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广 海,朱 旭 娜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我国旅游区划研究进展
张 广 海,朱 旭 娜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旅游区划是区域旅游发展差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整合旅游区划的研究进展对未来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掌握区域之间的差异性,还可以加快区域旅游合作的开展和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基于旅游区划的指标、方法、等级、类型和其他研究角度对相关成果进行分析总结,从旅游区划范围在行政界线上的突破、指标选取从地理要素向旅游要素的转变、分析方法更强调定性/定量/定位相结合以及国家战略方针的影响程度加深四方面预测我国旅游区划研究的未来趋势,思考未来旅游区划发展的归宿。
旅游区划; 研究现状; 未来趋势
国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有目共睹,然而在旅游业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较为显著的就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解决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区域旅游发展的差异化特征,而旅游区划是其基本手段。旅游区的划分有助于清楚地掌握区域旅游单元自身的发展详细情况,包括旅游资源的赋存情况、地域组合状况、旅游市场及产品的特点等,为今后旅游规划、开发建设以及市场营销等提供依据,有助于明确区域旅游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1],改善自身旅游供给,迎合市场旅游需求,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其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为区域旅游合作、区域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我国旅游区划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根据实际需要,从不同的专业角度,依据不同的指标,曾提出不同的旅游区划方案[2],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区划体系。本文通过对已有旅游区划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与总结,试图分析旅游区划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国家、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的决策和学者的研究等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从而实现区域旅游业的科学高效发展,推动国家以及各区域间的协作,加快全域旅游的发展进程。
1.1 旅游区划的内涵
准确理解事物或现象的内涵是研究分析的基本前提。对旅游区划内涵的阐释各位学者有着自己的见解。马勇[3]指出了在旅游区划中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问题,区域内部应该“相似性最大,差异性最小”,邻近区域间应该是“差异性最大、相似性最小”。吴宜进[4]认为旅游区划应以旅游资源以及其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地域差异性为基础,在地域上划分出不同等级的旅游区域。刘振礼等[1]认为旅游区划应是依据与旅游相关的一个或几个因素,对区域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既要突出区域间的差异性,又要强调区域内的合作,双向促进该区域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辛建荣等[5]强调旅游区划的主要依据是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异性。
由于每位学者所掌握的知识背景和研究方向等因素的差异,所以他们所总结的旅游区划的内涵不尽相同。但是存在如下共性的原则,即区划一般是依据一个或几个旅游发展的相关因素,兼顾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地域差异性,对旅游区做出明确的划分,进而确定各旅游区的名称、性质、特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1.2 旅游区划与其他区划的关系
正确理解旅游区划与其他区划的关系是准确认识旅游区划的必然要求,主要包括旅游区划与地理区划、农业区划和林业区划的关系。
地理区划以区域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形成以及演化规律为研究目标,根据区域之间的自然和人文等差异及其利用改造途径进行分区划分。农业区划指根据一些自然环境差异、地域分异规律等,在以农业为主的区域范围内,选取农业资源、农业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等为指标进行农业区域划分[6]。林业区划是指在依据一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森林生态的差异性和林业满足社会经济状况的标准而进行的林业区域划分[7]。地理区划是旅游区划的基础和前提,旅游区划是地理区划在旅游业方面的一种具体区划类型,即旅游区划工作的开展是在地理区划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韩杰[8]、郑冬子[9]和杨载田[10]等为代表的学者都将旅游区划的内容划分到“旅游地理学”的框架体系中。除此之外,旅游区划与地理区划、农业区划和林业区划的区别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区划基础,地理区划、农业区划和林业区划的主要基础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以资源、环境等为代表的自然条件居多,而旅游区划则更多地以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为基础。另一方面是区划目的,地理区划、农业区划和林业区划的目的主要在于资源的保护,市场性较弱,而旅游区划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区域旅游的发展,市场性强。
