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鑫
“辅导员工作是个良心活。”这句话,一直以来都是对辅导员工作的一个最好诠释。
自1953年清华大学设立政治辅导员岗位以来,辅导员制度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辅导员为适应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在辅导员岗位上无私奉献,用爱和责任诠释了辅导员的“良心”,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以及社会的尊重。
然而,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来看,用心、用情、用爱工作,凭良心做事,这还只是辅导员职业中的一条主线,并非全部。因为这还不足以应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在爱和责任的“良心活”之外,辅导员工作还有一条越来越清晰的“技术主线”。应该说,辅导员工作既是“良心活”,同时,也更多地在向着“技术活”转变。
从职业的价值认同来看,辅导员职业呼唤“技术活”
我们常讲,做人要凭良心。其实,除道德和良心之外,社会还存在另一种约束体系,那就是法律。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具有强制性,一个没有强制性;一个属于主观约束,一个属于客观约束。同样的道理,我们做工作,如果单强调凭良心做,那么做多做少,做好做差,由人心公道、社会道德来评说;而如果凭技术做事,做多做少,做好做差,则会有相应客观的评价标准来评价。相比之下,后者更加有利于工作的标准化、科学化,同时也有利于体现职业的价值认同,得到社会的认可。
因此,从职业价值认同的视角来看,辅导员职业向“技术活”发展,走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是辅导员职业得到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方向。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辅导员职业的技术性应该得到重视
以高等教育较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以培养学生学术能力之外的其他认知能力、处事能力以及责任感等品德教育为目标,并日益被认可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专业化的学生工作者,才有资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有实效的服务和指导。其学生事务人员普遍具有教育学或教育管理的硕士、博士学位,有的则获得了高等教育学生行政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
对管理人员的岗位实行分级制,一般而言,申请初级岗位的人员通常需要具备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事务实践、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硕士学位。这些管理人员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后,若要取得中级层次的管理职位,还要拥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对于高级管理人员,丰富的学生事务管理经历和实践经验是不可缺少的。与之相对应,美国每个州都至少有一所大学开办高等教育学生行政专业,并设有硕士、博士学位,为高校学生工作培养专门人才。
尽管中国和美国的国情不同,但从学生事务管理科学化的角度来讲,重视学生管理的“技术性”已成为理所当然的趋势。
从当前学生特点来看,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道路势在必行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特点。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在变化。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不断深入、意识形态斗争日益加紧、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力不断加深……这些变化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挑战,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的影响则来自于学生。当前,在新的环境和时代影响下,大学生群体也出现一些新的状况,心理健康、身体状况、认知能力、道德水平、职业能力、婚恋观念等问题日趋复杂,需要专业人员从专业角度为大学生提供专业辅导。
从辅导员自身发展来看,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道路是趋势所在
从2004年的“中央16号”文件到2006年的教育部24号令,再到2014年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十年间,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逐渐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正如冯刚司长所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和时代特征,高校辅导员工作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鼓励基层辅导员将工作经验转化为科研成果,加深学生工作的学理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这也正是教育部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之一。因此,辅导员要想在职业上有所发展,追随职业化、专业化的趋势,走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是必然。
术业有专攻。辅导员工作不仅要有仁心,还要有仁术;不仅是“良心活”,更要追求“技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