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治强
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程治强
中国高校目前已经建立包括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在内的“多元混合”的资助政策体系。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政策覆盖面逐步扩大,资助力度不断加大;二是资助资金来源多元化,但政府主导地位明显;三是有偿资助、无偿资助、奖励资助综合发展;四是资助政策社会影响愈发明显。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促进公平是中国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1]建国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长期保持“免费教育”模式,但收费制改革在1997年全面推开,收费水平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如何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权利成为政府必须解决的难题。为此,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成了政府的必然选择。
经过前期的探索实践,国务院在2007年5月颁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为健全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中国高校目前已经建立了包括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征入伍国家资助、师范生免费教育、新生入学资助、退役士兵学费资助、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在内的“多元混合”的资助政策体系,保证了大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2016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2015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统计了2015年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中国学生资助基本情况。对比分析教育部历年发布的《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可以发现,目前中国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随着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政策覆盖面逐步扩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助人次逐年扩大。2007-2011年,中国各类资助政策资助普通高校学生累计1.79亿人次[2];2013年,中国各类资助政策资助普通高校学生3724.07万人次[3],2014年继续增加到4064.25万人次[4],2015年,资助人次进一步扩大到4141.58万人次。[5]二是覆盖人群逐步增加。对于不同办学类型的高校学生来说,高校资助政策在政策制定初期就确定,按国家规定规范办学、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4%~6%的经费用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招收的本专科学生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均可享受国家资助政策,保证资助政策实现了公办、民办高校全覆盖。对于高校内部不同层次的学生,资助政策实现了由本、专科生到研究生的各层次全覆盖,尤其是2012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政策实施,2014年设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制度,加上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制度,资助政策体系对研究生的覆盖面有了很大提升。对于高校学生就读期间不同时期来说,2009年启动的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制度,2012年启动的高校新生入学资助项目,实现了政策覆盖面从入学前到在校期间再到毕业后的全时段覆盖。政策覆盖人群的类别也从最初主要面向高校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步扩展到应征入伍在校大学生、退役士兵、基层就业大学毕业生、直招士官大学生等特殊人群。
在高校资助政策覆盖面逐步扩大的同时,资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助总金额逐年扩大,年均增速远高于同期GDP增速。2007-2011年,中国各类资助政策资助普通高校学生累计资助金额1817.18亿元[2];2012年资助总金额为547.84亿元[6];2013年资助总金额达到574.11亿元[3];2014年,资助金额扩大到716.86亿元[4];2015年,资助金额进一步扩大到847.97亿元。[5]从2012年到2015年,资助金额增加了299.16亿元,年均增速15.68%;而2012年中国GDP为51.9万亿元,2015年GDP为67.67万亿元,年均增速仅为9.25%,资助金额的增速要远高于同期GDP增速。二是各项资助政策的资助力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逐步提升,如2014年起本专科国家助学贷款最高限额由6000元提高到8000元,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最高限额由6000元提高到12000元。勤工俭学的劳动报酬要求随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不断调整,原则上不得低于最低标准。
目前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资金来源涵盖了政府、市场(以银行为代表金融机构)、高校、社会(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赠等)等多个方面,保证了资助政策体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07-2011年,中国各类资助政策资助普通高校学生累计金额1817.18亿元,其中中央、地方各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817.8亿元,占资助总额的45%。[2]2012年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投入财政资金272.32亿元,占当年资助总额的49.7%。[6]2013年,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投入财政资金288.29亿元,占当年资助总额的50.22%。[3]2014年,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投入财政资金366.65亿元,占当年资助总额的51.15%。[4]2015年,中央、地方各级政府投入财政资金投入431.45亿元,占当年资助总额的50.88%。[2]数据清楚表明,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中央、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是高校资助政策经费主要来源,基本保持在资助经费总额一半左右,政府主导作用非常突出。
