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熊孩子”的教育策略谈

2016-03-18 14:22林雨芳
教育界·中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熊孩子作弊李老师

林雨芳

【摘要】现代“熊孩子”教育之难前所未有,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溺爱,养成了不少恶习。更由于年龄原因,他们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心中也是只有自我,没有他人。转变他们,一需要爱心,二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从现代教育家李镇西的后进生教育故事中,静心品读,我品出了不少适合我们一线老师的教育策略:充分了解是教育的基础,择机而动、持之以恒、不断完善是教育的主要策略,追求自管是教育成效的最大保障。

【关键词】后进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

在学校里,几乎每个班都会有几个不好对付的“熊孩子”,他们有的经常迟到;有的时常顶撞老师;有的上课不听,不做作业;有的对同学暴力相向……“熊孩子”古今中外都有,教育良方不少,但现在的“熊孩子”教育挑战性不小:杀不得(打)!凶不得(骂)!冷不得(冷落)!教育难度前所未有。但好方法不是没有,李镇西老师的策略就非常了得!

“我和万同故事”是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文章中的万同原来就是一个学习不好,纪律糟糕,喜欢打架斗殴,又沾上早恋的“熊孩子”,但在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下变成了有爱心求进步的好孩子。细读“我和万同故事”,我不仅被李老师对孩子的爱所感动,更为敬佩李老师的教育策略。

一、 不急作判断,要调查了解

我们很多老师在遇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总是急于告诉他们:你这样做是错误的,是不应该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类“教育”基本上属于废话。因为没有哪个孩子不知道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打架骂人、偷东西这些行为是错误的。看待学生的错误,光有道德视角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视角。正确的做法是研究他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是什么力量推动他非这样做不可。搞清他的思路,我们才有可能下次在适当的地方切断他的错误思路,避免他重犯错误。

万同在开学第一天就拿了同学的随身听,李老师像福尔摩斯一样火速破了案。但当时李老师并没说什么,而是找出了万同的家庭情况登记表仔细研究起来,万同是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李老师知道自己与万同的“较量”才刚刚拉开序幕!

当“新官”为能“烧到三把火的”时候——在正式班委会选举时,万同没有被选上,又恢复了一脸的“痞气”时,李老师就对万同进行了家访,了解到他家的实际情况,也知道了万同的“知名度”。

当万同在上英语课时给同学背上贴糖纸时,李老师在一个周日郊游的机会与万同进行了一次谈话,了解到万同学习的实际情况,知道如果不让他在学习上产生愉悦感,仅仅靠意志来维持良好的纪律,是不可能持久的,决定了万同上课抄小说《烈火金刚》。

面对万同一次次的犯错,李老师没有对他的行为作是非判断,没有对他发脾气,也没有谴责,而是通知查看资料、家访、谈心等方法了解,就像科学家见到不明飞行物的照片一样,研究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也像医生见到病人一样,通过交谈、检查等手段了解病情。当我们冷静地把孩子的错误当做一个研究对象的时候,我们的反感和厌恶立刻就减轻了。这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对教师心理健康大有好处。

二、 不盲目冲动,要选择良机

有些老师经常犯急躁的毛病,面对孩子出现问题时会立即火冒三丈,非要立马弄个水落石出。这样做,常事与愿违。因为孩子出现问题后,出于自我保护立刻会在心里设下一道防线,准备与即将到来的批评和责骂进行抗争。此时老师向孩子“进攻”,正好落入孩子的“圈套”,就处于被动。在恰当的时候,以孩子喜欢的方式与他交流,这样的教育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万同拿了游贤的随身听,当时李老师并没有对万同进行说教,但在一周后,万同成为为这个新的班集体做的好事最多并得到表扬的时候,李老师才在放学后把万同留下来谈心。告知那天拿了游贤的随身听,游贤就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到痛苦。

后来万同因司婷婷离家出走,李老师在送他回家的路上是这样说的:“大道理我就不多讲了,如果你信任我的话,咱们另抽个时间好好聊聊。”就这样李老师心里一直装着司婷婷那封信,在万同被社会上的人打了之后,感受到同学的温暖,重新上学,各方面的表现明显好转了。李老师觉得时机成熟了,才把万同叫到了办公室,和他进行了真诚的交谈。

当万同又一次在“无监督考试”中作弊,李老师利用同一天万同脚摔成骨折这一教育时机,将“动之以情”的关心与“晓之以理”的教育融为一体,让万同享受班集体的温暖。直到一个月以后,李老师才在一次班会课上讨论关于万同作弊这件事的处理。

