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的担当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2016-03-18 03:54胡大雷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

胡大雷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文化建设的担当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胡大雷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中华民族自远古以来就有文化建设的担当精神,以春秋为著。当时提出“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就是要进行文化建设。当时实施的太子教育也就是要未来的君王学习文化建设诸个方面以实现文化传承。春秋时期,士大夫也承担起文化建设的重任,如子产之类;而所谓“君子九能可以为大夫”,这“九能”也就是从事文化建设的才能;又有“三不朽”之说,士大夫以“立言”,即从事文化建设而“不朽”。春秋时期庶人也有参与文化建设的实践,如“重人”对“山有朽壤而崩”提出文化建设的建议,以及曹刿以文化建设“问何以战”。这种文化建设的担当精神也正是习总书记所讲: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之一,其当代价值,即要以此种精神来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春秋时期;文化建设;担当精神

一、文明建设文化建设者“王天下”

我们常常追问: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在各个时代都有着传承与发展,那么,其强大的生命力的渊源在哪里?我们说,除了中华民族自身各方面的优秀素质之外,还有我们中华民族自远古以来就培养起来的文化建设的自觉精神、文化建设的担当精神。

这种文化建设的自觉及其担当精神,自文明创始、文化创建之时就有所树立。先是有先公先圣的榜样,《韩非子·五蠹》曰: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1]

有巢氏、燧人氏被推举为“王天下”,就是因为进行了物质文明建设。进而又是“王天下”者进行文化建设,《文选序》曰:

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2]

古代所谓伏羲氏“王天下”,便“画八卦,造书契”,以文字创造开始,古代文化建设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尚书大传》称:

圣人者,民之父母也。母能生之,能食之;父能教之,能诲之。圣王曲备之者也,能生之,能食之,能教之,能诲之也。为之城郭以居之,为之宫室以处之,为之庠序学校以教诲之,为之列地制亩以饮食之。故《书》曰“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此之谓也。[3]34

圣人之于民,一方面要进行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还要有文化建设的“为之庠序学校以教诲之”。故人们称周公的政绩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3]44人们赞赏周公的主要成就在于摄政当国,他平定三监之乱后营建成周(洛邑),制礼作乐,制定宗法制、分封制等各种制度,进行文化建设。《史记·周本纪》论述周公“兴正礼乐”等制度文化建设与国家建设的关系,如下: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成王自奄归,在宗周,作《多方》。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4]

值得注意的是,此中又说到文化建设体现在这些文章之中。

这种文化建设的自觉与担当,又以春秋时期表现得最为强烈。西周代商而立,周公制礼;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人们对文化建设的关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急迫,尤其是“王”者,虽然已非“王天下”可言,但毕竟他们是执政者,依古来传统,他们有着文化建设的责任。《左传》文公六年载“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更知道要留下所谓“众隶赖之”的东西,这就是文化建设。我们说,这种视文化建设为“众隶赖之”的观念就是把文化建设视为社会建设重中之重的事情,这应该是很具远见的。所以当时又说,实施文化建设不应该到临死前才有,而是在登上王位时就要有所作为了。彼时提出“古之王者”的文化建设,包括以下十一项:“树之风声”,树立声威教化之法;“分之采物”,建立尊卑不同,名位高下的各级品制;“著之话言”,把美好的有训诫意义的话语著录于典册;“为之律度”,制定钟律、度量、历法等;“陈之艺极”,建立进奉、进贡的贡献制度;“引之表仪”,建立祭享等典礼中的动作仪节及待人接物的礼仪以引导人们实行;“予之法制”,建立法令制度;“告之训典”,告知大众先王之书;“教之防利”,教导大众防恶兴利;“委之常秩”,给人们委任职务、安排俸禄;“道之礼则”,以礼法、礼制等礼节法则引导大众。这些都是典章制度等方面的文化建设,都是有所具体呈现的、可以具体实施的。“法施于民则祀之”,实现了这些文化建设,世世代代就能获得百姓的祭祀,即所谓“不朽”。上述这些都不是“立功”层面上的东西,而实现了这些“众隶赖之”的文化建设,就可以“即命”——安然离世,无所遗憾了。古代社会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建设,于此可见一斑,这就是所谓“先王违世,犹诒之法”[5]1844(上、中),先王离世,留给人们的是“法”,是文化建设。

