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建设两大国际抗日航空纪念建筑始末

2016-03-17 14:13倪洪
钟山风雨 2016年1期
关键词:建馆联谊会烈士

倪洪

|南京巍巍钟山,南奉豪杰伟人,北埋忠烈义士。

1932年8月,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署于钟山北麓始建了航空烈士公墓,陆续安葬了170余名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中国和援华的苏联、美国等航空烈士。如今,为了永远纪念和深切缅怀在中国抗日战场上血洒长空的4000多名中外航空人员,又于此先后建成了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使之有墓、有碑、有馆,形成三位一体的大型国际抗日航空烈士纪念圣地,在国内外特别是在航空界颇有影响,被称为“国际知名品牌”。我曾为此退而不休,有幸参与其工作17年,经历了全过程。当年的情景,又历历在目,故撰此文,以志纪念。

两度参与工作 亲历建设过程

我原于南京市政协供职,从事台港澳侨和外事工作,在南京建设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以下简称抗碑)和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以下简称抗馆)时,我是接连两度参与其中的。

一是进行组织准备。早在1991年4月,当由北京航空联谊会传来信息,得知中央统战部已于3月正式发文批准在南京建设“抗碑”时,经时任省政协常务副主席的罗运来与时任南京市政协主席的方明商定,为发挥南京历史和现状的优势,适应建碑等工作的需要,由南京市政协筹备成立南京航空联谊会,并由我具体操办。是年10月29日上午,我特为此提出建议,请省政协再发函给市政协,使我们操作有据。就在当天,省政协即发了(1991)73号《关于商请南京市政协筹建南京航空联谊会的函》。接着,市政协党组于12月16日向市委写了《关于成立南京航空联谊会的请示》,12月31日,市委办文(1991)87号批复同意,我就到市民政局办理了申请登记成立南京航空联谊会的各项具体手续。1992年5月8日南京航空联谊会正式成立,这是南京准备建碑的前奏曲。当时,市政协委派我任该会常务理事、专职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会长先是市政协委员、省民航局副局长(后任局长)崔学宏,后为南京军区空军原副司令员韩德彩中将。

二是亲历建碑建馆。1993年4月退休后,我先后参与了建碑建馆工作,经历其全部过程。在建碑开始时,不仅参与筹备成立了以南京航空联谊会首席顾问、省政协原秘书长梁尚人为主任,由国家和江苏省暨南京市有关领导及俄美韩等国有关人士共85人组成的建碑委员会,还成立了由省委副书记曹克明为组长的省市及有关部门领导13人组成的建碑协调小组。到建馆时,又参与筹备成立了由韩德彩将军为主任的国内外121位人士组成的建馆委员会。我为建碑委员会委员、建馆委员会副秘书长。

我所在的南京航空联谊会,作为建碑建馆及其委员会的工作班子,肩负着筹措资金、宣传策划、联络接待、镌刻烈士名单、收集抗战史料、制定布展方案等诸多重要任务,并与担负组织施工的中山陵园管理局紧密配合,全力投入到以建碑建馆为中心的工作中去,直到圆满完成任务。其间,我为建碑编写了15期简报。为介绍和反映航联工作,宣传建碑建馆,南京航联会先是与北京等兄弟航联会联合编辑出版会刊《航联之声》35期,我担任副主编;后南京航联会又单独编辑出版会刊《航联之声》18期,共53期。我撰写文章、消息等稿件80多篇。在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我参与会同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拍摄了反映中外空军抗日的10集大型纪录片《血捍长空》。同时,我还向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美中航空烈士遗产基金会等单位联合编辑出版的《二战时期美国援华空军》一书,提供了南京修复航墓、建设抗碑等文章、照片、题词18件。在2007年纪念中国空军抗日首战告捷70周年时,我又配合台湾卓越、钜桥两家影视公司和南京华艺音像公司拍摄了反映中国空军抗日的5集电视纪录片《笕桥魂》。并由我撰写了纪念馆的碑文。我还参与接待了俄罗斯、美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加拿大、意大利、阿根廷、瑞士、日本、台湾、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航空界等团体和人士120多批,1180多人。

两份提案推助 启动建碑建馆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公墓(以下简称抗墓),在抗日战争和文革期间,遭到了严重破坏。1985年7月至1987年秋,国家拨款45万元,按照原设计图纸作了修复,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1989年4月在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上,周淑璜委员提出了关于“向海内外筹措资金,充实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建设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的提案。中央统战部在办理答复此提案时认为“筹备南京航空烈士公墓扩建工程,修建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把中国抗日空军烈士和美国、苏联等援华空军烈士的姓名全部刻在纪念碑上,供中外人士吊念,这是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这不仅反映中国抗日战争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而且对教育后代,联系海峡人民感情,促进祖国统一都具有重要意义”。随后,中央统战部于1991年3月23日以(91)(三)138号文正式批准:“如建碑经费已经落实,可以修建此碑。”于是,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在1993年5月6日由南京市政协组织举行奠基典礼,1994年7月12日破土动工,1995年9月3日纪念我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由省政协主办举行了揭碑仪式。省委副书记曹克明出席仪式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段绪申主持仪式。苏联、美国、韩国使节和陈香梅女士等出席仪式。