认识旅游区划既要了解其与上述区划之间的区别,也要清楚它们之间的关联。尽管旅游区划与其他区划有所差异,但彼此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除了均是依据一定的指标对某个区域进行划分外,各个区划之间又会存在叠加现象,旅游区划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例如旅游资源区划与地理区划、农业区划和林业区划都密切相关。因此,旅游区划的研究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考虑与其他区划间的相互影响状况。正确认识旅游区划与其他区划之间的关系,才可以提高旅游区划科学性和实际应用性。
2.1 旅游区划指标研究
区划指标的选取是区划研究开展的第一步。不同的区划指标影响着旅游区划的复杂性和科学性,选取因地制宜的区划指标有助于得出科学的区划体系,反之,则会让区划变得毫无意义。历年的区划研究选取的指标主要有气候舒适度、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交通等,并结合当地的社会人文状况和经济发展背景。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因此旅游资源也是公认的最基础、最广泛的区划指标。另外旅游区的划分较为复杂,涉及区域环境和旅游发展等诸多方面,因此旅游区划指标的选取并不是唯一的,常常是以某个指标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其他指标的影响。
米文宝[11]、梁留科[12]、王亚男[13]和池爱文[14]等的旅游区划主要依据旅游资源的差异性特征。璞静娟[5]、李超[15]、李东[16]等主要依据气候舒适性进行旅游区划分。陈传康[5]主要依据旅游文化资源及其特色进行旅游区域划分。董平[17]依据广义的旅游资源即旅游氛围,并结合400 mm和800 mm等降水量线对全国做出了阳刚氛围和阴柔氛围的旅游区划。Shoval等[18]以游客的旅游特征和他们游览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关系为区划指标。陈秀琼[19]以旅游者为核心,将全国分为重点、传统、崛起和深渊旅游区。刘平珍等[20]通过分析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市场通达度来研究旅游区划。卢冲[21]在进行旅游区域划分时综合运用了聚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刘佳[22]依据旅游资源的环境承载力和旅游业的综合开发水平等指标,进行了滨海旅游的功能分区研究。方叶林等[23]主要依据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安徽省旅游区域进行了划分。刘琼英[24]的旅游区划主要依据各旅游区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特色性,并结合社会、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等状况。刘正鼎[25]依据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指标,研究呼和浩特市的乡村旅游区域划分情况。潘竟虎等[26]根据我国A级景区的区位及其交通可达性,得出了全国的旅游区划方案。
2.2 旅游区划方法研究
合适的划分方法可以使区划更加科学和高效,区划方法的选择要服务于研究目的和所研究区域的自然社会条件。区划方法按照性质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分析方法。早期的旅游区划研究者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进入21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方法呈现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局面。
米文宝[11]、郭来喜[5]、陈传康[5]等主要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定性分析进行旅游区划分。董平[17]以旅游氛围为基础,选取合适的等降水量线进行旅游区划,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21世纪以后,旅游区划中定量方法的使用逐渐增多。Shoval等[18]运用多变量综合分析方法,将观察结果分析和变量用图形同步展示出来。陈秀琼[19]将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城市首位度运用到旅游业,进行基于旅游者角度的旅游区划。刘佳[22]在进行滨海旅游区功能划分时主要运用了层次分析法、熵值法、聚类分析法和三维魔方图法等。方叶林等[23]采用SPSS16.0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按旅游发展水平对区域进行排名,进而得出旅游分区。舒慧芳[27]、孙艳[28]、李超[15]、靳诚[29]、潘竟虎[26]和Sarrion[30]等均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旅游区划,例如GIS中的叠加分析、缓冲分析及空间可达性技术等。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应用与旅游区划的研究,符合区划的要求,也是区划研究的一大趋势[31]。此外,韦福巍[32]和陈慧敏[33]均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省域范围内的区划研究。
2.3 旅游区划等级研究
旅游区划等级指被划分的区域的大小等级。旅游区划等级范围的大小并无优劣之分,只是服务于不同的学者和不同研究目的。旅游区划的范围越大对区域发展起到的宏观指导作用越大,而精细的区划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各区域间的差异性和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区划范围的确定应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
