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华,崔名芳
(1.安徽工业大学 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 马鞍山 243002;2.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浅议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朱建华1,崔名芳2
(1.安徽工业大学 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 马鞍山 243002;2.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各依托高校的重视,其在发挥学科优势、聚集人才、转化成果、知识普及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要加强完善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学科规划和建设;创新科研管理体制,促进和谐共进式发展;招才纳贤,壮大科研队伍;扩大学术交流和影响,提高硬件设备的使用效率,发挥科研平台的最大功效,以促进高校与重点实验室和谐共进发展。
高校;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建设;管理
在新时期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依托高校创建了一大批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以此培养各行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促进和优化高校学科发展、促进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和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最大限度发挥知识经济的潜力。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这些实验室的产、学、研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也在逐渐提高。现在,高校重点实验室不仅是我国进行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与载体,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技术源泉和重要助力,为国家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和提高科技竞争实力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尤其是一些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已然被纳入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体系。因此,深入研究高校重点实验室的构建与管理机制等问题不仅能够促进相关学科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而且在现实应用方面可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科学启示。
我国高校重点实验室依托大中型院校(或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联合共建),到目前为止,已建设和完善有三个级别的实验室:国家级(含科技部、教育部)、省部级(包括中科院、国防科工委、农业部和各省高校等)以及地市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要由国家投资或推动创设,大都依托985、211高校,国家和高校为其建设和发展投入了大批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实验室也承担并完成了国家众多重大科研课题和技术攻关项目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和经济效益,并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人才,有些已成为学术水平、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研究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主要指由省(部)行业部门为主投资或创建,依托某一地方性大学(或与科研机构、企业联合)的优势领域建设、推进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相对独立的科研机构。目前各省基本都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科技应用发展的优势和特点,有计划地依托地方高校建设了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中试基地,搭建起高效、优良的信息化平台,加快知识产出和科研创新的步伐。高校重点实验室,无论级别高低,其主要目标是遵循国家和教育部制定的推进科技发展、提高社会效益的战略方针,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其目标都是为获取创新性成果,加快知识的产业化步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1]高校重点实验室作为科研和创新的重要标识,已成为高校综合实力比拼的一道王牌,其建设、完善和发展日益受到各级依托部门的重视。目前,为最大限度地发挥重点实验室的功能,各级重点实验室大都在积极探索并实行开放和联合的运行机制,并建立流动工作站,加快知识的交流、创新和转化速度;与此同时,重点实验室在发展中逐步完善,在完善中创新,形成特色,发展规模。笔者就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在高校教学科研中的地位与作用,及重点实验室管理机制在其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进行阐述,以期为加强实验室内部机制改革与调整,更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有所裨益。
高校重点实验室与依托单位之间是一种利益与荣誉“共赢”的关系。一方面,重点实验室的快速成长依赖于高校的科研平台和人力资源;另一方面,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和完善会提升高校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高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目前,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各依托高校的重视,其在发挥学科优势、聚集人才、转化成果、知识普及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来讲,重点实验室在高校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级重点实验室是依托高校进行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和载体。[2]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安徽省冶金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自成立以来,极大地丰富、改善并提升了冶金、材料和化工等相关学科的发展领域,目前已孵化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同时,实验室积极组织开展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了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学科与国内外同行的联系及互动,充分发挥了知识的辐射与交流功能。在学校的各级重点学科、硕(博)士点等的建设过程中,重点实验室也充分发挥了其学术带头、学科辅助和科研保障等功能和作用。
第二,重点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为科技创新及研发中心,高校重点实验室在知识成果传播、转换及应用等方面,具有“中心”及“辐射”功能。重点实验室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和公共性功能,[3]是对外学术交流和参观的窗口;同时,由于科研成果的时效性,传播知识成果,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向来受到各级实验室的重视。一方面,实验室具有知识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具有科研成果和产出;另一方面又和开发实用技术的企业相关联,就有重要的纽带作用。同时,在学术交流过程中,一方面传播已有成果,另一方面吸收优异技术,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和知识储备,提升自身认识,使得学科发展和科研水平更上一层楼。随着这些实验室地位的上升,依托高校的科研实力也逐渐增强,提高了在高校排名中的名次,即实验室硬件设施的完善——科研产出的增加——高校地位的上升是一条直线,而非相交线或平行线。
