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宏(福建中医药大学思政部,福建福州350000)
红色与绿色的视角——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探要
黄金宏
(福建中医药大学思政部,福建福州350000)
摘要:本文探讨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两者是相互作用的。马克思阐述人类与自然新陈代谢的断裂,其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只有建立生产者联合的社会,按照实有资源和整个社会的需要进行计划的生产和消费,才能解决当前社会的生态危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思想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ideas of Marx. Marx pointed out that man is a product of nature and nature is humanˊs inorganic body. Nature and human can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Marx stated that the root of metabolism break of human and nature is the private ownership of production of the capitalist. Only by establishing a society with joint producers, producing and consuming as plan mad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amount of the resources and the overall need of the whole society, can we resolve the current ecological crisis and achiev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Keywords:Marx; ecology; ideology
马克思的基本理论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因此,马克思重视人和自然的关系,对此有着深刻而精辟的论述。
首先,马克思认为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
“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和对象性的存在物,和所有动植物一样,是被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①
马克思不仅强调了人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指出人与地球上的其他物种一样,受制于自然,依赖自然而生存。自然界优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地球存在45亿年了,而人类的历史只有几百万年。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从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从单细胞发展到多细胞、从爬行动物发展到哺乳动物、最后从猿变成了人。所以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其次,马克思提出自然是人类的无机身体。
“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自然界,首先是作为人直接生活资料,其次是作为人生命活动原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无机身体。整个自然界就它的本身,不是人类的身体而言,是人类无机身体。人依靠自然界而生活。即自然是,人为了不死亡,而必须和它不断联系的人的身体。所以,人的肉体与精神生活和自然界紧密联系,也就是说自然界和自身相关联,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②
在这里,马克思清楚地阐述了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与人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空气、植物、水源、动物都是人类的生存之本,生命之源。同时,自然万物还是人类意识活动的对象。是人们加工和享受的精神对象。所以自然就和人自身的身体一样重要,是人类的无机身体。人产生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又是人的无机身体。因此两者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
第三,马克思以实践为标准将自然分为两种,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自在自然是指人类诞生之前的自然,也包括人实践范围之外的自然。人化自然是指作为人实践对象的自然。③马克思承认“自在自然”优先于“人化自然”而存在,承认自然界的其他物种有其生存和发展的权力。但同时强调人可以作用于自然,生产劳动使自在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
第四,马克思不认同“生态中心”理论,不认同人与自然的其他物种是平等的。他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和自然对人类的有用性。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是不同的。人有意识活动、思维活动,而动物只是简单生命活动。人与动物并不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的意识活动能创造工具、驯化动物、改造自然。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造自然的历史。所以他反对“生态中心”的理论,如果过分的强调动物和自然的权利,那么任何的人类活动都将停止,而地球也将处于蛮荒时代,文明不复存在。当然最为智慧不过是“程度”问题,过度的开发,使资源枯竭,也会危及人类的生存。所以既要改造自然,又要使人与自然处于和谐状态。
总之,人类与自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的利益是一致的。任何破坏自然的活动,都是损坏人类自身的长久利益。因此,有效开发自然,保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维护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
马克思对人口问题的论述起源于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批判。马尔萨斯的理论认为:“按几何增长的人口的数量和按算术增长的谷物的数量之间存在矛盾”。马克思则认为人口数量的增长并非是统一的几何级的增长,它的增长具有历史和社会特征。例如:现代社会出现的低出生率和人口负增长的现象。谷物的数量也不是算术级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土地产生的谷物数量也呈现几何级增加的趋势。例如:李比希的农业化学以及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使粮食生产增长数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的产量大大提高,养活了中国人口16亿。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马尔萨斯所论述的资本主义人口过剩,不是相对于食物供应的过剩,而是就业过剩。这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资本家剥削工人,产生剩余价值,完成资本积累,在利益的驱动下资本无限扩张,建立更多工厂,雇佣更多工人,生产更多人口。资本的无限扩张造成劳动力与就业比例失调。总人口的绝对量的增加造成劳动人口就业的相对过剩。“工人在生产出资本(剩余价值积累)的同时,也在慢慢扩大使他们自身成为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④