依据行政区划,按范围大小可依次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甚至更小一级的旅游区划。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分区方案为:欧洲、非洲、中东、亚太、北美和拉美6个旅游大区。钟林生等[34]对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旅游区域做出了划分,董平[17]、陈秀琼[19]和潘竟虎[26]等依据不同的指标进行了国家级的旅游区划分,马勇[35]、梁留科[12]、潘树红[36]、韩笑[37]和李超[15]等对省级范围内的旅游区进行了划分。张春明[38]、张广海[39]和舒慧芳[40]等对市级范围内的旅游区划进行了研究。不同行政级别的旅游区划为区域之间的合作竞争提供了参考。除了依据行政区划指标,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指标和区域特色划分出了不同等级的旅游区。曲丽梅[41]根据旅游资源特征提出了旅游资源区、旅游资源亚区和旅游资源小区三级区划,葛静茹[42]提出了旅游区、旅游亚区和旅游小区三级区划,李波[43]提出了景观域、景观带、景观亚带和特色的景源区四级区划。
2.4 旅游区划类型研究
旅游区划类型的确定依赖于旅游区划指标的选取。根据指标选取的范围大小,以行政区界为基础,旅游区划可以分为世界层面、国家层面、省域层面、市级层面以及地区层面等。不同范围的旅游区划类型中以省域和市级层面的研究为主,世界级、国家级以及市级以下的研究因缺乏较强的应用性,研究者较少。根据旅游区划指标的差异,旅游区划类型可以分为旅游资源区划、旅游者区划、旅游交通和旅游业区划。根据旅游区划指标的多样性,将旅游区划分为单一的旅游区划和综合的旅游区划。其中,旅游资源区划和综合旅游区划为现在主要区划类型。
旅游资源区划中的类型主要包括生态旅游、草原旅游、滨海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区划研究。杨建翠[44]根据地质地貌特点和农业发展状况两个主要指标,对生态农业旅游区域进行划分。程占红等[45]通过对芦芽山生态旅游资源的分析,对芦芽山进行了旅游区域划分。郭福生等[46]根据丹霞地貌的形成、演化规律,划分了江西省的旅游区域。曲丽梅[41]和刘佳[22]以滨海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区域划分。刘正鼎[25]以呼和浩特市的乡村旅游状况为依据进行旅游区域划分。
在综合区划类型中,研究人员运用了多项指标、各种方法对旅游区域进行划分。刘佳[22]根据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旅游综合开发程度以及旅游可持续潜力等多项指标,运用回归分析、灰色关联度、区位商、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综合指数法、聚类分析以及三维魔方图法等进行滨海旅游功能区域划分。孙艳[28]根据“反规划”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等,运用叠置分析、聚类分析、GIS空间分析技术和JENKS断裂法等,进行旅游空间功能区域划分和展示。
2.5 旅游区划其他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整理发现,诸位学者对旅游区划的研究除了区划指标、区划方法、区划等级以及区划类型外,还有学者根据自身的研究目的、知识背景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对旅游区划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秦关民[47]对太白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旅游区划分。Shoval等[18]将耶路撒冷的旅游景点按照空间集中情况分为4个区域。Cidell[48]选取新英格兰中部地区,研究其航空旅行区域分布状况。Prokkola[49]研究瑞典和芬兰边境北极圈范围内的跨境旅游区划问题。葛静茹[42]以太行山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为依据进行旅游区域划分。耿协鹏[50]和刘书权[51]等都对旅游区划成果的地图表达进行了探究。马灿等[52]将青海省藏传佛教寺院进行旅游区划分。陈春泉[53]以区域内部旅游业互惠互利为出发点,系统分析了湖南省旅游区划和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耿协鹏等[54]基于模糊识别模式下旅游区划中心地域的判别分析,研究得出湖北省的旅游区划。冯维波等[55]以重庆主城区为例,对山地城市滨水区的旅游功能进行区域划分。Sarrion等[30]研究旅游供给的地域空间分布。栗惠英等[56]进行了旅游区划模式的探究。
3.1 旅游区划范围在行政界线上的突破
依据上述旅游区划研究,无论是早期的区划方案还是21世纪以后的区划方案,行政边界仍是作为区划分界线的首选,例如,郭来喜[5]九大旅游区划方案、董平[17]十大旅游区划方案等。然而,行政区界的划分并不以旅游发展为依据,旅游区的划分要打破行政区界的束缚,降低行政区界对旅游区划的影响程度。
行政力量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起着重要影响,政府主导开发建设的旅游目的地屡见不鲜。因此,旅游区划打破行政区界的束缚需要各方的不懈努力。除了需要学者们加深旅游区划研究外,国家、政府、企业也需要开展一系列匹配工作。例如跨行政区界的立法工作、管理机构问题以及合作机制等事项[57]。进而通过深入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方式来推动旅游区划的研究和实践,加快旅游业科学高效发展。
3.2 旅游区划指标由地理要素向旅游要素的转变
由于旅游区划和地理区划的密切关系,旅游区划指标的选取(包括旅游资源、旅游气候等)与地理因素密不可分,因此出现了旅游地理区划这一概念,成为地理区划和旅游区划之间的过渡带。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不同时期的旅游区划有着不同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旅游区划主要是旅游地理区划、旅游资源区划,以米文宝[11]、郭来喜[5]和董平[17]为代表;进入21世纪后,真正的旅游区划才出现,以陈秀琼[19]、刘佳[22]、方叶林[23]和潘竟虎[26]为代表[58]。加之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旅游区划指标正在不断由地理要素向旅游要素转变。以Shoval[18]、Sarrion[30]和Cidell[48]为代表的国外旅游区划,均主要以旅游要素作为区划指标。
