业发展的实际优势和现有水平,适当地在甘肃优势农业特色农业领域增强R&D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实效。甘肃省把粮食、药材、果品、畜产品、马铃薯作为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推进马铃薯、草食蓄、葡萄酒、果蔬制种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发展。

2.2第二产业工业化进程逐步推进

甘肃煤炭资源丰富,风电资源,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石化产业优势明显,有色冶金特色突出,装备制造业等实力较强,这些产业支撑着甘肃工业的发展,近年来,结合着甘肃工业传统优势和资源优势,甘肃着力打造“两翼”发展,形成陇东煤化工基地和酒泉风电基地,加之甘肃传统装备制造业和金川公司有色冶金的传统优势,甘肃工业生产增速明显。

2.3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比重低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2.4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培育区域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甘肃产业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速度缓慢,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情况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和区域发展的要求,加快甘肃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培育区域主导产业集群,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是甘肃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3 甘肃省产业创新路径选择

1)针对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加大R&D投入,引导资源型产业不对资源过分依赖,延长产业链条,实现转型发展,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甘肃省已经形成了长久的资源依赖型产业,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资源枯竭问题也非常严重,让资源型产业不再依赖资源,核心难题就是增加产业创新实力,把资源依赖转变为技术依赖,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紧抓新时期政府产业发展战略,加大战略性R&D投入,营造产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在重点发展的几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加大R&D创新,把产业创新的焦点凝聚在此,营造未来产业创新的基地和环境,对未来产业的发展也是一种力量的积淀。

2)针对需求引导产业创新,紧抓市场脉搏,依据市场需求给市场和创新者充分的空间接触,促使有效的创新带动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个产业必定为社会提供一种或一类产品或服务。正是由于这些产品和服务符合人们的消费习惯,符合人们的消费需求,这些产业才能成长壮大,任何新产业的诞生或旧产业的改造都是需求的产物。

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为市场所用,如果创新出来的成果技术已经跟不上市场需求,那这种无用的创新就是对R&D资源的极大浪费,产业创新不能离开市场和需求闭门造车,创新就要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即时的发展潜力和推广需求,所以产业创新一定要是有生命力的创新。

3)运用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创新步伐。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发动机,产品的生命周期存在于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技术的创新、扩散和更迭都会反映在产业的发展变化之中。技术创新显著地影响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或产业结构,或者能替代原有技术时,则对产业创新有较大的影响,会诱发产业创新。

甘肃要想从资源依赖型产业结构转变成对资源依赖的程度低的产业结构,就需要技术创新求发展。技术革命会带动相应的产业革命,新的技术体系的出现都会促进新兴产业的出现,淘汰落后产业,引起产业结构变化。

4)高端技术农业促进甘肃农业发展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如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以及林、牧、渔业中的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以及人造卫星等也开始运用于农业。

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如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达,“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所代替,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产生了农工商一体化。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中运用越来越广,管理方法显著改进。

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应用,首先在于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是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示范试验推广先进的农业种养殖技术,推广新品种繁育。“大通牦牛新品种改良与扩繁技术研究”项目,在甘南州建立了2个优质牦牛养殖示范基地,三年共示范推广大通牦牛种牛700多头,改良牦牛5.5万头,为藏区牧民带来经济效益1800余万元。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技术取得新进展,2009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0.5万h㎡,增产粮食95.9万t。

甘肃是马铃薯种植大省,作为中国薯都的发展进程中,甘肃的马铃薯产业就是通过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加大良种推广步伐,种薯扩繁运行机制不断创新,从培苗、原种、原种一级种、二级种的逐级扩繁体系进一步完善。2011年,建立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2.09万hm2,一级种基地23万hm2,二级种基地101万hm2,脱毒种薯得到普遍应用,选育优质马铃薯新品种5个,引进适宜优质良种12个,良种化程度达到95%以上。

5)新兴工业化道路是甘肃工业发展的趋势。现代资源型产业是循环经济、节约型经济,要把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已科学技术为先导,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高科技经济。区域发展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区域特色优势经济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实现自身比较优势的升级。

6)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发展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单一的产业难以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和发展要素,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产业必然是综合的,相关的,交叉的,相互影响作用的,集中了多种分工,多种区域经济发展交织在一起,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具有几个明显的优势,一是产业集群内部的产业之间能形成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新的战略在各产业间扩散,激发产业发展进步,在产业集群内部相关系的内容相互作用的时候,把新的观念和机会、新的智慧和创新随时注入发展过程的每个环节。二是产业集群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中克服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不良行为,避开危机和风险,增强竞争力。三是产业集群能无限放大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增强动力。四是产业集群竞争力集中,竞争优势明显,这是产业集群最强大的实力所在。

