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墨礼乐观之异趋

2016-03-18 03:25赵西亚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2期
关键词:功利主义礼乐

赵西亚



浅析儒墨礼乐观之异趋

赵西亚

摘要: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现状,孔子和墨子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孔子主张恢复周礼,而墨子反对铺张浪费,提出了一系列节制礼仪的思想。“非乐”思想便是其中一个重要思想。大兴礼乐一方面违背了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也与社会现实相矛盾。

关键词:礼乐;非乐;功利主义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社会剧烈变动,造成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儒墨两家出于现实关怀而反思礼乐,却得出了两种不同的结论。儒家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大统;墨家则反对一切繁文缛节,主张“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训》),节制礼乐。

一、礼乐传统之溯源

礼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那么礼与乐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呢?在《礼记·乐记》中有这样的表述:“乐由中出,礼由外作”。礼是为了他律,而乐是为了自律。礼乐共同具有引导人心性情的作用。礼代表的是一种人间的秩序原则,而乐代表的是完全的和谐原则,礼乐之间相互补充,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既注重秩序,又注重和谐统一的价值精神。

在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礼记·明堂位》),从政治到文化方面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实现了礼乐的制度化,使礼乐正式与政治结合在一起。礼乐制度对西周初期政治的鼎盛和社会治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始于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应当如何看待西周的礼乐制度成为当时思想家思考的主要问题。

二、墨子的“非乐”思想

墨子对礼乐传统的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他的“非乐”观。墨子提倡非乐的一个基础就是他的功利主义观。“墨子思想的第一主脉为功利主义”①,墨子以“利”与“害”为标准来判断一件事情应不应该去做。他认为仁者君子去行仁政,必定要一心谋求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革除对天下有害的事。

此时的一个社会现实就是人民处在“大害”之中。在《墨子·兼爱下》中,墨子:“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墨子所认为的天下之大害,和孔子所控诉的“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其实是一个意思。此时的世界没有纲纪,人道毁灭,在这样的社会下,暴力动乱滋生。所以墨子说要“除天下之大害”。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墨子认为“兴天下之利”,就是使“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墨子·节葬下》)墨子还指出解决“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这三个切实的社会问题,才是“兴天下之利”。

乐虽美而不得不非的原因就是“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墨子·非乐》)墨子并不否认音乐、雕刻筑等的审美和艺术功效,对于这些东西人们都会“耳知其乐”“目知其美”的。但是以除大害和兴大利的标准来看,它非常损耗人力物力财力,是不可取的。故墨子说:“为乐非也”。

三、墨子对儒家礼乐观的批判

至少在孟子的时代,墨家就基本取得了与儒学分庭抗礼的地位,他们经常对同一问题持不同的看法。他们对“礼崩乐坏”时期的“乐”的态度就是其中一个。孔子志在重建“周文”,墨子则坚持“非乐”。余英时说:“一般地说,历史上重大的‘突破’,往往都有一个‘崩坏’的阶段为之先导。”②正是因为礼崩乐坏,才有了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

“非乐”的思想毫无疑问是直接指向儒家的。儒家热衷于“乐”的原因有三:首先孔子认定“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礼乐是维护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是因为孔子认为“礼坏乐崩”的根本原因在于礼乐精神的缺失。孔子用“仁”来重新阐释礼乐,以社会心理结构为出发点给出了礼乐的内在根据,重塑礼乐文化。儒家认为通过礼乐教化完成人民的心理建设和人格,可以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变为个体的自觉要求。最后孔子提出,“乐以为乐也”。儒家认为从事音乐可以用来娱乐。音乐给人带来愉悦,使人从中得到令自己开心的东西。

