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山
(合肥学院 合肥 230601)
近代图书馆学家陈训慈对地方文献事业的贡献*
●江山
(合肥学院合肥230601)
作为近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陈训慈在地方文献事业上的贡献有三。即重视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以及出版,大力推动地方文献的宣传与推广,倡导爱乡卫国的地方文献理念。陈训慈对于推动中国地方文献事业的发展以及学术研究,起到了良好的典范作用。参考文献17。
陈训慈地方文献事业学术贡献
陈训慈(1901—1991),字叔谅,浙江慈溪人,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毕业后,曾在宁波中学任教,后至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30年回到国立中央大学任教,讲授西洋史及中国近代史等课程。1932年至1941年,出任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1933年始,陈训慈还在浙江大学兼课,并于1939年兼任浙江大学图书馆主任。解放后,陈训慈历任浙江省第一届至六届委员,民革浙江省委顾问[1]。
陈训慈是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者,尤擅长历史学、图书馆学研究。著有《史学观念之变迁及其趋势》、《五卅事件》、《清代浙东之史学》、《浙江省史略》、《民族名人传记与历史教学》、《中国之图书馆事业》等。
近年来,关于陈训慈在史学(含地方史)、图书馆学以及期刊出版方面的研究多有见诸学术刊物,然而关于陈训慈在地方文献事业上贡献的文章却少之又少,即使有所阐发也相当简短,如对陈训慈在地方文献整理上有若干简略论述[2]。与陈训慈在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上所取得的成就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姑且不论陈训慈在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任上搜集、整理地方文献以及举办文献展览会等推进地方文献事业的成就,仅就地方文献方面的著述,陈氏就有《丁松生先生与浙江文献》、《浙省图书馆对于浙江文献之搜集与整理》、《浙江文献展览会之旨趣》 、《浙江文献展览会之回顾》、《晚近浙江文献述概》等文章,颇具影响。陈训慈在地方文献事业上的贡献主要有三: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以及出版,地方文献的宣传与推广,具有浓厚爱国情怀的地方文献思想。
陈训慈对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以及出版重视有加,不遗余力。每有地方文献成果刊行于世,必大力推介。
1930年代,李秋禅刊印《仙居丛书》,陈训慈欣然为之作序,开篇就写道:“郡邑丛书之刊刻,意在表彰乡献。”对《仙居丛书》在地方文献中的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郡邑丛书的出版实为浙江各地文献的成果汇纂,比较著名的有《四明丛书》、《处州丛书》、《台州丛书》等,而《台州丛书》之后又有《台州丛书续编》、《台州丛书后集》,从而可见台州人士对桑梓文献用力之深。陈训慈认为浙江郡邑丛书的辑刻至为发达,“综厥搜辑之勤,绍述之勇,求诸他省,殆罕比伦”。对浙省在地方文献搜集、刊刻以及印行上的成就颇为自信,乃至其他省份难与其比肩。他对李氏刊刻《仙居丛书》的示范效应也充满期待,认为“吾知省人士闻李君之风,必多继起搜访,出其本邑先贤之著作于尘箧而登诸签轴,俾前代精英,咸得托命以垂于不朽,则是书又岂仙居一邑文献之所系已耶”[3]。言下之意,《仙居丛书》的出版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意义非同寻常。
对于浙江文献事业的发展,陈训慈的重视程度是异乎寻常的。这一点在他撰写的《歙县金石志序》一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歙县金石志序》末尾,陈训慈由《歙县金石志》,转而议及《浙江通志》中的志碑碣有篇目而无内容的状况,进而迫切期待五百年以来的两浙金石遗文都能得到刊刻、印行。而这样的一项文化伟业,陈训慈非常希望《歙县金石志》的纂辑者叶为铭来完成。于是乎,在文末,他由衷地感叹道:“先生倘有志乎?余愿执鞭而从之。”表达了他愿意为浙江文献事业鞠躬尽瘁、倾尽全力的决心[4]。
事实上,陈训慈对于地方文献事业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他在省立图书馆馆长任上的10年期间,为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以及出版殚精竭虑,卓有成效。浙江省立图书馆作为东南文物的重镇,十分重视地方文献的搜集、保存。一方面,陈训慈通过发函征访,对于民国以来新出浙江各县的县志一一网罗;另一方面对于各县旧县志,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也尽量补购,丝毫不敢懈怠。1930年代的4、5年间,就征集了余杭、嘉兴、镇海、萧山等地新出县志不下20余种;所购的旧志也有约20种,其中《(乾隆)武康县志》、《(乾隆)桐庐县志》二志尤为罕见珍贵。浙江所刻郡邑丛书各省中独多,在陈训慈的努力下,省立图书馆对于清刻的浙省各郡丛书,收藏已相当完备。至于其他乡贤遗著的征集则更多,比较珍贵的就有明张岱《四书遇》(稿本)、清萧山《汪龙庄诗稿》等,普通印本更是多得不甚枚举[5]。私家藏书遗赠图书馆的也层出不穷,如庄氏兰味轩藏书2 000余册,章厥生赠书20 000余册,这些赠书中不乏有浙江省人士著作,且颇为稀有[6]。杭州孙氏寿松堂赠书600余种,2 000余册,其中颇多有关本省文献的未刊稿本,如《武林文献内外编》、《武林坊巷志》等[7]。
