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蕾
浅析新时期如何发挥红色纪念馆社会教育功能
——以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为例
锁蕾
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遗存众多,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红色纪念馆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是彰显民族精神与民族历史的文化符号,而社会教育是当前红色纪念馆的重要职责。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围绕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结合当前社会形势不断探索创新、多方位发展,充分发挥红色纪念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以满足和平年代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红色精神;红色纪念馆;社会教育;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是为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而兴建的专题博物馆,坐落在南京滨江风光带,依傍于秦淮河与长江的交汇口。作为地方性的红色纪念场馆,传承南京红色文化的责任重大。为了更好地传播革命历史、弘扬红色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在宣传模式、讲解服务、展陈改造、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形成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特点,取得明显成效。
对外宣传是红色纪念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重头戏。拓宽宣传渠道、加强宣传力度和持续性,向社会公众展示红色文化蕴涵的知识力和影响力,这也是当代红色纪念馆融入现代社会的积极行为。因此,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尝试。
1.抢救口述历史,追寻红色文化
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当年参加过渡江战役的士兵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且许多已不在人世。抢救口述历史的任务非常紧迫。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长期致力于渡江战役老战士口述历史的抢救工作,由于走访量大、专业要求高,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自2015年南京市“留住红色记忆,寻访红色足迹”口述历史大型采集行动开始以来,许多历史、编导等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加入,多方寻找重要线索和素材,让更多人了解渡江战役、探索渡江精神,共同携手为留住南京红色记忆贡献一份力量。
2.摆脱单一说教模式,丰富视觉与记忆
为了更好地宣传渡江第一船“京电号”的传奇故事,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摆脱传统说教式宣传方式,拍摄了小型纪录片《京电号》,同时策划在2015年4月23日当天与南京树人国际学校的小学生一起为传奇小火轮“京电号”过90岁生日的活动。视频中传奇的故事与现实中独特的生日记忆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了解“京电号”在渡江战役中的重要作用。
3.交换展览,让红色文化在交流中升华
为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与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两个各具地方特色的纪念性场馆举行交换展览。展览走出南京,让更多人了解渡江知识,探索渡江精神;同时铁人精神来到南京,与渡江精神在交流中不断促进、不断升华。红色文化应该在时代的传承与发扬中不断创新,形成具有新时代意义的红色精神。
红色纪念馆社会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与社会公众广泛建立密切关系,通过举办适用广泛、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有代表有特色的活动,为公众创造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为其提供教育体验的场所,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节令型品牌活动,以促进红色纪念馆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全面加强未成年人自身建设,培养青少年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每年都会在胜利广场隆重举行“红领巾,我为你自豪”少先队新成员入队仪式。现在的青少年多数是独生子女,物质条件优越、自控能力较差,上一辈对青少年的溺爱也助长了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每年举办夏令营活动,带领青少年重走渡江路、在渡江胜利纪念碑下宣誓,了解战士们奋不顾身革命牺牲精神以及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的品格,号召他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一直贯彻实施《爱国主义实施纲要》精神,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文化优势,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奋发学习、振兴中华的激情与责任感,努力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2.参加公众纪念日活动,提升民族凝聚力
为了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每年的4月23日,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都会举办大型纪念活动,邀请参加战役的老战士一起缅怀革命先辈。2014年新增了9.30烈士纪念日及12.13国家公祭日两个公众性的纪念日,许多铭记历史的爱国群众选择在纪念日当天来到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凭吊先烈,寻求精神寄托。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为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团体组织提供全面的服务,从敬献花圈、入馆听讲解到引导群众默哀,让社会公众在安静、有序的环境下更好地缅怀逝者,领会在战争年代铮铮铁骨为了国家兴亡、民族大义,身先士卒的红色精神,以及国家统一强大的重要性。不仅提升了民族凝聚力,还坚定了和平年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红色纪念馆一改过去被动等待观众,逐步改变为主动吸引观众来到纪念馆。红色纪念馆拥有丰富多彩的资源,应该加强与社区、学校或其他团体的合作,以双方活动为契机,为公众提供参与聆听、观赏、触摸的机会,从而获得感官、兴趣、知能上的宝贵经验,启发对红色精神的探索。
