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蕾,谢春山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经济与管理]
国内高等旅游教育改革的路径探讨
——基于国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经验的启示
邵蕾,谢春山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国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在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就业指导、政府与行协职能整合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于国外旅游人才培养经验的启示,针对目前国内高校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化、课程设置的完善化、师资队伍的双向化、就业指导的内涵化、培养主体的整合化,才能实现国内高等旅游教育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高等旅游教育;教育改革;路径选择;培养经验
(一)国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
国外高等旅游教育最初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期。1893年,瑞士洛桑旅馆学校的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所旅馆管理学校的诞生。经过百年的发展,国外高等旅游教育大致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初步探索阶段。该阶段的旅游教育重在职业技能培训,理论研究尚未涉及。如欧洲的旅游教育主要集中在一些由旅游企业和民间机构成立的职业培训类学校,讲授内容以实践操作性技能为主,理论基础薄弱。美国的旅游教育机构主要包括社区大学以及专门为从业人士提供进修的继续教育中心、职业培训学校等,课程也侧重业务操作技能的培养。[1]日本旅游教育大多分布在一些民办的专门学校和短期大学,同样重视实际服务操作技能的养成。
20世纪70~80年代为迅猛发展阶段。随着旅游业对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一些国家政府和民间教育团体开始积极推动旅游教育向规范化、高度化方向发展。如日本立教大学自开设独立的旅游学科后,又发展本科和博士前期教育,完成了从应用型教育向基础理论型教育的转变。[2]英国率先于1972年在思克莱德大学和萨里大学分别设立了旅馆与餐饮管理硕士学位,使旅游教育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对未来旅游学科的研究影响深远。[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完善发展阶段。伴随旅游业产业地位的上升和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综合性的高级旅游管理人才愈发紧俏。为此,欧洲逐步建立了从职业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完整的旅游教育体系,旅游学科也快速向其它学科领域渗透。美国的高等旅游教育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到20世纪90年代,全美约有280所高校提供本科以上旅游课程,学科体系日渐成熟完善。[4]日本的旅游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从职业高中直至大学院的较为完善的教育结构体系。
总之,各国的旅游教育都经历了一个从忽视滞后到重视追赶的过程。[5]旅游人才培养也由最初单一的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向管理、服务、经营等综合教育的方向发展,整体化、完善化、高度化、系统化、多元化的高等旅游教育体系正逐渐形成。
(二)国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探讨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以美、瑞、英、日、澳等为代表的国外高等旅游教育在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践训练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益于国内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借鉴。
1.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层次合理
国外高等旅游教育基于对行业市场的深入研究,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制定了方向明确、层次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侧重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意在打造能够胜任酒店业任何职务的人才。而美国、英国的高等旅游教育则凭借其雄厚的商科背景,注重培养世界一流的管理人才。如美国康奈尔大学、休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英国萨里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重视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旨在让学生掌握旅游业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顶级的行业管理人才。方向明确、层次合理的目标定位,既有利于满足行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又增强了旅游人才的行业适用性,从而促进行业与个人发展的和谐共赢。
2.课程设置以人为本,注重实践
国外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以行业能力为本位,职业需求为导向,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为宗旨,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出灵活性、实践性与前瞻性的特点。如瑞士、美国旅游教育的课程设置多采用定制化的方式,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提供不同层次的学科课程,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教学时间等都有严格的量化规定。另外,国外的旅游教育课程设置还注重与行业发展相接轨,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专门开设了有关当前酒店业热点、企业危机等方面的课程,方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信息。美国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增设了有关酒店不动产管理与融资的课程,以便迎合现代酒店业市场发展的需求。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科学灵活的课程设置在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同时,保证了教育与市场的紧密衔接,从而大大提高了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
3.“双师”队伍层次高端,结构合理
国外“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中不仅拥有具备高学历、高职称以及丰富业界经验的专职教师,也有来自企业高层,掌握最新行业发展状况的兼职教师,层次高端,结构合理。如美国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专兼职制”的教师普遍拥有硕、博士学位,大部分有在著名酒店长期从业的经历,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澳大利亚、日本的部分高校在教师入职时除了对申请者的学历证书、教师资格证书有硬性规定以外,还要求必须具备一定年限的行业从业经历。英国高校实行“双导师制”,由学科骨干和业界专家共同担任培养任务,以保证专业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质量。高端的师资水平、合理的师资结构为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就业指导面向职业,注重能力
