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媛丹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15日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表示,希望能推动口径12米的有中国创新的、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的光学望远镜在“十三五”规划中立项。
崔向群认为,中国是大国,中国应该在天文学、宇宙探测方面也起更重要的作用,才能和大国地位相称。而这其中,光学望远镜是探索宇宙奥秘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崔向群现在所带领的团队目标瞄准口径12米的望远镜,目前正在使用的望远镜是8-10米。“我们这架12米望远镜的特色不仅仅有大口径精细观测的能力,还有大视场巡天(一次观测很多天体目标)的能力,和国外30米口径的望远镜是互补的。”
根据介绍,光学望远镜口径越大看得越远,越清晰。欧美国家目前正在建设30米级的巨型望远镜。“我们的技术和欧美国家是平起平坐的。”崔向群说这话时底气十足。她说自从有了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我们也就掌握了30米望远镜的基本技术,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和欧美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了。
1997年,LAMOST正式立项,崔向群担任总工程师。它的主镜口径已达6.7米(通光口径最大4.9米),实现了光学望远镜大口径兼备大视场的突破,成为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和光谱观测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LAMOST运行4年来,已得到并发布了569万余条光谱数据,其中包括314万颗恒星光谱参数星表,相当于为浩瀚的太空做了一次普查,由此获悉天体的温度、密度、年龄和化学成分等。这些数据遥遥领先于国外同行。
“兼顾国家的经费能力,也考虑到尽快地建造出来,所以我们现在将目标放在12米口径。这是一架既可用于大口径精测,又可做巡天普查的双重功能望远镜,在方案上有重要创新。”崔向群说。
目前欧洲计划建造的光学望远镜直径达39米,美国计划建造的两个分别是30米和22米的,从口径上说中国排在第四位。“但是我们有大视场,欧美计划中的这些大口径望远镜都没有大视场普查功能。大视场意味着可以同时看到几千个目标,这样便可以和欧美国家的下一代望远镜形成互补。”崔向群介绍,中国急需这样的大口径望远镜。
近些年来,中国在基础学科研究领域投入比重持续增加。LAMOST是“九五”规划里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是“十一五”重大科学工程。“十二五”时期,中国将建设海底科学观测网、南极天文台等16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崔向群希望通过媒体呼吁,将12米口径光学望远镜纳入“十三五”规划的立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