人类通过生产劳动与自然之间进行各种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使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
在过去长达几百万年的时间内,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资本主义工业化,产生了人类和自然之间新陈代谢关系的断裂,自然遭到严重的破坏。最初的新陈代谢关系的断裂产生于人与土壤之间。
大土地所有制使农业人口不断下降,直到最低限度,而他们的对立面,则是不断增长的拥挤在大城市中的工业人口。……(城市)一方面,聚集着社会历史动力(工业),另一方面,又破坏人类与土地的能量物质变换,使人类以衣食的形式,消耗掉的土地组成部分,不能返还到土地上,从而破坏维持土地的长久肥力的自然地理条件……⑤
马克思指出,以食物和纤维的形式(衣服)从土壤中移走的养料无法返还于土壤,形成一个“不可修复的断裂”,即土地肥力循环的断裂。这会造成地力枯竭。在人类三百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不断萎缩,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肥力持续降低、人们不得不使用大量人造化肥进行施肥。与此同时,城市人口暴增,污染严重。
马克思认为土地新陈代谢的断裂,表面上是由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造成人口大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乡对立分工而形成。实际上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他认为土地的私有使人们关心的是如何压低成本追求土地的当前利益,罔顾长远利益。只有土地属于全社会公有了,人是土地的使用者,而不是占有者,人们才会长远安排,合理协调人与土地的矛盾,把土地改良传给后代。这不仅仅是土地,其他的所有的社会资源都是如此。
生产资料私有制,使资本家关心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生产,而交换价值则有可能是炒作、虚假甚至是泡沫。为了获得高额的交换价值,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造成一次又一次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也使人与自然的冲突尖锐化。并且由于经济全球化,资本的全球性扩张,生态问题进一步恶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世界市场来掠夺全球的资源和输出污染、转嫁危机。发展中国家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往往是以对资源、能源的高消耗、对环境的高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所以,早在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断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资本主义市场调节的是个人利益而不是整个社会利益,是当前利益而不是长久利益。这是生态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认为,只有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者的自由联合”的社会,才能从根源上消除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首先、消除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矛盾关系:
“城市和乡村之间矛盾的消除不但是可能的,而且,它已经变成工业发展的需要。正如,它已经变成农业生产与公共卫生系统发展的需要一样。通过城市与乡村的交融,水源、大气和土地的污染才能消除,也只有经过这种交融,才能使城市中,日益羸弱的人群的粪便不导致引发新的疾病,而用来作为农作物的肥料”。⑥
让城市和农村融合,工业和农业结合,把一些工业转移到农村,同时,在城市中为公园、林地、园地拓展大量不受阻碍的土地。人口更为均衡的分布在城乡之中。使“人类的新陈代谢产生的排泄物,和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一样,成为完整的新陈代谢循环的一部分,回到土壤中”。⑦消除人类与土地之间的矛盾。
其次,人与自然根本矛盾在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私有资本在获取利润为生产目的的驱动下,无节制的扩大人类的消费,超越了生态自然环境供给的能力。只有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者的自由联合”,按照实有资源和整个社会的需要进行计划的生产和消费,才能最终解决生态危机。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
“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变化,把自然界置于他们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消耗最小的能源,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能源物质的变换”。⑧
马克思给出的解决生态问题的终极方案是建立生产者联合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由劳动者共同占有,分配方式是按需分配。因此,社会生产的目的是获得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即需要多少商品就生产多少商品,这就使人类不会在利润的驱动下盲目扩大再生产,爆发人类与自然的冲突。
注释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10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9,42:95.
③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90.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2,23:692.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2,23:552-553.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1,20:321.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2,23:208.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4,25:926-927.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第1卷、第20卷、第23卷、第25卷、第42卷、第46卷.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
[3]李世书.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9.
[4]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刘仁胜,肖峰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作者简介:黄金宏(1979-),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硕士,福建中医药大学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4-02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