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冬明(燕山大学招生就业处,河北秦皇岛066004)
基于“4Ps”理论的高校就业公平指导研究*
魏冬明
(燕山大学招生就业处,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高校的就业公平问题由来已久。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毕业生之间的就业环境和就业结果的不公平有逐步加剧的趋势。高校应立足学生发展自身,以“4Ps”为理论导向,开设就业公平指导课程,设置就业公平服务平台,逐步培养毕业生的“销售”价值,弥补就业不公平带来的发展差距,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4Ps”;高校;就业公平
Abstract:Employment Equity university a long time.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employment, the environment and employment outcomes inequities among college graduates has gradually worsens. Universities should be based on studentsˊ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to "4Ps" theory-oriented, open employment equity guide curricula and employment equity services platform, and gradually develop "sales" value graduates make up the development gap caused by unfair employment, in order to further enhance the College career guidance service to provide useful help.
Keywords:"4Ps";college;employment equity
(一)“4Ps”理论
“4Ps”理论是当今市场营销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4Ps”理论即市场营销组合,美国的麦卡锡教授将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的英文首字母进行抽取,对市场营销组合理论简称为“4Ps”理论。[1]该理论是将在市场营销中涉及到的策略和方法有机整合成一套整体的理论策略,以期获得效益的最大化。在“4Ps”的理论策略体系中,尤为重要的有四个维度,即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大都围绕着这四个维度展开,只要牢牢把握着四个维度的全面铺开和发展,就能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经营利润和市场的占有额度。同时,“4Ps”理论也着眼于公共关系的维护和发展。[2]
(二)就业公平
所谓的就业公平,针对不同层次和种类的就业,其内涵会有变化。大致来说包含了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观念上的公平,是人们对社会就业公平状况做出的主观价值判断;第二,薪酬上的公平,是劳动者在劳动之后获得的收入以及所在岗位上财富制造的认定;第三,市场上的公平,是劳动者和雇主两个市场主体在市场上的公平竞争状态。[3]
在本文中讨论的是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公平问题,因此主要涉及到的是前两种就业公平的问题。毕业生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在市场中往往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4]
(三)“4Ps”理论指导就业公平的意义
将“4Ps”理论的内涵加以扩展,使其不仅仅适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也可以有效指导非营利性组织和公共事业单位。高校的毕业生培养流程和企业的生产有着较大的相似性。高校正如企业单位,生产的产品即毕业生,而用人单位则是消费者,符合“4Ps”理论。这样,高校具有明显的营销组织主体的构成要件和具体特征,对于毕业生的培养过程,就像企业生产产品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高校中负责“产品”推销的部门便是就业指导部门,其总览整个毕业生的生产、销售、推销以及“售后服务”等相关活动。[5]在市场高度发展的今天,高校的就业服务指导工作必须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因此,可以将“4Ps”理论引入到高校毕业生的培养上来,用现代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来指导高校的毕业生培养工作,可以为高校提升整体服务质量提供新的思路。
将“4Ps”理论应用到高校就业公平指导的服务上来,仍要遵循产品、价格、渠道和销售等四个关键的维度。只有牢牢把握这四个维度的全面展开,才能保证就业公平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获得良好的培养收益。四个维度的培养内容具体如下:
(一)产品维度
只有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企业的效益才能不断提升,因此产品维度是四个维度的基础。具体到高校而言,高校作为毕业生产品的“生产者”,需要立足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和专业特点,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经营状况和发展需求,根据社会发展的整体环境来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培养毕业生。生产适销对路的毕业生是高校工作的重点。要制定科学合理的“4Ps”理论课程教学安排,了解毕业生对学校专业建设、教学安排、实习实训、素质养成教育的意见和建议,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二)价格维度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讲“4Ps”理论中的价格为度不仅仅指工作后的金钱物质报酬,也包含了所在区域内的行业待遇和岗位福利等隐性待遇。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应当通过有效地跟踪调查和问卷调查,分析了解毕业生对目前岗位的期望薪酬,同时了解各区域内的行业待遇和岗位福利等隐性因素。在实际的教育指导过程中,对毕业生进行合理的就业公平意识疏导。
(三)渠道维度
对于就业渠道的拓宽,也是高校进行就业公平指导工作的一大重点。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可谓是多种多样。[6]当前国家大力号召广大在校生积极创新,要有意识地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自主创新。提供可靠的就业平台,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双向支持,用创业来带动就业发展。同时,逐步转变毕业生“唯北上广是从”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面向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就业,面向有更广大需求的的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在不断扩展毕业生销售渠道的维度的同时,逐渐弥补学生自身的就业不公平心理。