第三,高校重点实验室是面向企业研发的品牌窗口。它针对企、事业单位开放,是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平台。实验室人员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可积极投入到企业研发,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并依据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利用学科优势,为企业发展和生产需要,开发创新性成果和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基础性产业技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在这方面,我校重点实验室充分利用在冶金学科发展中的优势,积极将知识成果转向经济成果,已经和国内多家钢铁企业开展合作,积极解决企业在生产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依靠知识创新,降低钢铁企业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并结合研究特色,对冶金二次资源进行绿色循环利用、地方环保做出贡献。同时,重点实验室开展学科交叉研究,为企业研发新技术和新工艺,取得璀璨成果的同时,创造巨大经济效益。
第四,高校重点实验室是整合企、事业科学研究资源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平台机构。当今社会已是信息化时代,国家和社会需要将知识迅速转化为经济,依靠单个科研工作者的单兵作战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和科技攻关战略的需求,尤其是一些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行招投标制等系列改革措施,对项目的承接和完成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原来基础管理投标制基础上,需要汇聚多学科的人力、物力资源,联合攻关。这就需要整合高校和各种研究机构的资源,以实现不同方向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而各级重点实验室正处于高校科研机构的核心地位,其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对于科技项目的完成和成果转化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校重点实验室的平台模式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特别在新型能源、材料和冶金等方向,实验室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与中海新材料、马钢等大型企业,开展校企联合,为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技术瓶颈,科研成果和产业技术为企业增利增效,创造出新的经济效益,推动了企业技术的革新。
第五,重点实验室是进行科技创新机制探索的重要示范基地。高校重点实验室是新科研体制的“实验地”,可为新理念和新机制的实践提供经验,为高校进行科研体制转轨和机制创新提供有益的范例和借鉴。但要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平台的最大示范功效,依托高校需进一步加强配套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及时将在实验室运行中的经验推广和优化,提升实验室在高校中地位和影响力,发挥新机制的辐射功效。[4]
高校重点实验室对提升依托院校的科研实力、学术地位及声誉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各大高校都在加大力度建设各级重点实验室,以期增强重点实验室整体实力,增加成果产出,发挥科研“辐射”功能,带动高校整体水平提高。但影响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因素较多,我们仅就比较重要的因素做简单的探讨。
第一,政策引导和支持。良好的政策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如“春风化雨”,会积极推动科研平台的良性发展,催生出如雨后春笋般的众多成果。良好的政策如催化剂,但如何获取政策的倾斜,这需要高校和各级主管部分有机配合。如重点实验室作为完全的科研单位,绩效评价机制与教学或教研单位不同,应采取科研成果绩效评价机制,为此实验室领导应积极主动和各级主管部门沟通,争取政策的支持,以灵活的科研管理体制拓宽实验室的发展空间,汇聚人才促发展。
政策引导还表现在能否多渠道对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提供支持。目前,国家对高校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存在较大缺口,尤其地方性重点实验室,国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某些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除受到当地政府、本校及合作企业资助外,获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机会相对较少,造成硬件建设滞后、学科发展缓慢,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实验室的科研产出和上升速度。[5]解决该问题,仍需合理政策支持,但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也不能坐等政策,要积极开拓多类渠道支持,如在投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获取发展的原动力。以实力促发展,以发展促提升,形成良性的循环发展。
实验室也要完善自身制度建设,但制度不是仅仅约束人,更重要的是让体制充满活力。当今社会进入国际化和信息化时代,竞争的压力使得“均衡”模式下工作效率低下。实验室应不断推陈出新,改变传统的“一刀切”和“一碗水端平”的工作模式。[6]实验室内部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在良性竞争中开展科研工作,激发科研人员的求知欲和事业心,以良性的竞争促进实验室发展。
第二,学术带头人科研素质和队伍建设。[7]富有创新思想和较强科学管理能力的学术带头人在实验室建设和发展中起到“催化”作用,他们直接影响实验室的研究水平和学科发展的各个方面,并肩负着就重大问题与各级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协商等责任。为了大幅度提高实验室的地位,发挥实验室最大潜能,高校应大力加强培养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工程,通过对带头人的团队管理和建设,提升整体科研实力。而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依靠外部引入高端人才是一个重要途径,加强和优化自身“造血”功能也是一个重要途径。这需要在政策和体制上适当倾斜,创造有利于人才和学术自由发展的空间氛围,从而在良性竞争的环境中,让人才脱颖而出,促进实验室协调发展,提升实验室人员的科研素质和能力。
第三,实验室研究人员队伍管理和建设。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强大凝聚力的科研团队是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这需要科研团队人员的年龄、学历和科研素质及分工协作等方面合理分布。良好的科研梯队可充分利用实验室内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施所长,良性发展。同时,实验室更应大胆启用具有学术创新精神的青年才俊,让他们在负责重大任务中逐渐锻炼成长。作为高校的一个重要的科研交流中心,重点实验室要在某种程度上弱化行政机制,顺应“教授治学”这一高校发展的时代潮流;而且实验室更应优先开创典范,实行体制创新,以利于科研精神的激发。以我校重点实验室来说,资深教授兼任行政负责人,其他人员均为科研主体,每位老师科研的同时完成日常分配的事务,弱化了行政机制,彰显出了以学术和科研为主体的思想。