目前高校家庭资助政策,大致可分为有偿资助、无偿资助、奖励资助三大类。有偿资助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为主,还包括勤工俭学、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应征入伍国家资助、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退役士兵学费资助、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需要受资助学生履行偿还贷款、付出劳动、参加兵役、基层就业、从事一定年限基层教育事业等义务才能获得相关资助。无偿资助以国家助学金为主,包括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资助政策,受资助学生只要经认定合格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可以享受,无需偿还或付出劳动。奖励资助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为主,受资助对象需要符合品学兼优等评定条件才能享受。其中国家励志奖学金只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近年来,随着资助政策体系中有偿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有偿资助的比例在逐步提高,已基本和无偿资助持平,而奖励资助比例基本稳定不变。以2015年为例,无偿资助部分,各类助学金共资助全国普通高校学生1073.30万人次,资助金额284.83亿元,占高校资助总额的33.59%;学费减免资助18.63万人,减免金额5.23亿元,占高校资助总额的0.62%。特殊困难补助166.61万人次,资助金额7.69亿元,占高校资助总额的0.91%。[5]有偿资助部分,全国发放国家助学贷款332.57万人,发放金额219.86亿元,占高校资助总额的25.93%;勤工助学资助金额24.20亿元,占高校资助总额的2.85%;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资助137.43万人次,资助金额36.33亿元,占高校资助总额的4.28%;全国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享受国家资助11.11万人,资助金额14.07亿元,占高校资助总额的1.66%;全国高校学生赴基层就业享受学费补偿贷款代偿6.64万人,资助金额6.51亿元,占高校资助总额的0.77%。[5]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比例大致相当,基本都在资助总额的35%左右。奖励资助部分,国家奖学金共奖励本专科生5万人共4亿元;奖励硕士研究生3.50万人共7亿元;奖励博士研究生1万人共3亿元。[5]
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日益完善和发展,帮助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圆了大学梦,改变了个人和家庭命运,受到了各方好评。2015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报告显示,社会对国家资助政策的总体满意度较高,接近90%。[7]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的满意度较高,接近91%。[7]学校对国家资助政策的满意度最高,超过95%,普通高校的满意度要高于普通中学。[7]虽然家长对国家资助政策的满意度相对较低,约83%,但高等教育阶段家长的满意度最高[7],高于其他教育阶段家长,这也从侧面说明了高校资助政策取得了良好政策效果。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全国受助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包括全国劳模、道德楷模、大学生年度人物和优秀青少年在内的成长成才典型。[7]
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有力地支持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2015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4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0%[8],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贡献功不可没。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通,保证了特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了社会稳定发展。比如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征入伍国家资助、师范生免费教育等资助政策的建立和完善,有效引导了大学生毕业后赴中西部地区基层就业,激励和支持高校学生投身国防建设,吸引和鼓励更多优秀人才到乡镇等基层学校从事教育事业。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 12292540.html.
[2]教育部.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07-2011年)摘编[EB/OL].(2012-10-23).http://www. moe.gov.cn/jyb_xwfb/s5147/201210/ t20121023_143553.html.
[3]教育部.2013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 OL].(2014-08-26).http://www.moe.gov.cn/ jyb_xwfb/xw_fbh/moe_2069/s7861/s8279/ s8280/201408/t20140826_174181.html.
[4]教育部.2014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 OL].(2015-08-18).http://www.moe.gov.cn/ 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508/t20150818_ 200680.html.
[5]教育部.2015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 OL].(2016-09-01).http://www.moe.gov.cn/ s78/A05/moe_702/201609/t20160901_277355. html.
[6]教育部.2012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 OL].(2013-11-13).http://www.moe.gov.cn/ jyb_xwfb/s5147/201311/t20131113_159337. html.
[7]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学生资助中期评估报告[EB/OL].(2015-12-09).http://www. 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 2015n/xwfb_151209/151209_sfcl/201512/ t20151209_223925.html.
[8]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7-06).http://www.moe.edu. 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 t20160706_270976.html.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3.044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专项《教育福利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研究》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15JD⁃SZ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