国外高校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以促进学生职业发展为准则,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为宗旨,注重就业教育内涵。如美国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通过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各种就业服务类项目、邀请业界专家来校开办就业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状况,提升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开设了多种具有较高含金量证书的相关课程,使学生毕业可同时获得多个国家的学位文凭,以提升就业竞争力。澳大利亚高校根据国家持证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使学生通过获得就业资格证书来增强就业力。
5.政府行协分工合理,职责明确
各国政府及行业协会在旅游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方面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美国设立白宫旅游政策委员会,专门负责国家旅游发展政策的制定,而其它职能则主要由行业协会、教育机构及企业来引导。其中最有影响力的美国饭店业协会(AH&LA)在行业资格的认证、行业人员的培训以及学历教育方面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政府的大力协助下,澳大利亚高校旅游与接待业理事会以及旅游常务理事会相继成立,成为组织学术研讨,促进学术研究的重要交流平台。澳大利亚旅游研究局、旅游研究学院等机构也积极参与旅游教育与研究等方面的相关活动。日本政府将旅游人才的培养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对旅游学科的设置进行严格审批,保障了日本旅游教育的质量。
总之,国外合理的培养目标、完善的课程设置、高端的师资队伍、科学的就业指导以及政府行协的大力支持不仅为高质量旅游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坚实保障,也为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培养树立了典范,在推动世界范围内旅游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我国旅游教育相较于国外而言起步较晚。1979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诞生。此后,随着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8所重点院校相继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国内的高等旅游教育开始初现规模,并逐渐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据统计,自2004~2014年,我国设有旅游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含专科)数量由574所增至1486所,在校生人数从原来的27.47万人增长到49.44万人①资料来源:中国国家旅游局官网http://www.cnta.gov.cn/,并逐步形成了涵盖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等不同学历层次的培养体系,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与保障。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壮大,国内高等旅游教育却出现了停滞不前甚至日渐萎缩的局面,主要表现在近几年旅游院校规模及学生数量持续走低,旅游人才就业中的高跳槽率、高转行率、高离职率问题居“高”不下等等。究其原因,除了受高等旅游教育发展时间短、扩张速度快等因素制约外,还深受旅游院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问题的直接影响。
(一)培养目标定位宽泛,缺乏特色层次
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定位宽泛、缺乏特色和层次不清等方面。定位宽泛。2012年新版本科专业目录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由原来的“高级专门人才”改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虽然这一改动更好地满足了综合性较强的旅游业实际发展的需要,但由于未对此类型人才应具备的相关专业技能做出详细规定,使得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仍显得较为模糊宽泛。问题的原因主要还是旅游学科至今尚未形成独立完善的学科体系,缺乏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与理论基础,致使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贪大求全,却全而不详。缺乏特色。2012版的专业目录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导向已从过去单一的管理岗位扩伸至能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虽然这样有助于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增加就业率,但这种“通才式”的培养目标往往造成专业特色缺乏,难以形成专业竞争优势。层次不清。目前,国内旅游职业教育“普教化”、专科教育“本科化”、本科教育“理论化”等层次不清的现象较为严重,[4]造成人才供需错位,才不尽用。其所以如此,恐怕和部分院校一味盲目攀高,忽视自身办学条件,并长期闭门造车,与行业市场信息相脱节等做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课程设置体系庞杂,内容陈旧重复
总体看来,国内旅游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体系庞杂、结构不均和内容陈旧等方面。体系庞杂。很多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范围宽泛,体系庞大,导致培养出的学生“通才不通”,所学知识“杂而不精”。其原因在于,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模糊性和宽泛性,必然导致课程设置的空洞性和抽象性。结构不均。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课与必修课所占课时比例较大,而实践课和选修课则相对不足,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恐怕与“知识本位观、社会本位观”等传统教育思想密切相关,是受到社会上“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社会发展轻个体发展”教育导向影响的必然结果。内容陈旧、重复。由于旅游院校对市场状况缺乏深入细致的调研,行业信息闭塞,加之旅游基础理论研究薄弱,课程体系缺乏优化整合等方面问题,以致课程内容缺乏前瞻性和规范性。
(三)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失衡,实践能力薄弱