加强和完善实验室科研队伍建设,需打造和配备具有低、中、高不同层次的人才组成的梯队式人员布局。也就是说,实验室既要有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学术带头人,也要有任劳任怨进行实验室日常事务管理的普通工作人员;既要有具有精湛业务能力和经验充足的中年英才,也需要配备富有创新意识和敢闯敢干的青年俊才。具体到某一个学术团队,则既要有高瞻远瞩、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高级职称导师队伍,又要有扎实能干的中级职称人员,同时也需要有大批进行具体实验和研究工作的学生队伍。实验室人才梯队的合理建设,有利于整合人力资源,在实验室科研创新和发展问题上更能彰显群策群力的团队合作精神,扩大各级研究课题的申报和研究成果;而且,人才队伍内部引入合理、良性的竞争和奖励机制,有利于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和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同时,高质量的团队建设还是实验室扩大内外影响力的必要条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国内外高校实验室日益注重团队梯队的搭建和建设,促进科研整体实力的提升,从而增加申获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和机会,扩大科研产出,推广应用性科研成果,从而提升实验室和学校知名度。
第四,技术研发目标与面向社会服务。提高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是实验室工作的两个递进的层面,即技术研发的目标是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质量。我校重点实验室就充分利用已搭建的科研平台和学科优势,积极拓展了以冶金工程应用为特色的应用基础性研究和实用技术推广途径。产学研项目受到企业合作方的高度评价,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总之,高校重点实验室,肩负着优化高校学科建设,提升高校影响,及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等多方面的任务。这使得高校既要重视加强基础研究,也要着重解决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既要推进知识创新,又要加快知识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基于此,高校重点实验室为加速发展步伐,除了加强实验室的平台建设、提升科研人员的素质以外,还应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明确定位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建立内外协调的良性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在特设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不同层次的实验室要结合自身特点,突出学科优势和推出特色知识成果,彰显实验室和依托高校的研究特色、社会地位和科研水平,促进高校与实验室协同发展。
第一,加强完善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学科规划和建设。学科规划和建设历来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重头戏,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优良的科研平台、高素质人才和源源不断的项目。扎实的学科基础是实验室建设的先决条件,实验室的建设又是推动学科建设的原动力。实验室学科规划和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实验室研究科研改造并提升传统学科。传统学科历史悠久,但也有可能知识陈旧,并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符。而不断推陈出新的实验室创新工作,可以有效地改造传统学科的知识结构,并起到增扩并提升作用。其二,推动和催生新兴学科。实验室研究又是催生新学科的源泉,最近新学科如新型层状材料、智能生物材料,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拓展了新学科研究领域。其三,发挥中心辐射场的作用,带动高校相关学科的提高。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孤立存在,由于科学知识的交叉性、相融性与重叠性,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密不可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性和相关性的联系,一个学科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其它相关学科的进步与提高,[8]重点实验室应充分利用这些学科之间的联系,不断投入、引领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推动学科产业的融合和拓展。
第二,创新科研管理体制,促进和谐共进式发展。重点实验室作为科研创新基地,除了集中力量开展科学研究外,还应积极促进体制创新,以充满活力的体制革新建设解决发展瓶颈问题。首先,在资源分配上,依托高校对实验室可单列计划,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加大对实验室的资源投放力度,确保经费投入,更新完善平台建设,广纳并聚集人才。同时,实验室也可以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以“知识”和创新科技获取更多项目和经费投入,在收获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实验室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科研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通过政府宏观规划、政策引导、重点支持和动态管理等措施,获得政府对实验室的投资,开展创新课题的科研攻关研究,占领学科发展前沿阵地;并制定实验室发展规划和目标,完善实验室可持续制度。其次,以知识产权和信息交流为纽带,争取和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共同建设完善重点实验室。在科研管理体制方面,重点实验室应践行“教授治学”,对实验室研究人员按照科研类型核算,优化现行的评估机制,并适当实行目标和成果考核,包括纵、横向课题研究经费、高级别项目、论文和系列成果等;用活用足现有资源,真正贯彻执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实验室方针政策,[9]突出特色和优势,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与依托高校和谐共进发展。再次,依托高校应催生、扶持和推动学校及实验室优势特色学科的快速形成和发展。科学研究与大学教育相结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纵观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高校在其建设和发展的不同阶段都给予了重点扶持,实验室的生源和科研条件配套均远超普通院系,这也是其科研硕果累累的主要原因。同时,高校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这表现在本科生及年轻教师队伍的配备等方面。年轻人积极向上,有朝气和创造力,所谓“实践出真知”,他们的快速成长不能仅靠书本知识,更要依靠实践或实验来检验并发现新知。要选择性地引导本科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性教学,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0]给予他们锻炼机会的同时,也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第三,招才纳贤,壮大科研队伍。目前高校的综合实力的考量起关键作用的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而作为人才汇聚的高校重点实验室仍是重中之重。[11]为汇聚人才,用好现有人才,须进一步采取积极的政策,引进技术经营性管理人才,促进现有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而拔尖人才培养仍占有重要地位,这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首先是利用高精尖的创新平台吸引或留住一批高水平人才;其次优厚的资质和奖励措施,给予高水平人才优惠宽松的科研条件,拓展其发挥个人才智的空间;再则,通过采用重大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等,增加自身造血功能,培养出一批高层次人才。各方面制度和条件相辅相成,才能造就高层次的研究人员。
