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礼平,玉 石,王 丹
(1.宁波大学法学院,浙江宁波315211;2.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110000)
●新常态背景下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论坛●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
郑礼平1,玉 石2,王 丹2
(1.宁波大学法学院,浙江宁波315211;2.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110000)
“互联网+”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必然对继续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创新继续教育模式,更好地发挥继续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成为“互联网+”背景下继续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试图对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进行研究,提出构建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是增强我国继续教育活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从继续教育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激发继续教育的活力,真正实现继续教育的内在价值。
“互联网+”;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机制
当今时代,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正改变着社会的生态,也改变着教育生态。未来教育在“互联网+”的环境中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何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必将成为我国教育界密切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我国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已经对继续教育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要加快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把继续教育提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高度。在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又再次强调对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视,提出“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在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党中央十分重视发展继续教育,把继续教育与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联系起来,并且同时提出了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等举措。其根本目的是推进继续教育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四个全面”战略的需要。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继续教育如何创新教育理念、模式,如何构建新型的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激发继续教育的活力,是继续教育在新时期的一场革命。
“互联网+”时代已经扑面而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应对。李克强总理在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此使“互联网+”发展战略真正成为国家战略。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研究的深入,已经认识到“互联网+”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它主要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相结合,使互联网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由此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活方式和形态发生演变,从而激发经济、社会等实体新的生命力,为经济社会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互联网+”对继续教育理念、内容、模式以及发展规律等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互联网+”环境中继续教育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是每一个继续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互联网+”给继续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继续教育”的核心思想是继续教育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促进继续教育信息化、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从而促进继续教育变革与创新,激发继续教育的活力和动力,增强继续教育有效性和科学性。近几年来,教育部以积极应对“互联网+”的冲击,陆续推出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尤其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发生积极的变化,从被动到主动,渐渐转向对“互联网+”的深度研究和积极应对。这些变化更好地促进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继续教育的创新与转型。
1.“互联网+”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更好地为弱势群体提供教育服务,促进教育公平。
2.“互联网+”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社会的优质教学资源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通过网络课程等形式与不同地区的学习者进行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互联网+”解决了传统继续教育中时效性差、工学矛盾突出、成本过高、受众面小、形式单一等问题,它更好地为学习者提供便利、高效的学习平台,学习者可以基于网络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完成报名、缴费、选课、学习、辅导、考核等任务,实现了继续教育资源的开放、互动、共享,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在iPhone、iPad或Android等移动终端上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交流与讨论。因此,“互联网+”使学习者真正成为既是学习的建设者,又是学习成果的共享者。
3.“互联网+”有利于促进继续教育创新。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和传递周期缩短。个人要适应终身教育的需求,就需要不断进行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职业技能。从目前企业发展来看,“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经营确实带来了冲击,尤其在经营理念、产品定位、产品推广、业务方式、销售渠道等方面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是否具备“互联网+”思维十分重要。因此,企业加强对管理者和员工的职业培训,创新经营理念,提高应用“互联网+”能力,促进企业在“互联网+”中的竞争力,必将成为推动继续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动因。
4.“互联网+”有利于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应运而生。“大数据”的核心是人们的行为信息得以数据化存储、读取和应用,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数据预测每个人的学习需求,从而使培训内容与人的学习需求无缝对接成为可能。如何发现和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是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以往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或者少量的调研来设计培训方案,其结果往往不能有效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影响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分析,更好地了解学员的学习需求和规律,从而研发继续教育的新产品,更好地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增强继续教育实效性。
(二)“互联网+”给继续教育发展带来的挑战
1.对继续教育传统模式提出挑战。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为学习者提供的教育资源具有全球化、全面性、多元化、无边界等特点。因为,在移动互联网世界,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对几千英里外的任何一个环境有所体验。而传统继续教育模式存在教育形式单一化、教育内容偏理论化、教育评价单向化等缺陷,它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学习需要。因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传统继续教育模式提出挑战。
2.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提出挑战。在互联网时代,其学习资源、渠道的丰富以及学习手段的多样给学习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增加了学习者选择学习模式的困惑。随着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人们想要获得新的知识可以通过众多网络平台和媒体,如百度、知乎、网易公开课等。在这个自媒体的时代,信息量成千上万培增加,网上信息有成熟或不成熟的,有正确或不正确的,让人难以判断与选择,就会造成“信道危机”。因此,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其实不缺乏学习资源,缺乏的恰恰是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协同创新”一般指组织内部形成的知识(理念、价值、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各组织独立的创新主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这一目标就要求继续教育创新理念,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推进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服务能力。