由于空间和载体所限,“抗墓”和“抗碑”并不能将当年中外抗日烈士血捍长空的伟绩和壮举充分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此,南京航空联谊会在2000年9月,举行纪念抗战胜利55周年暨“抗碑”建成5周年时,提出了再于此建设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的倡议,在海内外有识之士、航空界和烈士家属中引起共鸣,普遍认为,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此后,由我提供了具体材料,经南京航空联谊会副会长、市政协原副主席、市台盟名誉主委曾人宗,转请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政协副主席、台盟南京市主委孙南雄,于2005年1月4日提出了“尽快在南京兴建‘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的提案。2月23日,南京市政协的第13期《政协信息》上全文刊登了孙南雄的提案。2月25日,时任南京市委书记的罗志军在提案上作了批示:“请杨植副书记调研此事,提出意见。”至此,筹备运作四年多的建馆工作正式启动。3月2日,南京航空联谊会与中山陵园管理局共商建设“抗馆”之大计。4月20日,南京市政府批准纪念馆工程立项。纪念馆于2008年4月4日奠基动工,2009年9月26日建成开放。

两次筹措资金 怀念先烈情深

筹集资金是建碑建馆中的头等大事。南京建设抗碑耗资500多万元,建设抗馆耗资3000万元,共3500多万元。这两笔资金都是由建碑建馆委员会成员及其工作班子人员,经千言万语的宣传、千方百计的努力,在海内外筹集的。在建碑时,先是由北京、南京、广东、昆明航空联谊会和程思远、孙孚凌等知名人士于1992年共同发出捐款倡议书,后又由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建设委员会于1994年再次发出募捐启事。此举得到了海内外有关单位、团体及人士的积极响应,他们怀着对中外抗日航空烈士的无限深情,慷慨解囊,共襄义举,计有36个单位(团体)和386位人士,共捐款人民币600多万元。到建馆时,由于加大了工作力度,其捐款单位和人士倍增。

首先是江苏省和南京市人民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在建碑时,分别拨款人民币150万元和140万元;到建馆时,又各拨750万元。江苏省民航管理局为建碑捐款8.8万元。捐款5万元的有华东民航管理局、东方航空公司、江苏省交通厅、江苏省烟草公司、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等单位。在建馆时,为填补资金缺口,中山陵园管理局资助了500万元。

建碑建馆消息传开后,境外有不少人士赞誉这是弘扬中华民族浩然正气,宣传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之举,纷纷捐款。原中国空军第五大队飞行员、新加坡义信集团董事局主席、南京市荣誉市民方守义先生本人对建碑建馆各捐款150万元,并又请他的好友印度尼西亚林绍良先生和林文镜先生为建碑捐款50万元。当年,率先援华并肩战斗的苏联,今朝又来捐款共谱新章。1993年9月3日,俄罗斯老战士委员会代表团一行4人专程来宁,代表俄罗斯联邦政府和老战士委员会向建设抗碑捐3700马克。在捐款仪式上,团长、空军元帅尼·米·斯科莫洛霍夫再三说明:“我们的捐款是很微薄的,非常有限的,只是表示我们的真诚心意。”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又捐人民币2万元。曾在中国长大,抗战时期考入中国空军军校24期的韩国空军原参谋总长金信上将捐2000美元。他说:“我们韩国也有参加中国抗日牺牲的航空烈士,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台湾“中华人际关系学会”名誉理事长华松年先生回安徽老家探亲,途经南京时得知南京要建“抗碑”,即捐2000元。台湾老航空界人士徐华江先生等捐2200美元。香港嘉里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孔丞先生捐款10万元。

