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交叉、合作:面向社会管理创新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6-03-17 04:46:58张洪根袁同成
关键词:学科专业管理

张洪根,袁同成

(安徽工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开放、交叉、合作:面向社会管理创新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张洪根,袁同成

(安徽工业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应根据国情、地情、校情,建立“开放、交叉、合作”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精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交叉、分类的课程体系,加强与校外单位合作,实施全程导师制,注重跟踪指导和考核,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社会管理创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2004年6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必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重申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就是指国家、社会组织、社区、企业等多元社会主体,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手段创新,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以实现善治和达至社会良性运行的行动,其实质是要求公共管理者必须抛弃自上而下的单一性“管理”思维,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鼓励公众参与,促进社会协商,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共识,增进社会整合。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理念,与国外公共管理研究从“公共行政”范式到“新公共管理”范式再至“新公共治理”范式的转型不谋而合,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国内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但是,无论是社会管理的理论创新还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都必然要求对传统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培养出适合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我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其他学科,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学习借鉴西方理论范式和国内改革开放实践的双轮驱动,发展较快。1982年我国的行政管理学科得以恢复,1998年教育部在第三次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正式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四个本科专业归入公共管理学科,使之成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2004年教育部又在本科目录调整中新增了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文化产业管理、城市管理、公共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国防教育与管理等七个二级学科,目前,我国公共管理相关本科专业已经达到17个,[2]开设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学校也已达到500多家。然而,在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直接影响了公共管理学科的社会声誉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无法满足应对社会管理创新所需的熟悉政府、市场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规格单一,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形势

以往的公共管理专业偏重于为公共部门培养行政管理人员,重视对学生进行行政能力、行政素质的培养,行政伦理的教育,忽视对学生进行公共服务精神的塑造,[3]未能将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创新社会管理、切实帮助党和政府处理与解决复杂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问题有机联系起来,对学生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的知识与能力训练不足,导致学生对市场机制和社会自组织机制了解不够,缺乏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开展跨界管理和跨界沟通的能力,这种传统的单一性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人才的需求严重不相匹配。

(二)重视知识传授,忽视社会管理创新能力养成

由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不足以及对填鸭式教学的“路径依赖”,我国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还普遍存在强调知识传授,轻视实际公共管理能力,尤其是创新型社会管理能力培养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对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的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公共管理能力,尤其在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展开协调、协商的能力匮乏。

(三)实践实训教学流于形式,知识能力训练脱节

由于实践实训教学方式单一,许多学校关门办学,与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企业及社会组织的交往较少,未能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得大多数毕业生都没有在公共部门实习的经历,遑论在社会组织中的实习与训练,使得公共管理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日趋隐没。[2]

(四)因人设课,未能形成综合性的课程体系

尚未形成统一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导致课程设置“杂而不专”,同质性明显,此外,相应教材建设严重滞后,也成为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软肋。[2]其实,公共管理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借鉴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学科边界的开放性较强,师资来源复杂,这也是导致课程体系整合性不强,比较庞杂的原因。但是也正是学科的开放性和复合性,同时又为构建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塑造学生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增强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社会管理创新能力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二、基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现有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难以满足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所要求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因此需要及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就我们安徽工业大学而言,作为一所工、经、管、文、理、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目前已经开设了包括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及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内的三个本科公共管理类专业。在我校全面进入一本招生,文科专业招生比例缩小,生师比大幅下降,生源质量明显提高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面向实践,利用学校工科优势,进行多学科的跨界合作,汲取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构建自己的学科特色,对公共管理类的本科生进行精细化培养,以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科发展,以此使学生更加具备公共服务的精神和品格、能力及知识储备,以适应社会管理创新的需求。结合我校实际,我们认为培养适合社会管理创新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确立连接政府和学校、服务地方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大部分综合性大学中,所有人文社会学科与政府的联系都比较频密,将为政府部门输送公共事务管理的预备人员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然而在理工类为主的院校中,特别是在由中央部委划转地方管理的理工科为主的大学中,一方面,学校的学科发展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有待加强,另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如果不能为学校的总体目标服务,拾遗补缺,就会很容易被自我边缘化。[4]所以我们确定了将我校的公共管理学科作为连接政府和学校的桥梁,以培养适合地方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人才为主要目标。这样,可以为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现时的地校交流和未来的校友资源都可以成为学校连接地方政府的纽带和桥梁,从而便于地方政府将学校的发展纳入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避免地校关系互动不良,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地方政府、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企业又可以成为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平台。为了保持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社会发展的灵敏感知度,根据社会需求和不同人才类型的要求,设计与之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我们细分了三类不同的培养方向:一是学术型人才,该培养方向以进一步夯实公共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培植学术研究基础和备考硕士研究生或出国留学为主要目标;二是实务型公共管理人才,该培养方向以考取和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的公共管理岗位为主要目标;三是复合型的社会管理创新人才,该培养方向注重本专业知识传授与工科院校某种特定专业学习的结合,以培养既懂本专业又有其它特定专业知识、兼具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社会管理创新人才。这样既可以满足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又可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便于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克服以往“广谱型”培养模式“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的缺陷,打破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同质化格局。

