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壮族歌圩节探索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2016-03-18 03:54康雅倩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山歌大众化壮族

康雅倩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院,广西桂林 541006)

基于壮族歌圩节探索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康雅倩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院,广西桂林 541006)

在民族地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借助民族形式,壮族的歌圩节是壮族地区最具特色的民族形式。利用歌圩节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歌传身教,寓教于乐;以歌领圩,铸就文化;内容丰富,形式众多等特点。在民族地区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跟随时代的步伐,更重要的是要贴近群众,用群众的话语来阐释马克思主义。

壮族歌圩节;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基于壮族的歌圩节的民族形式来实现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包括对歌圩文化的继承方面来说有深刻的意义,对于发展马克思理论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壮族歌圩节来探索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从壮族歌圩节本身的特点和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殊性切入来探究,再把两者结合起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壮族歌圩民族形式特征

歌圩节又叫“三月三歌节”,壮语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去歌场唱歌[1]。壮族歌圩节起源于原始的氏族部落的祭祀活动。人们在祭祀时会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步入发展后期,这种祭祀性的活动逐渐演变成为民间交流的主要活动,后来经过时代的变迁,注重唱歌胜过重视跳舞,这种民间交流活动演变成为这种群众性活动[2]82-83。

(一)壮族歌圩的内容和种类

壮族歌圩活动内容丰富,主要有祭祀仪式,男女对唱传情,赛山歌赏山歌以及其他一些具有壮族特色的小吃等。正规的祭祀仪式主要是在山洞举行,因为洞中有较大的祭台。例如广西田阳县的敢壮山歌圩、田东县仰岩歌圩、来宾市麒麟山歌圩等。男女对唱,通过对山歌来选择配偶,男女相识到相知到相交不同的阶段唱不同阶段的歌,例如在两人初次见面时要唱见面歌,双方想继续增进一步交往,需要考验对方的反应力等,就会唱盘歌来进行对歌,当双方已心属彼此,表达爱慕之情时就会唱甜歌表达相交之情。由此可见歌圩在男女寻找配偶,聊表心意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每个感情阶段的变化都能描绘细致真切。赛山歌形式有很多种,例如盘歌,猜歌,对子歌等。盘歌主要是对方通过唱歌的方式来向答题者盘问,答题者必须通过山歌的方式来回唱,猜歌就是通过歌唱的方式出谜语,答题者通过唱歌的方式回答谜题。对子歌就是通过唱歌的方式来对对子。另外还有故事歌,指把民间的故事和传说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在歌圩节还有一些农家准备的具有壮族特色的小吃例如五色糯米饭、竹筒煨饭,还有一些抛绣球、斗鸡的娱乐活动。

壮族歌圩的种类有三种,节日性歌圩,临场性歌圩,竞赛性歌圩[2]82-83。节日性歌圩主要是在各个大小节日举行,例如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和中秋节、中元节、重阳节等,在重大节日举办大型的歌圩活动。尤其以每年壮族三月三民国际民歌节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形式丰富多样。一般春季的歌圩活动尤为繁盛,主要是为了祈福,祈祷来年有个好收成。临场性歌圩是人们在聚会时或者特定的场合会唱歌曲,没有特定的日期,没有特定的曲种,随时随地都可以举行,人们日常聚会,婚庆都会举办这种临时性的歌圩。竞赛性的歌圩,就是村寨之间会唱歌的民间歌手进行比赛对歌,看谁的歌能够对得整齐并且切合当时的情境,一般规模都比较大,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这样的形式对于歌圩文化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能传承歌圩文化,又能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二)壮族歌圩的特点

1.歌传身教,寓教于乐

壮族素有用唱歌的方式教育子女的习俗,老人把想传递给后辈的精神和礼节用唱山歌的方式表达出来,子女通过传唱学习领略其中的人生意义。例如,“过去前辈闹革命,舍生忘死多艰辛;继承革命好传统,年年扫墓祭“红神”[3]4。说的是过去革命前辈为了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出生入死,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事迹,我们在今天仍要继承和弘扬这种革命精神。“天上有座长拱桥,百年千载天边吊;如今借来河上架,党的功劳比天高”[3]13歌颂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百姓生活的地方修起了一座座长拱桥,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教导后代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夫妇一胎办法全,生男育女是平权;若还个个生男仔,结婚哪出找姻缘?”[4]用来教育人们要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大力宣传计划生育的各项政策。还有的用山歌来表达对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的变化,“今众西装大翻领,金表皮鞋水晶镜;腰包手机叮咚响,发财信息环球通”[5],写出了人们改革开放以来生活变好了,穿了西装、皮鞋,还买了可以发信息的手机,全球通表示的是网络的发展。壮族的人民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都喜欢用歌来表达情意,还喜欢用来歌唱政府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在民族地区推广马克思主义。

