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

2016-03-18 04:37:52王海玲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客观性必要性途径

王海玲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文法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解读《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

王海玲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文法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执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可大大提高教师素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文章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解读了每条《规范》的必要性和客观性,并且对《规范》里概括性、笼统性强的条文进行了具体化延伸,以使教师深刻理解、接受和很好地执行《规范》。

关键词: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必要性;客观性;途径

1《规范》的提出

2015年7月6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文件的形式向全校教师发布了《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使教师明白了上课的方向和要求,从而避免盲目上课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规范》是一种制度,因此它能使教师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使教师做《规范》要求的事项;《规范》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反思的对照参考依据,如此教师就会知道这节课哪里和《规范》一致或不一致,并对之扬弃和改进;教师照着其进行教学,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为《规范》中的每一条内容都是教育教学规律的反映。当然,《规范》的提出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只有在教师清楚地理解了这些《规范》的基础上,教师才会自觉地履行《规范》,从而实现《规范》的目的。否则,难以发挥其功效,因为认知是情感、意志、行为产生的基础。据此,有必要向广大教师解读《规范》,以使教师深刻领会和执行《规范》。

《规范》是静态的条文,有简明、概括、笼统的特点。例如:有的教师说不知道在教学中如何做才能体现《规范》第四条里的一句话“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条过于笼统,不知从何着手。据此,有必要向教师们解读和延伸《规范》里概括性、笼统性强的条文,以使教师理解和应用。

2《规范》的解读

《规范》共13条,这13条可归纳为六大类内容,分别为师德要求,纪律要求,形象要求,管理学生的要求以及授课技能要求以及特别要求。

2.1师德要求

《规范》第二条里的内容反映的都是教师应具有的师德素养。教师“爱祖国、爱学生、尊重学生”和教学有什么联系呢?这是教学的内在动力、是心理学规律“积极的情感是认知的动力[1]115”的要求体现。教师只有爱祖国,才能把爱祖国的言行、情怀渗透在教学中,才能用心地培养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学生;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专注教育事业,才能无私地把才华和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才能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规范》第二条里还要求教师“为人师表”。教师“为人师表”和教学有何联系?“为人师表”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重要途径。为人师表是学生的向师性(依赖老师、信任老师、模仿老师)心理特点所要求的[2]62,是教育教学的善性本质(所有学校的学科教育教学都是教人往好处发展的)所决定的。教人学好的人自己一定要好,否则,美好知识传递不出去。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因此,教师要为人师表,处处做学生的好榜样。例如,让学生学会教材中的知识,教师自己得先把教材弄懂、吃透、记牢;让学生认真听课,教师得先认真讲课;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教师要不迟到、不早退,不随意打电话;让学生践行教材中的好思想、好行为,教师得先有其行为表现。

2.2纪律要求

《规范》第三条里的“不得在课堂上传播、散布有损于社会稳定、学校声誉和学生稳定的负面言论”;第四条里的“要服从院系安排”;第五条里的“不得在课堂内吸烟、进食,上课期间关闭手机等通信工具”;第六条里的“教师应严格按照教学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地点上下课,如要调整需办理相关手续”;第十条里的“教师应严格按教学计划开展教学”。以上内容都是纪律要求,纪律是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

教师在课堂上讲有损社会和学生稳定的负面言论,可能会引起社会秩序混乱,社会混乱会导致学生无心听课或学校停课,这样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因为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其在课堂上投入学习的时间有明显正相关[3]366。教师在课堂上讲有损学校声誉的负面言论,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校心理,从而可导致学生自卑和弃校。自卑是阻碍学生学习的不良性格,而弃校会导致学校生源下降,生源下降定会危及学校的生存、教师的生存。所以,为了教师自身的生存,为了使学生产生有利于学习的自豪和幸福心理,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教师在课堂上一定“不得传播、散布有损社会稳定、学校声誉和学生稳定的负面言论”。

教师在上课时接打电话会中断和缩短上课时间,会分散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会使学生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上课时接打电话,所以教师在“上课期间一定要关闭手机等通信工具”。

《规范》第十条里的“教师应严格按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由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环节组成[3]260。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感知是理解的基础,理解是巩固的基础,巩固是应用的基础,每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教学时间才能形成。教师讲课快于教学计划,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缩短或者缺少学习环节,学生则难以很好地理解、巩固、应用知识。教师讲课慢于教学计划,等于没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讲课时随意增添教学计划外的内容,会使教学内容杂乱无章,这不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3形象要求

《规范》第二条里的“以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风范感染学生”属内在形象要求。第五条里的“应衣着得体、大方、整洁”和第七条里的“应以站姿授课,教态自然大方”属外在形象要求。形象要求是学生知觉整体性的心理反映。学生总是整体地向老师学习,既听教师传递的善性知识,又看教师的言行举止[1]50。所以,教师要注意仪表美、教态美。教师如果不注意仪表美和教态美,使自己的仪表、教态与所传递的善性知识反差较大,则使学生的知觉产生分离,知觉分离会造成知识的学习减半或全部不吸收。