抗日航空烈士亲属怀着特殊感情,踊跃捐款。烈士张大飞的6个亲属共捐款10500元。烈士闫雷(闫承志)在海内外的8个亲属捐款13000元。烈士翁心翰在无锡的胞弟翁心鹤专程送来1000元捐款,在台湾的姐姐翁幼娟和翁婵娟女士也各捐款1000美元。杨一楚烈士在湖南的胞妹杨宜春患癌症临终之际,犹不忘留下遗言,要为建碑捐款,家人遵嘱捐3000元。烈士梁仲达女儿梁永娴特地从美国汇来了1000美元,要为建碑献上一砖半瓦,以表心意。他们的这些义举,不仅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也表达了对所有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独立和自由而献身的烈士们的一颗崇敬的爱心。真可谓爱国丹心世代传,忠义之家美名扬。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有诸多航空界人士、离退休老干部等都积极为建碑建馆捐款,有的低保户也参与其中。南京育才学校20多名学生捐66元。还有人捐5元、3元、2元、1元的,他们的钱虽少,但其精神可贵。

两大建筑屹立 堪称国际名牌

我参加建碑建馆工作,前后经过17年之久,直到两大建筑全部屹立起来。

“抗碑”由主碑等组成碑群,竖立在墓区最上方的6000多平方米的地面上。它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抗日航空烈士纪念建筑。该碑主要是由马来西亚独资的海南豪城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世界知名的马来西亚拿督麦汉锦建筑博士为总设计师,高级建筑师孟繁华为副总设计师。还有江苏油画雕塑院和南京市雕塑工作室参与设计了圆雕和浮雕。

主碑,高15米,是由两个联得很近的碑以45度角构成,中间形成的一条窄缝,给人以紧张感,以示战争之激烈。主碑内涵丰富,形似飞机两翼,又如两把尖刀,在它的平面和立面构成的两个“V”字,以及碑的颜色为浅土红色花岗岩,这是对抗战胜利的纪念和对烈士的怀念。主碑左面的“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九个中文大字的碑名,是张爱萍将军题写;右面则是英文碑名,充分体现此碑具有国际性的特点。主碑底部的四面,有2.4米高的浮雕,它是对抽象纪念碑的补充,把中外抗日航空烈士英雄形象和高耸无际的云山融为一体,较为具体地表现了抗日英雄们最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战绩。例如:1937年“八一四”中国空军对日作战首战告捷,中苏空军与敌机的大空战,中国空军英雄以一机歼敌多机、撞毁敌机、撞毁敌舰,以及中美航空人员的“驼峰空运”等。

副碑,即英名碑,是由30块高3米、宽5米的两面黑色磨光花岗岩作饰面的碑构成。副碑的组合,以扇形排列,纵横有序,似飞机的编队,以再现烈士当年的英姿。首批刻在副碑上的抗日航空烈士为中国880名,苏联236名,美国2186名,韩国2名,共3304名。第二批990名(中国586名、美国404名)航空烈士的英名,已于2015年8月补刻完成,现总共为4294名,中国烈士1466名,美国烈士2590名。每位烈士刻有姓名、军衔或职务、出生时间和牺牲时间,中国烈士还刻有籍贯。每个字中文为5公分,俄英文为4公分,醒目清晰。

圆雕两座,高4.5米,亦为浅土红色花岗岩,竖立在主碑前面。右为《出击》,是两名中苏飞行员肩并肩,共同迎战来犯敌人;左为《凯旋》,是两名中美飞行员手挽手,欢呼抗日战争胜利。两座圆雕下面的云纹、海浪,是象征祖国山河和对抗日航空烈士丰功伟绩的歌颂。

题字碑,位于副碑后面,同主碑在一条中轴线上,高3米,长12米,将刻海内外知名人士的题词。现已收到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俄罗斯大将伏·戈沃罗夫、韩国原空军参谋总长金信上将以及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等人士的题词。

功德碑,高2.5米,宽1.25米,亭为六角,坐落在主碑左前方56米处。碑的两面分别刻着建设“抗碑”的碑志和捐款1万元以上的单位名称和个人姓名,以志纪念。在主碑右前方56米处,还有一个功德碑(即原称纪念亭),这是1932年8月建航空烈士公墓时的原碑,从原中轴线上移至此处,碑上刻有国民政府航空署署长黄秉衡撰写的碑文,背后刻着捐款100元以上人员的名单。这两个功德碑亭对称的设计安排,使原来的“抗墓”和新建的“抗碑”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抗馆”坐落在公墓和纪念碑的左前侧,它是现在全球唯一的国际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仍是由原设计“抗碑”单位的高级建筑师孟繁华设计。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由两组钢架和玻璃幕墙结构组成,高18米,其中轴延长线同公墓、纪念碑的中轴延长线交汇,使三个建筑形成系统上的统一。馆的外形呈机翼状,犹如一架蓄势待发的飞机。

在“抗馆”前面,有一尊高8.14米的“正义之神”青铜雕塑。“正义之神”三头六臂,神情坚毅,骑着飞虎,手持弓箭,奋力射去。它是借中国古代“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采取西方艺术形式,象征着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苏、美等国航空勇士结成的正义之盟,驾驶着战机联手抗击日本侵略者,诠释这是一个代表正义的纪念馆,也是其全部内容的一个缩影。

