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彩虹,于华利,张玉燕
(1.临沂市果茶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山东临沂 276000;2.临沂市林业局,山东临沂 276000;3.临沂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山东临沂 276000)
临沂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毕彩虹1,于华利2,张玉燕3
(1.临沂市果茶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山东临沂 276000;2.临沂市林业局,山东临沂 276000;3.临沂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结合临沂市“南茶北引”发展史、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临沂市茶叶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政策资金、科技创新、宣传推介、挖掘茶文化内涵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旨在以市场为导向,探索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沂蒙绿茶;茶叶产业;发展;临沂市
临沂市地处沂蒙山区,地理位置:117°24′00″~119°11′00″ E,34°22′00″~36°22′00″ N,自然、地理条件优越,20世纪60年代“南茶北引”成功后,茶叶种植从无到有,蓬勃发展至今,成为临沂市的特色产业,临沂市也成为山东省茶叶主产区之一[1-3]。临沂市重点推介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沂蒙绿茶”2013年取得了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登记,对于带动茶叶发展、形成区域发展凝聚力起到积极作用。近年来,沂蒙绿茶产业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茶叶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认清形势,分析现存问题,探索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更高要求的发展对策。
1发展概况
1.1“南茶北引”发展史记载表明,临沂自明代即有茶树分布,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解放后,临沂茶叶的真正发展始于“南茶北引”,1958年冬,山东省林业厅与临沂专署农林局从南方种茶地区购进茶籽5 000 kg,由于缺乏种植经验致使大部分幼苗因冻旱而枯萎死亡,第一次“南茶北引”未获得成功。1965年根据山东省农业厅的安排,临沂专区又进行第二次“南茶北引”,临沂地区商业局、林业局抽调专门人员组成了种茶领导小组,总结经验教训,引种浙、皖北部的槠叶群体品种,并且把好选地关、播种关、出苗关、越冬关。1966年春,在日照、莒南、莒县、蒙阴、费县、沂水6个县的20余个大队试种茶园6.00 hm2,并首次在临沂市的日照地区试种成活0.47 hm2。1967年,该小组进一步总结经验,采取有效管理措施,试种茶园25.67 hm2,成活20.53 hm2,成活率达80%,临沂市“南茶北引”的序幕正式拉开。1973年国家农业部和中国茶叶研究所在临沂地区日照县召开了6省区“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与会专家认为山东省“南茶北引”是成功的。1978年,建立了临沂地区茶叶试验站,成立了地区茶叶协会,专门从事茶叶生产的研究与指导。1978年全国茶叶区划会议将鲁东南列入江北茶区,山东省政府把临沂地区划为茶叶生产基地。临沂市作为“南茶北引”的主试区和主产区,为北方茶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2发展现状临沂市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且山清水秀,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特别适宜优质茶的生产。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造就了沂蒙绿茶汤色嫩绿明亮、叶形舒展、栗香浓郁、回味甘醇的特点,该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素有“叶片厚、耐冲泡、内质好、滋味浓、香气高”的美誉,得到了国内外茶叶专家的一致好评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到2014年,全市茶叶面积发展到5 320 hm2,干毛茶总产2 745 t(其中名优茶产量占61%),产品主要以绿茶为主,占总量的95.8%,红茶等其他茶类占4.2%。据业务部门统计,该市拥有茶叶专业批发市场4家,茶叶加工企业102家,其中取得QS认证的有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全市茶叶合作社41家,家庭农场32家,注册商标54个,“三品一标”认证12个,其中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
2015年“沂蒙绿茶”参加浙江大学品牌研究中心品牌价值评估活动,品牌评估价值6.68亿元。近三年参加全国性茶叶评比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国饮杯”茶叶评比中获特等奖1个、一等奖3个、金奖1个;“中茶杯”茶叶评比中一等奖6个,银奖1个;“中绿杯”评比中获银奖2个;在中国茶叶博览会中,获“优质茶园”奖有3家企业,“优秀品牌”奖1个,“极具发展潜力品牌”奖2个。
2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1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够临沂市茶叶主要以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为主,不够集中,不能形成规模优势。统计表明,目前以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为主体成方连片种植面积在33.33 hm2以上的仅有11片。茶农科技意识不强,新技术推广难度大,生产管理粗放,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够。
2.2茶园的良种化率低,种苗基地建设滞后种苗基地建设滞后,无性系良种繁育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求;种植品种主要以黄山群体种、鸠坑种等有性系为主,无性系面积比例小,良种化率低,全市的无性系面积仅占总面积的9.2% 左右。
2.3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强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茶园生产管理粗放,投入不足,导致部分茶园茶叶产量低、质量低和效益低,面临着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升级和老龄茶园更新的问题。
2.4茶叶加工的清洁化和技术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加工人员缺乏专业的技能培训,技术水平不稳定,加工工艺简单、粗糙;加工车间规划布局欠科学性,设备落后,加工能力差,清洁化生产的意识不强,要求不高。
2.5品牌意识不够强,名优茶品牌建设缓慢“沂蒙绿茶”区域公用品牌没有真正形成合力,市场认知度不高;省市级龙头企业数量少,QS认证企业少,生产规模小,品牌意识差,宣传投入力度不够,知名企业品牌少,茶叶附加值低。
3发展对策与建议
今后茶产业发展应把握好“四个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紧紧围绕增加茶农收入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这一主要目标,强化政策支持,扩大产业规模,加强基础建设,推广关键技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茶叶转型升级。
