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燕飞
(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中央红军在贵州期间歌谣作品的纪实价值与德育功能论略*
唐燕飞
(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中央红军在贵州期间的歌谣作品,反映了军民的战斗与生活、思想与情感,反映了当时贵州的社会现实面貌,具有一定的纪实价值和较强的德育功能,是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
中央红军;长征歌谣;纪实价值;德育功能
贵州是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11个省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留下了红军队伍攀山越岭、转战各地的足迹和血汗,也见证了红军将士横槊赋诗、高歌猛进的豪迈情怀,更铭记了广大贵州群众支援革命的正义举动及与红军结下的鱼水深情。长征期间,中央红军创作了许多充满着战斗豪情、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歌谣,成为鼓舞军民、团结群众、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当地群众也编唱了许多歌谣,传诵红军将士爱国爱民、打富济贫、秋毫无犯的事迹,表达对红军的拥戴之情。这些作品深刻反映了中央红军在贵州长征期间军民的战斗与生活、思想与情感,反映了当时贵州的社会现实面貌,具有一定的纪实价值;同时,在价值导向、情感激励、人格塑造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是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
作为在历史真实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文学样式,长征歌谣在人民群众口中代代吟唱和流传。虽然其内容与历史的真实有一些出入,但我们也可看出,它具备了历史叙事中诸如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基本要素,具有一定的纪实价值,是对正史叙事的弥补和丰富。通过长征歌谣,我们可以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社会生活有一定了解。
长征歌谣有不少是在重大战役发生之后,由红军将领、宣传员及时创作出来的记录战斗经过、歌颂红军英勇的作品,这类作品可供研究者考察党史、军史、长征史之用。如长征时任红一师三团代政治委员的萧锋作于1935年3月的一首长诗《强渡乌江》,就生动再现了红军强渡乌江天险的情景:其时天气严寒,江阔水急,对岸敌人戒备森严。红军战士赶制竹筏,兵分三路渡江。突击队乘竹筏,在火力掩护下渡江架起三座浮桥,其余部队沿着浮桥渡江,主力部队随即大举进攻,敌人全线崩溃。诗中萧锋还写到了自己(忠谓)身先士卒勇攀顶岩的情况,写得真实而又生动,是关于乌江之役的诗性叙述。
乌江长来乌江弯,十里堤岸十八滩。
疾风暴雨雷电闪,黄沙直奔桉子岩。
两只竹筏荡扁舟,漂摇百尺才靠岸。
悬崖陡壁三千丈,松柏崎峭挽青天。
一一五个钢铁汉,铮铮铁骨英雄胆。
绳子藤条绑带爬,何惧山高何惧难。
身先士卒做榜样,忠谓第四攀顶岩。
崇高理想将实现,三名烈士跌江滩。
三班北去夺天桥,二排南克桉子岩。
二连会合桉子岩,林头击敌一个营。
夺得红岩五百门,水坝渡口塘子边。
两翼配合很得力,中央突破奇功现。
三座浮桥南北斩,四万红军都渡完。
战略胜利无伦比,聂总上寨乌江险。
蒋、王大兵二十万,甩在江北干瞪眼。
紧握战争主动权,红军机智胜过天。①
欧阳文《长征》组诗之一、之二,张爱萍的《疾风》《渔家傲·抢夺娄山关》《西江月·遵义大捷》等作品也均是作者对亲身经历的长征各大战事的真实写照。中央红军创作的革命歌曲也多围绕和反映红军军事和战争活动,有出征歌、送行歌、行军歌、作战歌、瓦解敌军歌、扩红歌、祝捷歌、红军纪律歌等。
这种纪实叙事的特点在群众歌谣也有不少体现。如下面这首歌谣:“民国二十三,朱毛要入川,打过乌江河,败走候之担。侯之担,憨屎狗,见了红军吓得抖。临阵逃跑去重庆,人被扣押枪被收。”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国民党二十五军军长侯之担在乌江、娄山关被中国工农红军战败,侯之担误断红军抢渡乌江后由黔北入川,必占赤水。于是带领一警卫手枪连由桐梓逃往重庆,结果被国民党重庆宪兵司令贺国光以临阵逃脱罪扣押,没收其全部枪弹。这首歌谣虽然简短,却有明确的时间地点,有具体的人物事件,还有生动的场面刻画,将红军大败侯之担这一事件的始末叙述得清楚明白而又风趣诙谐,
刀靶水民间艺人陈启庸编唱的快板《红军来到刀靶水》真实讲述了红五师进驻刀靶水后,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情况:从1935年7日至17日,11天之内,领导刀靶水民众成立了临时苏维埃政府,“公推赵克诚为区长,谭洪顺、黄良成、徐清和为委员”,成立了刀靶水武装游击队,“游击队长阮明武”,成立了刀靶水土地革命委员会,“李银章管土地,傅联珍管妇联”,还成立了刀靶水儿童团,“徐文蔚管儿童团”,红军打土豪,分浮财,得到了群众的拥戴。
《气急败坏是老蒋》叙述的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遵义战役的经过:“红军攻下娄山关,打垮黔军几个团”,娄山关战斗后,红一、红三军团乘胜向遵义方向追击。先后击溃黔军第六、第十五、第九团、第一、第五、第八团,随后攻占遵义新城。“老王本钱全打完,逃往黔西和大定”,王家烈率黔军第一、第六团弃城向南溃逃。“遵义开来吴奇伟,德式装备眼朝天,老鸦山下兵惨败,乌江浮桥硬砍断”,前来增援的吴奇伟纵队亦被中央红军击败,吴奇伟率残部逃至乌江,为保性命,砍断浮桥,尚未过江的1000余人和大批辎重物资均被红军俘获,红军在老鸦山歼敌大部。遵义战役共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8个团,俘敌3000人,取得全部胜利,敌军“两师人马折大半,垂头丧气贵阳返”。
《黔军改编全垮台》反映的是黔军四分五裂的情况:蒋在珍霸占正安、道真,犹国材割据盘江八属(指北盘江以西的兴义、兴仁、安龙、册亨、贞丰、普安、盘县、晴隆八县),侯之担雄踞黔北,此外尚有车鸣翼等,这些人各自为政,对地方尽量搜括,致使贵州兵匪横行,税收多如牛毛。当时的军长、贵州省主席王家烈穷于应付,后被迫请辞职务,随后黔军二十五军两个师16个团被蒋介石改编为两师4旅8个团,分遣各地。歌谣内容如下:
奇怪奇怪真奇怪,黔军分了五大派,
军长、主席王家烈,统一无术真无奈。