3.3 旅游区划方法更强调定性、定量、定位相结合
方法是研究的工具,合理科学的方法可以使研究事半功倍。旅游区划表现形式是“空间区域的划分”,定位是确定位置、边界等的关键;同时旅游业自身特点又决定了旅游区划研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影响因素和分区特征等都离不开系统的定性分析方法;另外,在分区过程和指标选择时定量分析方法显得更为必要。
一方面,旅游业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既需要从生产角度来认识,更需要从消费角度来认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要求旅游研究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日益精确化、科学化。同时,旅游业作为综合型产业,相比于其他传统产业,更具有产业多元性和关联性,旅游现象的研究纷繁复杂,需要多种分析方法相结合。因此,无论是旅游的供需关系角度,还是旅游业的综合性都要求旅游研究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越来越多的定量分析方法。
另一方面,在区划研究方法上,无论是地理区划、农业区划还是林业区划,都逐步侧重定量分析方法的使用,例如陈晓红等[59]以层次聚类分析方法为基础研究东北地区的生态农业区划,曾凡君[7]和牛玉欣[60]均以GIS为基础,分别研究省级林业区划方法和公路自然区划方法。定位与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使区划研究更加精确化、科学化。
因此,在旅游区划研究中,单纯的定性分析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旅游区划既要考虑旅游自身特性,又要结合区划的相关要求,定性、定量与定位分析相结合将成为旅游区划方法未来的发展趋势。
3.4 国家战略方针的影响程度逐步加深
国家战略方针的颁布反映了包含旅游业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国家发展战略和旅游业规划对旅游区划的影响程度逐步加大,不断引领着旅游区划的发展方向。旅游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突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区域特色,实现互惠共赢发展。旅游区划不断向新的国家重点战略靠拢,其中“一带一路”战略最具典型性。国家战略对旅游区划的影响是宏观指导性的,旅游区划要与其相契合,对于国家战略惠及的地区,要积极开展区划研究,保证旅游区划与时俱进。
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指出将抓好重点区域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要建设一批跨行政区的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合作机制要不断创新等[61]。旅游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简称“十三五”)颁布之际,相关学者、机构纷纷做出了预测,其中国家旅游局在对“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的思考建议中指出,旅游区域化水平要实现新突破,旅游区的建立要打破行政区划等[62]。与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精神相一致,北京华汉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指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会对区域旅游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重大旅游项目会围绕国家战略方针进行合理布局[63]。
旅游区划是时代的产物,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旅游区划由地理区划发展演变而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差别也逐渐加大,旅游区划日益从地理区划的范畴下分离出来,逐步走向成熟,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于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分析可知,今后的旅游区划范围将逐步突破行政界线,区划指标将逐步实现地理要素向旅游要素的转变,区划方法也将更倾向于定性、定量、定位相结合,而且国家战略方针对区划的影响程度将逐步加深。
旅游区的划分为区域间竞争与合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可以更加科学、有效地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区域的整体发展[64]。互联网、高速铁路以及低空旅游等的迅速发展,不断缩短着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既包括客观距离,也包括心理距离。旅游区划研究是反映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晴雨表,旅游业从无到有直至发展到如今,区域间的差异性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化和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旅游区的界线是否会逐步消退是值得思考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刘振礼,王兵.新编中国旅游地理(第三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398.
