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勇 卢立宇
(西华大学建设与管理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供给侧改革分析*
项勇 卢立宇
(西华大学建设与管理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9)
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教育目标不明确、实施环节不到位、师资力量不足,外部条件不充分的现状,并对高校创新教育的供给侧进行了分析,从解决产能过剩、健全教育体系、完善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高等院校;创新教育;供给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直到2015年截止我国各类高校共计2852所,其中高等教育在学的总人数约为3700万人。且在去年年末的统计中发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然而从始至终,高校内学术与行政之间的失衡、实际要求与所教内容的脱节、企业需求与培养模式不脱离等问题却仍然普遍存在,基本没有改观。[1]另外高等教育外部还存在制度环境条块分割,政府职能部门管理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同时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5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高校创新教育供给侧改革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育体系不合理
在认识和定位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充分,教育定位不科学。首先是将创业与就业关联。认为创业的前提条件是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选择创业,鼓励就业率低的学院或者专业同学创业,也有认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是极少数,是针对优秀学生进行的教育。[2]正是由于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很多认识都是错误的,导致较多高校在整个教学体系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并将其视为“正规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或“精英教育”。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支撑性政策不到位。除此之外,在创业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投入资源不足,远远达不到教学需要,因而变成了教师演示课。另外,少部分学生的创业竞赛成果上集中了大量的关注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活动也被看成是大大小小的“学生创业公司”,这些都是将创业教育视为“精英教育”的主要表现。上述现象使大部分学生所能接收到的创新创业教育大打折扣,满足不到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也存在着不合理,脱离实际的状况。目前多数高校在此方面的教育改造虽然不断深化,但教学内容方面的创新改革力度仍显不足,行业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未能更新,使得教学内容很难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无法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时多知识点、多学科有机融合的需求。部分高校即使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相关课程的数量也十分有限,一些高校开设的管理类课程,其作用对于想创业的大学生来说也非常有限。
(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环节不到位,实践流于形式
创新创业教育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能有效衔接相应的人才培养过程。比如我国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以科技类竞赛为主,参与人数较少,局限于少数学生中,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同时科技创新竞赛注重短期效益,其成果周期短、科技含量低、连贯性差,不利于长远发展。在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过度依赖指导教师,独立性较差。[3]
实践环节是创业教育的关键内容,是让创业教育产生实效的基本途径。然而,实践是是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之一。[4]高校认为创业实践一定要上升到开设公司的层面,由于这个误区的存在,造成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缺失。加之实践环节需要大量资金、实际项目和场地作为支持,而大部分高校无法提供连续性的投入和长期性的条件,这也是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不完善的原因。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教师作为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和研究者,创业导师的能力和水平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创业教育要求教师需要拥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关联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及一定的创业经验。[5]
然而,同时具备这两种素质的教师在高校中非常短缺。目前,高校中部分老师仍然将科研作为最重要的工作,科研中的创造性没有应用到教学当中。创业教育导师基本都属于“学院派”,他们对学生创业实践知道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创业实战经验,二是不熟悉企业的运营。因此教师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同时,主讲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上缺乏统一组织协调,基本上处于单兵作战状态。尽管聘请了一些企业家担任高校的客座教师,但他们的授课方式多以讲座展现,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同时缺乏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因此效果未尽人意。
(四)创新创业教育外部条件不完善
着眼于社会环境,虽然创业的理念一度被大力宣传,但对创业教育的引导力度始终不够。比如,在高校人才培养评估体系中,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指标内容;在文化环境方面,缺少对创业者尊重鼓励的氛围;经济环境方面,尽管政府出台了诸如大学生创业补贴等扶持性政策,但扶持力度有限,产生作用较小。从大学生职业规划角度看,不少人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在校期间的大学生开展创业的相关活动时,学习时间会被占用,而将鼓励对有前景的项目进行创业训练看成是其荒废学业、不务正业的一种表现等。这些传统的观念导致创业创新教育实施的外部条件不完善,进一步打击了开展创业创新各个主体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了外部条件的障碍。
高等教育的现实情况一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面是社会企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这种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现实需求的人才不一致表现出了人才培养的供给和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而僵化,普遍学生都缺乏创新精神,更不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严重脱节。[6]创新力在国家的发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高等教育以教育方式的改革,提供创新创业的教育;以创新的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创新型人才,产生创新成果。由此可知,创新的根本是教育的创新。我国高等院校现在有2500多所,3000多万学生,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意味着强大的创新潜能。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创新,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潜在的智力支撑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围绕当前人才培养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推动高校教育上的供给侧改革是主要的举动。
教育供给侧正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而发生深刻变化,高校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和挑战。教育领域被以互联网所代表的信息技术跨界渗透,呈现出的系统性、规模化、数字化、个性化等特征都是教育变革中所应具有的。[7]尤其是智慧教育、智慧学习等全新教育供给方式的随之出现,促使传统的教育管理、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学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的加速变革与加快完善。教育供给侧发生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化的同时,教育的效率随之提高,教育的质量也随之提升。
教育其实就是人才的供给和教育资源的供给,但目前很多供给是“无效”的,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同时,供给侧的问题体现在教育环境的打造、教育资源的配置以及有效教育方式。加强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能够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供给侧需要改革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需要不同层次人才的客观要求。
在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的改革方面,应综合考虑不同层面的利益诉求。党和国家为高等教育划定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底线,同时也提出高等教育的努力方向——为国家发展提供学术、人才、科技支持;社会公众期待大学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以及公平的教育机会;大学本身则以提升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为追求。“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各方诉求,并寻求最佳平衡点,力求让大学在社会进步和前沿科技攻关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一)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消除产能过剩