二、教育下一代与文化传承

朝廷的文化建设事业如何得到后代传承?这从春秋时期的太子教育——对未来统治者的教育可以见出。《国语·楚语上》载:楚庄王派遣士亹教导、辅佐太子,士亹问申叔时,应该向太子教导什么,申叔时曰:教历史,教其史书《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培养其为善之心;教其先王世系,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培养其崇德之心;教歌谣,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培养其向上之心;教礼仪,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培养其守则之心;教音乐,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培养其镇定之心;教律令,教之先王法令,“使访物官”,培养其遇事访问百事之官的责任之心;教格言,教之《语》,“使明其德”,培养其学习“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的精神;教朝代兴亡,教之记载前代成败的《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使其懂得自身承担着兴废大业;教五帝典诰,教之先王典制的《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使其懂得以先公先圣的行事为榜样。还有如“明施舍以导之忠,明久长以导之信,明度量以导之义,明等级以导之礼,明恭俭以导之孝,明敬戒以导之事,明慈爱以导之仁,明昭利以导之文,明除害以导之武,明精意以导之罚,明正德以导之赏,明齐肃以耀之临”,等;意思是说:以施与舍的道理引导他实行忠恕;以日月久长引导他明白忠信;以度量引导他懂得事物的合宜;以等级引导他实行礼仪;以恭敬勤俭引导他实行孝道;以敬与戒指导他做事的道理;以慈爱引导他的仁爱;以昭示利益引导他崇尚文治;以清除祸害引导他推行武功;以精明计算引导他实施惩罚;以树立道德引导他实施奖赏;以严肃统一标准引导他亲临处事。这些教育的内容,都是属于文化行为范畴内的,都是要太子接着去做的文化建设的事情。进而才是“诵诗以辅相之,威仪以先后之,体貌以左右之,明行以宣翼之,制节义以动行之,恭敬以临监之,勤勉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等[6],这些是行为动作的训练。《礼记·学记》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7]而“教学”,内容上以“文化”“为先”;对象上以太子“为先”,这样才能保证“古之王者”所从事的文化建设事业的世代相传。

古代“学在官府”,要求年轻人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此中除了文化传承教育,还有技艺教育。孔子开创学术下移,晚年,他所从事的就是文化整理工作,其目的当然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孔子的学生多有庶民子弟,他非常强调以“文、行、忠、信”来教育学生,“文”是指诗、书、礼、乐等典籍,这些都属于制度文化方面的;而“行、忠、信”则属道德文化范畴。孔子就是想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使学生们能够去实施文明传承以及文化传播。

三、全社会须投入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的自觉及担当,又不仅仅只在于“古之王者”,还在于广大的卿士大夫阶层。《左传》载“古之王者”进行文化建设的方案是“并建圣哲”。杜预的解释为“建立圣知以司牧民”,强调智慧的运用;孔颖达解释说:“此说王者之事,或封为诸侯,或置之群官。圣哲,是人之儁者,故总言之。”[5]1844(上)强调文化建设的“或封为诸侯”“或置之群官”,让这些人都去进行文化建设。春秋时期权力下移,多有卿大夫执掌国政的,于是他们也就成为文化建设的主要担当者,其中以郑国子产最为突出。如子产“铸刑书”,第一个将刑法公布于众。又如《左传》襄公三十年载,子产“作封洫”整顿田制,重新划分土地界限,确定各家的土地所有权,以制止对土地的肆意侵占和争夺,又把农户按五家为伍的方式编制起来,于是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所谓“使者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5]2013(下),显示出文化建设的成效。又如史载:郑国有乡校之类的文化活动场所,郑人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意谓要铲除乡校。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5]2016(上)意谓乡校中的建言,让人民有一个说话的地方,“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非常有利于执政,为什么要“毁之”呢!

春秋时期又产生了新型文化建设者——“士”。士为“能事其事者”,《说文解字》曰:“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段玉裁注曰:“引申之,凡能事其事者称士。《白虎通》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故《传》曰:通古今,辨然否,谓之士。”[8]“能事其事者”就是指其“通古今,辨然否,谓之士”,“能事其事者”又是指其要有职位,当时有称:“故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誓,山川能说,丧纪能诔,祭祀能语,君子能此九者,可谓有德音,可以为大夫。”①见《诗·鄘风·定之方中》,“卜云其吉”毛传引。[9]所谓“君子”是指“士”,所谓“君子能此九者”,表面上看是能够撰作这九种文体者,但能够撰作这九种文体就是能够进行文化建设者,他们“可谓有德音,可以为大夫”,就是因其能够进行文化建设,“士”才有如此的地位与名分。

