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文学世界当中的蓝色情怀

2016-03-17 07:50杨思佳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1期

杨思佳

摘 要:文学与色彩有着微妙的姻缘,色彩是文学语言的形式美范畴之一。众多作家在书写文学作品时都像绘画一般,用手中的五彩画笔尽情挥洒出美妙的环境和生动的意境。不同的是有些作家喜欢色彩斑斓,而有些作家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出于巧合,往往钟情于某一种颜色,韩少功就是其中之一。笔者发现韩少功对于蓝色情有独钟,似乎怀有一种蓝色情怀。本文试图以色彩语言作为理论依托,从韩少功文学世界中的蓝色意象入手回归到文本当中挖掘其深层内涵,并简要分析韩少功独特的蓝色偏好成因。

关键词:韩少功;蓝色情怀;意象;语言

语言当中的色彩词在特定的条件下长期使用,便会获得约定俗成的固定的象征意义。蓝色属于冷色调,纯净的蓝色表现出一种美丽、冷静、理智、安详和广阔。不同背景下蓝色所象征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常规上蓝色可以代表水、永恒、广阔、冷静、勇气、豁达、忧郁、遥不可及的理想等。这些象征意义成功地成为开启韩少功文学世界的钥匙。

韩少功表现出来的蓝色情怀可以说是贯穿于他写作的四十年当中,他常常还打破常规,偏离正常颜色用蓝色作为替代修饰词,这种“反常化”的表现手法和追求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不仅拓宽了语言的表现力,还加深了文本的深层内涵并且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在他早期作品《西望茅草地》中,作者一开篇就发出疑问“茅草地,蓝色的茅草地在哪里?”这不禁让读者好奇为什么茅草地是蓝色的,这不是偏离了常规吗?如果掌握了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那么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是蓝色的茅草地。这篇文章发表于1980年,正是伤痕、反思文学、知青小说迷漫文坛的高峰期。一大批知识青年纷纷对他们的下乡行动发出质疑,本来是一场美好的旅行、冒险或者是奋斗,但在现实中却变成了青春的失足。理想遥不可及,现实与理想总有逾越不了的鸿沟。作者运用“蓝色”这个词,色彩纯净却充满凝重之感,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到底我们追寻的理想在哪里?真的是那般遥不可及吗?作者运用偏离正常色彩的修饰词和疑问语气将一代知青追求理想与迷惘的心境表现地淋漓尽致。

此外,在《飞过蓝天》一文中也能感受到韩少功的蓝色情怀,作者写到“晶晶死后一定变成了那种淡蓝色的小花,有金色的花心。它在黎明时开放,像蓝宝石一样闪烁光芒。” 这句话一连用了“淡蓝色”、“金色”、“蓝”三个颜色修饰词,并且两个都是蓝色系。韩少功将死后的晶晶描述成“淡蓝色的小花”完全是出于他的主观意图和心灵构造,带有明显的蓝色情怀。蓝色本身色调美丽、纯洁,作者又选择了明艳的金色搭配蓝色,不但打破了蓝色的单一感,使色彩的明暗和画面的冷暖形成鲜明对比,而且烘托出晶晶金子般美好的心灵和执着追求理想的勇气,营造出一种纯洁、永恒的意境,也象征着理想破灭之后永不言弃的精神。文章中的晶晶是一只鸽子的名字,而作为知识青年下乡的主人公叫做麻雀,他们的名字和同时追求理想的过程形成了互文的效果,当晶晶长途跋涉飞过蓝天寻找到主人麻雀的时候,主人却意外开枪杀死了面目全非、由白变灰的晶晶,这也就意味着理想的破灭,执着追求与现实意外永远有着不可捉摸的关系。巧合的是文章题目是“飞过蓝天”,这里的“蓝天”不仅是晶晶追寻理想时飞过的蓝天,同时也是主人公,甚至是作者曾追寻理想时飞过的蓝天。由此可见,作者将死后的晶晶描述成淡蓝色的小花也不难理解,这一系列的深层表达效果经淡蓝色体现。在短篇小说《月兰》当中,作者也将月兰生活的山村描述成“蓝色的雾气笼罩着山林”,用“蓝色”一词给人一种美丽、安静之感,同时又透露出一丝丝忧郁和悲伤,这在不经意之间告诉读者正是在这美丽的山村中发生了月兰不幸的遭遇,蓝色的氛围似乎已经预示了悲剧的发生,这或许是文学运用色彩所独具的优势,正是这样的优势才构建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空间。

