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旻涛,林贤吟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07)
[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
论交互性教学法在翻译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蔡旻涛,林贤吟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07)
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协作能力成为当下教学的重点,交互性教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较之于一般教学,交互性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既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又体现当前教育对综合素质的培养需求。通过分析翻译教学的现状,引进交互性教学法,阐明交互性教学法对翻译能力的驱动效用,提出交互性翻译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法,对于具体交互性翻译教学工作有指导、借鉴意义。
交互性;翻译教学;主动性
翻译教学往往是外语专业学生高阶段学习的核心与重难点所在,亦是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然而,在翻译教学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却不乏难度,教学工作缺乏实效。因此,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翻译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也是当下英语教师的责任。交互性翻译教学,是要使“交互”的观念贯彻于课前(和译前)、课中(和译中)乃至课后反馈等整个教学环节,通过师生、生生、组内等交互形式,实现翻译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传统的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中心、权威地位。教学方式多陈述、灌输而缺乏互动,只注重学生翻译的结果。毋庸置疑,在此形式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和互动通常不够充分,更谈不上学生的自主思考空间。[1]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单调,课堂氛围不够活跃,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所以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练习翻译中的不足之处难以得到及时的发现与纠正。同时,教师在细致讲解翻译理论的过程中,更多侧重词法、句法的例证,而很少将语篇分析融入理论讲解中,这种形式的翻译教学只能使学生熟悉词汇搭配,提高他们的遣词造句能力,并不利于学生整体翻译应用能力的提升。这些对翻译技能培养的忽视无形中会削弱学生的开拓精神和翻译实践能力。
交互原本是一个计算机术语,指系统接受来自终端的输入,进行处理,并把结果返回到终端的过程,即人机对话,它是计算机具有的重要特性。教育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越来越普及,交互一词泛指教与学双方交流信息。交互性教学法指通过一定的情景,教与学双方运用一定的技术及方法,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多向信息传递途径展开交流、互相作用形成的教学法。[2]
(一)交互性教学法的特征
1.多向性
交互性教学法的教学信息在教与学之间的双向、多向流动,在教学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交互性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交互、学生与学生之间交互、师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交互形式,通过这种思维开放、地位平等的交流、讨论等方法展开教学活动。
2.激励性
交互性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达到教师与学生相互成长的目的,将教学效果提升至最大。[3]交互性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使师生之间从认同到协作,同时得到提升。
(二)交互性教学法的内容
1.情感交互
老师热情邀请学生表达情感,将情感传达给老师、同时传达给同学,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形成融洽、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师生之间的情绪感染和情感沟通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程度。
2.语言交互
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丰富的、细致的、深入的对话,使用专业性表达进行交流。老师和学生共享发言权,尽量多为学生营建实操的平台,老师对学生的语言内容有更充分的了解,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或“填鸭式”的内容安排。
(一)情感交互对翻译能力的驱动
情感交互能在师生、生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对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有极大作用。情感交互也能使学习者敞开心扉,提高对外界事物的接受能力,使学识水平得到提升。情感交互更能在心理上促成教与学的互动,提高学习者的体验效果。[4]在这种心理环境下,参与者能够以多种形式进行沟通,如不同语法、不同句法、不同的语言组成方式等等,这些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都有不小的帮助。因此,情感交互能够极大驱动学习者的各方面能力。
(二)语言交互对翻译能力的驱动
穆雷等在综述中国翻译研究时提及交互式教学对学习者翻译能力的驱动。[5]语言交互以语言习得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具体的教学情境,使用多种沟通方式进行灵活地语言沟通,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吸收翻译知识和方法。语言沟通在教学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师生之间沟通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习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程度,良好地沟通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最终影响翻译效果。可以看出,语言交互会对学生的认知能力造成极大的影响。另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对教师的语言习惯进行模仿。交互式教学的良好学习范围会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是师生与生生之间的语言发展更加多样化,最终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交互式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师,以教师为核心形成一个交流圈,学生在这个交流圈中通过交叉沟通,有效提高了交际能力,这对翻译教师来说极为重要。从上述中不难看出,语言交互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会有极大帮助。
交互性教学法以语言习得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中心使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安排多种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频繁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活动,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获得知识的速度和深度。[6]在课堂上,提倡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笔者主要从课前、课中和课后反馈进行探讨。
(一)课前环节
若是第一学期的第一堂课,教师不应该迫不及待地给学生灌输翻译历史、流派、理论等知识,而是应该与学生聊天,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喜欢哪个翻译家、喜欢哪个翻译作品、在翻译课上希望能够学习到哪些知识和达到哪些目的、希望这门课的作业量有多少等等;若到了第二学期,教师可以以书面方式询问学生,在本学期希望学习哪些内容甚至具体学习哪些篇章,将学生分组,按组上交,说明选择理由,教师根据学生意见与自身教学经验积累以及本学期教学目标相结合,给出需要学习的内容和篇章,并作出详细教学计划,同时给出教学理由。此过程可称为新学期课前交互活动。