1.主动吸引群众,为周边社区活动提供平台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地理位置优越、场地较为开阔,吸引不少社区以及社会团体商请借用场地举办文化活动。与周边社区、学校及其他团体合作,把曾经冷清的“知识冰窖”变成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的热闹场所。尤其是每天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闭馆后,广场聚集许多热爱跳舞、书法、轮滑的群众,把这里当成文化生活的海洋,自由地徜徉。长此以往,红色纪念馆吸引的社会公众越来越多,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平台越来越大,红色文化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2.为军校学员加强学习提供实体教学点
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形态在国外教育中,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发展历程和成效。馆、校合作既能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又能促进博物馆的发展。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的馆藏实物与图片为军校教授渡江战役知识提供了生动的教学素材。南京政治学院、南京炮兵学院等学校经常把课堂选在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结合馆藏文物以及讲解员的介绍,再为学生具体梳理渡江知识。专业老师的现场讲授同时丰富了馆内工作人员的知识。馆、校资源整合,充分发挥了第二课堂的作用,达成了教育双赢。
讲解员是观众与纪念馆之间的传输纽带,讲解服务工作是观众感知红色纪念馆社会教育工作最直观、最重要的来源。讲解员的讲解内容和方式对观众了解渡江精神有着重要的影响。好的讲解员把每场讲解当做艺术创作,为展柜里的每个静态文物赋予鲜活的生命,让红色纪念馆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讲解员的良好综合素养、优秀讲解能力以及端正的工作态度对拉近红色纪念馆与观众的距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举办培训壮大讲解队伍
为了提升讲解服务能力,提高讲解水平,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要求每个新进人员必须先到讲解岗位锻炼。并且多次举办讲解员仪态、着装、讲解技巧方面的培训,组织讲解员去其他场馆向优秀讲解员取经、交流、学习,不定期抽查讲解员的讲解工作。2015年馆内举行讲解比赛,选出两名讲解员参加南京市讲解员大赛,最终锁蕾、朱迪思分别取得二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为纪念馆争得了荣誉。
2.针对不同群体细化讲解内容
不同的社会群体对讲解内容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为了让观众更好地吸收讲解内容,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对讲解稿要求针对不同群体细分。例如对青少年要注意表达内容浅显易懂,对军校学生要着重讲解战略战术,对党员群体要侧重讲解体现党性教育以及三严三实的内容等等。尤其在当前反腐倡廉的大环境下,红色文化具有的教化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对党员、干部是一次精神洗礼,为红色纪念馆的发展创造了契机。因此,凸显主题的讲解更有利于发挥红色文化深刻的社会价值。细分群体来调整讲解词同时让讲解员更加端正讲解态度,意识到讲解工作对社会教育的重要意义。
3.运用现代技术提升改造展陈水平
基本展陈影响整个纪念馆服务功能的实现,传统通过展柜里静态实物来传达的方式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已显得枯燥无味,让观众失去继续了解的欲望。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将以文物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观众体验。例如采用投影、声光电等技术,模拟渡江战役中惊险的过江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把普通材质的版面做成影片中人的形象,逼真地展现了解放军进入南京后人民群众夹道欢迎的场面。这些巧妙设置的场景获得广泛认可,吸引观众争相合影留念。尽管如此,面对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今年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上报了展陈提升改造的方案,不断探索,寻求提升,以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
经过百年的建设发展,红色文化已经形成强大的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科学、完整地揭示了红色文化的本质特征。在这种形势下红色纪念馆事业应该牢牢抓住时代的契机,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体现红色精神服务社会的质量和程度。始终不断强化和发展社会教育功能、弘扬红色精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挖掘红色纪念馆的社会现实意义;求实创新,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拓宽发展渠道,提高自身竞争力,提升社会大众对红色纪念馆的关注度和其对观众的吸引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打造具有本馆特色的品牌活动,让红色纪念馆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应该大力弘扬红色精神,发挥红色纪念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挖掘红色文化与时代结合的社会价值,从中汲取昂扬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动力。这样,红色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才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导向作用、激励作用,真正实现对社会的教育职能,实现社会价值,成为全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曹有鹏,龚宇.品读《红色精神》,弘扬红色精神[J].全国新书目,2011(09).
[2]刘芳,盛海涛.博物馆功能与观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02).
(作者单位: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