第四,扩大学术交流和影响,提高硬件设备的使用效率,发挥科研平台的最大实践性功效。重点实验室对外代表依托高校的形象和品牌,因此,高校可采取建立实验中心的方式,在设施上完善其软硬件设施,提升实验室的规格和质量。同时,定期组织召开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扩大宣传和交流,推陈出新,扩大实验室在国内外学术圈的影响。此外,实验室应经常对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人员队伍、优势学科发展和最新研究成果等进行宣传,展示新面貌,扩大实验室在社会和相关领域的知名度及影响。并根据国际研究热点,适时调整人员队伍的研究方向,促进学科新旧更替。
总之,各级重点实验室都有其特色和优势。概括起来为以下五点:一是实验室内部学科门类齐全且均匀,各类基础学科之间互相交叉渗透,引导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和研究方向,产生原创性成果。二是完全科研型的机构内部学术氛围浓郁,适合开展原始创新性研究工作。三是科研型的研究人才相对比较密集。既确保有相对稳定的科研队伍,又有延续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实践性的科研工作,完整的知识梯队,有利于催生新的科学思维。四是推动高校教学和科研的融合,为社会培养“多面手”人才。在实验室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科研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五是学术交流活跃。重点实验室作为高校的重要学术交流中心,可以便利获取最新科研信息及国际合作交流机会,在保持科研信息畅通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
高校重点实验室不仅是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摇篮,也是我国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及产业资源。因此,各高校应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的资源平台,深化教学和科研,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在支撑国家、省部级和高校重点学科尤其是交叉性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建设性作用,对高校的长足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各级别实验室也应依托高校,不断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的实力,展现科研应用前景,和谐共进促发展,共同培养社会所需的栋梁之才,为信息化时代国民经济的发展增砖添瓦。
[]陈晓峰.关于重点实验室的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1998(6):18-19.
[2]章荣德,秦发兰,袁德军,谢岳峰.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促进学科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1):95-97.
[3]习晓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成功之路[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1,18(5):123-125.
[4]赵泽刚.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建设工作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5]谢小风.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的特点与发展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5):5-11.
[6]管国华.走持续发展的重点实验室建设之路[J].交通医学,2002,6(6):741-742.
[7]刘爱荣,陈懋,张教平,杨延哲.河南省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估及发展探讨[J].河南科技,2002(6):23-24.
[8]章荣德.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促进学科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1):95-97.
[9]朱征南,张林.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综合评估的实践与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4(6):93-96.
[10]朱清时.大学实验室建设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8,10(5):93-95.
[11]由长延,等.国家实验室创新问题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9,16(2):8-11.
(责任编辑 汪继友)
Brief Analysis of the Key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U Jian-hua1,CUI Ming-fang2
(1.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Metallurgical Emission Reduction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HUT; 2.School of Marxism, AHUT,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key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by the suppor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at play an active part in discipline advantages, talent aggregation,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knowledge spreading. And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improvement firstly on the disciplin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novate secondly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the promotion of joint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ttract thirdly more talents for scientific teams, expand fourthly the academic exchange and influence, and raise finally the service efficiency of hardware equipment and make full use of scientific platform to the maximum effect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joint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key laboratori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laboratory; scientific platform;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2016-02-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1571004);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8085MKL33);安徽省教育厅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KJ2015A084);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AHSKQ2015D76);安徽工业大学专项研究课题重点项目(13SZZXZD008)
朱建华(1978-),男,山东济宁人,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
G642
A
1671-9247(2016)03-00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