纪念馆分“奋勇抗敌”、“国际援华”、“壮志凌云”和“缅怀先烈”四个室内展馆。通过文字、图片、场景、实物、多媒体等多种声光电手段,全面展示中外空军共同抗击侵华日军的英雄壮举。

一、二展馆为一个整体,主要讲述年轻的中国空军和援华的苏联、美国志愿航空队是一支重要的抗战力量,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四展馆为又一个整体。主要是具体介绍烈士的英雄业绩及各种遗物等。

如今,这两大建筑不仅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也成为联系海峡两岸民族感情的纽带,促进国际友好交往的桥梁。

两岸三国关注 合力铸就丰碑

南京在原“抗墓”区域内再建“抗碑”、“抗馆”,在俄罗斯、美国、韩国和台湾的影响颇大,引起了极大关注。

他们对南京建碑、建馆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这是个英明的决策,是件了不起的事情,称赞这是俄中、美中、韩中历史的见证,友谊的象征。美国老飞行员说:“二战时期,我们美国在许多国家都有牺牲的烈士,只有中国没有忘记他们,为他们建碑纪念,建馆展览,教育后人。”台湾老航空界人士说:“这事应该由我们台湾来做的,现在是大陆为我们做了,我们很欣慰、很感激。”就连台湾当局中也有人说“中共又为中华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当抗碑建成时,俄罗斯联邦政府于1996年12月6日,特地向主持建碑工作的南京航空联谊会授予“荣誉奖状”。2005年9月12日,美国二战飞虎、驼峰104名的访华团又向南京航空联谊会赠送了“感谢匾”。

他们积极捐款捐物。在建碑建馆时共耗资3500多万元,其中有接纳海内外的捐款600多万元。俄、美、韩和台湾的有关团体及人士都为此慷慨解囊。文物征集工作也得到各方的帮助,在已收到获赠的各种文物、史料等800多件中,有陈香梅女士捐赠的陈纳德将军的日记本、勋章等珍贵文物;有俄罗斯外交部第一亚洲司副司长陶米恒、俄驻沪副总领事柏德福从俄外交部档案馆资料中整理出24份文件的电子版;还有俄军事博物馆捐赠的当年抗日用的手枪、步枪4支。台湾有位抗日退役空军将领,因年高不能前来,就托人转赠15件重要文物,其中有1943年11月卡拉奇空军基地、美国空军战斗队飞行员指导手册一本32页(绝密)、中国机场地图一本27张。

他们竭力帮助核实烈士名单。俄、美、韩及台湾对刻在纪念碑上的烈士名单都非常关心,认真地进行了核实、查证。对后来又收集到的一大批中外烈士名单,其中美国的烈士名单在2006年6月由美驻沪总领事馆转美国国防部,再交由夏威夷美国空军史料室,历时半年,完成了对美国404名烈士名单的审定工作。

他们不断前来凭吊、参观。自建碑开始以来,俄、美、韩及台湾前来凭吊抗日航空烈士以及参观纪念馆的人士络绎不绝。俄罗斯来的高层人士比较多,有空军元帅尼·米·斯科莫洛霍夫、大将费·列·戈尔罗夫、空军司令杰伊涅金上将、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等,俄驻沪总领事馆经常在2月23日俄祖国保卫者节、5月9日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前来向苏军烈士敬献花圈。美国飞虎、驼峰协会等近10个民间团体不仅来的次数多,每次来的人数也比较多,在“抗碑”奠基、落成典礼和纪念我国抗战胜利60周年时,美国来的二战老兵访华团都是一百多人。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韩国空军原参谋总长金信将军都多次来过,台湾来的退役空军人员居多。

在从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开始,到1945年9月2日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而英勇献身的4000多名中外抗日航空烈士,虽然离开我们都已有70年了,但他们为正义而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一直活在人们心中。他们的光辉业绩永载史册,他们的遗体安葬在抗日航空烈士公墓等处中国大地上,他们的英雄业绩展现在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里,他们的名字一一镌刻在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上,这将与山河同在,日月同辉,万世长存,永垂不朽!

(责任编辑:巫勇)

猜你喜欢
建馆联谊会烈士
别开生面的“迎新春联谊会”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福建省海外妇女联谊会捐款超1.4亿人民币支援抗“疫”
回望传承——八大山人纪念馆建馆60周年故宫典藏特展
特色建馆 真正与文化对话
向烈士致敬
钱学森图书馆建馆四年注重社会效益
2015年慰问老专家新春联谊会在京举行
两代守墓人:一样的烈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