[2] 陈慧敏.我国旅游区划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17(11):208-209,214.
[3] 马勇.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162.
[4] 吴宜进.旅游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55-156.
[5] 辛建荣,张俊霞.旅游区规划与管理(第二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126-152.
[6] 张仲威.农业区划空间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32(6):46-48.
[7] 曾凡君.基于GIS的省级林业区划方法研究——以广东省林业区划为例[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8] 韩杰.旅游地理学[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95.
[9] 郑冬子.旅游地理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45-149.
[10] 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97-99.
[11] 米文宝,王梅兰.宁夏旅游区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4):361-364.
[12] 梁留科,孙淑英.河南省旅游区划研究[J].旅游科学,2004,18(3):22-26.
[13] 王亚男.内蒙古草原旅游区划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14] 池爱文.基于旅游资源优势的旅游区划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4):64-66.
[15] 李超,李文峰,陈威霖.江苏省旅游气候舒适性分析及旅游区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S1:14-17.
[16] 李东,由亚男.新疆旅游气候舒适性分析与旅游区划[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3):371-373,381.
[17] 董平.我国旅游资源区划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3):73-76.
[18] SHOVAL N,RAVEH A.Categorization of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the modeling of tourist cities:Based on the co-plot method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741-750.
[19] 陈秀琼.基于旅游者角度的中国旅游区划分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3):74-79.
[20] 刘平珍,梁莉,张捷.基于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和市场通达度的旅游区划研究——以江苏沿江旅游发展为例[J].河南科学,2006,24(5):776-780.
[21] 卢冲.对观光农业空间类型分布的探索[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22]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23] 方叶林,毛玲玲.基于SPSS16.0的安徽旅游区划研究[J].旅游论坛,2011,4(3):86-90.
[24] 刘琼英.中国旅游地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55-63.
[25] 刘正鼎.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与空间布局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26] 潘竟虎,从忆波.基于景点空间可达性的中国旅游区划[J].地理科学,2014,34(10):1161-1168.
[27] 舒惠芳,李萍,江玲.基于GIS的深圳旅游资源评价与区划[J].热带地理,2010,30(2):205-209.
[28] 孙艳.旅游空间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9] 靳诚,黄震方.基于可达性技术的长江三角洲旅游区划[J].地理研究,2012,31(4):745-757.
[30] SARRION-GAVILAN M D,BENITEZ-MARQUEZ M D,MORA-RANGEL E O.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supply in Andalusia[J].Tourism Management,2015(15):29-45.
[31] 黄潇婷.国内基于GIS的旅游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4):79-83,99.
[32] 韦福巍,黄荣娟.基于因子分析的广西旅游区划[J].热带地理,2012,32(6):670-675.
[33] 陈慧敏.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安徽省旅游区划研究[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4):8-10.
[34] 钟林生,刘敏,郑群明.世界生态旅游区划[J].生态学杂志,2006,25(12):1549-1553.
[35] 马勇,姜兵.湖北省旅游区划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102-106.
[36] 潘树红.关于山东省滨海旅游区划的宏观构想[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6):98-102.
