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存在问题分析

2016-03-18 09:41付德波牟龙华黄建业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0804同济大学研究生院上海0009
高教学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初试入学考试考研

付德波  牟龙华  黄建业(、同济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 0804 、同济大学 研究生院,上海 0009)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存在问题分析

付德波1牟龙华1黄建业2
(1、同济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 2018042、同济大学 研究生院,上海 200092)

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的现状,从教育主管机构、考生、导师和培养单位四个利益相关方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当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问题分析

一、背景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首要环节,肩负着选拔研究生的重任,如何在这庞大数量的考生中选拔出具有科学研究潜力的高素质人才,一直是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然而,运行了几十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虽然经历过多次调整,但至今依然备受考生、研究生导师、招生单位以及全社会的诟病。文章尝试从研究生招考涉及的相关利益群体视角,深入分析当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提供参考。

二、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现状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1]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模式还是以全国统一命题为主,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分为全国统一考试、单独考试、推荐免试与联合考试四大类,其中全国统一考试是我国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选拔的主要方式。

全国统一考试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一般设置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共四个单元的考试科目。其中教育学、历史学、医学门类初试设置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三个单元考试科目,体育等10个专业学位硕士初试设置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综合三个单元考试科目,公共管理等7个专业学位硕士初试设置外国语、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两个单元考试科目,金融等7个专业学位硕士初试设置经济类综合能力考试科目供试点学校选考。

初试科目中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统一命题的科目有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以及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等23个考试科目,其余2万余个初试科目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印制后分发到全国各考点。

考试结束以后,公共课试卷由各省(市、区)招生办公室组织人员统一组织阅卷,专业课试卷收集后送回招生单位,由招生单位自行组织阅卷,最后将评出的成绩上报到教育部。教育部可以依据当年计划招生的人数来划定统一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北京大学等34所高校可自行确定复试录取分数线。

三、当前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存在问题分析

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涉及到考生、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培养单位(高等院校和部分科研院所,以下简称培养单位)和研究生教育主管机构(即教育部)等四个方面,因此,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定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四个相关方的切身利益:决定考生的长远发展、导师的教育产出、培养单位的培养质量和教育主管机构所肩负的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重任。现从四个利益相关方的角度,分析当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主管机构管理不当

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国家管理机构,肩负为国家选拔、培养高端人才的重任,它所制定的政策、制度,理应做到“为考生创造公平的竞争机会,选拔出最具科研潜力的考生”。但是,现状并非如此。主要体现在业务课不统一,自主命题科目不安全和政治课考试内容单一三方面。

1.以电气工程学科为例,某位清华大学的本科生报考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初试分数360分,未能达到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学科的初试分数线而落榜,但是该考生因为业务课不同、上海大学分数线内生源充足、上海大学从不接受调剂等主要因素而不能参加上海大学电气工程学科的复试,尽管上海大学录取的考生中,最高分可能还不到360分。显然,制度的不足,导致国家失去了一位更具科研潜力的人才、考生失去了成为人才的机会。从选拔人才的角度看,目前各高校自主设定业务课的现状是不科学不公平的;业务课的差异,使得同一学科领域的潜在人才不能充分流动。

2.每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有2万多门次,需要通过邮寄方式分发和收集的自命题科目考卷有200多万份,在考试环境如此复杂、竞争如此激烈的状态下,难以保证试题的安全。即使初试中的专业基础课考了高分,也有考生在面试时回答不出该课程的最简单问题,原因显而易见。为了潜移默化地保持自己在本学科学生中的良好“威望”,或者为了提高本校人员分数,命题时往往比较简单,导致业务课及格率普遍在70%以上,而根据我国当前情况,作为选拔性考试,一般及格率应控制在30%-40%比较适宜[2]。不难看出,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主管机构、国家行政机关,教育部虽然有巨大的权力,但在自命题科目繁多的现状下,自命题科目试卷的命题、交接、保管、印刷、分装和寄送等环节的安全性要求极高,一旦管控不力,容易造成试题出错、印错、装错和寄错,甚至出现泄题,严重影响招生单位的形象和声誉[3]。对招生单位自主命题科目,仍然存在命题人员主体相对较为单一、命题人员的研究方向、研究重点和研究偏好等因素对命题内容产生较大影响等现象[4]。显然,科目繁多的自命题,极大地增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安全风险。

