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品”中的珍宝

2016-03-17 02:46陈立民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1期
关键词:月宫蟾蜍铜镜

陈立民

1981年8月,潜山县文物工作者来到城关镇废品收购站对回收的废品进行甄选。在铁锈成堆的废品中,一件黑漆漆的小铜镜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经过初步辨别,工作人员将这枚铜镜从收购站中带回单位。它是“废品”,还是珍宝呢?经鉴定,这枚铜镜是存世不多的唐代月宫纹铜镜,被列为国家珍贵文物。

月宫纹铜镜是唐代神仙人物故事镜类的一种。这类镜的主题纹饰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历史轶闻等内容,画面生动,故事情趣浓厚。这面唐代菱花形月宫纹铜镜现收藏于潜山县博物馆,对瓣间距14.8厘米,厚0.6厘米。镜面呈八瓣菱花形,内切圆形,镜钮藏于树干中。主纹桂花树拔地而起、高耸参天,树干部分分成两枝交叉环钮而立,枝叶茂盛,郁郁葱葱的桂树跃然于眼前。钮的右方为凌空升腾的嫦娥,嫦娥身段修长,舞态翩翩,着紧身衣衫,左手挽衣带在背后飘舞,右手持一结有四颗仙桃且附有桃叶一片的树枝,象征着长命富贵、事事如意。钮的左方有一只玉兔在桂花树下杵臼捣药,旁边有一只蟾蜍呈跳跃状。造型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人物刻画精细,祥云舒卷,瑞气升腾。整个画面相互呼应,形象生动,动中寓静,静中含动,情趣盎然。

唐代铜镜以自己新颖的造型、绚丽多彩的题材和精湛的铸造艺术,开创了中国铜镜史上的新纪元。唐镜形制已经突破传统的圆形和方形,创造出菱花形、葵花形等造型新颖的花式镜。镜体一般都较厚重,钮低而大,给人以浑厚、凝重之感。题材纹饰上层出不穷,特别是顶峰时期更加富丽绚烂,除了早期流行的兽纹、鸟纹、宝相花纹等以外,繁复精细的瑞兽葡萄纹和活灵活现的人物故事纹也大量涌现。纹饰的表现手法富于写实,具有高度的艺术感。图案多用高浮雕或浅浮雕技法处理,花纹组织秀丽柔健,细腻利落,结构疏密,恰到好处,整齐布局,完美得当,和谐大方。唐镜不仅形制多样、纹饰丰富,其制作工艺也是匠心独运,创造了金银平脱、螺钿和贴金贴银三个新工艺类型。合金制作中锡的成分比例增多,颜色净白如银,显得素丽高洁。艺术手法和艺术样式的多样化成就了唐镜在中国铜镜史中的地位,这些作品反映了盛唐气概,突出了繁荣的氛围,彰显了盛唐时期欣欣向荣的气息。

月宫,又称“蟾宫”和“广寒宫”,是我国古老神话传说中月亮上的建筑。神话传说中月宫里有五个人物,他们是嫦娥、吴刚、桂花树、玉兔和蟾蜍,这五个人物又和三个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有关,分别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和“玉兔捣药”。“吴刚伐桂”是我国流传至今的上古神话,唐代小说《酉阳杂俎·天咫》中有描写。相传,上古有个叫吴刚的人,因其妻与炎帝孙伯陵私通,愤而杀之,惹怒炎帝,让他在月亮上砍伐桂树,这株桂树高五百丈,而且能够自己愈合,怎么砍也砍不倒,故做惩罚。“嫦娥奔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也是史书描述最多的。西汉时期的《淮南子·览冥》曾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唐《初学记》又说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其大意说,曾射九日的后羿向西王母讨来不死之药,他的妻子嫦娥偷服了药,飞升到月宫,变成蟾蜍,就是人们常说的月之精灵,因此“月宫”也称为“蟾宫”。“玉兔捣药”来自汉乐府《董逃行》的“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制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至于其貌不扬的蟾蜍出现在月宫中,究竟是嫦娥所变还是为制蛤蟆丸而去在此不做具体分析了。蟾蜍虽没有一个以其为主题的神话,但是古人对其极其崇仰。一是其产卵多子,为古人生殖崇拜。二是史料对其记载颇多,为其披上神圣外衣。如道家《抱朴子》引其为不死之药“五芝”中的“肉芝”,《淮南子》中记载“鼓造辟兵”,认为蟾蜍可能辟五兵,假如敌人用弓箭射你,剑矢会反射向敌人自己。三是传统的中医学认为蟾蜍的蟾酥有着杰出的功效。这五个人物三个神话汇聚一堂,巧妙地结合在一面小小的铜镜之上。单独看是一则独立的神话故事,朴素而又有寓意,连起来看则是一首长篇史歌,内容协调而又有联系。

月亮崇拜在我国流传已久,新石器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就刻划有日月纹。进入文明后,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唐朝的经济发达营造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文化氛围,赏月风俗极盛是其表现,类似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早已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当时“月亮”不仅是诗中的主体,也是推崇道教的当政者的“梦中仙境”。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官之念,于是申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官,但官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婉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日后玄宗回忆月官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便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明皇游月官故事的流传及月官镜的盛行,正是唐代道教思想对民众节俗观念影响的结果,反映了道教兴盛下人们对于月亮的憧憬和向往。虽然在不同的时代关于月官的传说也不同,但不管这些神话和故事如何变化,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不会改变,因此,将八月十五定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为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

月亮之上,是古人向往的另外一个世界,有因惩戒去做苦力的吴刚,也有无奈之下飞升而去的嫦娥,还有对于月亮上“不死药”这类传说可望而不可即的向往,更有对于月食这种自然现象的畏惧和崇拜。这枚月官纹铜镜将历史上所有关于月官传说的神话巧妙有机地结合,结构合理,生动形象,不显累赘而又全面,富有团圆的喜气,印证了月圆团圆的寓意,寄托了古人企盼团圆的美好愿望,是唐代人们文化知识、情趣和意境的浓缩的艺术产物。由此可见,这件当年被卖到收购站的“废品”,着实是一件饱含中国传统文化——唐朝浪漫主义文化色彩的艺术珍品。

猜你喜欢
月宫蟾蜍铜镜
垂钓
蟾蜍是谁?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气鼓鼓的蟾蜍小弟
“月宫365”实验圆满成功
大龄海蟾蜍
玩转古铜镜收藏
铜镜
古代的铜镜