2.以歌领圩,铸就文化

唱山歌赶圩原本是人们参加社会活动的一种方式,在广西壮族地区参与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随着时间越长,歌圩的活动留下的山歌,人们的情感,对山歌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影响,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我们叫做歌圩文化,壮族人们对歌圩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认为这是自己的民族形成的文化,他们唱山歌不仅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这个社会的认知,表达自己的心路历程,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歌圩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在了壮族人民的心中,并且也孕育了民族的集体荣誉感,孕育了各种各样丰富的民俗事件,体现出了壮族文化的深厚。唱歌,唱的并不是单纯的山歌;赶圩,并不是单纯得赶集买东西,前者让人们愿意来这里,后者提供了一个让人们聚集起来的机会。二者的结合是民族发展的必然,是社会发展得必然,歌圩文化的产生是一种社会的必然。所以我们要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利用歌圩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的传播能够更加广泛而深刻。

3.内容丰富,形式众多

比较重要的节日,壮族人民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通过赛歌、赏歌、对歌、抛绣球等活动来宣传防火、种树、计划生育、法制宣传的知识。2015年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把农历的“三月三”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民族传统节日,全区放假两天,这不仅对于广西壮族地区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放假出游的好机会,更有利于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自从消息公布以来,各个地方都举办了“三月三”的特色活动,南宁的大明山即将举办“龙母文化节”,届时将会有壮族民间习俗竞技、民风民俗表演、龙母文化展示等。武鸣县将举行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活动,内容主要有前任竹竿阵、蓝衣壮合唱、民间体育竞技等。宜州将举行刘三姐山歌节等。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鲜活的文化创造力,既能丰富人们的生活,让大家都能在节假日感受壮族文化的氛围,同时又能接受到知识的传递,教人一些做人的道理,接受到很好的道德教育。

二、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殊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身与众不同的文化特征。民族地区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地域一般都在国家的边陲,随着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民风民俗,形成的民族情怀,共同的心理素质,所以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1.语言特殊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特殊的语言。壮族人民普遍讲壮语,壮语是壮族的母语,属于藏语系侗语族台语支,与侗语、临高话、傣语、老挝语非常相似。现在的壮语有书面语和方言之分,标准的壮语以武鸣地区的语音为标准发音,以武鸣北部的壮语为方言,以现代通俗的壮语口语语法为规范,所以标准的壮语在也不完全等同于武鸣的壮话。词语的发音与标准的普通话相差较大,因此传播较为困难,尤其是乡村许多老人不会讲普通话,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受到了阻碍,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理论内核,最基础的方式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壮族地区与其他非民族地区在语言方面差异明显,因此在民族地区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要注意语言的运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翻译成壮语,用基层人民群众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

2.地域特殊

广西地处中国南部,位于中国的第二阶梯的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地区,东部与广东相连,东北与湖南相连,西北与贵州相连,西部与云南相连,西南与越南相邻,陆地面积大约23.67万平方公里,广西山多地少,地势为四周多山地与高原,中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多平地,素有“广西盆地”之称。由于地势崎岖,交通不便,因此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而且民居较为分散,不集中,所以相比其他地区来说,广西的信息传递较慢,乡村覆盖不够全面。为了在民族地区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人民群众在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能够了解理论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从而更加认同党和国家的政策,推动方针政策的施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党和政府也在不断努力,目前交通发展迅速,高铁通达县级市,但是偏远地区的乡村由于交通及地势方面存在困难,通讯方面仍亟待改善,这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是一个挑战。

