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晔
(广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关于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探析
邓晔
(广东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志愿服务推崇的是由爱及人,是充满人文关怀社会服务活动。当前我国正提倡并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正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西方宗教慈善文化以及中国传统仁爱思想三个不同角度剖析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更能体现出志愿服务事业是有强大理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
志愿服务; 实践载体; 理论基础
志愿服务是一项社会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的基本概念会因为各国制度不同、文化差异等原因而有不同的界定,但其实质内涵和基本精神都是一致的,都是象征着文明社会的善行,都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和人类文明而自愿奉献爱的实践活动。
1.1志愿服务的基本概念
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是指任何人在不计报酬的情况下,自愿奉献个人的时间、技能、情感、金钱等去帮助社会中有需要帮助的人,志愿服务事业有别于慈善事业,慈善事业更多是突出物质层面上的贡献而不强调情感上的关怀,具有间断性;志愿服务事业则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怀,具有不间断性的特点。
1.2志愿服务的特征范畴
志愿服务的基本特征有自愿、无偿和公益。但从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层面来讲,志愿服务也具备以下特征:
1.2.1人本性志愿服务的人本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志愿服务的对象是有困难的社会公众,如帮扶残疾人、关爱患癌人群、扶助贫困等志愿活动,都体现了志愿服务是以民生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为宗旨,始终以帮助有困难的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争取和实现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任务具有人本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志愿者在实施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能够自我成长,自我增值,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志愿者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自身得到完善和发展,助人的同时也收获了快乐,这也是志愿服务的人本性的重要体现。
1.2.2实践性“志愿精神是一种理念和信仰,而志愿服务事业是志愿精神的外在表现,是志愿精神得以传播的载体,只有当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一种社会习惯,才能逐渐在整个国家塑造成志愿文化。”[1]志愿服务不应该只是思维中的东西,更应该是通过实践把关爱在社会中传播。志愿者应该在实践中证明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和社会力量。对于志愿者而言,志愿服务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在付出服务的同时也就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社会实践和学习,也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提升自身能力以及得到心灵的净化。
1.2.3时代性志愿服务是与时俱进的社会活动,是时代精神的组成部分,要时刻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满足困难群众的需求。反映时代进步精神无论何时都是志愿服务的重要功能,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活动,是时代的产物,应该承载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反映着时代的主旋律和表达着社会大众的愿望,如果没有与时俱进,志愿服务将会与社会脱节,就会失去其社会向心力和服务的魅力,失去社会大众对其的信心[2]。
2.1志愿服务的社会作用
2.1.1志愿服务是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社会保障是民生最关注的热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社会和谐程度和经济发展。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地区经济差异,不可避免地拉大了贫富差距。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障体系因资金不足、困难群体庞大以及覆盖面狭窄而滞后,导致了弱势群体越来越庞大。志愿服务可以提供政府无法提供而群众又无力从市场购买的服务,有利于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极大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
2.1.2志愿服务是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和谐社会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高度和谐,其中,人与人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体现。志愿服务事业是社会民生保障的重要参与者,能表现出巨大的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推动着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志愿服务倡导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倡导建设人与人相互关爱、人与社会相互融合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提倡的内容相一致,志愿服务不仅追求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更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3]。
2.2志愿服务的道德作用
2.2.1志愿服务优化道德状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至今,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物质水平提高了,精神道德层面确是在走下坡路。市场经济是一种速度经济,在面对巨大利益的诱惑下,频频出现食品安全事件、诚信缺失事件都暗示着当今社会隐藏着不容乐观的道德状况。当社会不再是以积极、进步、向善的道德观念为主流时,便会一步步成为道德沦丧的社会,人们被利益侵蚀了道德,游走在法律边缘铤而走险,这些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的。
志愿服务就犹如一股清泉,清洗着人们内心的雾霾,使得人们重新正视正确的道德观念。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能有效影响社会的道德观念,志愿服务是非功利性的活动,呼唤着人们内心最真挚善良的正确的价值观,应该壮大志愿者队伍,让志愿精神薪火相传。
2.2.2志愿服务强化道德意志志愿服务的开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志愿者们在开展志愿服务的时候,也会受到挫折和困难,比如说被受助对象的误解、受助对象的刁难以及服务地区偏远,条件艰苦等,这些都需要志愿者们有坚强的道德意志才能坚持下去的。正因为志愿服务者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才能迎难而上解决问题,同时也感化了受助对象,让对方感受到可贵的道德意志[4]。
志愿服务事业是在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理论指导下,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志愿服务事业。志愿服务的理论借鉴了西方的有益理论,又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志愿服务的最直接指导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
