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青 龚雪薇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文化艺术视野】
伦理学理论视角下解读《天黑前的夏天》
杨永青龚雪薇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康德的伦理学理论揭示和评价作品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理论在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天黑前的夏天》中的表征可以理解为莱辛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存在的肯定。女主人公凯特开启了精神找寻之旅,从而实现自我救赎,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同时也肯定了自我存在的真正价值。
《天黑前的夏天》;康德;伦理学;生命;存在
在本文中,笔者将借助康德的伦理学理论,运用道德批评方法来论证《天黑前的夏天》中的主题——生命的意义和方式、自我的成长和救赎。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著作论及了意志、义务、自由和幸福。在这四个关键词中,意志与义务是被动地给予和标注,而自由和幸福是女主人公在精神洗礼后的主动出击和反思。康德的伦理学理论旨在传达美德的体验和形成,从而体现生命的价值。
英国当代小说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是一位多产的女作家,她的写作范畴广泛,主题多变,她热衷于探讨女性在现代生活中的抗争与执著,努力解读女性的生存状况,并因之或忧或喜,或深沉或敏感。她不仅创作了大量长、短篇小说,还通过一系列科幻小说来突显人类的自我认知和人性的萌发。在她大量的作品中,突出的主题便是人性及自我救赎。她丰富、新颖的写作题材让读者着迷。她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于1950年发表,这源于她在非洲的童年生活。1965年,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出版,得到众多评论家的好评。在2007年,多丽丝·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天黑前的夏天》是莱辛1973年的作品,被《纽约时报》誉为“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在国内,有许多学者对这部小说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梁艳、屈荣英借助女性主义理论,分析了文本中女性精神世界的困惑和面临的问题[1];陶瑞萱、张宝来也论述了女主人公凯特的生存困境,从而更加深刻地反映出莱辛对女性主义的深层思考和对女性的深切关注。[2]在这部小说中,莱辛以她独到的眼光审视中年女性的精神危机,细述女性内心的迷离和困惑,体现了莱辛作为女性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
“莱辛能够自如地深入自我,超脱自我,时而成为生活的闯入者,时而又扮演无形的寄居者。”[3]在这本令很多读者都喜爱的《天黑前的夏天》中,她所塑造的女性角色经历了一段出走和寻找的旅程。作者探讨人性的迷惑与不安,通过大量的内心独白和不断重复的梦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断探索的女性内心世界,也展现了人类的不安、惶恐与困惑。
(一)被动的善的意志
康德认为:“在这个世界上,甚至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被无限制自理解为善的,除了一个善的意志。”[4]人类追求幸福的基础是基于善的意志。
书中的女主人公凯特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都是尽力去扮演一位贤妻良母的形象,她在家里把一切事物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但她的自我价值却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她曾对生活有美好的憧憬,一直都认为牺牲自我可以使家人的要求得到满足,在一步步退让中更努力地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正如文本中所描述的那样,“她得替他们、他们的朋友、朋友的朋友忙里忙外,前后打点。她随时待命,准备为家人鞍前马后。”[5]在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家庭的勾勒中,凯特所体现出的是善的意志。善的意志引领着她的内心,决定她的行为,使她基于善开始了对未来的规划,但这一切却为日后的自我迷失埋下了伏笔,使她找不到正确的价值定位。这种善的意志是被动给予的,是不安的。
(二)分裂的义务
在善的意志的指引下,人们的理性来引导人们去履行本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为了义务而去履行义务的意识。康德认为,义务是某种必然性,是实现义务行为的必然。所以,义务呈现出理性的意义。
