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浅析

2016-03-18 03:25罗一平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2期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

罗一平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浅析

罗一平

摘要:邓小平同志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集中体现在8.18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邓小平同志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核心是党政分开,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权力运行问题。邓小平在前期强调要解决“权力集中”问题,后期则更强调要“集中权力”问题。邓小平同志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底线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搞民主集中制,不照搬西方的民主模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邓小平同志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关键词: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党政分开

邓小平同志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集中体现在8.18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他针对当时政治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如:党政不分、权力过分集中、兼职、副职过多、交接班、官僚主义、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特权以及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对政治体制的影响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目标原则和一些具体措施。除此之外,邓小平同志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也有很多讲话,其构成了邓小平同志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党政分开,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权力运行问题

邓小平同志在前期强调要解决“权力集中”问题,后期则更强调要“集中权力”问题。这种变化既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对“权力”运行机制的深刻认识,又是政治发展的需要,更是当时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需要,同时也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定。但总体来说,其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核心还是要解决“权力过分集中”问题,尤其是党政分开、党企分开问题。

从邓小平同志《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可以看出,在他看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归根到底是“权力过分集中”造成的。一是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党的领导成了“党领导一切”,不分大事小情,统统需要党委的决策和执行,极大地压制了群众的积极性,并且不利于党发挥其“统领”的优势,结果造成在某些方面党的作用不仅没有完全有效发挥出来,同时还使基层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弊大于利。二是权力过分集中于“上面”。不利于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三是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权力集中在个人手中,使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进而形成个人独断专行和家长制作风,不利于党内民主,阻碍了集体智慧地发挥,甚至形成党内人身依附,其危害不可谓不大。

针对权力运行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综合来看,主要是通过党政分开,在制度层面,实现横向“权力分开”和纵向“下放权力”。“权力分开”的主要措施有:一是修改宪法。在宪法上,表现出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则。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上,保证人民真正享有权力。二是权力过渡。在中央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之后,还要设立顾问委员会。中纪委的设立实质在于解决党员受监督的问题,而顾问委员会的设立,在于更好地、有序地实现权力的过渡。三是党政分开、党企分开,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四是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和企业内部民主。主张各级党委要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落实和完善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等经济民主制度。

在“权力下放”方面,邓小平同志主张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充分激活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从实际情况来看,简政放权是一个相对比较困难的过程,收到的成效是有限的,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时中国经济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群众主要关心的还是生活问题,另一方面,封建思想的残余还在发挥余热,影响着部分当权者对权力的认知。总之,不管是从内部还是外部看,真正做到简政放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底线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搞民主集中制,不照搬西方的民主模式

首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邓小平同志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肯定会天下大乱,四分五裂。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这充分说明政治体制改革不是没有底线,相反,有一条红线是不可触碰的,那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当时,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想比较突出,民主改革的呼声也不绝于耳,但如何改革,邓小平保持了清醒的认识,一再强调不能放弃党的领导。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要巩固党的领导。因此,政治体制改革虽然紧迫,但也极其危险,所以,在推进的过程,难免出现走走停停的现象。有的学者对此提出了批评意见,但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稳妥是必然的选择。

其次,不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模式。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一是邓小平同志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实质,是资本的民主,不是人民的民主。二是邓小平同志看到了中国的国情。中国急需解决的是发展问题,尤其是经济发展问题,如果引进西方的民主模式,三天两头搞游行集会罢工,必然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如果在经济方面一事无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无从体现,甚至可能毁掉社会主义制度。

最后,社会主义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我们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一方面我们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是有别于资本主义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是集体主义,资本主义是个人主义。因此要把这两者区分开来,不能盲目模仿西方的民主模式,否则可能会导致国家动荡。民主虽然是好东西,但民主是需要土壤和培养的,不同的土壤种的东西必然有区别,我们必须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发展道路。

此外,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发扬民主,但是同时需要集中。也许现在和以后一个相当时候,更要着重强调该集中的必须认真集中,以便把效率提高一些。”在邓小平同志看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也就是“效率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阶段,效率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要想在短时期内解决中国贫穷落后的问题,关键是发挥效率的优势。改革开放37年来,事实证明只有把民主和集中集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潜力,同时防止出现颠覆性的错误。当今社会上,依然有很多支持西方民主的声音,认为那才是真正的民主,殊不知民主从来都不是纯粹由制度决定的,而是由很多因素来共同作用的,不能单纯从理论上去探讨民主,还需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从历史出发,从文化出发,从民众的民主意识出发,多角度、深层次地理解民主,才能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民主道路。邓小平站在历史和国情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从更深层次和更广的角度去认识民主,其认识无疑是深刻的,且具有前瞻性的。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纵观邓小平同志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和措施,都是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在实践基础上去考虑问题,并不是单纯的就政治体制改革而改革。虽然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邓小平同志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不彻底的,但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从来就没有什么单纯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必然也必须和现实相结合,不能抛开现实就制度层面进行设计政治改革。邓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从历史上来看,单纯地从美好愿望和对西方民主的想象出发,用所谓先进的民主来改造中国,结局都是失败的。正是因为如此,在政治体制改革上必须谨慎。因此,邓小平同志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并没有放在就政治体制改革而改革上,而是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进行了谋划,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如,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实现党政分开等。总之,贫穷的民主从来都不是真正的民主,放弃党的领导进行多党竞争以压力促进党的发展更是痴人说梦,民主的发展有其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不能在一些所谓“学者”的鼓吹下,盲目照搬西方的民主模式,而且从就现在来看,西方民主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历史面前从来就没有新鲜的东西,从邓小平同志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变化和原则坚持中,我们要有政治定力,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完善各项政治制度,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一条人民当家作主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发展道路,才是当下最应该做的,而不是把愿望寄托在那些“飞来峰”上。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12.015

作者单位:(中共晋中市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室)

猜你喜欢
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从政治体制转型看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勃列日涅夫时期政治体制倒退及其严重后果
俄罗斯的转型政治体制
中东欧政治体制转轨20年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