(二)建立开放、交叉的分类培养课程模块,满足多元化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

作为一个后发展的学科,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科性不强,开放性较大,[5]受到许多诟病,但是其实这也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交叉渗透、综合集成,开发学生多方面的能力。[6]我校紧跟公共管理学科专业的发展态势,强调学科的开放、交叉。在2013年新调整的培养方案中,借鉴兄弟院校经验,根据我校的办学实际,依据三大培养目标方向,本着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兼顾的原则,增加选修课的数量,坚持做到有分有合,目标明确,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组成三大课程体系模块,除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基础性课程外,按照三大就业方向,修订了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指导性培养方案。在课程模块体系中,首先在公共管理学科内部实施整合,其次与管理学的其他学科专业相结合以寻求增长点,再次与法学、经济学等相近学科专业相结合,最后是与我校数理、计算机等理工科专业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理统计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建构以应用型为主体、学术型和创业型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此外,我们还采取有效举措鼓励并保障那些既精通理论又熟悉实务的“双师型”教师(包括校外专家、教师和实务管理工作者)承担相关模块的教学任务,保证课程模块体系设置的落实。

(三)根据社会管理创新需要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打通多种形式的实践实训路径

首先,增加了各专业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其次,将实践教学根据分类目标分为不同的实训模块。(1)组织学生到行政机关、法院、检察院开展实习,并采取通过上述合作单位有关领导现场指导与校内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此,学校先后与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市环保局、市民政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公安局、市辖区民政局、区检察院、相关街道、社区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分类培养的目标,定期选派学生展开机关事务实习、社区实习,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社会实践能力,也为相关机构提供了人力支持,减轻了机关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7]此外还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慈善公益活动、暑期社会实践,使学生及时了解社情、民情和国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及公益精神。[8](2)选派学生深入企业、社会组织实习,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销售等全部流程,熟悉企业的运作机制,掌握社会组织的组织管理、筹资、项目管理等业务,了解社会组织的运行规律,尤其是了解企业及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机制,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够与社会组织和企业合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3)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学习。学校从南京奥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购进了公务员考试模拟、社会保险、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实训实验室、社区教育模拟中心、机关事务管理模拟会议室、社会舆情监测与分析实验室、社会危机管理情景模拟实验室、公务员考试模拟与面试实验室等,提高了学生的公共事务处理能力。(4)利用学生学到的社会统计学、社会研究方法等知识,组织学生就公共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5)与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与研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自2013年以来,组织学生申报和主持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公共管理类创新创业项目54项,带动约325名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增加了他们的科研和创业能力。此外还积极吸收学生参加教师主持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调研和写作,切实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6)提高教师有效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做好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9]

(四)建立全程导师制,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推进精细化培养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细化导师制工作细则,明确导师在每一教学流程和环节中的中心任务,理顺导师、班主任、辅导员、质控专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明确职责和权限,形成协作合力。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专业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进行合理分工,任务落实到模块,以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符自身特点、适应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的人才。

(五)根据社会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效果进行严格考评

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人才培养方案可行性的终极标准和尺度。我们力争将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和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结合起来,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性,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首先,建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机制,根据在校生、校友和用人单位等方面的意见反馈,适时完善教学课程体系,通过增、减、补、合,完善课程体系,体现培养计划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行性,建构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模块,将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学业生涯规划合理对接。近年来,我校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获得明显提升,如根据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的麦可思《安徽工业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两届毕业生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的满意度较高,2013年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满意度为70%,位居全校所有专业第5位,对母校的满意率为100%,位居全校第5位,2014年校友推荐度70%,位居所有专业的第8位,主要的就业岗位也从2013年的“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转向“招聘专职人员”,专业的吻合度进一步提升。其次,我们还健全完善了教学计划运行机制和质量监控制度,根据不同类别学生的培养目标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考核,奖勤罚懒,使导师制和社会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结语

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观战略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应该根据国情、省情、校情,建立“开放、交叉、合作”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开放、交叉的分类课程模块体系,以满足多元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根据社会管理创新需要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建立多种实训基地,利用多种形式,强化实践实训的效果。此外还应建立全程导师制,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促进公共管理类人才的精细化培养,最后依据社会管理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教学效果进行严格考评。

[1]周燕.公共管理研究:传统与前沿——一个学科框架的描述[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42-150.

[2]黄崴,陈武林.中国公共管理学科沿革与现状审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3): 32-36.

[3]邱梦华.社会建设背景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途径研究[J].文教资料,2012(25): 134-136.

[4]董阳,叶中华.理工类院校中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障碍, 路径与模式[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5): 62-69.

[5]竺乾威.公共管理学科性不强成就其开放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6-05(B02).

[6]葛秋萍,李淑芳.公共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 2008(12): 53-56.

[7]娄成武,魏淑艳,曹丁.“校府合作”: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9(9): 103-105.

[8]魏红征.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教育评论,2013(6): 24-26.

[9]罗依平,戴宗.案例教学改革与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3): 47-50.

(责任编辑 文双全)

Opening-up, Intersection and Cooperation: Explor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riented from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ZHANG Hong-gen, YUAN Tong-cheng

(School of Law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HUT,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It is expected to adapt actively to the needs of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It hence needs to establish, in accordance with thenationalconditions,localbackgroundandcampussituation, the cultivation model, formulate accurately the cultivation target, set up the curriculum system crossed and classified,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with out-of-university units, practice entirely the tutorial system,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follow-up inspection and assessment for the enhance of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cultivation model

2016-01-06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开放、交叉、合作——面向社会管理创新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2013jyxm070)

张洪根(1968-),男,江苏兴化人,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院长,教授。

G647

A

1671-9247(2016)03-0048-03

猜你喜欢
学科专业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学科新书导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