伴随旅游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师资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虽已得到大幅提升,但仍存在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失衡和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数量失衡。据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琼豫辽湘陕宁六省高等旅游院校在校生师比高于30∶1,而京津苏皖四省市则高于40∶1②资料来源:中国国家旅游局官网http://www.cnta.gov.cn,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18∶1的标准,显示出我国旅游师资数量的严重不足。无疑,这将严重影响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个人的发展。结构失衡。据调查,我国旅游本科相关专业教师中拥有硕士学位者占57.08%,有博士学位者仅占23.87%,高学历者数量不足。[7]且不少教师专业背景不强,缺乏深厚的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显然,师资队伍学历、专业背景结构的失衡将会严重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实践能力薄弱。目前,全国仅有一半左右的旅游院校拥有30%以上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8]教师实践能力的普遍缺乏不但成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瓶颈,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的养成。
(四)就业指导机制有待完善,实际效果欠佳
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由于我国新型大学生就业体制建立较晚,就业指导经验不足,且重视度不够,进而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职能不健全。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在对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多为政策解说、信息发布、求职指导等“问题性”指导,而缺少针对个人的就业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发展性”指导,[9]严重制约着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就业质量的提升。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不少高校未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系统的教学计划中,缺乏全程规划与指导。课程多以讲座、咨询等形式出现,授课内容、时间随意性较大,指导效果难以考评。这是由于学校对就业教育工作理解偏颇、缺乏重视,一味追求就业率而忽略了学生就业层次、质量和职业生涯的发展。[10]指导力量薄弱。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师资不仅数量匮乏(师生比普遍在1:700以上,而教育部规定为1∶500),[11]且专业性不强。教师大多由辅导员、学生管理员等一些行政人员“兼职”担任,严重影响了指导课的运行秩序及指导效果的提升。
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既是一个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我所用的过程,也是一个立足本土锐意改革创新的过程。在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充分考虑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实现培养目标的明确化、课程体系的完善化、师资队伍的双向化、就业指导的内涵化、多方力量的整合化,才能促进和实现国内高等旅游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以市场需求和学校定位为核心,实现培养目标的“明确化”
培养目标的明确定位不但为国外旅游教育活动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方向,也是保障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鉴于目前我国旅游高校培养目标方面的问题,只有以市场和学校定位为核心,实现培养目标的明确化,才能实现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质性提高。首先,要实现培养方向的明确化。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既要与国家旅游业发展大政方针相符,也要同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因此,旅游高校应同教育与旅游等行政管理部门密切结合,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培养目标或进行专业改革,并按照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制定出相应的培养标准,使培养目标落于实处。其次,要实现培养层次的明确化。各级各类旅游院校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培养层次、教学条件、师资状况等因素制定出适合本校人才发展的培养目标,以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旅游人才的需求,保证所培养人才的适用性与实用性。
(二)以行业发展和职业需要为导向,实现课程体系的“完善化”
合格的旅游人才,既要适应行业发展的趋势,又要满足职业素养的要求。因此,要培养合格的旅游人才,就必须以行业发展和职业需要为导向,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学生个人发展为本位,实现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首先,要实现课程内容的完善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专业方向,按照“公共课重通识、专业课重精深、选修课重拓展”的原则,对课程内容优化整合,使其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其次,要实现课程结构的完善化。各旅游院校应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在保证人文、自然和社会等通识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以增强所培养人才的行业适用性,并通过增加选修课程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三)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依据,实现师资队伍的“双向化”
国外经验表明,要培养优秀的旅游人才,首先须造就一支集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依据,实现师资队伍的双向化,是国内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之一。首先,要实现师资能力的双向化。一方面,旅游院校要严格规范教师的准入制度。教师入职前,除了要求一定的学历背景外,还应注重考察其从业经历、实践经验等方面的积累。另一方面,旅游院校应通过校际交流、国外研修、顶岗挂职等方式积极为教师搭建学历水平提升、专业知识进修、教育科学研究、实践技能培训等多种平台,切实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其次,要实现师资结构的双向化。旅游院校不仅要提升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能力水平,也要积极吸收引进国内外优秀的学术骨干、知名专家教授等,以造就旅游学科专业的骨干与中坚力量。同时,旅游院校还应通过健全兼职教师选聘、奖励制度等方式吸引和招徕优秀的行业人士来充实院校的教学工作,以切实强化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四)以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为本位,实现就业指导的“内涵化”