3.经济生活特殊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中部和东部地区较为缓慢,中部和东部主要以工业和商品经济为主,西部地区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第一产业仍占经济总量的大部分,因为西部地区地形崎岖,地势复杂,工业化无法大规模发展,但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自然风景,因此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也较为发达,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著称,其中的阳朔更是以“阳朔山水甲桂林”的称号,每年都会有许多国内外的游客到此旅游,所以这里的村民、政府都积极发展旅游业,但是由于旅游业经常受到季节的影响,分为旅游淡季和旺季,旅游的淡季人们通常会通过举办一些歌舞表演来吸引游客,还有开春时有壮族“三月三”的节日,广西的南宁、桂林、柳州等许多地方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祝节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由此得出广西经济的发展非常具有地域特色而且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由于长期生活在一起,生活习惯都随着历史沉淀出了具有壮族特色的民风民俗,例如,壮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如果到壮族的任何一家做客都被认为是整个村寨的客人,每家人都会邀请到家里做客,轮流请客吃饭,非常的热情。婚礼习俗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者是“坐家”,指年轻的男女结婚后,女方不是马上搬到南方家住,而是继续回到娘家去住,大的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夫家暂时居住,等到怀孕才正式住到夫家。由此来看,民族地区不管是在发展经济和生活习惯方面都与其他中部和东部地区有所差异,因此在民族地区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要注意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才能让理论深入人心。

4.心理素质特殊

心理素质包括民族的共同爱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尊严等,主要表现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方面。壮族人的性格比较单纯善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但是由于长期守护自己的一片土地,与外界的联系较少,因此在思想方面比较固执保守。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发展迅速,再加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壮族地区的人民在一定程度上也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还处在一个不理解不了解只是听说的程度,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信仰,大部分人都属于信仰空缺或者信仰民间的宗教。例如壮族的民间信仰化的宗教“麽教”“布麽”,“布”在壮语里有“男性”或“公的”、“公”等意思,“麽”则有喃诵祷祝之意,从事麽教法事的全都是男性,所以叫“布麽”。“布麽”汉译里也叫“麽公”或“魔公”。“师公”是壮族师公教的神职人员,也叫“尸公”、“鬼公”、“童公”,“巫士”等。从中原地区传入,经过本地的改造后与严格意义上的道教相似,它的神职人员称为“道公”。家里发生大的变故都会请“道公”来家里做客,为家里增添喜气和福气或者清扫污浊之气。为了让民族地区的人民有正确的信仰,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必然的趋势,也符合社会潮流的发展。随着科学的发展,迷信的谎言最终都会一个一个被戳破,人们会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三、以壮族歌圩节为切入点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以壮族歌圩节为切入点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有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入且丰富的理解,其次对壮族歌圩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擅长用山歌的形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演绎。另外,还可以将山歌这种民族形式与现代性相结合,与现代歌曲的韵律相结合,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也能够推动自身发展。

(一)让山歌富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蕴

列宁曾说过“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6]。说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播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的国家具体国情来进行阐述,在不同的民族地区也要依据不同的民族特色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与民族地区的族情、语言、性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融入山歌歌词中,利用民族地区原生态的语言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山歌,词汇丰富,音节铿锵,偶句适当,堆叠精彩容易引起人们群众的兴趣。把经过民族语言转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与方法穿插其中,是实现大众化的最好方式[7]。例如宜州市政府经常组织以党的政策为主题的“国策杯”,“计生协会杯”等山歌比赛,以政府要求的主题为基础,在山歌原来的曲调上添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党的政策理念相关的内容重新编曲进行演唱,同时也进行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宣讲;宁明县政府通过县山歌协会牵头,组织山歌协会会员学习《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等理论热点书籍,并编写成简明易懂的山歌,巡回到各个乡演出,吸引了许多村民一起传唱,歌词唱道“金秋时节好时光,大榕树下开课堂;理论热点面对面,领导带头我们唱……”,等等[8]。利用山歌的方式来宣传理论,宣传党的政策方针,要创造性地运用贴切、形象的比喻,符合人们群众的文化水平和自身的利益,让这些语言在人民群众的心中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艺术表现出来的巨大的魅力。

(二)打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相结合的队伍

当前的情况下,壮族民歌在传承和发展方面遇到了一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山歌的发展缺乏原始的生态环境和生长环境。现代化的生活气息充斥使原始的唱山歌的氛围正在面临缺失的困境;另外一方面就是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较少人留在故乡系统地学习研究山歌,因此缺乏传承者。所以必须采取一些地措施来扶植歌圩文化传播队伍,壮大壮族歌圩文化传播队伍。着力培养优秀的歌手队伍,在管理方面要重视,在选拔人才方面要精明强干,对于青年人要着力培养,让他们懂山歌,唱山歌,爱山歌,使歌圩文化能在壮族地区稳固地保留下来。

