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进,朱 健
(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对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的思考
王 进,朱 健
(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新时期的大学生获取信息途径广泛、思维方式独立,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必须不断研究和把握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课堂教学、示范引领、校园文化、实践养成等方面对教育路径、载体进行升级,着力提升教育实效。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入脑入心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高度关注和聚焦的一个话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由三个环环相扣的部分组成:主导者、受众以及培育路径。高校承担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任务,是主导者;学生群体是受众;而路径则是高校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的种种工作载体及抓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三个环节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最终成效。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规路径主要包括:精心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形势政策课,结合开学典礼、毕业生远航教育等重要场合进行宣传教育,依托学校举办的党校、讲坛等平台开展集中教育,通过党团组织生活、社会实践等推动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认知和自我领悟。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高校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常规路径对于90后大学生群体来说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大学生普遍存在两方面思想特点:
第一,以学专业知识谋就业为目标,强调自己的价值愿望。不少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得来不易,专业的选择会决定课程的学习,专业选择和学习将关乎到整个人生的方向,所以更关注专业课程。有的学生认为,他们在大学毕业之后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就业”。在现实社会中,寻求安定工作追求安稳生活成为他们首要的愿望。部分学生的大学生活是从实用专业的选择开始,以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为目标。他们从个体角度出发,为争取更好的物质生活、更高的社会地位而努力。因此,整体来说,如果不加以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体系,会相应使学生更多从自我角度出发,更强调自己的价值愿望。
第二,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自己关联度不大。部分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国家治理体系关联,具有政治属性,与自己所处的现实生活有些距离。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己来说没有现实意义,对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的直接指导性不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教育最紧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或是一些通识课程,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或是将之贴上政治标签,内心上不亲近,或是感觉有距离。
从受众群体角度看,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虽然是一种国家战略、国家意志,但它蕴含的内涵和要义,更是每个个体职业发展、为人处世的必备特质,也是促使每个个体树立更高远的理想信念,把国家需要、社会期望和个人价值实现统一起来。很多学生在家庭推动和个体思考下,关注专业学习,关注出国、考研及就业的选择,这也是一种责任。但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大背景和国家大环境,故此,推动学生把对自己的责任扩展为对家庭的责任,提升为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这就要求更系统地认识和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价值,更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教育主导者角度看,首先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对90后大学生充分信任和积极引导。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不能仅仅关注到自己作为供给方,完成了教育和价值观的供给,更要关注到学生群体作为需求方,需要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需要什么样的话语体系、需要什么样的内容内涵。相应地,不断探索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因此,高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升级、提升和拓展培育路径,将是一个长期的命题和任务。[1]必须关注90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必须着力在方法论上下功夫,必须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后反馈,在教育闭循环中切实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
上海交通大学充分关注和把握90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和认知特点,着力推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践中,积极进行培育路径或方式的创新探索,相关有效做法可概括为八个特点:
一是善于与学生使用同一话语体系。只有和90后大学生用同一话语体系,在同一频道上对话,才能让学生首先在内心上感到亲近,进而产生思想共鸣。上海交通大学一方面重视开展朋辈教育,大力发展兼职辅导员,通过部分优秀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对在校大学生群体实现价值追求、学术精神的引导和影响;另一方面,在学生工作体系中重视和强调“三贴近”,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此外,学校还专门组织编写《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专题读物,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平易近人的讲话风格的切入,引领在校学生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是善于以小故事讲大道理。相比于大道理,寓意深刻的小故事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更能入脑入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很多也是通过类似“孔融让梨”这样的小故事,得到代代传承。同样,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一些具有影响力人物的励志小故事,相比大道理来说更能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在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毕业典礼上,学校著名校友、奥斯卡终身评委卢燕就通过讲述梅兰芳和她的一个小故事,诠释了“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价值追求,在娓娓道来中让在场毕业生记忆深刻,效果远远好于常规的说理教育。
三是善于利用打动学生内心的图片、标识、形象。在中国科协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上海交通大学排演了话剧《钱学森》,近年共公演、巡演了30场。很多学生观看后都受到极大的感染。其中,学校在话剧《钱学森》公演四场后召开了一次学生座谈会,座谈会上发现,让学生代表回忆起话剧的感人片段,学生想到更多的是“钱学森和蒋英在讲述五星红旗的场景”、或是“东风二号甲核弹爆炸后的场景”……由此,学校职能部门开始反思,在话剧《钱学森》的宣传海报和宣传页中,摒弃常规的方式,多用那些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能触及内心的剧照。其后的话剧宣传,效果明显提升。
四是善于使用历史性影像、声音、资料。一些珍贵的历史性影像、声音,也能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最典型的如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至今听来仍能让全体中国人心潮澎湃。即使对于现在的90后大学生来说,这样的历史片段依旧能震撼其心灵,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故此,上海交通大学成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视文化工作室,旨在整合资源,挖掘更多历史性的声音和资料,并融合在课堂、班会等场合中加强教育。