“互联网+”对推进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近年来,我国正努力为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创造条件,积极探索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教育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因此,积极构建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机制,对于全面提高我国继续教育质量,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适应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一方面,继续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大批专业人才,而人才培养离不开继续教育。如: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西北大学专门成立“丝绸之路研究院”,围绕“丝绸之路”的相关领域开展了协同创新研究,举办了各种短期的人才培训班。北京交通大学也主动对接高铁“走出去”战略,为泰国、埃塞俄比亚、乌干达等国家举办十余期高铁建设研修班。同时,继续教育对企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对重庆市璧山县的产业集群和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和分析,从2007年起为重庆璧山县连续8年举办企业家培训班,推动了璧山民营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当地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从而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彰显了继续教育的价值。
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经济模式应运而生,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模式。面对人们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企业如何适应?教育如何适应?成为当下“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创新的重大课题。因此,实施专项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成为经济社会与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适应继续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继续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而传统的继续教育,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模式都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互联网+”给继续教育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新的使命。
1.适应继续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有资料表明,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水平和资源分配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性。2010年,我国31个省(区、市)继续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测量结果显示,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状况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京、津、沪地区的继续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在全国遥遥领先,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发展水平较为接近,而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与其他几个地区相比略显落后。很多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学习者因为受教育经费和教育资源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接受继续教育。
加快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发展是我国多年以来发展的大战略、大思路,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继续教育对中西部人力资源开发、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今后我国继续教育应在重视规模增长的同时促进各区域均衡发展,尤其是重视中西部偏远及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继续为中西部经济做贡献。以继续教育为纽带和桥梁,发挥东部发达地区优势,东部支援西部,创新继续教育模式,构建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推进人才的培养与交流。在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和鼓励社会多元参与的同时,通过区域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区域内不断优化办学结构和服务体系,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继续教育发展路径,提高各地继续教育信息化、全员化、终身化发展的程度,进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2.适应继续教育特色发展的需要。在我国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同社会培训机构之间、继续教育学院同其他学院之间,甚至继续教育学院下各培训中心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的同质化竞争现象,影响继续教育质量和特色发展。
目前,随着人们对继续教育培训需求的不断增加,各高校、培训机构纷纷参与继续教育行业的竞争,使得我国继续教育的队伍和规模不断壮大。而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过度泛滥的市场竞争,严重透支了继续教育的社会公信力,对继续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对一些通用类热门培训项目如工商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金融类等,各个机构纷纷开设同类项目,为了抢夺生源在培训费用上大打价格战,违规办学的现象层出不穷,从而导致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大大降低继续教育的声誉,影响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有同质化竞争的出现也是继续教育管理不善的“直接产品”。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充分运用“互联网+”来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如何形成继续教育特色品牌,走特色发展道路,将成为继续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3.适应继续教育科学化发展的需要。面对继续教育行业的种种不良现象,我们必须要把“提高质量、发展内涵”作为我国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的目标。实现继续教育科学化,关键在于制定科学有效的继续教育标准体系,对继续教育进行质量评估,实现继续教育的标准化和科学化。
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有专门从事终身学习咨询、管理、评估、认证的机构,它们以第三方身份对继续教育进行评估,以标准化促进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从而保证继续教育的质量。例如:德国继续教育机构吸取了工商业质量标准管理的做法,通过国家的协调组织有关机构如行业协会、雇主组织、社会党派等,在继续教育领域建立推行一系列的质量测试、教育评估等。美国则是通过国会颁布《政府业绩与成果法》要求联邦政府为每一项终身学习计划制定发展策略和年度评估方案,并且建立相应的衡量指标和尺度。国会根据这些措施来评价计划的有效性,决定资助水平,从而保证联邦政府为继续教育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和推动继续教育的实施。
根据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现状来看,全国人大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继续教育立法工作,积极推动政府或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适合中国特色的继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为我国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促进了教育行业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互联和合作,让学习者可以更便捷地了解和接触国内外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国际化视野的打开,人们对国外的新技术、新理念有了更多的了解,可以满足人们对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望。这不仅为继续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和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对继续教育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更加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由于科技创新的复杂性、交叉性、融合性不断增强,继续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主体,必须依赖多领域、多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优势互补,才能取得良好成果。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从外部层面看,包括: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市场,学校与办学机构,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等;从内部层面看,包括:内部组织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教学与管理,质量与效益,规模与质量等等。如何构建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显得十分重要,对于继续教育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构建政府与高校、培训机构间的协同创新机制。推进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高校和培训机构的协同发展。高校和培训机构是教育内容的提供者,也是继续教育行业的竞争者。和其它行业一样,有竞争才有发展,继续教育行业也不例外。一方面,政府应该给予高校和培训机构更多的主动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政府也要承担起那些应该由政府承担的教育工作,如制定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法规等。面对当今“互联网+”发展,高校和培训机构纷纷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但是,如果仅仅依靠市场导向,没有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也很难给我国偏远、落后地区提供继续教育学习的机会。因此,政府对继续教育采取政策支持,对人力、财力、物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同时,继续教育行业的规范和公平竞争也需要政府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监督。