[37] 韩笑.山东省旅游区划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06,23(3):80-83.
[38] 张春明.阿勒泰地区旅游区划及开发战略[J].干旱区地理,1999,22(1):20-26.
[39] 张广海,刘佳.青岛市海洋旅游功能区划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6):51-55.
[40] 舒惠芳.对深圳旅游区划与布局规划的研究[J].特区经济,2007(3):198-199.
[41] 曲丽梅.辽宁省滨海旅游资源区划与开发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1.
[42] 葛静茹.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解译及旅游区划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7.
[43] 李波.云南旅游地质景观类型与区划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9.
[44] 杨建翠.成都近郊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郫县、龙泉驿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学院,2001.
[45] 程占红,张金屯,上官铁梁.芦芽山生态旅游资源及生态旅游区划[J].山地学报,2002,20(3):375-379.
[46] 郭福生,刘林清,杨志,等.江西省丹霞地貌发育规律及旅游区划研究[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7,28(3):214-222.
[47] 秦关民.陕西太白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划[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5(4):21-24.
[48] CIDELL J.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the regionalization of air travel in Central New England[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06(14):23-34.
[49] PROKKOLA E K.Cross-border regionaliz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t the Swedish-Finnish Border:“Destination Arctic Circle”[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2007(2):120-138.
[50] 耿协鹏,杨传勇.全形态Voronoi图在地市级旅游区划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6,25(2):46-50.
[51] 刘书权,范玉松.旅游区划分在省级旅游地图中的应用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36(4):189-191,194.
[52] 马灿,张雷.青海藏区佛教寺院与旅游区划[J].黑龙江史志,2008(2):33-34.
[53] 陈春泉.湖湘旅游区划分与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分析[J].求索,2009(1):45-46,39.
[54] 耿协鹏,肖飞.基于模糊识别模式的旅游区划中心地域的判别——以湖北省旅游区划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09,18:138-139.
[55] 冯维波,于进勇,杨锐,等.山地城市滨水区旅游功能区划与开发探究——以重庆主城区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4):110-115.
[56] 栗惠英,苏晓光.优化整合下的旅游区划模式探究——评《旅游发展规划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16):2.
[57] 张亮,刘义成.我国省际边界区域发展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5(7):90-93.
[58] 邓慧丽,苗红,冯会会,等.从中国旅游区划研究看中国旅游发展趋势[J].宁夏工程技术,2015,14(1):74-77.
[59] 陈晓红,王玉娟,万鲁河,等.基于层次聚类分析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划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1):137-140.
[60] 牛玉欣.基于GIS的公路自然区划方法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
[61] 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开辟新常态下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天地——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工作报告[EB/OL].http://dj.cnta.gov.cn/html/2015-01/1722.shtml,2015-01-27.
[62] 国家旅游局.对中国“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的思考建议[EB/OL].http://www.cnta.gov.cn/xxfb/xwlb/201510/t20151015_749185.shtml,2015-10-15.
[63] 北京华汉旅规划设计研究院.“十三五”旅游规划空间格局构建的七大新视角[EB/OL].http://www.xici.net/d212420194.htm,2015-01-09.
[64] 史春云,张捷,沈正平,等.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5):85-89.
Research Progress of Tourism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ZHANG Guang-hai,ZHU Xu-na
(SchoolofManagement,OceanUniversityofChina,Qingdao266100,China)
Tourism regionalization is an objective form of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and it is the necessary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Analysis of research progres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ourism,which can come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egions,accelerate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economic integration.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results from the indicators,methods,grades,types and other research point of view,forecasts the trend of tourism regionalization from four aspects,namely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administrative scope,index selection from the change of geographical elements to tourism factors,methods from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to the combine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positioning analysis,the impact of the national strategic policy,and contemplates the future of tourism regionalization at last.
tourism regionalization;research situation;future trend
2016-01-04;
2016-03-20
张广海(1963-),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管理、区域经济。E-mail:zhangguanghai@163.com
10.3969/j.issn.1672-0504.2016.03.016
F592
A
1672-0504(2016)03-008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