五是善于结合个体亲身经历实践。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体验式教育会带给其更深刻的印象,更有助于入脑入心。在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上海交通大学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统筹谋划,推动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党史校史研究室、档案馆、校友会等一起参与社会实践的组织;通过政策引导和精神激励,鼓励和引导更多专业教师担任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以此提升社会实践的实效和层级。近两年,学校还注重开发传统文化体验之旅、创业见习实践等一系列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在“知国情、明社情”实践中感悟成长。
六是善于设计恰当的情境。学校校院两级注重研究学生在不同成长背景下的不同认知特点,因人施教。以来自农村的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群体为例,培育其自强不息精神,通过课堂讲授方式并不会取得良好效果,但通过推荐阅读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能在不经意间使其产生强烈的带入感,在阅读中,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出内生动力。因此,上海交通大学倡导并要求辅导员善于创作适合不同成长环境学生的微小说或微电影,注重设置恰当的模拟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带入感,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实效。
七是善于发挥身边的人或事的感染力。“典型引路”通常是我们做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上海交通大学开展“校长奖”评选活动,就是让广大学生看到身边模范;举办“励志讲坛”,提出“以人为书”,让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深度解读,读出责任,读出担当。为进一步发挥身边榜样和楷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学校还深化了“感动交大”十大新闻人物评选,积极推动“青春的足迹”宣传专栏建设,大力宣传优秀在校生和年轻校友的先进事迹。
八是善于通过有针对性的书信等形式进行沟通。在近几年上海交大的新生入学季和毕业季中,校长张杰院士以及在学生群体中具有很高人气的教学名师施索华、刘西拉等老师,都通过书信形式为新生或毕业生群体寄语。后期调研显示,这种形式的沟通引导,使学生能更为认真地去学习领会师长寄语的深意,取得了良好的入脑入心实效。
上海交通大学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路径的升级和提升,在实践中积累了八个“善于”的规律和经验,也实实在在看到了创新后的工作成效。
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必须要不断研究和把握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课堂教学、示范引领、校园文化、实践养成等方面,着力增强学生们的接受意愿。
(一)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上,要和学生站在同一方位,使用同一话语体系,形成更有效的沟通。传统方式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呈简单传递形态,学校作为传递者,学生作为接受者,双方处在一个立面相对的位置,学生对传递内容的实际接收效果不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绝不是一个单向的传递过程,也不是纯粹的理论灌输,而是培养人的过程。它需要作为主导者的校方和教师与作为受众的同学站在同一方位,尝试以学生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的人和事,以学生更加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同一话语体系的建立和使用能迅速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他们的习惯进行表达能够使其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至少也会达到不排斥的效果。
(二)示范引领
要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以小故事讲大道理,以具体的人、事、物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抽象的概念阐述往往是左耳进右耳出很难留下深刻印象,反倒是出现在身边的人或事或物对其认知更具有感染力。所以在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要善于利用一些能够给予学生更为直观感受的元素,诸如用图片、标识和形象,类似于一些优秀文艺作品中经典场景的剧照等,这样的方式比较能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校园里学生身边发生过的人和事则完全能够与他们的生活无缝衔接,带来的影响更为直接。
(三)校园文化
在校园文化这一教育路径的构建上,要注重培育方式量身定制,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着力推广和创作有针对性的优秀文化产品。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个性”是他们身上的一个显著标签,虽然可能处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但他们的思维方式、性格特征、接受能力及情感表达都有着较大差异。这就要求必须从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发现学生的个性需求,以他最适宜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培育,而不是以一概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为,一个人不同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都会影响到其认知行为的发展。因此要关注不同成长环境下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针对不同需求设置恰当的教育情境,着力推广有针对性的优秀文化产品,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带入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引导实效。
(四)实践养成
开拓体验式教育法,在实践中学习典型、学习模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外化绝不是能够明晰划分开来的两个步骤。深刻的理解能够指导正确的实践,亲身的实践体验也给予我们更加全面的感悟。当前大学生群体对待权威或是长辈的经验教导,并不会百分之百地盲目听从,而是更倾向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选择。所以,体验式教育会带给他们更深刻的印象,更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由此,对于当前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必须要紧扣“笃实”这一关键词,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社会实践与亲身体验的平台,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学中悟。
上海交通大学创新升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关键在于与学生处于同一侧,根据学生群体共同的时代特征和每个人在不同环境下形成的不同性格特点,制定个性化培育方案,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开启学生的主观接受意愿,促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解到共鸣再走向内化,逐渐根植于内心,从而转化为其自觉自愿的行动,实现“知行合一”。
[1]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代新青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青少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J]. 求是,2015(5):11-13.
(责任编辑 文双全)
Reflections on the Promotion of Socialistic Values into People’s Mind and Sou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Jin,ZHU Jian
(School of Marxism,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240, China)
In the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have more access to get information and are equipped with independent thinking. Therefore, wh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promoting the socialistic value to people’s hearts, it is a must to explore and master students’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in every nerv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from the improvement route in the aspects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guidance, campus culture, practical cultivation and so forth.
high efficiency; core value of socialism; into the minds and hear
2016-01-06
王 进(1992-),女,安徽马鞍山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朱 健(1975-),男,江苏江阴人,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G641
A
1671-9247(2016)03-01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