3.1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我国的志愿服务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进行的,志愿服务的核心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高度一致,马克思所研究的人是社会中的人,是现实中物质生活的人而不是哲学家头脑中抽象而成的人。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从理想角度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现实角度就是实现人的发展、人的根本利益、满足人的发展需求[5]。这跟志愿服务的内在精神相一致,与志愿服务追求的价值理念也是一致的。志愿服务志在奉献自己帮助他人,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根本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充分肯定了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而把人放在第一位也是志愿服务的价值基础,志愿服务是社会中人的基本权利和利益实现的有力保障,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把志愿服务看作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组成部分。
3.2西方宗教慈善文化
志愿服务精神与西方宗教慈善服务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在西方的宗教社会里,宗教宣扬着“上帝之爱”,宣扬着拯救世界,博爱人类和利他主义,也是因为宗教推崇着这样的理念,才有了近代社会的志愿服务的兴起[6]。不难看出,西方宗教慈善文化与现在的志愿服务精神有着共同点,都是从爱出发,奉献、无偿对他人实施帮助,但是西方宗教慈善文化毕竟带着宗教色彩,不是我们国家志愿服务的指导理论,只能说西方宗教慈善文化给我们的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了借鉴。
3.3中国传统仁爱思想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仁爱”一词是重要的主导线。“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标榜着“仁者爱人”的主题,经过后人取其精华,已然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思想[7]。儒家思想推崇仁爱、奉献、互助的精神,有着浓厚的人文关怀,是今天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儒家学者崇尚的“大同社会”,其实就是当今我们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而志愿服务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依据,其一脉相承的核心思想都是真善美,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做到助人为乐,推己及人。这种“仁爱”思想,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深深影响我国志愿服务的形成和发展,志愿服务也是弘扬仁爱思想的最有力见证。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我国志愿服务事业从无到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从稚嫩走向了成熟并稳步健康发展为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事业。根据马克思主义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阐述,我国党和政府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对社会建设的美好憧憬,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是对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保障,也是塑造良好社会文明的强心剂。志愿服务是公共服务活动,建立起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信任,促进了社会的融合和增进了人与人的信任[8]。志愿服务传递的具有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的奉献、无私的志愿精神,与当今国家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文明、友善、和谐达到了高度一致,无论什么时候,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事业存在,都是对一国民生保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亲民爱民。
我国志愿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然逐渐走向了成熟并且具有中国特色,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并且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不断加以指导和壮大志愿服务事业。
[1]邓国胜.奥运契机与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2):85-87.
[2]迟云.社会的良心与善行——聚焦社会志愿服务[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59.
[3]丁元竹.江汛清.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1.
[4]魏娜. 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成就、问题与展望[J].中国行政管理,2013(7):65-67.
[5]潘修华. 我国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与对策探析[J].学界理论探索,2011(11):42-43.
[6]高倩倩.基督教慈善思想探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7]周治金,顾嘉佳,张文雅. 儒家仁爱思想对大学生助人行为的影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3):90-94.
[8]蒋逸民.志愿服务的价值基础与理论依据探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25(86):3-10.
责任编辑王红岩
Exploration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voluntary service
DENGYe
(School of Marxism,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angzhou510320, China)
The core concept of voluntary service is love and people, it's full of human's affection. China's government is currently proposing to construct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nd voluntary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way of realizing this. Voluntary service, as a practical social activity, has a wide range of theoretical ba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es from Marxism people-oriented thought, Western religious charity thought and China's traditional kind-heartedness thought, which shows clearly that voluntary service has great theoretical bases.
voluntary service; practice carrier; theoretical basis
2016-01-04
邓晔(1988—),女,广东英德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理论研究。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6.02.026
D 669
A
1671-7880(2016)02-00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