作者简介:付德波(1983-),男,江苏灌云人,硕士,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牟龙华(1963-),男,江苏宜兴人,博士,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黄建业(1975-),男,福建石狮人,博士,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

3.思想政治理论课考察功能不全面,不利于培养优秀人才。备受诟病的政治课考试,虽然坚持了“中国特色”,但是一直未能按照考生、导师们的意见进行改革。只考察了政治课,但没有考察法律、思想品德等必修课,而法律基础、思想品德对一个研究生而言,是和思想政治理论同样重要的内容,比如导师把科研经费发放给研究生,研究生再取出来交给导师,逃避税收,是明显的违法行为,但众多研究生法律意识淡薄,明知故犯,更不知道一旦被查实将会产生怎样的法律后果。此外,类似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的在读研究生违法犯罪案例屡见不鲜,如果法律教育不缺失、法律意识不淡薄,认真考虑一下法律后果,众多悲剧也许本可避免。而现行的政治课考察,明显缺失了法律与道德的部分。

(二)对考生产生较多负面影响

从考生的角度看,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否公平、科学,直接关系到考生的切身利益。正因为初试科目内容设定不合理,产生了“考霸”、突击考研、考研大军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考研怪象,也影响了本科的教学质量。

1.“考霸”现象。为了能从普通高校考入211高校、985高校,实现鲤鱼跃龙门,部分考生4年大学时光可能只学习了考研相关的几门课程,一年考不上就考两年、三年,直到考上为止,他们成为研究生招录过程中最为可怕的“考霸”。之所以可怕,因为考生初试的分数和复试的专业课分数、口语听力分数都特别高,除了考试科目以外的专业基础内容却一问三不知,远远达不到从事研究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但是,考官们无论给他的综合面试成绩打多低的分数,总成绩排名依然没办法淘汰该考生。考生是凭分数过线的,导师是不愿意录取的,招生单位从程序上是没有办法淘汰该考生的,责任在于谁呢?考试制度,是制度允许他们只把中心放在考试的课程上,而忽略非考试课程。

2.突击考研现象。有些考生,前面几年都没有认真学习,快毕业时觉得毕业后也没有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希望通过读研缓冲一下,于是心血来潮,突击一下,便顺利考上研究生。显然,这部分同学不仅缺乏科研基础,更缺乏做研究的初衷,难以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但是制度给了他们机会。

3.考研大军现象。每年,万人上考研辅导班,暑假不分昼夜睡在考研复习培训场所,五花八门考研复习占座,考研复习怪象屡见不鲜。试问,各种人财物的巨大投入,是否符合研究生教育的初衷?谁之过?如此付出,却没有挤过独木桥的落选者,以2015年为例,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164.9万,而招生计划为57.43万,录取率仅为34%,被淘汰的100万考生,往往过于重视与考研有关的课程学习,而忽视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必然影响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建构,造成知识能力的欠缺,专业基础不牢固,专业素质不高。[5]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甚至财力的考生,难以达到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要求,不具备既定的走上合适工作岗位的能力,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给社会和国家也造成了较大的负担。这不符合本科教育的初衷,更不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4.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部分高校大四上学期的课堂,出勤率总是特别低,因为众多考生为了全力冲刺学期末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直接放弃课堂学习,等着补考或者毕业前的大补考。面对这部分同学,任课教师们也左右为难,如果按照学校的规定,缺课达到一定数量可以直接取消考试资格让其重修,但也深刻理解他们的努力和拼搏,哪怕听课者寥寥无几,任课老师也最多发发牢骚,极少严格执行制度,而且不同的老师所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