凯特在婚后对家庭很尽责,终日以孩子和丈夫为中心,当遇到问题时,她还可以诚恳地和丈夫交谈、沟通,她认为这种做法才是真正正确的婚姻生活。她为了履行婚姻本身的义务而努力去完成自己的责任,可这样却恰恰暴露了她最真实的婚姻状况。夫妻两人对于育儿问题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并且她的丈夫迈克尔还有婚外情,但他们仍然维持着这种婚姻模式。凯特一直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孩子身上,她在善的意志的指引下,一步步去完成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她的婚姻生活就是努力地去适应和迎合他人,但她完成义务之后没有得到幸福。
(三)重新认识“自由”
自由的理念是人认识理性世界的根基,康德这样表述过:“人作为一个理性的、从属于理性世界的存在者,不能通过其他方式考虑自己的意志的因果,而只能通过自由的理念。”[6]康德认为人通过控制、实施自己的意志去认识世界,这种能力是人类自主性的体现。在充分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类具有自由的有选择性的理念。
家庭是凯特生活的中心,她时刻围绕家庭,但在那一年的夏天,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出游的计划,却没有一个人把她计划在内,她很无助,感到自己不被他们需要。这种恐惧促使凯特走出家庭,重新步入社会,也许她寻找的正是一种自由。这种渴望自由的愿望支配着她。她为国际食品组织会议做翻译工作,起初她感觉很惬意,一切似乎都在迎接这个重新站起来的女人,她认为自由的氛围将她包裹。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工作在她看来与她之前所做的家务没有区别,都是不断重复。她最终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渴望回到家庭,她也有了对自由的重新认识。她想要回到那个自由的家庭,她想变回母亲,保护她的孩子,被家人眷恋。她对自由的认识已变得迷茫。
(四)回归的“幸福”
这个夏天,凯特经历了很多,成为职业女性,生活上不修边幅,甚至还体验了婚外情,但这一切并不能让她找回幸福。家人的突然来信使她再次感慨自己要的是什么。儿子生病了,他们要提前回家。因此凯特又变成了“精明”的主妇,打点一切,安排清洁人员收拾房间。就在这时,她意识到,正是家人对她的需要让她又发生了改变,一切又都以家人为重。无条件的付出是让她困惑的主要原因,在付出时她根本已忘了自己的需求。于是,她决定回归家庭,但必须以自己最真实的面貌。她放下头发,不再去刻意梳理完美的盘发,不会再去一味取悦他人而迷失自我。在家庭生活中,她要找到自己的价值而不再是牺牲品。凯特在这个夏天重新找回了自我,完成了对幸福的全新诠释。
康德认为,每个人都有对幸福的憧憬,而追求幸福是一种间接的义务。为自己谋求幸福在康德看来并不是美德,为他人谋求幸福才是最崇高的义务。在这个过程中,你同样会收获幸福。追求幸福的起因在这里重新得到了诠释。对幸福的追求是理性的,追求幸福也是理性个体的必然愿望。幸福是一种渴望,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幸福必须以适应人生存为前提,体现人的本质。
正如瑞典学院成员、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主席皮尔所言:“情感遮蔽了莱辛笔下女性人物的双眼,将她们引入歧途,并对她们的自由意志产生威胁。”[7]凯特在夏日出走去寻找精神的自我解脱是对婚姻生活的反思,同时也是自我认知的过程。凯特最初的行为是由善的意志引导,并努力使之符合义务,以此来追逐幸福。在看清了在婚姻里那个迷失的自己之后,凯特通过这个夏日的体验,颠覆了过去的自己,把被动的“善的意志”和无奈的“义务”进行重写。她再次回归家庭,带着精神上的再生,已经懂得要用什么样的方式继续生活。这是自我的救赎过程。莱辛通过这个人物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不放弃,对存在的肯定。
[1]梁艳,屈荣英.“天使”的出走和回归——《天黑前的夏天》的女性主义解读[J].大连大学学报,2012,(1):66-68.
[2]陶瑞萱,张宝来.逃避还是面对:莱辛小说《天黑前的夏天》中凯特的存在困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110-112.
[3][7]皮尔·瓦茨伯格.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演说[A].李维屏.英美文学研究论丛[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14.213.
[4]Mill,John Stuart.Morality Is Governed by Consequences of Behavior[A].In Eichhoefer,Gerald W (ed.).Enduring Issues in Philosophy Opposing Viewpoints[M].San Diego:Greenhaven Press,1976.9.
[5]多丽丝·莱辛.天黑前的夏天[M].邱益鸿,译.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09.10.
[6]Kant,Immanuel.Foundations of Metaphysics of Morals and What Is Enlightenment?[M].London:Macmillan,1959.71.
【责任编辑:周 丹】
I561.074
A
1673-7725(2016)08-0061-03
2016-06-05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伦理学理论视阈下的多丽丝·莱辛小说艺术研究”(项目编号:2014Y124)的阶段性成果。
杨永青(1983-),女,陕西西安人,讲师,主要从事现当代英美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