霸占正、道蒋在珍,盘八割据犹国材,
赤水老巢侯之担,大半黔北他主宰,
还有廖、扬和车、皮,湘西王前讨饭菜。
捐税名目花样新,二十年后也收来。
……
五旅黔军全改编,怕你思变调省外,
桐梓王朝完蛋了,从此黔军不复在。②
除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作记述,有的歌谣还对贵州的地理面貌进行了描述、如“峭壁高万仞,险礁浪中隐”“云贵川来云贵川,到处激流到处山”“好个二郎滩,四面都是山”“檬梓桥,汪家村,村前有个大水井”“滚滚盘江畔,有个布依村,竹篾编篱笆,泥瓦盖屋顶”……让我们了解到红军所到之处的山形水状、风土民情。
长征歌谣,是波澜壮阔战斗生活的反映,是血雨腥风艰苦征程的记录,是红军将士革命风采的展现,也是党和红军与贵州人民风雨同舟、血肉相连的见证。虽然有的作品由于缺乏艺术加工,不免粗糙,但它们曾鼓舞和激励过当年的广大红军将士,为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而英勇奋斗,前仆后继;也曾激发了长征途中广大贵州群众的革命热情,积极支援和参加革命斗争,为鼓动军民士气、宣传革命真理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歌谣,有的没有能够及时记载下来,有的得以流传、保存,感动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长征歌谣是恶劣条件和严酷环境下的产物。长征期间,红军将士大部分时间处于敌人的围追堵截下,战事频繁激烈,生活艰难困苦,贵州又是自然环境险恶、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所有这些困难,并没有打垮红军前进的勇气和信心。在这一时期的文艺创作中我们看不到红军将士的无奈、胆怯或是哀怨,而是感受到,他们在用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不懈的创作热情来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他们在炮火中写诗,在枪声中歌唱,真实反映了长征过程中战斗的激烈、环境的恶劣,和红军将士斗志的坚强,时时处处洋溢着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气息。长征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靠的是红军战士的崇高理想、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灵魂,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这种理想信念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长征歌谣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不可再生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今各种思潮激荡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新形势下,传唱长征歌谣,传承长征精神,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应当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对超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的长征精神进行大力弘扬、广泛传播。如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长征歌谣作为德育课程进行开发,可以让青少年在学习的同时,认知和感悟中国革命历史,加强对于国家和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加珍惜革命先烈历尽艰辛、流血牺牲换来的和平幸福的生活环境,确立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人生观,继承先辈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
注释
①中国延安文艺学会.长征鼓角献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6:115.
②董有刚.川滇黔边红色武装文化史料选编[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165.
The songs created by The Central Red Army during their stay in Guizhou,reflect the battles,livelihood,thoughts,and emotions of the soldiers and civilians at that time,and also reflect the social reality of Guizhou as well.Those songs have certain documentary value and significant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They are the important media of patrioticeducation and revolution tradition education for teenagers.
The Central Red Army;The Long March Songs;documentary value;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277.2
A
2096-000X(2016)19-0254-02
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红军长征在贵州的民间叙事研究”(编号:2015JD107);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项目“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故事传说及文艺创作整理研究”(编号:15KRIZY09);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RW201604)。
唐燕飞(1974-),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