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玉
试论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思想
李金玉
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总结了启蒙思想家、庸俗经济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等多种思想潮流,剖析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指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当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但资本主义的实质仍未改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信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才能将社会主义进行到底。
社会变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社会主义
19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如期建立了其理性王国,即资本主义世界秩序,但资本主义在长期的发展中矛盾重重、危机不断,一种憧憬未来美好世界的社会构想由此而生,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到19世纪后半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迈向帝国主义阶段,其潜在的社会问题更加突出,与此同时,这也暗含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将喷薄而出。恩格斯发现了这种新制度诞生的契机,并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做了详细阐述。
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思想纷繁复杂,但处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都聚焦于社会变迁。恩格斯最终走出了资本主义的思想旋涡,找到了通往社会主义的路,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8世纪启蒙学者的理性王国构想
处于18世纪启蒙运动的大批学者不满于封建制度的束缚,鼓吹理性至上,要求铲除一切和永恒理性相矛盾的东西,尤其是封建国家机器,建立一个理性王国,这个理性王国带有深刻的阶级烙印。恩格斯说:“这个永恒的理性实际上不过是正好在那时发展成为资产者的中等市民的理想化的悟性而已。”启蒙思想家们要求建立的理性国家也就是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建立后并没有达到其口中的完美,反而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否定了其关于理性国家的设想,也以此证明了资本主义国家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资本主义的理性王国设想就此破产。
2.18世纪末庸俗经济学家的财富追求
以杜林为代表的庸俗经济学家们,宣扬世界是让每个自然人独立施展才华的大舞台,而资本主义是最合乎人性的舞台设计,它能以最快的速度去积累财富。庸俗经济学家们宣扬的人性以财富为焦点,单方面追求物质满足和利益最大化,忽略了人性发展的精神需求。伴随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日益突出,庸俗经济学家们宣扬的资本主义最符合人性设计的说法已经不能掩人耳目,于是,杜林又改走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他抄袭小资产阶级凯里的思想,坚持在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上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实则是打着社会主义改革的旗帜,维护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
3.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新突破
在19世纪的欧洲,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敏锐地觉察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协调性和广大民众尤其是底层人民对现实制度的失望,开始寻求构建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较之前的各种社会构想,有着历史性的突破,一是不仅揭露了资产阶级在物质上和道德上的贫困,而且从根本上否定了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二是他们关于社会主义的构想及预测,成为后来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直接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在当时的欧洲社会可谓独树一帜,但其越是精密的构想越使其陷入了纯粹的空想之中。
4.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恩格斯详细地叙述了当时欧洲的社会状况和各种思想潮流,从与实践背离的理性王国的破产到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式的华丽构想中不断总结和探索,找到了社会变迁的真实依据:即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意识中寻求,只能在社会存在尤其是经济基础中寻找,强调资本主义具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恩格斯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找到了弥补其空想性的哲学基础和现实路径,即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革命,由此真正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彻底突破了以往思想家们关于社会制度的假想,立足于科学的理论体系和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为社会变革指明了新方向。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双向作用的必然结果,它取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劣根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资本主义的罪恶和矛盾决定其必然灭亡
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其自我否定和自我消灭的全部过程。
(1)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与血腥。在中世纪,整个社会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小生产,这种生产方式规模小,方式简陋,生产率水平低,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早期的封建地主、权贵、大的手工作坊主和一些有头脑的商人不满足于眼前有限的财富,而通过合理合法的等价交换手段并不能有效积累和生产财富,于是他们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资源,不择手段地掠夺、剥削生产资料,并低价雇佣工人甚至直接贩卖奴隶进行生产,导致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分离。这一过程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资本家不断积累财富的奠基阶段,充满罪恶与血腥。
(2)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一种变相的掠夺。资本原始积累完成后,生产资料集中到资本家手里,原本的家庭劳动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资本家只能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并以工资的形式来掩盖劳动的真实价值。资本家将生产出来的产品以高出劳动力价格的好多倍卖出,这部分差额价值就是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本应归劳动者本人所有,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并转化为资本,又投入到新一轮生产中,赚取更多价值,不断积累资本。因此,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工资掩盖下的一种变相的掠夺。
(3)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中矛盾重重。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源于机器大生产和高度的社会分工,也是其矛盾的源泉。首先,机器大生产排挤出大量“穷得只剩下自己”的只能靠出卖劳动的工人,使之成为资本家的产业后备军,为资本家剥削廉价劳动力创造了条件,所以资本主义一开始就意味着与无产阶级的对立。其次,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利益,资本主义生产进行明细的社会分工,从事社会化大生产,将生产资料分给这些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产品由多人创造,但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劳动产品都服从资本家个人占有,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所在。最后,社会化的大生产逐步走向组织化和精细化,而整个社会却处在一个无政府和无计划的状态下,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导致生产过剩,随之而来的是产品滞销,工厂停工,工人失业,整个社会秩序紊乱的经济危机。这种危机是资本主义根深蒂固的,资本家只能靠低价抛售产品和压榨生产来缓解危机,恢复正常之后又重复这种生产过程,造成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要根除这种危机,就得根除资本主义,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
2.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和先进性
规模化的社会大生产必须适应于整个社会的需求,才能保证生产和流通秩序的平稳,要想有效实现供求平衡,就必须打破资本家生产的盲目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实行有计划的调节。要有效控制社会范围内的生产,就意味着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而资本主义那种既剥削生产者又奴役占有者的产品占有方式,就不得不伴随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灭而改变:一部分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料,另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个人,满足个人的生活与发展需要,这就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上。资本主义矛盾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则将这种私有制连根拔起,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组织进行统一的生产和分配,既避免了剥削,也遏制了资源浪费,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就消除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随着资产阶级被消灭,无产阶级也就得到了解放,成为自由之人,社会主义国家则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整个社会一片和谐。
资本主义通过原始积累和有组织的社会化生产,生产效率和产品数量在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将个体小生产逐渐排挤出去,由此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在自由竞争阶段,整个市场上资本主义工厂林立,资本家们不顾或是无法预测市场需求,不断生产,造成生产过剩,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矛盾发展到顶点,不得不爆发的标志,一次经济危机会淘汰掉许多资本主义企业,而那些生存下来的企业又进入到下一轮的竞争中,不断循环,不断优胜劣汰,实力向少数资本家集聚。这些资本家开始总结经验,为了更好地掌握市场,规避风险,开始实行强强联合,资本主义逐步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迈进,产生了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垄断集团,左右一些生产和流通领域。但这种形式严重影响了其他资本家的生存和发展,更加剧了其内部矛盾,最后国家不得不出面干预,成为最大的资本家,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和最后阶段,也是社会主义产生的起点,因为它既将资本主义矛盾上升到国家都不能解决的高度,又开始承认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生产分配,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开端。
资本主义终究不能改变其走向消亡的必然命运。虽然目前的各种状况显示,资本主义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经过几十年努力,我国已经步入社会主义社会,但与已经发展到顶峰的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尚未成熟。尽管如此,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先进性已经逐步显现,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将社会主义进行到底。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7,425,437,438.
[2]吕云青,史玲燕.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J].科技信息,2009(36).
[3]魏泳安,王学俭.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历史生成的三个论域——基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文本考察[J].学术论坛,2015(1).
[4]陈胜余.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J].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3).
[5]张绪文.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学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J].1980 (4).
[6]卢继元,胥静.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看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和特点[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5(1).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