政府采取措施,提高党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并且注重歌圩的建设,带头举办歌圩活动,定期每年举办稳定的歌圩活动。例如壮族“三月三”每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各个地区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壮族山歌活动例如宜州歌圩节、来宾歌圩节等,鼓励人民群众对山歌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歌圩是壮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用山歌为载体来弘扬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能够深入人心。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是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场所。民族地区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学校在继承传统的山歌文化方面的教育。山歌是壮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歌圩节这种民族形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灵魂,作为民族地区的青少年不仅要继承传统还要推陈出新。首先,在壮族地区的山歌教育要开设相关的课程,在学校要进行大力宣传;其次,在学校还要注重隐形教育,可以把山歌教育和音乐课教育结合,把山歌教育和语文课结合,通过多种方式把歌圩文化与平时所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结合起来,让同学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接触到山歌,能够被山歌所感染,激发起内心的力量,从心底热爱山歌;最后,还可以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邀请家长加入到山歌的编写和传唱中来,感染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民族地区青少年既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学习山歌艺术,既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又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为在民族地区通过壮族歌圩节的平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后备军支撑。另外,每个民族地区都有民族大学,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在我国民族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责任,同时也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断健全民族院校的“两课”教育教学平台,努力营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氛围,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形式。

(三)以壮族歌圩节为传播点,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的影响力

壮族歌圩节是广西的一个民族文化传播的形式,只是在歌圩节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歌圩节这一个点带动面的传播,在整个民族地区传播,在整个广西传播,扩大影响力,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走向大众化。

首先,政府应带头在歌圩节举办各种各样的比赛,吸引、鼓励大家创作渗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的山歌并进行传唱,在巡回的演唱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其次,利用“三月三”假期来举办各种各样的歌圩活动和山歌比赛活动,宣传壮族的歌圩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最后,在举办歌圩节活动时不仅要注重在线下活动的宣传,还可以利用微媒体等互联网媒介进行线上传播,线上线下结合,做到全方位的宣传,吸引更多国内外的游客参与到节日活动中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壮族歌圩节,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结合当地的民族情感、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用壮族歌圩节这种带有民族特色的形式推进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成鲜明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可以做到民族特色的推广,又能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四、结语

对于长期生活在壮族地区的人民来说,唱山歌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料。随着政府对于歌圩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不断增强,山歌在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宣传教育思想方面的作用也在不断提高,它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也得到了新的升华。我们新一代的青年要继承和弘扬歌圩文化,利用歌圩节的民族形式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歌圩的发展。在民族地区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跟随时代的步伐,更重要的是要贴近群众,用群众的话语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实现中国梦、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温雅.壮族的歌圩节[J].山西老年,2014(4):54.

[2]李燕燕.浅谈壮族三月三歌圩[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5).

[3]南宁师范学院广西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室.广西少数民族风情录[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4]龙海平,侯峥,封秋宁.“歌圩文化”:壮族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84-88.

[5]李少庆.两老对唱今胜昔[N].右江日报,2006-06-25(3).

[6]列宁.我们的纲领:为工人报写的文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3.

[7]马宁.壮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建设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5):104-107.

[8]潘晓.国家化语境中的民歌发展——以广西宜州市为例[J].广西地方志,2008(1):60-63.

Exploring the Path to Realiz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the Minority Areas Based on Zhuang’s Folk Song Festival

KANG Yaqian

(School of Marxism,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541006 China)

The realization of popularizing Marxism must make good use of various ethnic forms,and Guangxi Zhuang Folk Song Festi⁃val is a specific ethnic form in Zhuang people’s living areas.There are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taining,rich in content,changeable forms by the form of folk song festival to teach Marx’s thoughts.Finally 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 doctrine should not only follow the pace of the times,but more importantly get close to the people,to explain the doctrines of Marxism in the discourse of the masses.

Zhuang Folk Song Festival;ethnic form;Marxism popularization;path

D61

: A

: 2096-2126(2016)06-0033-05

(责任编辑:刘婧)

2016-10-28

康雅倩(1993—),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山歌大众化壮族
山歌还要妹起头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山歌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苗山歌
苗山歌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