陈训慈还十分重视刊刻图书所用的书版,至1936年,浙江省立图书馆就藏有书版达14万之多,其中有《武林掌故丛编》版片、《金华丛书》版片、《永嘉丛书》版片等。对于浙江省的金石拓片,陈训慈也都尽力征访,从叶为铭处所购的数百种金石拓片多有浙江省重要的拓片,颇有收藏的价值[8]。在陈训慈的领导下,浙江省立图书馆为发扬地方文献的学术价值,积极整理、出版本省的乡贤遗著,以求流传更广。如筹备印行姚振宗的《七略别录佚文》、《七略佚文》、《隋书经籍志考证》等;由期刊抽印的则有《浙馆藏书版记》、《丁松生先生与浙江文献》以及《嘉业楼访书记》等[9]。
1936年11月1日至18日,由浙江省立图书馆主办的浙江文献展览会在杭州举行,所展出的浙江省的图书文物达万余件,展期18天,参观者有8万人之多,其中不少参观者来自南京、北京以及上海等,可谓盛况空前。浙江文献展览会从筹备到举办历时3、4年时间,期间为了做好征集以及设计、审查工作,成立了设计委员会,委员会由省内外的文化名流担任,有马一浮、叶为铭、竺可桢、洪有丰、蔡元培、王献唐等。另外,还成立了干事会,专司展览会的筹备与举办之职,成员均为省立图书馆支援组成。同时,为了便于征集外地的浙江省文献,还在嘉兴、湖州、绍兴、台州、温州、南京、北平(北京)上海等地成立了征品分会。展览会共设12个陈列室,分别陈列乡贤遗书、科举制度史料、刻书藏书文献、浙江方志、乡贤字画、民族革命文献等[10]。
为丰富展会活动,展会期间举办了《浙江学术讲座》三场,分别请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讲演《两浙学术之概观》、章太炎的高弟朱希祖讲演《章太炎先生之史学》、暨南大学教授张凤讲演关于浙江的考古发现,三场演讲听众达2 000余人,所演讲的内容与浙江文献展览会的文物相互印证。浙江文献展览会的举办扩大了浙江省地方文献的影响,通过展览,地方文献事业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也推动了学术的发展。《浙江文献展览会之回顾》在最后的总结中就写道:“然各地人士之认识地方文献之重要,而以展览为表扬之一有效方式,概可推知。”[11]对于浙江文献展览会,陈训慈也就其举办的意义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征存乡贤著作,发扬浙江的学风,整理地方文献,推进爱乡卫国的精神[12]。回顾浙江文献展览会举办的全过程,此言极是。
浙江文献展览会在宣传与推广地方文献上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相较于出版学术期刊,用学术的力量推动地方文献事业的发展来说,还是显得略微有些单薄了些。陈训慈创办了数种期刊,其中的《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以及《文澜学报》刊载了为数众多的浙江地方文献方面的文章,颇具影响。《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刊载的本省地方文献的成果就有《径山寺刻藏述》、《浙江之县志与省志问题》、《温州乡贤书目》、《金华书目》、《台州书目》等。而《文澜学报》则是以“研讨中国学术,阐扬浙江文献”为宗旨,所刊载论及本省文献的文章比较著名的有《晚近浙江文献述概》、《吴越钱氏之文化》、《温州文献述概》、《四库著录浙江先正书目》等[13]。《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和《文澜学报》在宣传与推广浙江地方文献方面可谓成就显著,独具特色。
陈训慈对于地方文献的研究可谓用力至深,多有创见。他对地方文献的价值向来十分看重。如谈到方志的时候,他就指出,“方志所以备地方之史乘,为国史之取裁,辅益政教,为用至广。本省前绪丰厚,后起可追,方志为邦国之大业”[14]。作为地方文献的一种形式,陈训慈将方志的重要性提升到“邦国之大业”的高度,实际上是体现了他浓厚的爱乡卫国思想。
陈训慈研究的着力点在于浙江文献,举凡与浙江省有关的文献学家、文献发展史等,皆在他的研究范畴之内,并且在研究时始终贯穿着爱乡卫国的思想。这一点在陈训慈所著《全谢山文献学》中体现得极为充分。陈训慈将全谢山(即全祖望)所传的文献分为三类:“故国之遗烈,乡邦之先哲,儒林之典型。”“故国之遗烈”主要是阐述全谢山刻意搜集整理浙江省先烈的记传碑志,表彰先烈的立身节操;而“乡邦之先哲”则主要阐述全谢山修先哲讲堂之旧址,刻其遗书,阐明其学术之渊源。陈训慈在“乡邦之先哲”中论及全谢山对于浙江文献的贡献时,不无感慨地写道:“吾乡五百年文献之传,得谢山而大彰。”[15]可见,陈训慈对于为浙江地方文献作出巨大贡献的全谢山极为推崇。
全谢山对于浙江文献的搜求与整理,因受到清初文网森严的限制,无疑是有较多缺憾的。后文网渐为松弛,在刻书业兴起一股表彰乡邦先哲之风,地方文献丛书层出不穷,有《金华丛书》、《永嘉丛书》、《湖州先哲遗书》等。而其中对于浙江文献搜集最为丰富的,莫过于钱塘丁松生所刻的《武林掌故丛编》与《武林往哲遗著》。陈训慈在专文论述丁松生对浙省文献的贡献时,开宗明义,直接将文章的标题定为《丁松生先生与浙江文献》,文章分“藏书名家”、“乡邦善人”、“功在文献”、“兴复文澜”、“辑刊故籍”、“修建名迹”六个方面,深入而全面地论述了丁松生在浙江文献上的杰出贡献,表彰他爱乡卫国的文化情怀。在谈到丁松生对浙江文献的这种特殊感情时,陈训慈在《丁松生先生与浙江文献》结尾处意味深长地写道:“然则先生之存浙江文献,其所系又岂仅文献而已欤?”[16]
