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中国梦”大众化路径探析

2016-03-17 00:16陈敏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大众化中国梦农民

陈敏

(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南宁 530001)

农村地区“中国梦”大众化路径探析

陈敏

(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南宁 530001)

农村既是“中国梦”大众化的薄弱区域,也是“中国梦”大众化的主阵地。农村与城市有着较大差别,不能照搬适合于城市的大众化路径和方法。必须立足于农村社会实际,科学认识和把握当前“中国梦”农村大众化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在此基础上整合农村社会资源,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大众化路径。

大众化路径;中国梦;农村地区

“中国梦”一经提出,主流媒体随即展开形式多样的新闻宣传报道,其影响力不断扩大。当前“中国梦”已成为网络语言的热点词汇。然而,由于不同地区和受众的认知水平具有差异性,喧嚣之下“中国梦”宣传受到部分民众的“冷处理”“冷对待”。据研究数据表明,93.75%城市白领受访者知道“中国梦”,其中有31.11%的人知道“中国梦”内涵,而关注、喜欢“中国梦”新闻报道的人为14.58%[1]。生活于城市的高学历群体尚且如此,文化素养偏低的农民能否真正理解、认同“中国梦”值得关注。中国是个农民大国,农民问题是“中国梦”实现的关键。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另一方面也变革既有观念和方式,农民主体性不断削弱。当前,农民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异质、多变等特征,这影响着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梦”在农村社会的有效传播将缓解思想多元化带来的消极因素,培育共同理想信念、重塑精神信仰和提升群体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建设全民共同富裕的美丽乡村梦凝聚民心、汇聚民力。农村拥有着“中国梦”大众化的最大群体,是当代“中国梦”传播的主要场所。推进“中国梦”大众化的重点难点在农村,薄弱点在农民。因此,“中国梦”传播切忌同质化,要立足于乡村社会现实,整合乡村社会传播资源,探索出有效传播途径,真正让“中国梦”走进千万农户心中,成为每一个农民的梦想。

一、推动“中国梦”农村大众化的积极因素

“中国梦”的感召力不是来自于话语本身,而是来自话语外部,来自于现实社会的政治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马克思认为理论离开现实的生活就没有任何价值,他以具体的、感性的、现实的生活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当前中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民主长足发展,经济稳步提升,文化走向繁荣,社会更加有序。改革开放的实践为“中国梦”在农村传播,为实现大众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农村经济社会生活改善助推“中国梦”大众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极大提高。近些年,党和政府陆续制定和出台惠农政策,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市和农村差别,以达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取消农业税、实施义务教育免费、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落实村村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工程等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极大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使农民对未来有信心和期许,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以一种朴素的实干精神展示着对“中国梦”的认同。

(二)农民主体意识觉醒推动“中国梦”深入人心

现代农民不再囿于传统谋生方式和地域限制,外出务工、创业经商、发展新农业成为主要形式。随之而来,农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增强,他们按照个人意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来选择和确定理论内容。以往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合当代农民的接受心理,倡导平等的沟通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一种理论只有通过主客体双方平等交流、相互对话才能做到有效传播,才能真正内化为信仰。

(三)“半熟人社会”环境强化“中国梦”传播的影响力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社会正由“熟人社会”走向“半熟人社会”,农民间的熟悉度降低,地方性共识逐渐减弱,农民行为自主性增强。但是,与“陌生人社会”相比,生活在“半熟人社会”的农民有着共同历史传统文化、近似生活交往方式和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这使他们产生情感共振和思想共鸣,在接受、传播和认同“中国梦”时相互影响。

二、影响“中国梦”农村大众化的制约因素

当前农村社会正经历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变迁的历史时期。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民不再囿于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将个人发展置于更广阔场域,有着强烈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然而,农村和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发展不平衡性,物欲追求造成乡村文化失语和伦理价值秩序失衡。“农民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完全趋于利益化,钱成了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3]这些都有可能制约或阻碍“中国梦”在农村地区的有效大众化。