在布置课前翻译作业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身份的转变,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并不是学生,而是一个译者。对学生作出翻译前的要求:学生先要判断翻译文章的目的何在、翻译后的预期目标、读者是何人等,接着对翻译篇章的语言文体特征在全班进行讨论,理解并判断翻译的技巧和策略,把握在翻译时应注意的事项,如语气、措辞等,另外还要重视翻译篇章的难点和重点,此过程即具体化译前交互活动。
(二)课中环节
在2006年暑期召开的全国翻译教学与实践高级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的李徳凤教授推荐的要求学生写反思日志的方法非常值得推广。反思日志,顾名思义,即对自身在翻译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如何翻译、如何查找资料、如何修改等等。并且在日志最后对遇到的所有困难进行总结和分类:语句措辞方面的、通篇连贯方面的,亦或是语言组织方面的,对于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也要有记录:对于遇到的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使用了哪些翻译技巧、此篇翻译的策略是什么、主要根据的是哪个翻译理论、在此篇翻译中是否使用到了学习过的理论、有无从这篇翻译中学习到未接触过的知识等。李教授要求学生每翻译一篇文章,都要写一篇反思日志,否则将没有成绩。如此做的好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在翻译的过程中;为师生之间的交互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渠道,尤其对那些较为内向、不爱说话的学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发散空间和练笔机会;提供学生一个积累经验的方法,定期翻阅自己的反思日志,能够清楚看到自身的进步,会有一种成就感,能够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将反思日志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素材,让师生之间的辩论有理有据,增加说服力。反思日志还能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课堂内转移到课堂外。李教授提议的这种方法,是课中交互活动的绝好实践。
诚然,课中交互活动又绝非定式,其他形式的课中交互活动还可以是教师布置课内或课外翻译练习,学生自编自导的英语情景演绎、英语演讲比赛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更能够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现更为直观、形象的感官体验和氛围等,形式不拘一格。
(三)反馈环节
对大部分教师而言,较之于其他教学,翻译教学是吃力不讨好的苦差。其中不乏批改作业的费时等因素,尤其是部分学生的翻译作业敷衍了事,错误百出。而在英语教师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进行修改、标注之后,更多的学生仅仅是对分数简单地浏览后即将其丢之脑后,并不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施晓菁教授认为,要让学生意识到翻译的重要性和对自己学业的负责,这并非朝夕之功,而教师在学生作业的修改过程中也绝不能一味地“面面俱到”。细致地标注出语法、拼写错误固然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却也一定程度压缩了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空间,这显然是与互动性教学宗旨不符的,也与社会当前教育理念相违背。
教师的任务,是要解决学生在理解、识别语言文体风格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等方面的难题,为学生准备好解决问题的“钥匙”与基础。对此,在反馈环节,我们不妨首先以组为单位,让组内学生互相交换作业,进行批阅讨论,增进学生之间的交互和知识共享。随后各自结合组内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进一步解决发现的问题和巩固知识。最后再经教师阅后在课堂上进行集体批改,集中错误的共性,指出学生在理解上的误区和表达上不到位之处,并进行评分。一方面,针对相同文章,每位学生均有机会看到其不同译文,深化交互也深化了翻译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同学两人之间交换译文,学会如何评价别人和接受别人的评价,不丢面子。同时,教师也极大地减少了并不必要的精力浪费,而却能在组内交互活动中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交互性教学的开展和课堂实效的提升。
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方式均发生了极大变化。这固然是源自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同样也是教育事业发展必经之路。新形势下,我们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交互性翻译教学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的。不过,无论哪个学科,教学工作并非朝夕之功,这有待于广大教学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在完善交互性翻译教学的同时,提升教学实效。
[1] 彭学,彭欢.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交互性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09(9):153.
[2] 蔡宪.论教学交互[J].江南学院学报,2001(1):95-98.
[3] 郭龙.模因论在交互式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3):61.
[4] 关秀娟.翻译教学的语境化构想[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4):109.
[5] 穆雷,蓝红军.2010年中国翻译研究综述[J].上海翻译,2011(3):26.
[6] 彭志洪,李玉英.基于BBS的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36.
(责任编辑:刘生平)
Discussion on the Implementing Methods of Interactive Translation Teaching
CAI Min-tao,LIN Xian-yin
(Guangdong Agriculture Industry Business Polytechnic,Guangzhou 510507,China)
Thinking ability,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and the ability to cooperate become the focal point of current education.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eaching,interactive teaching places more emphasis on the studentsƳ independence and cooperation.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reflects the training needs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in current education.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means of the interactive translation teach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clarify driving effects of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 on translation ability.And hope that this will be th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specific interactive translation teaching.
interactive;translation teaching;independent
[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
H319.3
A
1009-931X(2016)02—0040-03
2015-12-23
蔡旻涛(1969-),男,广东汕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