无论是“考霸”、突击考研还是旷课,都是因为初试科目单一而对本科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考察内容不符合导师期望

就导师而言,导师负责制下,导师是研究生的直接负责人和教育者,导师希望招收的是基础扎实、品学兼优、身心健康且具有科研潜力的考生。正如一份调查报告所述,“研究生导师对初试笔试应考查的知识和技能认同率最高的是专业基础知识,如果考生没有对所要攻读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了解和掌握,很难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测查的重点应是大学本科阶段前三年专业基础课的内容。”[6]很显然,目前的初试内容,不符合导师的期望。而且,科研任务重、横向项目多、招考制度无法改变、招生名额极其有限的导师们,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动接受并非他们眼里最优秀的考生,哪怕是专业素养一塌糊涂的考生,因为他们需要研究生协助他们完成说不清道不明的“科研”任务。

(四)培养单位被动应付

就研究生培养单位而言,毫无疑问,研究生培养单位希望招收最符合本单位培养特色、符合导师意愿的优秀生源,但在教育部所制定的研究生招考制度框架下,研究生培养单位除了严格执行教育部的制度,所能做的、所能改变的极其有限。比如“考霸”现象,面对初复试总分从高到低录取的规定,研究生培养单位没有淘汰的权力。对于由培养单位自命题的科目,培养单位从组织和管理的角度而言,是希望拿出科学、合格的自命题试卷的,但是因为科目的专业性,一方面培养单位找不出更多的命题老师组建命题团队;另一方面保密要求也没有办法让众多老师参与,缺乏有效的监督,所以难以对试卷进行把关,只能相信本单位命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保密意识,即便发现一些保密不严的现象,也无法查证或者处理;再者,命题老师水平参差不齐,难易尺度把握不均,影响试卷质量,进而影响试卷评判学生能力的效度,降低了选拔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总体而言,自命题科目“有失公平”。[7]

不难看出,目前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从制度上讲,不够科学和公平,难以选拔出知识结构合理、具有科研潜力的创新型应用性人才;从导向上讲,对本科教育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让本科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培养了不合格的“产品”;从程序上讲,操作过程有较大的安全隐患,自命题科目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难以得到有效监管;从效果上讲,初试科目不能让人满意,考生、导师、培养单位和社会公众都对初试科目持有极大的疑虑。

四、结束语

纵观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和初试科目调整的历程,每一次改革都是伴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法制意识增强以及国家的人才需求而进行的。从利益相关方的视角看,持续了几十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需要,探索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目标、适合人才选拔规律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和内容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虽然改革是涉及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教育教学改革、选拔和培养模式创新等各个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教育部网站.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EB/ OL].[2016-03-03].http://www.moe.edu.cn/srcsite/A15/moe_778/s32 61/201509/t20150911_207518.html.

[2]董碧莎.改革硕士生入学考试的业务课命题工作提高入学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5:45-47.

[3]龚岚,江莹,陆国平.尴尬与思考——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问题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9:41-45.

[4]王晶.进一步推进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医学学科门类初试科目改革刍议[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22):92-94.

[5]邢晓辉,王华峰,满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的弊端及改革思路[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9:138-141.

[6]陈睿.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考试内容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9:49-52.

[7]张玉辉,郑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设计思路探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04-108.

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present situation of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he angles of supervising department,examinee,supervisor and universities.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preliminary examination;problem analysis

2096-000X(2016)16-0207-03

G643

A

猜你喜欢
初试入学考试考研
出生率下降 日本中学出新招
考研初试高分未被录取,且慢提“猫腻”论
我的考研故事
入学祈祷(环球360°)
运用心理学定律管理班级初试
空乘招聘初试,走出“美丑”误区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入学考试——比尔吉特·尼尔森自传(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