2.4管理学生的要求

《规范》第十一条里的“教师应有课堂管理意识,严格要求学生,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要及时处理”和第十二条里的“要教育学生爱护教学仪器、设施,维护好实训室、教室、实验室及体育训练场地的卫生”均属管理要求。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变化之中,他们的自觉性、坚持性、控制性还较弱,难免在上课时出现一些纪律问题。如旷课、迟到、早退,在课堂上乱讲话、睡觉、看课外书、玩手机、弄坏器材设备等等。教师对这些违纪问题若不闻不问,使违纪的学生任性下去,课堂环境则会乱起来。很难想象,在一个混乱不堪、充满敌意以及藐视教师权威的环境中,学生能够安之若素地学习。为使教师顺利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为使学生专注、有效的学习,教师一定要有管理意识,制定课堂常规,在讲课前向学生强调纪律要求,上课随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听课状况,发现违纪问题要及时地干预、科学地解决,力争做到既有效地处理纪律问题,又无须打断上课。

2.5授课技能要求

《规范》第八条说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第九条说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第十条说的是上好课的标准。以上内容都属授课技能要求。授课技能是教师的专业特征,它直接影响教师的生存,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因为任何知识的传递与获得都需要一定的科学方法、策略、手段来助送。目前,根据教育目的、教学过程规律、教学实践经验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而总结得出的有效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包括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发现法[4]。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性质、教材特点、教学时数、学生特点而灵活选择和组织运用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手段),这样才能把课上好。

2.6特别要求

1)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规范》第三条里的“教师要坚持以德树人,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质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教学原则”的反映,但《规范》却把此单列一条,意为特别提醒教师要积极发掘各学科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寓于知识的讲授和训练中。《规范》特别强调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原因在于国家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章“战略主题”中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是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首先,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找参照依据。其次,以德育内容为参照来发掘本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再次,把发掘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自然、恰当地渗透到本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2)以学生为中心。《规范》第四条里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以学生为中心”呢?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内因,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外因,外因要想起作用必须通过内因,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外部的教育教学影响必须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介才能纳入到他们的主观世界中。实践证明,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可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无论教师多么尽心,学生则会拒绝教学要求,消极对待教学活动。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呢?第一,要以学生的知识、能力增长为教学目标。第二,要使教学内容和方法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兴趣。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多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和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多使用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发现法等显示学生中心的教学方法。第四,在教学的言行中要体现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信任学生、保护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

3)教师应以站姿授课。站姿授课符合注意的规律。心理学理论证明:“对比差异大的事物易引起人的注意,运动变化的事物易引起人的注意。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是保证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2]23。”教师站着讲课与学生坐着听课则能产生高低的对比差异,所以站姿授课易引起和保持学生听课的注意力。站姿授课易使教师的体态语言得以表达和应用,而体态语言会使教学显得生动有朝气,易使学生专注课堂学习。

教师不仅仅只是讲课,在讲课的同时还要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学生是否听课,听懂课了吗?课堂活动完成如何?只有不断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才能管理好课堂教学,对不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方法加以调整,对听课不集中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居高才能临下,所以站姿授课要比坐姿授课更易观察到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站姿授课比坐姿授课更易使学生知道教师在监视他们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自控力。所以,《规范》特别强调“教师应以站姿授课”。

4)教师应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运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是直观性教学原则和演示教学方法的表现形式之一。学生形象思维、形象记忆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学中教师必须使用教具、图片、影像、实验等直观手段。直观性教学手段早已被广大一线教师所认可和使用,但《规范》里为什么把“充分、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单列一条呢?这是因为,用多媒体设备可节省教师板书的体力、可加速板书的速度,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讲课内容量或节省上课时间以增加师生互动或学生课堂活动的时间。多媒体设备表现出的文字、图形更规范、更清晰,使学生更能感知到上课的内容。多媒体课件可使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画面,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这样可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多媒体教具能和网络相连接,使教学可直接利用网络资源,这样可减轻教师写教案、画图的辛苦,提升教师备课的速度,将他人好的教学资源迁移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更优化。所以,要充分地使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有道不完的好处,但也有许多不足,如内容形式比较固定化,不利于适应课堂上的变化;它呈现的教学内容速度过快、容量过多,易使有些学生接受不了;有时较浪费教学时间,如有些教师用多媒体放一个小时的电影来说明一点问题,有时为教师提供了不认真备课、上课的机会等。因此,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3小结

《规范》中的每一条内容都是学生心理特点的要求,是教育教学规律的反映。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执行《规范》、体现《规范》可大大提升教师教学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执行和体现《规范》呢?首先要仔细阅读《规范》内容。其次要深刻理解和牢记《规范》内容。第三要把《规范》里概括性、笼统性强的内容具体化。例如:如何以德树人?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掌控课堂节奏?如何使教学内容具有合理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处理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等等。教师只有查阅和研究以上相关问题的学术资料,才能很好地把《规范》里概括性、笼统性强的内容具体化。

[参考文献]

[1] 叶奕乾.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李铮.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刘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11-230.

(责任编辑:骆磊)

Interpretation of the Norm of Teaching Behavior i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WANG Haili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Law,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Maoming 525000, China)

Abstract:The execution oftheNormofTeachingBehaviorofGuangdongUniversityofPetrochemicalTechnologycan greatly improve teachers' quality, which can greatly promote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erprets each rule of the norm about the necessity and objectivit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in body and mind and the law of education and instruction. As to some general and abstract rules, detailed specification is provided in order to make teachers fully understand, accept and follow the norm.

Key words:Norm of teaching behavior; Necessity; Objectivity; Way

收稿日期:2015-12-17;修回日期:2016-01-08

作者简介:王海玲(1964—),女,河南新乡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学、教育学的教学与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562(2016)02-0058-04

猜你喜欢
客观性必要性途径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8:08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客观性与解释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6:20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55:00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13:33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29:35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