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上,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学科专业预警及退出管理系统,探寻带有市场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同时建立带有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调整机制;制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将科学与教育相结合以推进育人行动,采用多样化理念开办创新创业实验班;开设相近学科所贯通的基础课程,以及跨学科的交叉课程,力争在跨学科专业的情况下建立起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截止2015年,中国高等院校数量达到2800多所,在校大学生人数达3559万人,毕业生人数突破749万人,虽然高校人才输出量达到一定程度,但大量企业仍然出现了“用工荒”的情况。2015年7月,仅浙江省企业用工缺口达到25万人。基于上述情况,政府应对高校人才培养加以政策性引导,做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设置与调整学科专业,以解决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现象,破解人才培养的“产能过剩”问题。
(二)完善课程系统,突出实践环节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健全课程体系,首先要以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为出发点,制定人才培养定位标准,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不断更新和丰富各类专业课程的教育资源,并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学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其次,全面覆盖诸如创业就业指导、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机衔接、由浅及深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最后,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开设视频教学等网络公开课,实现教育渠道多样化,与信息化网络时代接轨。
在以往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经常出现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为了在改革中强化对实践环节的学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高校中建立实验教学共享平台,面向全国范围内的在校学生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二是鼓励各地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科技园、孵化园和创业基地的建设,培养一批创新创业指导班子,发展学生校外创业实践基地,为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践条件和资源;三是制定并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举办全国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技能大赛,全力支持各类科技创新活动。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教育方式转型
要满足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需要,必须重点提升师资力量。首先,高校全体教师需明确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相应责任,获取专业技术职称评聘资格,以便随时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其次,组建全方位专业型指导教师队伍,并针对专业队伍建立定期考核制度,优胜劣汰;再次,增强高校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并对教师们进行统一培训,组建专业师资队伍及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并组织他们到企业挂职实战。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沿用了经济领域的发展理念,发动的不仅仅是一场思维与观念的改革,更加是一场行动的改革。当前教育领域的供应和需求不协调,集中体现在高端教育需求过量。当前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存在两大问题,首先是优质资源短缺;其次是师资结构单一,编制内人员缺失,导致难以提供高效的教育服务。教育供给侧改革为整个教育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办学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学生个性化培养等问题都是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处理好这些问题,除了有政策支撑加以机制体制配合以外,还需要能够为供给侧改革提供反馈意见的教师队伍。
(四)优化外部环境,建立创业创新教育新生态
宏观层面上各级政府要真正从战略的角度,高度关注域内高等教育发展,大学作为创新资源的产出地,其本身以及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应当被作为整个改革当中的关键工作,力求落到实处。实现政产学研用有机融合,创建创新创业新生态,扭转各方信息不对称、评判标准不一致的形势,把发展理念统一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上来,向创新要生产力,把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企业兴衰、个人价值实现纳入到双创潮流之中。高校及科研所作为创新来源地及人才贮备地,企业作为创新需求、技术需求和实战提供方,政府则作为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方,三方融合并共同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优化。
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以“互联网+”为背景,联合创新创业利益相关者,以政产学研用为原则建立高效运行平台,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建立起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体系。在这个新型生态中,市场的需求直接前置到创业创新的起点,明确创新目的,提高创新资源使用效率;资本的深度介入使创新动力更加充沛,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主动性;关键在于,资本融合创新,有助于跨越科研和产业之间的鸿沟,使高校校园演化成为真正的创新之地,不断为社会输送与产业向融合的、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成果。
在教育领域实行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提升高校教育输出的质量和创新性,使高校教育的产物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同时,又能放眼于社会未来的发展。这需要对教育领域的课程设置、供给方式、培养方式、就业指导等众多方面做出改变,改善原有教育模式中的单一、僵化、只注重理论而忽略实践环节等弊病。只有实现教育供给侧改革,才能带来高效的创新教育供给,当前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是丰富教育供给结构,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的新供给侧结构。教育最核心的质量是善于“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面向学生的课程设置和拓展资源的社会实践”、“替代和优化”、“统一开设的课程和程式化的社会实践”、“高精尖创新中心和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替代和优化”、“僵化管理科研项目和计划分配”等等。高校教育只有实现多样化的供给侧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才能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1]云绍辉.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研究现状与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43-47.
[2]覃成强,等.论高校创业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中国成人教育,2013(3):12-14.
[3]荣誉.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J].高教探索,2016(3):12.
[4]鲁钊阳.本科创业创新教育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评论,2016(3):89-92.
[5]程舒通.创业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6(5):46-49.
[6]铁铮.如何实现大学“供给侧改革”[J].北京教育(高教),2016(3):6.
[7]张旭.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业创新发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6-35.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defined educational objective,unfulfillment of implemen-tation link,lack of sufficient qualified teachers,insufficient external conditions.And it also analyzes the supply side in higher education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rom solution of ex-cess capacity,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system and perfection of external condition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novative education;supply side
G647
A
2096-000X(2016)19-0019-03
西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项目(编号:YJG2016010);四川省工程项目管理特设专业建设资助项目(编号:05020639)。
项勇(1974-),男,重庆人,教授,博士,硕士导师,主要从事研究生创业创新培养和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卢立宇(1977-),女,四川泸州人,讲师,主要从事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