同样在发表于1985年的《归去来》中,韩少功也微妙地表现出对蓝色的偏爱。例如:“头上那盏野猪油的灯壳子,在蒸汽中发出一团团淡蓝色光雾,给我的全身也抹上一层幽冷。洗着洗着,我望着这个淡蓝色的我,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好像这具身体很陌生,与我没有关系。他是谁?或者说我是谁?”作者用了“淡蓝色”修饰光雾,并且将身体也描述成“淡蓝色”,这些不合逻辑的词语搭配,虽然有悖常理,但却富有丰富的感情色彩。身体笼罩在冷色调的淡蓝色光雾里,给人一种幽冷的感觉,冷静当中夹杂些许惆怅和迷茫。《归去来》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者在文本当中表现出强烈的“寻找自我”的观念。身份错位和自我缺失是知识分子经常面临的困境,文本当中的“淡蓝色”与作者的偏好不谋而合,将知识分子心无归属的迷惘感表现得很生动、形象。

蓝色在不同背景下所表现出的程度不同,其深层内涵也就有所区别。例如,在韩少功的笔记体小说《山南水北》当中有这么一句, “幕阜山、连云山、雾峰山等群山拔地而起,形成了湘东山东的北端门户。它们在航拍下如云海雾浪前的一道道陡岸,升起一片钢蓝色苍茫。”作者用了“钢蓝色”来修饰山脉升起的苍茫之感,制造出一种陌生化的审美效果。“钢蓝色”比一般的蓝色深,有点发黑,发亮,色彩边上有彩晕,这种颜色一般由高温造成。韩少功用“钢蓝色苍茫”构建出一片广阔而平静的土地,营造出山脉的起伏和翻腾的效果,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正是这样的土地才寄予作者无限的遐想,任何事物一旦进入经度和纬度的坐标,都会毫无踪迹,成为地球上的一个微点,而那升起的“钢蓝色苍茫”也终将遥不可及,那充满记忆的村庄也终将遥不可及。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语言富有主观感受的性质,带有明显的主体意识。在现实生活当中,不同的作家对于色彩的偏好有所差异,即使是同一作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也会有所差异。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韩少功如此钟情于蓝色呢?其原因可以说是主客观因素相结合的。

一方面,受客观时代因素的影响。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产物,必然要受到时代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韩少功于70年代中后期发表文学作品,一直延续至今,他的写作历程正是中国走出文革、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发展前途光明,同时道路也充满曲折,这一切构成了一种明朗、纯净而又凝重的色彩和格调,正如蓝色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也正如韩少功文学作品中的蓝色意象,纯净而又凝重,豁达而又遥不可及。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当代的中国文学也刚从文革的囚牢当中挣脱出来,面临着何去何从的艰难考验,一代知青作家背负着民族的重任苦尽甘来又充满迷茫之感,这也就营造出一种明朗而又凝重的基调。在这样的背景当中,韩少功也肩负着知识分子的使命,关注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不断反思过去,开拓未来,从而在潜移默化当中选取蓝色作为主调。

另一方面,受作者个人主观气质的影响。这一方面可以说是影响地更深入一些。不同的个人身份、个人素养、爱好以及生活环境、生活体验等多方面的情况不同,也就造就了作家千差万别的个人气质。研究证明,喜欢冷色调的人性格内向,而喜欢暖色调的人性格偏于外向。比如说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她的艺术作品大都以大红色作为主调并夹杂些许黄色或者绿色这样的鲜艳色彩,包括她经常的穿着打扮也是偏爱于这类色彩,而生活中的草间弥生恰恰是一个精神病患者,时常出现幻听、产生焦躁等的不良情绪。同样,韩少功偏爱蓝色也是由他自身的个人气质决定的。在一篇关于他的访谈当中,他说“我的童年很正常。家长、学校都要求我努力上进,要爱学习,爱劳动,如此等等。但那时也是一个沉重的年代,极左的阶级斗争压力,使我这样所谓灰色家庭子女变得内向,敏感,伤感,容易同情。”一个人的童年记忆经常是可以影响终生的,韩少功从小形成的内向性格就影响着他对于色彩的偏爱,所以,在他的作品当中产生众多的蓝色意象也是有所依据的。

同时,韩少功是一个知识型与思想型并重的作家,他时常怀有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只要是关乎人类生存的意义和发展,语言、文化、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基本上都会成为他思考的焦点和命题,他的作品也就会呈现出一种深刻性和冷峻性,而这些又给读者带来一种冷色调的视觉冲击。从而,对于韩少功所怀有的蓝色情怀我们也不难

理解。

韩少功巧妙地在自己的文学世界当中添加蓝色因子,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效果,而且丰富了文本的深层内涵,创造出了属于他个人独特的文学世界。

参考文献:

[1]李荣启.文学语言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9-51,235-252.

[2]韩少功.爸爸爸—韩少功名篇珍藏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3]韩少功.山南水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4]韩少功,胡仲明.生活是更大的文学—对话韩少功[J].江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