(一)经济话语强势,理论话语式微

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经济话语消解了理论话语优势。金钱追求导致个人物欲膨胀,平静的田园生活被商品浪潮冲击得支离破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被丰富的消费生活所取代。在物欲横流社会中,理论宣传和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逐渐消解和淹没主流意识形态。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进城务工,他们亲身感受到农村和城市的巨大鸿沟,体验到城市繁华和金钱魔力。消费文化已经主宰新生代农民的头脑,他们较少关注政治生活和社会责任,理想追求被扭曲为金钱追求。利益分配、生产方式、民生保障等社会问题影响了农村受众群体对“中国梦”的科学认知和理解。经济话语压倒理论话语,使得农民缺乏认同“中国梦”的内在动力,影响着“中国梦”在农村的有效传播。

(二)基础设施落后,宣传方式单一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多数农村环境比较闭塞,传播媒介的宣传方式比较单一。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影等传统媒体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不均衡。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总体偏低,他们不愿意花费较多时间和金钱去阅读书刊和报纸,不关心时事政治和政策,广播电视成为多数农民获取新闻信息和开展娱乐活动的重要渠道。但广播电视事业也出现滑坡现象,广播成为“空架子”。电视节目种类繁多,农民自主选择视听内容,倾向于大众娱乐的影视节目。以互联网和手机等数字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农村地区逐步推广,它拉近了传播者和受众者的距离,缩小了城乡间的“信息鸿沟”。越来越多青年农民习惯于运用新媒体手段获取所需信息,分享和交换观念、经验,而主流意识形态信息在网络海量信息中只是沧海一粟。可以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相结合构成了当代“中国梦”的农村传播场域,而这些渠道尚未充分开发和运用。

(三)党组织建设滞后,引领作用不强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党的力量源于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群关系状况直接影响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出现问题,诸如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偏低和领导能力不足,部分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较差,有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党组织的先进性形象,削弱了党群关系,动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基础,从而降低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说服力。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对“中国梦”宣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缺位,他们只会宣读上级文件和指示,没有联系农民群众实际问题,无法解决思想困惑和疑问,使得“中国梦”难以真正入脑入心。

(四)文化素质程度不高,明辨是非能力较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农村发生翻天覆地改变,农民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有了长足发展,但与中国其他社会阶层相比,仍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这使得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素质高低决定着其思维方式、理解能力、辨别能力和接受能力的高低。尤其在当前复杂舆论环境中,主流思潮与非主流思潮、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相互交织,农民难以对各种舆论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往往以个人经验选择相信某种说法。一方面,农民很难清楚认识和正确理解“中国梦”内涵和价值,学习“中国梦”的自觉性不高;另一方面,农民容易受到某些极具欺骗性言论的蒙蔽,逐渐产生怀疑“中国梦”思想,进而质疑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三、农村地区“中国梦”大众化的路径优化

如何在农村中推动中国梦大众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不能简单沿用城市传播方式和手段,而是要立足于当前农村社会的现有资源,破解阻碍“中国梦”大众化的制约因素,形成有效的大众化路径。

(一)发展农村经济,增强“中国梦”的说服力

人们的思想状况主要是由其所处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所决定的。马克思曾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过程。”[4]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中等水平,全面小康尚未建成,人们生活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充分展现。与城市相比,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基础公共设施尚未健全,社会保障程度偏低,这极大影响农民对“中国梦”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只有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城乡差距不断缩小,让农民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个人幸福”紧密相连,才能说服广大农民群众真正相信“中国梦”,并自觉将“中国梦”上升为理想信念。

在当代中国农村“中国梦”的宣传需要紧紧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了解农民普遍诉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切实关注农民现实利益,消除农民思想困惑。事实上,在中国革命和改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百姓生产生活实践,让民众深刻感受到理论的价值性、科学性和真理性。现阶段,“中国梦”传播要注意协调各种利益诉求,处理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间的关系。在维护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保证农民个体正当利益的实现,不能以国家集体利益消解个人利益。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6]

“中国梦”大众化要回归到生动的社会生活实践,与个体利益紧密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凝聚中国力量。农民对理论的接受,除了取决于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外,还受到情感、情绪和兴趣等倾向的影响。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曾说,社会行为“是由现时的情绪或感情状况”[7]决定的,情感倾向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在当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农村,理论表述与现实境况形成鲜明反差和失衡,加剧农民对理论的抵触心理,导致他们反感和疏远理论。因此,推进中国梦大众化必须直面中国农村的教育、医疗、养老、分配、环境等现实重大问题,并逐步化解这些社会问题,做到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使每个农民都能真正共享发展成果。