(四)促销维度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高校的促销维度可以说方式更加多样。除了传统的大型校园招聘会、双选会以外,要利用好网络和新媒体的手段来实现毕业生的成功促销。诸如微信、贴吧、QQ群(空间)等。鼓励在就业环境中处于劣势的毕业生积极采用新的社交媒体手段来实现自我的推销发展。对于在就业公平中处于劣势的毕业生来说,网络和社交媒体是一个新的平台和机会。
要在进一步完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从高校的角度来讲,可采用“4Ps”理论为指导的产品营销策略。该理论指导下的就业公平指导服务可以有效地弥补毕业生之间的就业公平问题。但是同时,高校需要有可靠地保障措施来确保“4Ps”营销模式的实行。具体来讲,高校可从课程设置和机构安排两个方面来展开工作。
(一)实践“4Ps”理论,丰富就业课程设置
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工作中最为核心的任务。[7]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课堂的讲授往往是老师们“一言堂”,学生只是在下面被动的听讲,很少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这种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被社会和时代所抛弃。这就需要高校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设置合理的专业机构,同时增加“4Ps”就业公平指导工作的比重。让学生们体验在现实生活中的就业情况,切身感受劳动力市场上竞争现状和劳动力市场的各种需求动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进步节奏加快,需要高校及时转变思维模式,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优化就业课程内容,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观、价值观,使其真正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处的人才。
(二)重视就业公平,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4Ps”就业公平指导服务是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中的一部分,其有效开展离不开高校整体就业服务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在重视就业公平的前提下,与面向学生的市场观念和自我营销开展的就业服务工作更为密切。[8]
毕业生就业状况是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检测,要真正做好就业工作,需要全院各个部门都要动员起来开展工作。一方面,由高校领导层牵头,成立专门负责就业公平的领导小组,来统筹管理“4Ps”理论指导下的就业公平指导工作。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和就业指导办公室建设,加强高校就业部门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确保能够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可靠就业信息;另一方面,各个学院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部门领导和辅导员,和学生的接触更为紧密,要统计出每个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信息特征,根据学生各自的性格特点以及理想理念来具体开展就业务服工作。各个学院要认真落实学校下达的任务和指标,学院每位员工尽职尽责,将就业公平指导课程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可以从不同层面来解决学生之中存在的就业不公平现象。
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由来已久,是制约毕业生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难题。高校应从学生切身实际出发,及时转变教育培养模式,积极应用“4Ps”营销理论来充实和完善就业服务指导工作。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个维度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人才。与此同时,在“4Ps”理论指导下的就业公平指导工作进行中,需要高校给予各类支持和保障,其中实践“4Ps”理论、丰富就业课程设置和重视就业公平、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是这一保障工作中的两大重点。高校应严格地把自己视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实体,以“4Ps”市场营销学的理论统领全局,努力在校内解决毕业生就业不公平的现象,帮助其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营销,逐步摆脱就业不公平因素的困扰,同时提高整体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此带动高校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升忠.基于4Ps理论的高校就业工作模式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
[2]钟天送,郭文海.4Ps营销理论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6:104-105.
[3]林江梅.基于营销视角的SD学院就业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12.
[4]杨莹.4Ps营销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122-124.
[5]王涛,梁云林.高职院校“4Ps”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管理体系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46-149+176.
[6]李志刚,陈洪琪.毕业生就业策略中的“4Ps”组合[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3:71-74.
[7]毛雨,江秀龙.基于4Ps理论的大学生自我营销策略探讨——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4,13:268.
[8]金鑫.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产品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2,8:208-209.
作者简介:魏冬明(1976-),女,河北迁安,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项目(JRS-2015-113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4-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