春秋有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唐人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此指先公先圣以文化建设而“王天下”者;“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5]1979(中),此则指卿士大夫进行文化建设。“立言”是卿士大夫所为,又是说其解决了现实问题的言论,成为概括性的理论、原则、方法等,此为“言立”。而流传到后世,实际上就演变成为一种制度性的东西而仍然有着示范作用、指导作用。“立言”既应该有实效,而且能够流传后世,因此,“立言”之类的文化建设能够使人“不朽”,那么,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自然会有很大的提高,卿士大夫的文化建设的担当精神也就落到了实处。

另外,《左传》中还记载了一批对文化建设有所自觉与担当的庶人。《左传》成公五年载:梁山崩塌,黄河因之壅塞,晋侯紧急召集大夫伯宗商议,路途上遇见押运重车者的“重人”,“重人”对伯宗说:“山有朽壤而崩”,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又说:“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降服、乘缦、彻乐、出次、祝币,史辞以礼焉。其如此而已,虽伯宗,若之何?”[5]1901(下)-1902(上)“重人”说:国家以山川为主,现“山崩川竭”,国君因此而减抑自己的奢华生活,祝史之官因此而尽职尽责,不管是不是召集大夫们去,都是要做这些事。后晋侯这样听从了这些具体的文化建设的意见,并被付诸实施。还有大家最为熟悉的“曹刿论战”,更能说明庶人对文化建设的自觉与担当。庄公十年春,齐、鲁两国交战,曹刿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主动要求参与;其“问何以战”,鲁君一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二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三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1767(上),这就是说,考察能否一战,在于国君与人、神、刑的关系,就在于文化建设是否妥当。

《荀子·王制》称:“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10]地位升降的关键在于“属于礼义”,也就是在于文化建设,庶人及其子孙“归之卿相士大夫”的条件之一,就是“积文学”,就是能够对文化建设的进行、实施提出自己的意见。

四、文化建设担当精神的当代价值

先秦社会,不仅仅是文化建设者“王天下”,而且是“王天下”的执政者更要重视文化建设。尤其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旧的制度、文化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化建设的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当今的时代我们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提醒我们,转型时期的文化建设,显得比任何时期更为重要。

首先,要把文化建设当做重中之重的事情来做。现在所说的文化建设就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比起古代所说的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外延都要小。现在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并用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学艺术和文化活动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其次,文化建设是全社会成员都需要投入的事业,而不仅仅只是政府领导人的职责,也不仅仅是政府主官文化部门的职责。社会的全体成员,不仅仅只是制度文化的遵循者,而且还应该是社会主义新制度文化的建言者,古时说“当仁不让”,在我们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人人具有文化建设的担当精神。

其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任重而道长。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人文学者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如何总结概括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有哪些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如何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这些都是我们的重要课题。

习总书记在宣传工作会议上讲: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怎么来的?一般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突出了其自然而然的演进、形成路径,而忽略各阶层人们的主观努力。当我们今天强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时,尤其要传承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中文化建设的自觉与担当精神,让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人文学者既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承担者、实行者,又应该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倡导者。因此,传统文化中文化建设的自觉与担当精神,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题中之义以及动力之一。

[1]陈奇猷.韩非子集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040.

[2]萧统.文选[M].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1.

[3]尚书大传[M].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133.

[5]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胡文波,校点.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354—356.

[7]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521.

[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1:20.

[9]毛诗正义.[M]//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16.

[10]章诗同.荀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77.

The Spirit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HU Dalei

(School of Literatur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541004 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Chinese nation stressed cultural construction especially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ey proposed the idea of“the ancient king of destiny”,that is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ince education at that time is the fu⁃ture king of all aspects of the learning culture construction to achieve cultural heritage.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officials also under⁃took the task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such as Zichan;and the so-called“gentleman who holds nine qualities can a doctor”,the“nine qual⁃ities”is also engaged in cultural construction;and there are“three immortals”which means officials should engage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to be“immortal”.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common people also practice in cultural construction,such as“people go first”and“if mountains are rotten,soil will collapse”which were all suggestions for cultural construction.General Secretary Xi also presented about the spirit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it is one of the most profound spiritual pursuit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is to build our socialist new culture with this spirit.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cultural construction;spirit

I206.2

: A

: 2096-2126(2016)06-0041-04

(责任编辑:刘婧)

2016-10-25

胡大雷(1950—),男,浙江宁海人,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桂学。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