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综述*

2016-03-18 10:57庞瑜刘科生刘金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
高教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适应性综述大学生

庞瑜 刘科生 刘金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



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综述*

庞瑜刘科生刘金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

摘要:本文对国内前一阶段有关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着重从大学生适应性的定义和内涵、研究分析工具、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对策四个方面进行总结提炼。

关键词:大学生;适应性;综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助(项目批准号:14JDSZ3011)

刘科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刘金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the adapt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focuses on the sum-up and extra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ˊadaptability, research analysis tool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reasons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adaptability; summarize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在高级检索中,输入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大学生”并含“适应性”、“精确”,输出检索结果是关于该主题的研究成果共计2545条,当然这其中需要排除部分统计误差,但是总体看来,研究成果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这些研究成果产生的时间跨度从1987年至2015年,但其中在2000年以前发表的成果不足10篇。按照发表时间排列,第一篇成果是1987年李东等在《高等教育学报》上发表的《做好一年级大学生适应性教育》一文;而被引次数方面,华中师范大学卢谢峰于2003年发表的硕士论文《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陶沙的《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和《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入学适应关系的研究》以及葛明贵《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等数篇作品被引次数均过百,在该研究领域有较高的影响力。

一、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定义及内涵

大学生适应性的相关概念涵盖:适应、适应性、学习适应性以及学校适应性等诸多概念。在含义界定方面,不同文章涉及概念和含义有所不同。

适应(adapat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daptatus,原意是调整、改变。适应的概念,在国内学术领域,大多数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以皮亚杰的“平衡说”为基础,结合自身研究文献进行定义。适应,可以界定为“个体依据内外环境的变化的认识和体验,通过积极的自我调节,是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与环境保持相互协调与和谐发展的动态心理过程。”①有机体在同化和顺应两种相反相成作用中,取得平衡结果,达到适应的状态。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就是适应。

对于适应性的概念界定,在检索论文中表述不多,一般都直接从学习适应性、社会适应性或者学校适应性等更明确分类的适应性进行概念定义。在少数涉及适应性定义的文章中,多数采用L.E.Berk(1994)的说法,认为适应性是指“个体在使自己的机体和心理适应环境要求时表现出来的特征”。②

适应性可以分为很多层次,比如:生理适应性、心理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社会适应依据教育社会学的观点,一般是指:个体在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有选择地接受社会文化价值规范,获得社会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由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成员的过程。也有人认为,社会适应是指“社会或文化倾向的转变,即人的认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③学习适应性在检索的大多数文章中均有涉及,在表述中大都引用了周步成的表述,即学习适应性是指个体克服苦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亦即学习适应能力。徐福明也有“所谓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学习、保持适当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取得预期的学习成效等的综合的学习行为过程”的表述。

对于大学新生适应,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关于大学新生适应的含义,还没有统一准确的界定,不同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大学生新生适应问题开展研究。陶沙认为界定入学适应概念应用生命发展全适应过程的观点来把握④;万艳玲认为大学生新生的适应性包括环境适应、学习适应、心理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和教学管理适应⑤。笔者认为,大学新生适应是较为独特的一种适应,是指新生能够客观地认识大学环境,并从行动上和心理上进行调整,以在大学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这种调整既是过程,也是目标。

检索文献中仅有卢谢峰文章中讨论社会适应性结构,关于社会适应性结构,没有正面研究,但是有关的研究也表明,社会适应性基本上是从进化行为、人格体质、能力倾向和适应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的。⑥学习适应性心理结构在徐小军的论文中有表述,但是这一概念有和影响因素有所混淆。

二、关于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分析工具

国内外对大学生适应性的测量开展了许多研究。如Pascarella and Terenzi(1983)等人编制了大学生适应性问卷(ITS)。Zitow(1984)编制了大学生适应性水平问卷(CARS)。Baker and Siryk(1984)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问卷(SACQ),该问卷对大学生的适应问题从学习适应、社会适应、情绪适应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国外研究大学生适应问题采用最多的问卷之一。Simon and Roland(1995)年编制的大学生反应与适应性问卷(TRAC)。

国内有傅茂笋等人编制的《大学生适应量表》,卢谢峰(2003)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等,冯维等人(2005)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冯廷勇等人(2006)编制了《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有关大学新生适应性的研究测量工具,目前只有陈君编制了《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