鉴于国外高校将就业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并建立相对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针对我国的就业教育现状,要实现国内高等旅游教育的持续发展,就必须以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为本位,实现就业指导的内涵化。首先,要实现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的内涵化。旅游院校应从行业市场的需求出发,将日常实际训练、实习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有机穿插在整个教学体系之中。同时,旅游院校应设立涵盖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职业素养提升等内容的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并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贯穿大学教育始终。其次,要实现就业指导机构职能内涵化。学校应设立由指导教师和行业资深人士共同组成的就业指导委员会,并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具体做好有关就业的教育指导工作和基本的行政服务工作,如提供相关就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课程,开展专门的就业心理咨询、个性测试等就业指导项目,举办就业知识讲座等,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以政府指导和行业支撑为主导,实现培养主体的“整合化”
国外旅游教育的快速发展既得益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也离不开旅游行业的大力合作和支撑。因此,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只有坚持以政府指导和行业支撑为主导,实现多方培养主体的力量整合,才能实现快速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主管部门首先应尽快健全政策法规,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全落实的旅游人才法规体系;其次应进一步加大旅游学科建设和专业调整力度,完善旅游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再次应组建全国性“旅游人才需求预测系统”,向旅游高校提供及时、可靠的旅游人才供需信息指导。最后,还应搭建产、官、学、研四位一体的合作对话平台,积极指导和推动校企、校际等之间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要不断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支撑作用。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方向调整、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活动开展、课题项目研究等活动中去,积极开展行业培训及资格认证等工作。此外,旅游行业协会还应通过设立行业研究机构、定期召开行业会议等方式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校企双方的良性互动。总之,以政府指导和行业支撑为主导,实现政、行、企、校等多方联动,整合资源优势,定能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1] 张家珍.美国旅游职业教育特点及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0):21-24.
[2] 凌强.日本旅游教育新特点探析[J].日本问题研究,2006(4):40-44.
[3] David Airey,John Tribe.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Tourism Education[M].Oxford:Elsevier,2005:13-24.
[4] 袁媛.中国旅游人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5] 谷慧敏,王家宝,张秀丽,张伟.世界旅游教育巡礼[J].旅游学刊,2003(S1):159-163.
[6] 金英梅,胡天舒.旅游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变革、矛盾及其对实践的影响[J].旅游论坛,2012(3):122-127.
[7]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2014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56-57.
[8] 高伟洁.对旅游师资建设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几点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3-85.
[9] 李玉玲,洪宇.旅游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初探[J].旅游学刊,2005(S1):168-171.
[10]严奉姬,闫志刚.高校亟需提高就业教育“含金量”[J].教育与职业,2012(13):34-38.
[11]谷正杰.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培训方式的完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00-103.
(责任编辑:郭丽冰)
Discussion on Reformation Paths of Domestic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Based on the Enlightenment of Foreign Tourism Talents Training Experience
SHAO-Lei,XIE Chun-shan
(College of History,Culture and Tourism,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81,China)
After nearly 100 years of development,the cultivation of foreign tourism talents has accumulated a wealth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the training orientation,curriculum setting,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em⁃ployment guidance,government and industrial association functional integration.Based on the enlightenment of foreign tourism talents training experience,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ourism talents in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only to realize the definiteness of tourism talents training goal,perfection of curriculum setting,two-way of teaching staff,connotation of employment guidance,integration of the main body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education reform;path choice;training experience
F590-4
A
1009-931X(2016)02—0054-05
2016-03-08
辽宁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发展的研究与实践”[LSJG(2015)501029]
邵蕾(1991-),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教育与旅游文化;谢春山(1966-),男,满族,辽宁绥中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与旅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