第二,构建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一个突出优点是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紧密合作培养人才。它们采取委托、联合、进修、聘请讲授等多种途径,向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事业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培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是美国“合作教育”模式,日本“产学合作”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还是英国“攻读交替”模式都是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虽然校企合作这一形式在我国较为普遍,但是广度和深度还远没有达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互联网+”发展的要求。
继续教育采取企校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模式,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学校都是互惠互利的。一方面,学校可以面向企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开放部分学习资源、建立产学研学习基地、引进企业专家参与教研等方式,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工作,还可以为企业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根据企业制定的行业人才标准和企业提出的研究课题了解企业的培训需求,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方案。企业和学校还可以共同建立人才培训实践基地,促进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使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对于社会来说,进一步加强了科技与经济联系的紧密度,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互联网+”时代无疑为校企构建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合作机制提供了空间。
第三,构建互联网与教育机构的协同创新机制。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教育机构的合作,更好地整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推动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探索建立网络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加快推动继续教育服务模式变革,将线下的面授培训、商务考察、户外拓展和线上的远程教育结合起来,让学员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这也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四,构建中外继续教育机构间的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国际教育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是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
首先,可以借助互联网,促进继续教育的国际化合作。以国际视野为导向,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引进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和先进的培训理念,凝练国际化培训特色;利用专业优势和区位优势辐射国际,建立国际化人才培训基地,形成多种国际化发展模式;积极开展援外培训教育,服务国家海外发展战略,以搭建国际教育的合作平台。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引进国外先进课程和师资,利用远程教育来发展继续教育,创新继续教育模式,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办学水平。通过国际化教育合作与发展,促进具有国际化先进理念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培养。
第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继续教育组织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更广泛、更频繁的交流,搭建国际继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合作平台,更好地构建起中外教育组织的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由此推进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
构建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院校、培训机构、企业等相关部门在“互联网+”背景下充分认识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更新教育理念,整合资源,构建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发挥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作用,推动我国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D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杜剑华.我国继续教育的战略性发展建议[J].继续教育研究,2015(8).
[3] 严继昌.实现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八点建设性意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5).
[4] 王纾,赖立.我国继续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区域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2013(11).
[5] 王善迈,袁连生.中国地区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 郝克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柱———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J].中国教育科学,2014(6).
[7] 程巧玲.新形势下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7):218.
[8] 刘晓花,古永司.我国继续教育发展问题探讨———以陕西省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
[9] 吴学松,邢红飞,孙培旺.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特色发展战略述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
[10] 杨力,曾德明,张洪林.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5(1).
Study o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nternet Plus”
ZHANG Liping1,YU Shi2,WANG Dan2
(1.School of Law, Ningbo University, Zhejiang Ningbo 315211;
2.College of Extended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10000)
The “Internet plus” affects people's way of life and thinking, it is bound to br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continuing education. It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no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that .how to use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plus” thinking to innovate mod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make the innovation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research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nternet plu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enhance China's continuing education activity, then we should innovate continuing education from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environments to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realize the intrinsic value continuing education.
“Internet plus”; continuing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2016-04-24
郑礼平(1964-),男,宁波大学法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 玉 石,王 丹: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师.
G720
A
2095-5987(2016)03-0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