3.1坚持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走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之路通过实施农业部茶标准园创建项目、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果菜茶项目、省茶叶越冬防护农技推广项目、市级基地建设项目等,进一步加强茶园水电路渠、生态林网、越冬防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集成关键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步伐,建设优质高效示范园区。实施绿色防控,建设生态茶园,推行科学施药,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源农药、杀虫灯、色诱板等非化学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种植环节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力争示范园区的茶园全部达到安全、优质、绿色标准。引导茶企业、合作社、大户、家庭农场通过承包、租赁、入股等形式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走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的路子,提高茶叶基地建设水平和规范化程度。
3.2坚持科技创新、质量至上,走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茶叶创新团队为依托,通过建立“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协同创新示范企业”、“合作经济示范企业”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专家与企业、基地的深层次对接、交流、服务,促进临沂市茶叶产业技术进步:①加大《沂蒙绿茶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地理标志产品 沂蒙绿茶》市级地方标准的落实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印发技术资料、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提高茶农的科技意识,提升茶园管理水平。②建设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加强茶树抗寒良种的选育,引进外地优良茶树品种,加快无性良种的繁育推广进程,确保茶苗供应。③搞好老茶园更新及低产茶园改造,淘汰现有生产能力低的零星茶园,提高低产茶园的生产能力。④依托现有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强茶产品监测力度,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⑤加大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加强设备改造和优化升级,不断改进加工装备和加工工艺,带动该市90%以上的加工企业实现清洁化生产。根据消费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工生产高中低档系列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鼓励支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积极开展新产品研发和加工工艺研究,走以绿茶为主、红茶为辅、黄茶、白茶等多元化产品发展的道路。⑥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开展“三品一标”、“QS”和“HACCP”等认证,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安全水平。
3.3坚持宣传推介、不断开拓市场,走“沂蒙绿茶”引领、品牌化带动之路区域公用品牌对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非常强的引领、带动作用。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打造、宣传推介“沂蒙绿茶”公用品牌作为该市茶产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公益宣传,组织企业有重点参加品牌评估、茶博会、交易会和展销会等活动,放大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沂蒙绿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带动该市茶叶生产和销售。探讨成立茶企业联盟,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对外宣传,实使“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双扩张。大力推行电子商务,开展网上销售,鼓励扶持企业和合作社在淘宝、天猫等平台上开设专卖店,以期不断开拓市场,提升“沂蒙绿茶”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3.4坚持挖掘茶文化内涵、发挥旅游优势,走文化助推、旅游促销之路发挥该市丰富的茶文化历史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把茶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开发融茶文化、民俗文化及休闲度假等为一体,集茶叶采摘、茶叶加工、茶艺表演和旅游购茶为一体的特色旅游、生态观光游和休闲体验游,研究开发茶叶旅游产品,在重点旅游景区适时举办茶叶会展、现场炒茶、评茶等活动宣传沂蒙绿茶,增强旅游业对茶叶产业的带动作用,助推带动茶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昭佩,史同广,王智勇.山东茶叶生产现状与开发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6):538-540.
[2] 李惠民,鹿颜.茶树叶片含水量对抗寒性的影响研究[J].茶叶,2013,39(2):72-74.
[3] 卢振迢.日照市南茶北引二十年获取高效益[J].茶叶,1987,23(2):48-49.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a Industry in Linyi City
BI Cai-hong1, YU Hua-li2, ZHANG Yu-yan3(1. Linyi Fruit and Tea Technology Extension and Service Center, Linyi, Shandong 276000; 2. Linyi City Forestry Bureau, Linyi, Shandong 276000; 3. Linyi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Detachment, Linyi, Shandong 276000)
AbstractBased on the history of “Introduction of Tea Plant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and present status of tea industr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were analyze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and tea culture connotation. This research provide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tea industry suitable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market demand.
Key wordsYimeng green tea;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Linyi City
收稿日期2015-12-21
作者简介毕彩虹(1979- ),女,山东平度人,农艺师,硕士,从事茶叶技术研究与推广。
基金项目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茶叶产业创新团队建设专项基金(SDAIT-21)。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2-2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