三、 不急于求成,要持之以恒

下棋的高手动一个棋子,心中已经想了好几步,没水平的棋手才会幻想一招取胜。要解决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老师需要耐心,设计有梯度的办法,一步一步引导孩子提高。这个道理似乎谁都懂,可是做起来,我们就发现许多老师总是企图一步到位,提出一些孩子眼前根本无法做到的要求。孩子一旦做不到,我们老师可能会更加伤心、失望,或逼着孩子写检查写保证之类的,其实这样的思维方式是不对的。教育不是说孩子应该达到我们的要求,而是要帮助孩子达到我们的要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难以克服的坏习惯,应该都是多年养成。其实没有哪种习惯的养成是老师说了,孩子就能做到的。必然经过长期的反复,一个行为模式才可能逐渐养成。

班上第一次试行无人监督考试,万同一人作弊,给了他一个警告处分。李老师让万同自己找了一个帮助人,随时监督、帮助。“帮助人”使万同的纪律明显好转,连续两周班评比“进步最大的同学”,万同都名列榜首。

初二时,万同又由“纠察员”成了偷盗者,受到了学校严重警告的处分。面对失魂落魄的万同,李老师采用提前布置两个月后的半期作文题:《我为万同的进步而高兴》和《我为万同的退步而痛心》。不仅把万同置于全班的监督之下,又让每一位同学有意识地关注万同的表现。

半期考试过后,李老师考虑到万同容易反复的特点,又想出了“报喜单”的新措施。这样,每天有“帮助人”,每周有“报喜单”,督促着万同。

四、 不一意孤行,要不断完善

任何医生都不敢保证自己开的药方绝对准确,一般都会根据医疗效果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治疗方案,或者增减药量,或者改动药方,甚至推翻原有结论重新诊断。老师处理问题也是这样,采取措施之后要密切注意孩子的动态,观察教育效果,以便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措施。

“帮助人”不仅使万同的纪律明显转好,而且使他又恢复了对班级事务的热情。但因为有些课听不懂而坐不住,李老师允许万同可以看小说《烈火金刚》。别人听课他读小说,这样“井水不犯河水”了几天。万同又因为《烈火金刚》里有好多不认识的字,不想看了。李老师又换成让他抄,在抄的过程中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写在一张纸条上。

万同第二次又作弊了。李老师冷静分析万同的故伎重演,反思自己第一次的处分并未真正触动他的思想,明白再给他“更严厉的处分”也未必能使他从此不再作弊。所以这次李老师便不是再简单地以处分了之,而是把这件事作为引导孩子自我教育的契机,让全班孩子能从个人言行与班级荣辱的关系上来思考万同的作,使包括万同在内的每一位孩子都受到一次真正深入心灵的集体主义教育。

当万同已抄完了五个作文本,课堂行为得到了好转。李老师想到,如果不让万同在课内知识的学习上学有所得,那么他就不可能真正在集体中树立起自己的尊严。李老师与任课老师统一了认识,开始尝试“降低要求,增强信心,逐步提高,帮助成功”的教学方法,对万同进行了学习“扶贫”。一段时间后,李老师提高了作文要求从原来的抄课文改为写信,把英语和数学把要求降低到抄该节课所学的教材内容。

五、 不止步管住,要追求自管

我们不能把管住孩子当成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应该是帮助孩子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如果我们老师教得太多,管得太多,就会降低孩子的自我意识,也就妨碍了孩子的发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的统一体。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老师不能永远把孩子时时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教育孩子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孩子立刻让我们满意,而是采取提醒的办法,让孩子逐渐学会自己控制自己,让孩子自己确实有所成长。

当每天对万同的“举报”不断,李老师打算把万同留下来,狠狠批评一顿。我们来看李老师是怎么说,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

走进教室,李老师对孩子说:“……凡是觉得自己最近表现不满意,而又愿意接受李老师帮助的同学,请举手。”就这样万同不是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揪”出来的“后进孩子”,而是主动请求帮助的渴求上进的孩子。

通过与万同的一番谈心,万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李老师说:“好吧,我们现在一起来想想办法,怎样才能使你控制住自己?我给你找了两位老师,让这两位老师随时提醒你别违反纪律。一位就是你自己——每个人的上进心和意志都是自己最严厉的老师;另一位,是你的同学——我打算给你安排一位‘帮助人。”

当万同很想知道谁是他的帮助人,李老师脑子里又转了个弯:与其由我给他指定“帮助人”,不如让他自己给自己找“帮助人”,这样他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更强,效果也就更好。

最后李老师说:“今天是你自己要求李教师帮助你,又是你自己给自己找了一位‘帮助人,我相信,从明天起,你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开端。”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高明的教育一定是“因人而异”的,此人既包括“熊孩子”,也包括我们老师自己。

猜你喜欢
熊孩子作弊李老师
作弊
该得奖的李老师
舍不得您,李老师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
没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