三、大学生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

(一)影响因素

由于论述侧重点不同,检索的文献中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选择有明显的不同,与研究者研究偏好有一定关系。研究影响因素比较系统有卢谢峰、张大均、徐小军等。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等。研究因素中,年级、专业、性别、生源地、家庭教育方式等为主要研究的影响因素。除上述影响因素之外,民族、学校类型、班级凝聚力、社交网络等也被少数研究过。

在适应因素的结果上,不同的研究文献的结果有所不同。大多数研究数据显示,年级与大学生适应性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是不是简单的随着年级的升高适应性升高。张大均研究结果适应性排序大二、大三、大一、大四。解登峰三年级最低。徐富明的结果表示高年级比低年级适应性高。大多数认为文科专业的适应性高于艺术生,理科生最低。葛明贵的研究显示文理科生无差别。徐富明的研究认为理科生优于文科生。大多数研究表明女生的适应性强于男生,尤其在学习适应方面。在家庭方面,均认为被民主型家庭培养的适应性高。在检索文献中,还有很多细节的研究。比如,陶沙针对社会支持与适应性关系进行研究,何莹对民族与适应性关系进行研究等。

(二)原因分析

在原因分析中,大多数都是基于数据事实进行的原因解释。在大学生年级不同适应性不同方面,大多数支持大一新生受环境改变因素较大,适应性较强。大多数认为,随着对于大学生活的熟悉,学习方式的适应适应性会增强。但是由于大四临近就业,会使很多学生适应性降低。

在文理科影响因素的原因分析中,大多数认为文科的学科特性决定了文科更易于接受,而理科的知识比较复杂,学业压力比较大。文科生学习的知识与心理有一定联系,自我纾解能力比较强。也有人认为,文科生学业负担轻,学习任务模糊,有更多的支配时间是文科生适应性的原因。⑦

在家庭方面,普遍支持“专制型的父母,习惯以绝对权威的身份来支配孩子的一切,孩子表现得过于顺从、缺乏主动、畏缩、胆小,在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这一原因解释。⑧

在生源地方面,普遍认为,城市学生在农村学生在学习动力、学习行为、自主学习、方法应用和求助行为上较城市学生的适应较好,且差异显著;而在专业兴趣上,城市学生显著地好于农村学生。⑨

陶沙对于社会支持的作用原因有详细叙述。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减少应激源的方式使个体因压力而产生的负性情感体验减少,或使个体对新环境更为接纳;另一方面,在遇到各种压力事件的情况下,社会支持可以为个体提供舒解压力感受的途径,同时提高个体的安全感、接纳感与价值感。⑩

四、对策探讨

对策的探讨引用较多的文献中涉及较少,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的分析上。在少引用量的文献中多有涉及对策的探讨。在文献中的对策均和其研究的因素及产生原因相对应。大多数对策集中在学校的心理辅导,家庭的支持、教师的辅导以及外向人格培养等方面。陈君对于新生适应性提高提出了“新生入学教育应注重个体的差异性,高校建立有效的教师支持体系,高校注重大学生交往能力”。徐富明表示为大学生构筑以家庭和学校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网络和以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为核心的学校支持系统来促进大学生适应性提高。王霞在文章中表示,环境作为不可或缺的因素,需要着重注意。也有人表示,需要加强大一和大四学生的心理辅导。

注释

①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②陈会昌,胆增寿,陈建绩.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APAS)的编制及其初步常模[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3:28-32.

③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3.

④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81-87.

⑤万艳玲.试析适应性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0:145-146.

⑥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3.

⑦黄文锋,徐富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4,4:369-370.

⑧王华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⑨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⑩陶沙.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入学适应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5:908-909.

参考文献

[1]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81-87.

[2]万艳玲.试析适应性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0:145-146.

[3]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3.

[4]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5]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6]陈会昌,胆增寿,陈建绩.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APAS)的编制及其初步常模[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3:28-32.

[7]黄文锋,徐富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4,4:369-370.

[8]王华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9]陶沙.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入学适应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5:908-909.

[10]徐富明,于鹏,李美华.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及其与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4:299-300.

作者简介:庞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学生事务管理、党建事务。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4-0033-03

猜你喜欢
适应性综述大学生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机器学习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大学生之歌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持之以恒反“四风”——我省正风肃纪工作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