(二)创新话语表述和方式,构筑农村现代传播场域

“中国梦”大众化是一个长期连续“灌输”的过程,不断向农民宣讲中国梦的内涵、价值、目标,使“中国梦”真正走进内心,成为每个农民的奋斗目标和信仰。现代网络技术发展改变传统媒介的单向度渠道,“去中心化”成为主流,每个农民都有可能成为梦想的受众者、传播者或创造者。然而,当前“中国梦”大众化没有适应传播领域的转变,缺乏问题导向和缺乏现实向度。其话语表述和方式是阳春白雪,非下里巴人。其传播渠道侧重于广播电视、宣传标语等传统方式,而现代媒介手机、网络则使用较少。因此,“中国梦”大众化“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不同受众群体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国梦”传播需要不同话语表述方式和传播渠道,让“中国梦”大众化更接地气,更具成效。

当前“中国梦”话语表述方式的创新非常紧迫和重要。毋庸置疑,“中国梦”本身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通俗表述,易为社会各阶层所熟悉和识记。然而,在“中国梦”走向农村农民时,它仍面临着“走出书斋,走向现实”“走出精英阶层,走向基层民众”的现实问题。宏大叙事的“中国梦”在现实语境中难免抽象化、政治化和理论化,这难以激发农民学习理论的兴趣。对于文化知识欠缺的农民而言,“对诸如娱乐消遣、简介感受到刺激和浪漫故事的需求,要高于对教育、宗教或内容的需求”[8],这要求“中国梦”通俗化、生活化、故事化。平民话语叙事远比宏大叙事更能引起农民的兴趣。平民话语叙事要感性化、草根化、世俗化,言说内容要抓住农民最关注的问题、困难,以熟知话语深入浅出地回答和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理论“管用”。

融合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成有效传播场域。当前社会舆论生态多元复杂,媒体工具层出不穷,选择精准的传播途径将使“中国梦”大众化事倍功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构成大众传播的公共空间,成为思想、观念、意识交流交换的重要场所。当前农民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不再扮演传播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充当传播参与者或发起者。不同年龄、收入、教育程度的农民对媒体选择具有差异性特点。因此,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立足于农村实际,不断探索与农民习性相适应的传播手段,因地因人地选择传播媒体,反对一刀切方式。充分挖掘广播、电视、演出、标语等传统媒体的传播作用,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生活故事、日常习惯,让农民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中国梦”。利用好新媒体的碎片化、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将“中国梦”具象化、生动化、生活化,让农民在闲暇之余浏览、了解“中国梦”。通过大量日常生活渗透,营造出宣传、学习、创新“中国梦”的传播场域。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合格党员干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是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是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9]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梦”也就失去组织依靠和核心力量。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历史和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责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中国梦”的领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组织建设”[10]。基层党组织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变化,改进领导方式,凸显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基层党组织要带领农民自觉贯彻和认真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带领农民走向富裕。同时,基层党组织强化其服务功能,切实服务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好上学、看病、养老、住房等实际困难。以服务凝聚群众,壮大中国力量,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建设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是推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因素。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决定着党组织在农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往往能影响周围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度,改变党群关系的生态。然而,某些农村基层组织干部热衷于形式主义,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他们既无法适应执政方式转变所形成的新挑战,也无法承担起理论宣传的重任。鉴于此,党要加强和改进党员的教育管理,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标准选择适合人员到领导岗位,建设一支服务群众的高素质、起先锋模范作用的干部队伍,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1]韩春秒.“中国梦”新闻传播效果初探[J].青年记者,2013 (35):19-20.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3]倪伟.精神生活的贫困[J].天涯,2006(5):30-3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

[7]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6.

[8]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99.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4:411.

[10]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

(编辑:张雪梅)

AnExplorationofthePathsofthePopularizationofChinaDreaminRuralAreas

CHEN Min
(School of Marxism,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nning 530001,China)

Rural area is not only the weak region but also the main target of China dream popularization.As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countryside and cities,the paths of China Dream popularization commonly used in the cities can never be repeated in the countryside.Consequently,a new and effective path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China Dream in rural areas must be found by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tors concerned as well as a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of rural social resources.

path of popularization;China Dream,Rural areas

D 616

A

1671-4806(2016)06-0049-05

2016-09-15

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委托课题(14MJ08)

陈敏(1977—),女,广西宾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大众化中国梦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先进性别文化的凝练与大众化途径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