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清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颌面部间隙感染应用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144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7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切开引流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时间、瘢痕长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8%,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4%,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瘢痕长度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颌面部间隙感染采用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的效果与常规切开引流治疗相似, 而小切口负压引流能够缩短治疗周期、术后瘢痕小、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安全性高, 是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理想方法,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颌面部间隙感染;负压引流;微创切口
牙源性感染是造成颌面间隙感染的最常见的途径, 在任何年龄均可以发生, 其通常易波及颌下间隙、咬肌间隙、眶下间隙以及颏下间隙等部位[1]。切开引流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 小切口负压引流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推广[2]。2012年4月~2015年4月本科使用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以2012年4月~2015年4月本科144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双盲原则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72例。其中对照组中男48例、女24例, 年龄26~77岁, 平均年龄(44.8±14.2)岁, 病程1~9 d, 平均病程(3.5±2.1)d;部位:颌下间隙11例、咬肌间隙12例、口底间隙13例、眶下间隙14例、颊间隙10例、颞下间隙6例、咽旁间隙6例。观察组中男35例、女37例, 年龄31~69岁, 平均年龄(45.1±13.9)岁, 病程2~7 d, 平均病程(3.1±1.8)d;部位:颌下间隙10例、咬肌间隙13例、口底间隙12例、眶下间隙15例、颊间隙13例、颞下间隙5例、咽旁间隙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和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手术方法 采用常规切开引流治疗对照组患者:盐酸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选择脓肿波动明显处切开, 切口范围两边至正常组织, 引流纱条内置进行充分引流, 每日换药治疗, 同时应用抗生素。采用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患者:盐酸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选择脓肿波动明显处行小切口切开, 用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脓腔, 与腔内置入引流管并连接持续负压引流装置, 每日通过引流管冲洗脓腔, 防止堵塞引流管, 引流量<5 ml/d可拔管。
1. 3 疗效判定标准[3] ①显效:疼痛以及肿胀消失或者显著减轻, 恢复正常的体温和功能;②有效: 疼痛以及肿胀减轻, 未明显影响功能;③无效:疼痛以及肿胀未见改善, 甚至感染出现扩散。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41例、有效28例、无效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42例、有效26例、无效4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4.4%,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间(10.7±2.9)d, 对照组患者治疗时间(14.8±3.3)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瘢痕长度(2.6±0.7)cm, 对照组患者瘢痕长度(5.5±1.2)cm,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5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 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1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以及颈上部潜在的筋膜间隙发生细菌性感染被统称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不正确将引起脑脓肿、纵隔炎、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败血症, 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4]。传统的常规切开引流术后形成较大的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造成患者巨大的心理负担。国内外相关研究证实, 常规的切开引流引起的颌面部神经损伤、血管损伤以及严重瘢痕的几率高达14.6%~21.2%[5]。而小切口负压引流能够有效的避免上述不良反应的出现。通过负压引流可以改善创面的血液供应、提高体液渗透水平来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 刺激肉芽组织快速生长[6]。另外, 持续性的负压引流有助于清除间隙组织内的坏死组织和脓性分泌物, 创造出抑制细菌生长环境来有效的消灭细菌, 防止感染蔓延;还能够通过降低局部组织张力、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提升清除残留在间隙内液体能力来有效的减轻组织水肿[7]。本组研究中, 应用小切口负压引流的观察组在治疗时间、瘢痕长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常规切开引流的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并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相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杨光辉[8]研究报道结论一致, 表明小切口负压引流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中具有更加突出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颌面部间隙感染采用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的效果与常规切开引流治疗相似, 而小切口负压引流能够缩短治疗周期、术后瘢痕小, 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安全性高, 是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理想方法,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继连, 孙歌鸿, 张瑞.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31例临床分析.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17):21-23.
[2] 王浩, 张来健, 徐伟, 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67 例临床治疗分析.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12):2177-2181.
[3] 胡银徐.老年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山东医药, 2014, 54(22):68-69.
[4] 郑先雨, 程继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安徽医药, 2015, 19(10):1966-1968.
[5] 徐金标, 孙鑫, 魏军水.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8):1832-1834.
[6] 俞丹, 陈舜岳, 王姝.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研究.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4):108-110.
[7] 赵全刚, 梁丹, 路明.颌面部间隙感染微创切口负压引流的临床治疗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5(1):210-212.
[8] 杨光辉.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疗效观察.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 20(1):123-124.
[收稿日期:201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