墨子对孔子的这三种观点进行了反驳。在《墨子·三辩》篇中墨子提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反驳,“昔者尧舜有茅茨者……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墨子认为“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礼乐越繁复,治理国家的政绩也就越少。乐是不可以治天下的。墨子的第二个反驳是,音乐也许会让奢靡之风更加盛行。音乐不仅没有起到教化人的作用,而且还使得君子和民众荒废各自的事业。墨子的第三个反驳是,儒家所认为“乐以为乐也”是没有任何实际作用的。在墨子看来,做任何事情都有其目的,而任何事情的目的都只能用是否“利人”的标准来衡量。“乐”在墨子看来是不符合这些标准的。

四、荀子对墨子“非乐“的反批判

针对墨子的思想,荀子对墨子提出的批判是“蔽于用而不知文”(《荀子·解蔽》)墨家急切地希望改变社会现状,使得墨家比起儒家来说更多了一些身体力行,更关注现实的下层人民的疾苦。韦政通认为墨子学说中“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过分膨胀是墨学内在的重大限制。因为实用的目的性的要求过强,足以妨碍思想向高度发展。一个怀抱着唯功利价值观的思想家是无法接受价值的多元观的。”③墨子的礼乐批判因为反映了下层社会劳动者的利益和正义的呼声,所以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但是也正是由于墨子从小生产者的利益思考和判断问题,囿于小生产者包括其思想代表的社会地位,导致了其知识、眼界和文化教养的局限性。其功利主义观比较狭隘,对审美和艺术包括礼乐教化问题的看法都带有颇为极端的功利主义倾向。

所以荀子对墨子的这一批判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荀子所说的“文”并不是指广义上的审美和艺术,墨子是肯定这种意义上的“文”存在的,并且墨子可以认识到这种审美价值。荀子说墨子不知文主要是指墨子不懂得审美和艺术的政治、道德教化功能。墨子将上层社会对音乐的欣赏仅仅视为一种享乐,而没有关注音乐所给人内心带来的变化。他不仅极力反对上层社会沉溺于极端奢侈的审美和艺术享乐,而且也反对下层劳动者在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之后去从事审美和艺术活动,他认为“故唯使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积织纴。”(《墨子·非乐》)

墨子对礼乐的批判是把礼乐作为享乐的工具来批判的,而不是把礼乐作为教化的手段来批判的。他对礼乐传统的政治教化功能的否定以及对儒家礼乐教化的批判完全是从直接的、现实的实用功利出发,没有涉及礼乐在人精神方面的教化功能。墨子“所谓‘背周从夏’可以理解为:墨子认为西周之初建立的礼乐制度完全丧失了现实的社会功能,只有沿着礼乐传统的路线回溯大禹治水的神话时代,才能找到解决现实困境的出路。”④墨子的礼乐教化观念以其激烈的反传统和社会批判精神在战国思想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是他忽视了政治和道德教化方面的价值,主张人们过一种没有精神追求而只顾物质世界的生活,是比较狭隘的。

虽然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导致了他对儒家礼乐观的批判比较狭隘,但是他的确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贫富不均,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事实上,与民间传统联系紧密的墨学比任何一个学派都容易赢得普通民众的认同,先秦之后最能引导精英文化中民间文化的当属墨学。”⑤同时,随着春秋末期“礼崩乐坏”,一直承担着政治、道德教化功能的西周礼乐已经越来越形式化,完全成为了上流社会奢侈和享乐的工具。墨子对儒家的礼乐观念的批判,并不意味着对礼乐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认为它已经不合时宜,对治理社会已经无济于事。总而言之,礼乐制度在国家政治和人民生活中所处的地位,要与当时的时代发展相切合,与实际社会背景相适应。

引文注释

①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一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7.

②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84.

③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72.

④刘一石.墨子与礼乐传统[M].任守景,主编.墨子研究论丛[M].济南:齐鲁书社,2010:497.

⑤刘一石.墨子与礼乐传统[M].任守景,主编..墨子研究论丛[M].济南:齐鲁书社,2010:501.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12.065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功利主义礼乐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从班固的礼乐观看汉代乐论思想的重建——以《汉书·礼乐志》为例
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异同探析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康有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义解读
法律解释的功利主义倾向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浅析西方现代功利主义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