产业集群优势明显,不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改进了产业比较优势,创造信息,完善专业化制度,改善创新条件,提升创新能力,加速生产率形成。产业集群实际上已经成为区域产业成长的重要动力,形成了区域产业发展的巨大合力,促进着区域产业和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

7)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创新中的巨大作用在未来产业发展中不容忽视。随着传统产业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新技术产业逐渐的强势占据市场和社会发展的主阵地。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由从事知识密集型的高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的企业及部门组成,以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和高附加值的产出、活跃的市场开拓意识和较强的出口竞争能力、稳定的高劳动生产率和高的经济增长率为主要特点的产业。

甘肃省产业布局不合理,传统产业往往伴随着落后产能,要改变甘肃省现有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创新现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甘肃拥有大批的基础研究成果,在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农业高新技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支柱产业上发挥着科技力量,在航天航空材料、风光电装备制造、航天育种新技术等方面又一大批的科研成果,拥有一大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以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科研力量拥有着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论文、专利的拥有量也在全国排在前列,这些科技实力为甘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甘肃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城市,投资巨大,这些传统产业也一直支撑着甘肃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进步而带来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出了要求。但是甘肃长期以来建立的这些资源依赖和开发、初级产品加工、基础民用工业、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产业,拥有着生产重大装备和基础设施的优势和资本,这些优势和资本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

8)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甘肃产业发展的重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省科技、产业基础,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着力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发展陇东国家大型能源基地、兰州国家战略性石化基地、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新医药和生物产业基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基地,特色文化旅游基地等十大战略工程建设,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技术创新驱动的产物,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加快推动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赖创新不断驱动产业的发展,创造市场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市场需求所主导的,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社会需求在不断变化,特定的需求在萌芽过程中,形成、壮大,造成对新的供给力量的拉动,生产新产品的产业就会出现并发展壮大,这样,新兴产业就会逐步发展起来。

产业创新是产业结构转换的能力,产业创新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的系统集成,甘肃必将发挥自身优势,加速产业融合,走出一条甘肃特色的产业创新之路。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

[2]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 甘肃科技统计年鉴[Z].2009.

[4] 甘肃科技发展报告[Z].2009.

[5] 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19.

[6] 我国R&D经费与专利产出关系研究综述[Z].,中国科技信息,2010.9.

[7] 翁君奕.竞争、不确定性与企业间技术创新合作[Z].经济研究,2002,37(4):53-60.

[8] 姜黎辉,张朋柱.合资R&D中心的R&D资源投入策略研究.系统工程,2003,2l(2),39-42.

[9] 郑德渊,李湛.R&D的溢出效应研究,中国软科学,2002,(9):77-8l.

[10] 刘卫民,陈继祥.创新网络、复杂性技术及其激励性政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4(5):56-59.

[11] 钟书华.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现状分析,科研管理,2000,21 (4):51-55.

[12]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41-177.

[13] 袁锋,陈晓剑,朱宁.本土企业R&D合作与战略性贸易政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8):31-33.

[14] 罗·希拉(RonHiva).R&D活动走向全球化[M].2009.3.

[15] 彭钰婷.R&D经费的国别比较和政策研究[M].2008.1.

[16] 肖广岭.从中美比较看中国R&D经费地区合理分布,中国科技论坛,2009,(8).

[17] 梁莱歆、马如飞.R&D资金管理与企业自主创新-基于我国信息枝术类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8).

[18] 古利平,张宗益,康继军.专利与R&D资源,中国创新的投入产出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6.(1).

[19] 刘爱东,刘亚伟.《大中型工业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与R&D投入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4).

[20] 毛昊,张洪吉、王锦旺.》基于我国地区经济实力、科技R&D费用投入和职务发明专利数量产出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

[21] 朱月仙,方曙.《我国专利申请及R&D经费支出情况统计分析[J].情报科学.2006(9).

[22] 王春法.关于技术创新及其动力机制的几点看法.世界经济,1996(11):17-22.

[23] 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6-56.

[24] 沙伦·奥斯特.张志奇,等.现代竞争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42-373.

[25] “技术创新研究”课题组.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基础及实证研究.管理世界,1996(2):123-132.

[26] 庄子银.企业家精神、持续技术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世界经济,2005(12):32-43.

[27] 朱平芳,徐伟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经济研究,2003(6):45-53.

[28] 许治,师萍.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支出影响的实证分析.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3):22-26.

[29] 程华.科技资助促进企业R&D研究.科研管理,2005(4):61-65

[30] 魏江.产业集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1] 丘海雄,徐建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管理世界,2004(10):36-46.

[32] 卡布尔.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191-228.

F127

卫路兵,tel:13919959825,Email:wlb@gsinfo.net.cn。

猜你喜欢
甘肃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行走甘肃
甘肃卷
我叫甘肃,花开时节待君来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大美甘肃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