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
【摘要】 目的 针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取不同节段位置的固定干预治疗, 观察临床疗效及影响。方法 88例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 对短节段组(54例)患者行短节段的固定干预治疗, 对受伤脊椎短节段组(18例)采取经受伤脊椎短节段固定干预治疗, 对长节段组(16例)患者采取长节段固定干预治疗。治疗后观察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短节段组患者效果评分为97.11%, 受伤脊椎短节段组患者效果评分为82.36%, 长节段组效果评分为70.84%。短节段组患者效果评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在后方位置进行短节段的固定治疗干预方式, 对于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能够提升患者骨关节恢复位置的效率, 有效降低患者的伤病处压力。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不同节段固定;手术疗效;影响
胸腰段脊柱骨折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疼痛感, 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还会给患者造成行动阻碍以及生命安全的巨大威胁。椎弓根钉在治疗脊柱骨折的手术中广泛应用, 而且实际的使用效果也明显呈现出逐渐成熟的趋势, 对于患者出现的胸腰段脊柱骨折采取椎弓根钉固定的方式也获得了更多的应用[1]。本文针对胸腰段脊柱骨折不同节段固定对手术疗效的影响展开分析和讨论,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88例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短节段组患者54例, 其中男30例, 女24例, 年龄18~60岁, 平均年龄(45.96±5.15)岁。按照患者出现骨折的位置不同分为:胸椎第10节骨折11例, 胸椎第12节骨折11例, 腰椎第1节骨折30例, 腰椎第三节骨折2例。根据医学脊髓神经功能的评分系统进行级别鉴定, 划分为:1级患者4例, 2级患者5例, 3级患者15例, 4级患者28例, 5级患者2例。长节段组患者16例, 其中胸椎第10节骨折3例, 胸椎第12节骨折8例, 腰椎第1节骨折5例。根据脊髓神经功能评分划分为:1级患者2例, 2级患者4例, 3级患者6例, 4级患者4例, 以上患者均为男性。在手术之前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X线、磁共振成像、电子计算机扫描等。收集患者以上检查数据能够判断患者的损伤位置, 并掌握患者脊椎受伤严重程度以及患者脊柱原始高度和位置, 测量患者的Cobb角度计算平均数值, 短节段组纳入标准:患者的后边缘压缩与前边缘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 且大于前边缘的1/3, 可能存在脊髓压迫症状。长节段组纳入标准:患者不存在骨质疾病或者是病理性的骨折, 在X线检测中发现有1节 以上的不确定性, 或者是严重的神经压迫症状。另外, 受伤脊椎短节段组患者18例, 包括胸椎第12节骨折10例, 腰椎第1节骨折8例, 根据脊髓神经分级划分为1级5例, 3级5例, 4级8例。
1. 2 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 对三组患者采取不同方式的干预手术治疗。其中短节段组患者进行短节段的固定干预治疗, 在受伤的脊椎位置进行上下不同位置的一次性椎弓根定固定, 每次固定1根。受伤脊椎短节段组患者采取受伤脊椎短节段固定干预治疗, 在短节段处使用短钉进行固定, 再经过受伤脊椎的位置进行椎弓根钉的固定植入。长节段组患者采取长节段固定干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在受伤脊椎的上下位置采取7根左右的椎弓根定固定, 在巩固后进行关节硬膜的维护和减缓压力操作, 再使用L体复位仪器进行挤压处理。
1. 3 观察指标 治疗后对三组患者进行追踪观察, 进行Oswestry总体评分, 并比较[2]。
2 结果
短节段组患者效果评分为97.11%, 受伤脊椎短节段组患者效果评分为82.36%, 长节段组效果评分为70.84%。短节段组患者效果评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3 小结
通过研究具体实践的具体内容可以发现, 本次研究中, 短节段组患者效果评分为97.11%, 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可见短节段固定干预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同其他两组对比有很好的优势和应用价值。因此, 在后方位置进行短节段的固定治疗干预方式, 对于重度的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能够提升患者骨关节恢复位置的效率, 有效降低患者的伤病处压力[3]。另外, 经过受伤脊椎的短节段固定方式在合并的严重脱位病症中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 能够提升患者的恢复效率,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4]。
参考文献
[1]马志锋.胸腰段脊柱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疗效对比研究.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27):119-121.
[2]杨荣.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分析.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1(33):140-141.
[3]尚博, 郑建红, 方继锋, 等.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34):3793-3794.
[4] 海涌, 鲁世保, 王庆一, 等. 单节段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9, 29(6):686-689.
[收稿日期: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