作为近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身处省立图书馆馆长的职位,再加上对于地方文献的大力弘扬与发掘,陈训慈于对于地方文献尤其是浙江文献,可以说是烂熟于心、如数家珍。《晚近浙江文献述概》就是陈训慈关于地方文献研究的一篇扛鼎之作,文章以全局的视野,分郡邑丛书之辑刊、地方志乘之纂修、省贤谱传之撰述、鄞天一阁之修葺等四个方面,对民国以来浙江的文献事业发展进行了细致、深入地梳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陈训慈关于地方文献的研究有着鲜明的特点。其一,详实。用列有明细的表格来呈现研究的内容,简洁明了、信息量丰富,如《浙江省郡邑丛书简表》、《民国以来浙江省新修县志简表》、《民国以来纂修乡镇山志简表》、《民国以来编印之浙江名贤学者之年谱示例》等。其二,突出浙江特色。如介绍天一阁于浙江文献的重要性,乃具有典型性和全国的影响力。其三,充满自豪感。在阐述浙江郡邑丛书发达的景象时,陈训慈语多充满自豪感。他有言云:“宜郡邑丛书之辑刊,亦以浙江为特盛矣。”[17]《晚近浙江文献述概》虽属学术论文,却少枯燥与乏味,多爱乡邦之语,由乡邦之热爱而推及爱国之情怀,自在文字流淌之间,堪称学术典范。
我们今天探讨陈训慈对地方文献事业的贡献,其实很难将他作为馆长或作为学者来分别阐述,而且也毫无必要。因为,作为陈训慈来说,地方文献事业是融入到他生命中去的,是真正地热爱文献事业、倾心从事文献工作、以爱乡卫国的思想情操去研究地方文献。更为可贵的是,他的视野始终离不开浙江这片土地,所言所行皆为发展浙江文献事业为最终目标,这也是非常值得学习、崇敬的。由此,只有把浙江文献事业搞好了,推而广之,中国的地方文献事业也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可谓用心良苦,卓有远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陈训慈对地方文献事业的贡献当不会仅限于浙江,也不会仅限于中国近代地方文献事业,而是跨越了地域和时间的更广泛意义上的贡献。
[1]盛久远.钱塘江名人 [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131.
[2]王效良.陈训慈与三十年代浙江图书馆活动[J].图书馆杂志,2002(12):69-71.
[3]陈训慈.新刊仙居丛书序[J].浙江图书馆馆刊,1935(4):5-6.
[4]陈训慈.歙县金石志序[J].文澜学报,1937(1):9-11.
[5] [6] [8] [9] [13]陈训慈.浙省图书馆对于浙江文献之搜集与整理[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6(6):34-40.
[7]陈训慈.一年来之浙江省立图书馆[J].图书展望,1936,1(10):49-57.
[10] [11]陈训慈.浙江文献展览会之回顾[J].图书展望,1936(2):73-88.
[12]陈训慈.浙江文献展览会之旨趣[J].图书展望.1936(1):9-10.
[14]陈训慈.浙江之县志与省志问题[J].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1933(2):1-10.
[15]张嘉俊,史心文韵.全祖望诞辰三百周年纪念文集续编[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289-294.
[16]陈训慈.丁松生先生与浙江文献[J].浙江省立图书馆月刊,1932(7-8):1-36.
[17]陈训慈.晚近浙江文献述概 [J].文澜学报,1935(1):1-32.
(刘平编发)
Modern Library Scientist Chen Xunci's Contributions to the Local Document Undertakings
Jiang Shan
(Hefe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China)
As a modern famous library scientist, Chen Xunci has made three contributions to the cause of local document undertakings. Firstly, pay attention to the collection, consolid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local documents. Secondly, promote the promo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local documents. Thirdly, advocate the concept of loving his hometown. Chen Xunci has played a good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ocal documents and academic research. 17 refs.
Chen Xunci. Local document undertakings. Academic contribution.
2016-04-11
G250
A
1003-7845(2016)04-0070-03
江山,副研究馆员,现在合肥学院图书馆工作。
*本文系2014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近代中国地方文献发展史研究(1912-1949)”(SK2014A362)研究成果之一。
【图林·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